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0.12.29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黃佳慧
學 號:109409504
課程心得: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與前瞻
成人教育者(Adult educator)定義:從事成人教育工作的人員稱為成人教育工作者,包含教學、研究、決策規劃及推廣人員等,舉凡如:社區大學、樂齡大學、救國團的終身學習中心、企業裡面的人資部門、有一些基金會也包含在此。「人才」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培養學習型人才變得很重要,從選才、育才、留才、用才,讓人人都可以成才。成為人才的能力公式:C=(K+S)的A次方,能力competence、技能knowledge、技巧skill、態度attitude,態度是能力公式最重要的。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包含成人教育學、需求評估、方案規劃等,透過職前培訓(專業能力導向課程的培訓、實務操作、考試),在職培訓、在到終身學習成為一個專業發展的階段。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型態分為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有組織、有系統、可以獲得學位、時間較長,例如:國小國中高中等;非正規學習nonformal learning像是社區大學、參加研習課程等;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生活即教室、偶發性、閱讀、旅行、演講、電影;人的一生中佔最多的為非正式學習;發展方式透過自我學習、團隊學習、參加專業社群以及加入專業協會組織。在學習的推動上要看到改變及成效,在我們平常討論的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數據的話是過程指標,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期待可以看到的是效益指標。
教授分享了幾則與外國友人的學習歷程,透過與不同國家的人相處不僅在文化上彼此分享、語言上有所精進,在生活中更是彼此協助,拓展自己的眼界。讓我回想起在澳洲打工渡假的生活,那時候也認識了很多不同國家的夥伴,從新認識了很多文化,即便因為各自回國很少再聯繫,但當時候的回憶變成生命中很特別的養分。最後教授以「口號是為了激勵人心.行動是為了實現夢想」、「以發心促進發展.以有限創造無限」鼓勵大家!
高齡學習理論與實務
課程時間:2020.12.22
課程地點:暨大A302教室
學系:109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吳沂倩
每個年齡、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美好,學習能夠將老化視為更正向一種自然的發展,是一種生命歷程,好比盧梭的自然主義一說,老化即是一種自然的現象,面對老化的過程中,個體應當持續保持活動,包含體力、心理及社會的活動。
隨著全球正面臨低生育率及高齡社會化,其伴隨的相關議題接踵而來,對於高齡者的重視,必須是政府、全民共同面對,而積極的做法之一,則是透過高齡學習,透過「再學習」,活化生命,找到目標與價值,另一部份,也期待透過學習能改善老年貧窮、降低老年犯罪,預防邊緣性高齡者的產生,亦提升高齡者的幸福感。
從Maslow需求理論說明高齡學習的重要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尊嚴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並於1969年提出超自我實現需求,而這也說明高齡者在面齡老化這件事的歷程,並從生理到心理去理解。
透過本週報告的內容,開啟了我對高齡學習有更多的認識,其中,第三年齡大學係法國大學所辦理的一種老人教育活動,其基本觀念認為,人的生長脈絡為(1)兒童及青少年期、(2)職業及謀生期、(3)退休期、(4)依賴期等四個年齡期組成,故,對於老年階段的學習,即視為第三年齡大學。
關於活躍老化,老師提及「幸福地理學」,亦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明居住的環境對於健康老化有一定的影響力,讓高齡者在熟悉的或適切的居住場所,一方面可減少高齡者對於晚輩的依賴,另一方面,能夠實踐在地老化
因此,高齡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改變、增能與貢獻。
成人教育現況調查分析與運用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2.15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林珮瑜
學號:109409502
成人教育現況調查分析與運用
人口背景變項:居住地區-城鄉,性別-參與程度,年齡,教育程度,年收入,身份別,就業或失業待業,職業類別。運用資料,去分析終身學習,彌平教育落差,知識落差,經濟落差,社會,文化落差。要縮短落差,讓潛在學習者(有能力,但目前還未參予),低學習參與者-轉變成高學習參與者,了解其需要,讓他們願意走出來學習。
學習動機,追求新知,職業進展。找到動機,克服學習參予障礙,找到妨礙學習的因素
找到跨年度分析。各縣市的樣本數,抽樣比例大小,而有所誤差。
電訪題目不能太長,用餐時間不適合,利用晚上下班之後,及週末,才能增加問卷的有效性。未來加入手機電訪:手機無法確認所在區域,訪談成本高。
數據的資料的訪談範圍考量,台灣法定成年年齡是18歲,所以以成年及平均餘命的數據,做為範圍。訂未來的績效目標是種藝術,訂太高,如果達不到,則影響達成率。若訂太低,則目標缺乏挑戰性。
維珍航空,學習型組織的精神,不斷精進,找到錯誤點,再改進。因為是服務業,人身安全是重要的,就算第一次試飛沒有成功,一樣能成為下次的經驗。在全球設定太空港,發展商業,豐富人類歷史內涵,敬重所有存在的生命。
成人教育機構,有異業結盟,但也有困境的面對。一再的調整與改進,讓成人教育有越來越好的發展。
報告組的優點是,每個小結都有小結總,幫助同學們再次理解數據分析的重點,理解數據要表達的意涵。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1.29(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盧冠伶
學號:109436517
本次課堂中同學介紹了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學習型城市由學習型社區先作為實行範本,學習型城市的特徵(1)強調學習,適應能力強(2)鼓勵創新、允許失敗(4)城市具有快速產生、接近、理解和轉換相關知識和信息的能力(5)不斷和外界互動學習….等。我想不論是學習型城市或是學習型社區,都是由小而大,由有相同理念的個人去影響他人,進而創造更好的社區或城市。所以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接受失敗的能力與和他人互動的能力都是尤其重要的。其中,我覺得在這世代的大家更需要去學習"允許失敗與接受失敗”,並且要在失敗中的經驗中找到改進的方式,我想這是比較重要的而且是可以讓我們更進步的方式。
另外,本次課堂中提到知識的複利效應-知識的累積不是加法是乘法。累積知識並且融會貫通才能發會最大的效益;我認為這也呼應到老師上課開頭所說的”終身學習者即競爭優勢者”。
2020.11.29 課程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29(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會議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陳威良
學號:109436518
在這次課堂報告中,老師又重新說明「發表示吸收的利器」,對我們將來上台報告有更高的期許。「發表示吸收的利器」也一直實踐在我的教師職涯中,從學生晨讀的佳句到學思達的發表,都是期許學生能夠學習如何去學習,在將來的生涯發展中成為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者。「終身學習者即競爭優勢者, 非終身學習者即競爭弱勢者」,也正是在說明學生將來不管如何發展,成為終身學習者是最重要的。畢竟學校教育給的東西只能是啟蒙,面對快速的科技發展與商業變化,「學習力」更顯重要。
這週報告的主題是「終身學習者的意涵與概念」、「學習型城市的理念與實踐」。其中讓我感到有趣的議題是「知識的複利效應」,就是當知識累積到相當程度後,就會像銀行複利滾存一樣產生巨大的效益。又另外google了一下,查到「複利型人才」,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特徵是對於再學習以及新知識獲取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句話就是在印證終身學習所帶來的益處。單利長出一棵大樹,複利長出一片森林,期望自己成為複利型的人,也期望能把這個概念種到學生的心中。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29(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學校培育終身學習者的策略之探究、學習型城市的理念與實踐、
國際成人學習週的興起與實施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朱玉梅
學號:109436501
學習從何時開始?胎教是否真有其功效,雖無法有明確數據可以說明,但從經驗的分享中,確有其效益,例如發現新生兒出生後貼近母親胸膛即可較為安穩,起源於在母親腹中的歲月,母親的心跳節律是最為熟悉的聲音。成長本就是一種學習,而生命無停滯,隨著世界的進步,須不斷學習才能融與日益進步的世界活動中。學校在人的成長階段提供了學習場域,規劃設定了學生的學習,藉由制式評量評定學生學習的優劣,在國中小已不得公布排名,但升學制度仍以分數為競爭,大專院校更是參照了高中職的三年學習,學校不得不採取排名,有多少學生的學習樂趣被排名給消除了?又「不是升學的科目,何需要學?」學生多少都有如此的想法。所以大考考完了,大學唸完了,終於可以不再是個學生了,可以不用再學習了!
108課綱中的彈性學習課程中,規範了學生必須進行自主學習,而這樣的學習過程對準了大學端希望招收到能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有能力的學生開心這一個課程的出現,對於沒有方向的孩子,則是件苦差事。教育現場的老師須協助學生完成這樣的課題,自身是否具有指導或陪伴的能力,學校的策略引導,對學生言是重要的。
在老師的「學校培育終身學習者的策略之探究」中提到「個人應成為終身學習者(lebenslanger Lerner),每天充滿著好奇心與學習樂趣以發掘新事物,生活中的新突破,有時只是一步之遠。」但也指出「學生將學習視為一件苦差事,未能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一旦學習僅淪為生命中一項沉重的負擔,而不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則個人將難以成為終身學習者,往往離開學校教育之後,即與學習遠離。」其實,面對108課綱的改變,以培養終身學習者為中心,須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但升學政策仍穩穩的引導著高中職的教育,最近聽聞國文科老師擔心國文成為與非考科有共同命運的下一個科目。
南投縣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在國內首創翻轉教育的成功案例,將教育主題回歸到學習者本身,創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樂趣。然此一方是要推及全國各級學校時,確實也遇到某些限制,如班級人數的多寡。
學習可以在每個角落發生,從個人、家庭、學校、職場、社區、到整個城市乃至國家,組織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統及策略,使得每個人樂於學習知識並且分享知識以自我貢獻,促使組織、城市及國家整體的提升。老師說到對成人學習週的活動名稱更想以成人學習節來命名,因為根據生活經驗,凡是定為「節日者」,均蘊含著歡樂的氣氛,而歡欣有成就的學習,是促使學習在繼續的動力,故值得慶賀。
雖說自己因突然的一個念頭又再度回到體制內的學習場域,獲知錄取的當下很開心,但當見到老師課程規劃中的作業項目,不免心生畏怯,但這段期間的學習,聽聞老師的教學及不同場域的同學分享,卻是收穫滿滿,回到家更想分享兒女。
https://youtu.be/VviHr9kx9g0 葉柄成教授與柯文哲市長談未來人的5個特質中,提到須具備面對世界快速的變動的能力-應變力、發問能力、紀律、合作力及學習力,並且建立面對失敗的能力。更提到會考及學測壓力讓孩子失去了學習以上能力的機會,也鼓勵學生應該學習3種以上的能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1.29(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家欣
學號:109436513
課程心得:
聽取本週同學課堂上的小組報告: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加上自己小組即將課堂分享第11單元:我國學習型城市發展與省思,當時十分困惑,為何從小到大從未聽過「學習型城市」這個名詞?居住的城市–台中所推行的「幸福宜居,學而時美之」,也感到陌生。直到自己因準備小組報告,在不斷收集的資料中,我才明白,原來自己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
準備報告的過程中,我深深的領悟何謂「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在參與論壇、展覽、音樂會、圖書館、演習活動⋯等,原來自己不知不覺中,早已是學習型城市的一員。
每每蒐集「終身學習」、「學習城市」的資料,總可以看見熟悉的身影-臺灣的終身學習巨人-明烈老師,謝謝您的活水,讓我們這群在浩瀚無垠學海中小魚兒,能輕鬆自在、快樂學習。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1.29(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會議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劉佳惠
學號:109436512
本週主題介紹「終身學習者的意涵與概念」,簡報中提到:終身學習者具有以下四項特質:
(1)積極且具有創造力的探索者。
(2)反省的行動者,不斷精益求精。
(3)自我實現的行動者。
(4)學習的統合者:統合校內外的學習,統合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的學習。
並舉了好幾個例子關於終身學習:
(1)讀書毅力驚人!張志剛在空大讀28年 拿6個學士、5個副學士
(2)好學不倦!82歲從空大畢業 全場為她喝采
(3)超勵志! 60歲阿嬤莊淑香年少失學 4年取得雙碩士
以上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學無止境」。想想此時此刻的自己,不正也是走在「終身學習」的道路上嗎? 大學畢業已18年,深知學校知識已不夠工作所需,40歲再次拾起書本,踏在國立大學的殿堂上,得到知識的洗禮,內心踏實且充滿感謝。每次上課與同學互相討論個案、師長傾囊相授,都收穫滿滿。更應該感謝的是自己,感謝自己:踏出那一步,自己才能走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
「知識的複利效應」提到: 學習就像銀行存款利息一樣,知識增長按複利計算。你在其他領域學到的知識會推動你學習的速度。看似零散的知識之間會產生化學反應,融會貫通,產生出爆炸性發展。現在有深刻的體認,在課堂上要上台報告,也要個案分享,所以會找很多的資料,將這些資料內化,形成知識,無形中也漸漸累積了許多知識。所以,不要把學習當作一時半會、某個時間段的任務,而是要把學習當作貫穿自己一生的事業,要成為終身學習者。我也這樣期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