填寫留言
高齡學習理論與實務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2.22
課程:高齡學習理論與實務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這週由珮瑜及昭婷進行高齡學習的專題報告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的概念,強調應為高齡者提供高品質的學習,進而建構完善的高齡學習政策與架構。台灣的高齡化速度十分快速,短短的七年,即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平均餘命的增加,樂齡學習顯得十分重要。
從108年的台灣成人教育統計可發現,國人在樂齡的參與度也逐漸增加,但從18-64歲的38.95%到65-80歲的29.17/5,仍可以發現,沒有職業需求後,高齡學習似乎顯得不那麼受重視。
從同學的分享中了解了英國、美國和日本的高齡教育模式,反思國內的高齡學習,大都以藝文、生活、休閒、健康的學習為主。隨著國內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應可發展以老人為主體,增加心理需求(老人自殺率一直是高居不下)、就業導向(年齡歧視的就業規定)或公共服務及代間融合等特色的另類課程。
台灣成人教育分析統計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2.15
課程:台灣成人教育分析統計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本週由我和素貞一起分享台灣成人教育統計分析,將明烈老師107及108年的研究報告提供讓同學了解。
整理資料時看到OECD會員國接受終身教育平均參與率是47%,已開發國家國荷蘭瑞典等更高居64%,顯示其國人對接受終身教育的概念及普及度相當高。
相較於我國,大都因為職業需求而進修,並未在生活中為樂趣或認知而學習。
老師期待我們去思考,如果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成人教育機構如何增加民眾在成人教育的參與度。
從一般坊間的報章雜誌,即可看見許多不斷批評台灣教育與就業市場落差的文章,似乎學習就必須為了就業及高薪,以致「沒有用」的科系或課程不需要或不值得投資,也因為這些利益的想法,除了職業外的成人教育較少被認為需要或去學習,而這些不需要不值得上的課程大都在有錢有閒的退休後方得以展現。這樣的觀念恰恰阻礙了一般民眾接受成人教育的機會。
到底政策如何增加民眾接受成人教育的參與率呢?我認為提升民眾對成人教育參與的習慣是重要的。政府可利用參與達一段時數提供認證或獎勵等方式累積民眾的習慣,當學習成為習慣後,民眾才會開始有自我導向的學習動機及興趣。而機構在提升成人教育的參與上,必須提供創意且多元的學習環境,讓民眾在學習上得到正向經驗,有助於未來再投入成人教育。
埔里建醮文化之旅
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2.1
課程:埔里建醮文化之旅
上課地點:埔里鎮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恰巧遇上埔里的12年建醮,今天由彥妮及沂倩的埔里建醮—醮好又醮座走讀文化的簡報開場,帶領大家走讀埔里建醮的文化活動。
今天的走讀文化,除讓我了解埔里的地方文化外,也更讓我思考到,原來宗教活動的魅力這麼大。試想,哪種活動能邀請全民參與?對了,就是宗教。宗教不只是信仰,更是全民的活動,文化學習的空間。
埔里建醮、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繞境、燒王船、搶孤等等,均是奠基於宗教信仰下的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甚至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行程與天主教徒梵諦岡聖誕彌撒、回教徒麥加朝聖,被Discovery探索頻道併列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非物質活的文化遺產」。透過今天的走讀文化之旅,讓我想到,公私部門在這些宗教文化盛事中,是否可以結合終身教育,將各項知識匯集,不再只是神鬼傳說,而有更積極的文化講堂。
學習,從不囿於空間及時間。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17
課程: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專業、事業和志業的分別是什麼?專業是我們從事某一領域的必備專業知識、技能、態度、專業倫理;而事業與生涯、生活與工作相關;志業卻是比事業更高的層次,願意無條件付出,不計一切報酬,願意奉獻、帶來更大的貢獻及高度的承諾。
工作,不僅只是賺錢,必須將工作提升到價值的層次,工作才有意義。
創新的本質是因應改變、創造改變、領導改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整合人力、財力、物力、地理、組織等等跨域整合,才能以有限創造無限。在改變的過程中學會「歸納」與「覺察」,才能在想法上突破和改變。
改變,需要21次才會深化變成一種習慣,是為了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這樣的改變才有意義和價值。
夥伴關係是1+1大於2,透過策略聯絡,有共同願景,一起完成目標,化為具體的行動。如果只依賴外在的推動力(如獎勵),雖提供了激勵因子,卻也狹窄了思維,反而會適得其反無法進行。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10
課程: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今天的課程是由是佳慧跟慧玉同學進行主題分享。
社區大學於1998年由教育部於公佈「學習社會白皮書」,到今天已有22年的歷史。也因為社區大學的專長講師制度,打破學歷的迷思,讓許多有專長的庶民講師圓了當老師的夢想;同樣的,也提供民眾得以繼續學習的場域。社區大學的設立不僅是學習,更重要的是社區服務的參與,與社區形成很好的鍵結。
站在社區長遠發展的角度,社區發展應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讓社區大學經由認識社區、認同社區而成為社區學校。社區與社大應為雙方共同發展的夥伴。
社大的實踐經驗中,仍是以黃武雄教授提出的三大類課程:學術、生活藝能以及社團為主要課程方案,課程中除受大家歡迎的生活藝能課外,應多挖掘社區新聞,提供資訊以凝聚社區意識,增加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為公共事務投入豐沛的人力資源,藉此反省自我、實現自我,創造新價值觀。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03
課程: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張孟勲
學號:109409517
這星期的報告是由沂倩和彥妮進行主題分享。
沒有社區發展的社區學習是空洞;沒有社區學習的社區發展是盲目的。
社區學習是指發展民眾的知識、技能、信心….等以服務社區,並凝聚社區的共識。課程內容讓我對社區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社區學習在於促進個人的成長與改變,具有能力參與社區事務,帶動社區更新與發展,是成人教育的途徑;透過方法計畫和服務,以社區更新為核心,發展民眾的知識技術信心和能力,以期等終身學習與持續服務社區。
也因為社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區的問題,社區學習不只是在地文化的認同,更是當地民眾型塑生活型態及生命的資源,進而發展成為幸福地理學。
學習帶來行動,促成發展並累積社會資源。2016年起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計畫,「創生」概念讓一個地方能夠不被世代的洪流淹沒,可以繼續留存。
地方創生與社區學習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同的,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唯為整合產業、地方或居民的社區學習,方能建構長期穩定的為社區發展。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與前瞻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2.29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林珮瑜
學號:109409502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與前瞻
從事成人相關工作的人員,皆可稱之為成人教育工作者。
成人教育政策擬定,政策推廣,教學工作內容,都和未來發展很有關係。成人教育服務的領域:主要功能機構,社區大學,樂齡中心。次要的:企業人資部門,基金會,意義也是很廣泛的。然而,成人教育缺少推動的全貌,只像是拼圖,逐一拼湊起來的樣貌。
成人教育工作的多少人次不代表多少人數,人數的意義大於人次。要有KPI:關鍵指標,做為評估的指標。指標又可分為過程指標:只能代表參加人數;效益指標:參加之後的影響是什麼。要以成果為導向,參加之後的效果為何,做為評估的績效。
對於成人教育,要給予正向能量肯定,人才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培養學習型人才,選才,育才,用才(晉才),留才,人員流動性,最好低於5%。
樂齡講師,有做專業人才培育。評估,方案規劃,執行能力,需求評估,成人教學,資源整合。職前培訓:實作,演練,嚴謹的過程,才能受到肯定。
正規學習:和學位有關,時間較長,有體制,有組織,有系統。非正規學習:沒有學位,一樣是有組織,有系統,工作坊式。非正式學習:偶發性,不限定區域或場景,短暫的。
專業社群,分享交流。不同的國籍,在不同國家的學習方式,因著每個人想要的需求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台灣樂齡學習專業人力培訓:樂齡核心課程規劃師培訓,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培訓,樂齡學習中心經營團隊培訓。讓每分錢,每分鐘,發揮更大的價值。用智慧引導行動,事半功倍。
高齡學習與理論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高齡學習與理論
課程時間:2020.12.2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系:109終發碩一班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高齡學習與理論
高齡與樂齡學習,而樂齡學習是英語L E A R N ING音相似而來,起源以新加坡,我國高齡年齡定為65歲以上,而樂齡是定55歲以上來界定,樂齡範圍比較廣,感覺起來是快樂學習,高齡的終身學習也是快樂學習,高齡與樂齡在我國是年齡上的差異,但社會福利則不同。
終身學習的教育就如老師說的學習是一連串的旅程,在這旅程中,學習者有如旅行者,必須有所選擇成長與發展。學習者必須成為自發性進取的個體,在自己的學習旅程中,理性的選對方法、速度、方向及目標,並積極發展自己成為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
台灣高齡的四大願景,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
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參與。
詩人艾略特說過老年人應該要當個探索者,在自己的熟年生活中愜意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OECD「學習科學與腦研究」發現人腦有意義的改變,學習促進腦神經元(neurons)的新連結,這正彰顯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人人需要發展終身學習腦,透過終身學習提高人腦的可塑性與發展性。
第三年齡能夠發展良好,即能減少調適上的困難及縮短第四年齡期的依賴。第一所第三年齡大學係以1973年有土魯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教授維拉斯(Pierre Vellas)創立。
書法大師趙慕鶴先生96歲才進入研究所,成為台灣最年長的畢業生,真令人欽佩,看到影片裡英國爺奶,透過代間學習,翻轉老而無用的思維,代間學習方案對老人的生理,如肌耐力提升,情緒(憂鬱指數下降)記憶力都有實質幫助。代間學習能帶給高齡者生活上的充實與快樂,應該要受到眾人的重視去實行,這是高齡社會要正視的問題。
嘉義縣六腳鄉永賢村10年僅出生14名嬰兒,全村人口數540人,0到14歲只33人不到,佔全村人口7%,如此的高齡化與少子化讓人覺得有村莊沒落或是滅村的危險。地方上認為不只要地方協助,也要思考是否有農業相關產業能夠引進農村,要地方創新吸引年輕人返鄉,像這種極限村落是台灣農村未來面對的課題,如不想防範對策極限村落恐怕只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