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日本東京參訪之旅的學習與省思
課程時間:2018.07.02~2018.07.07
課程地點:日本東京
學系:106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知識管理研究
學生姓名:劉淑美
學號:106436509
課程進度:日本東京參訪之旅的學習與省思
一、前言(緣起)
透過暨大終發所同學們的起意及吳明烈老師的支持,開啟的這趟日本東京之行,是自己的旅行安排中不會出現的去處,也不太可能會在如此匆忙,行前仍在忙期末報告之際,還能出走,真的要感謝所有促成這次東京之旅的人。透過吳明烈教授大師的人脈,在吳教授把我們這次學習之旅需求提供給日本牧野教授,再由東京大學牧野教授善用自己研究計畫之相關資源及人脈,集結成就了這次結合組織學習協會及暨大終發所知識管理研究的參訪學習行程。
因為匆匆忙忙的打包行李就出發到日本東京參訪,沒來得及做相關的準備功課,而每到一個參訪的當點,所聽到的是不只是該單位自己在做,別人也有在做。心理都會有些半信半疑的,不禁會問真的是這樣嗎?但是只要耐心及用心去把參訪的行程走完,就不難發現原來它是有主題且息息相關的,真的是很多有心人都在做,且是跨業界的合作。日本的所有有心的人都朝在地社區化的終身學習與社區之發展在做,而且是產官學民一起合作,決非單打獨鬥。唯有大家攜手協力及並進,找出時間聚在一起對話,探索到使用者的需求,凝聚共識及方向,找到最佳的策略及方式,共同進行對話式的知識分享及組織學習。
走在日本東區巿區的街道上,最常看到的是騎腳踏車的人,到處都是,是一般人的交通工具,有很多人背小小孩,後載小孩,前籃放置採購物品:摩拖車倒是比較少見,只有特殊工作需求的人用得到。車子跟英國一樣是右駕駛座,靠左邊行駛,街道很乾淨,每個區域的特色都不一樣。
二、日本個人民間個體發起的社區活動〜岡媽媽的家〜有家的溫馨
岡媽媽的家在日本東京只是一間很平常且有院子的小平房,看起來不大,但有廚房、桌子、玩具等,已具全了所有照顧的功能,它就是一個家,它想要營造的就是一個很溫馨有家的溫暖感覺。它要告訴我們,只要用一顆愛心及本著關懷社會的願,不斷秉持善念及共好的初衷,排除萬難,堅持做下去,凡事都有可能性。我就覺得岡媽媽的家,有點像是一位宗教家(或許像神父、修女、牧師、尼姑、和尚等),發自內心的想要幫助他人。因為有這樣的強烈的意念,於是就付諸行動了,只要行動了就會找到出路。
我很為岡媽媽的家的行動力及慈善意念而感動,只要有心有念頭就行動都可以關懷及幫助社會其他人,我想我除了在學校裡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代間學習課程繼續努力推動,未來也可以把自主團體在社區裡努力的做下去。岡媽媽的家為了營運下去,也會申請相關的計畫補助,辦理相關的活動及租借給外人使用此場地,以便能支出房屋的稅金。但為何都是遠方的朋友來租借辦動及參與?而不是鄰近社區的人在使用?或許社區大都使用了附近公共場所之設施了(如大學公園等場地),鄰近住宅民眾不會租用到小而美的免費的場地,而各地的大學或慈善相關活動才會想用這樣的場所。
三、日本中野區社區終身學習大學參訪
日本中野區社區終身學習大學課程目標通常以實踐學習為主,如何在社區裡活用及活化,並與各社區大學進行交流。跟台灣的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及自主學習團體有些不一樣,台灣的沒有學制及證書,但日本是較嚴謹,高齡學生訓練較紮實,人員素質把關上都好像比較好。
後來,有進行分組討論(有社區大學的行政人員及高齡學生及校友),發現社區終身學習大學的高齡者學生及校友都很友善,似乎都有著帶領服務高齡者的特質,或許是其學制的篩選及3年的養成有其成效,看起來也都是身心發展較健康的長者,每人都頗有自信,也都很有自己的一把刷子。看到來社區終身學習大學當學生大都為男生,跟台灣的狀況似乎有些不同,大都自願及喜歡來學習,也都學習得很有成就感,但細問才知日本的高齡男人也不太喜歡出門,之所以願意走出家門來上課,可是因為男人不想在家被家裡的老婆女人念或嫌,所以,台灣與日本的退休高齡男人似乎都不太愛出門。但只要高齡男人能走出家門,出來參加活動或學習,他們比誰都學得起勁啊!
四、日本私立早稻田學及國立東京大學參訪
有機會到日本赫赫有名私立早稻田大學及國立東京大學參訪真的有眼福,悠閒的走在大學校園中,看到大學及研究生們,都很兢兢業業在浩瀚的學海之中,真的很是感動,可以看到他們學習及研究的樂趣。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把這二所知名大學都逛到了,真令人驚奇,但要真正深入瞭解就還得多花些時間探究。此外,我也發現日本的大學校園都不太大,好像不一定要有運動場,但都很美且很有內涵。
在早稻田大學建築雖新舊建築交錯,但不突兀且井然有序。它有個討論閱讀室的地方很特別,有各式各樣的看版、桌椅及高低不同空間,提供給學生來自由隨意移動使用,可供學生來閱讀及共同討論用,應該是很受學生喜愛的場所,可以隨團體大小及討論方式腦力激發出不同的創意。
順著穿過中央公園,從東京大學的後門進去,就可以看到東大醫院,走在東京大學的校園(就好像走在台大的校園的感覺),校樹都很高大,尤其是大多是銀杏,且正在長果,很是自在,建築物有如古城(尤其是赤門,最有歷史意義古城門,曾在此發生學運活動),頗有其特色,歷史更是悠久(近200年),學風看起來更自由。但學生穿著也較不同,不時的會看到穿制服的學生,我想應是來參訪的高中生(東京到處都很容易看到學生在進行戶外教學)。我們在大鐘的地下室餐廳享用經濟實惠的美食,看著來來往往的日本年青學子及研究員,好像比較少低頭族,比較多是有自信及輕聲細語的學習者。
五、日本企業家小型研討會(台日交流)〜人生100年和學習型組織
印象最深刻是日本的「人生100年」之主題圍繞(比較像是在做真正合作研究或實驗性的研究計畫),產、官、學跨領域及業界的合作,重點是要為未來美好社會人生而努力,並透過活躍老化及促進世代交流活動,來建造社區設施並成就社區發展。先從在地居民意識為本而出發,打破業界的界限,讓有心的企業階段性的居中介入協助。從社區小單位做起,才能因跨界攜手合作,促進更多的社會交流,而能永績性的進行社會支持及關懷,及持續活化社區的發展。
媒體記者及政府也投入相關的宣傳支持及提供相關的政策配套措施,這樣跨領域的產官學合作真的是很不錯。我想我也可以在台灣統整運用相關資源去盡一己之力,說真的只有團隊合作才能發揮更大的力量及效益,要創造未來幸福的社會,是需要居住在這環境的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就。
六、日本教育部終身學習局社會教育局座談
能成就這政府教育部機關的參訪真的不容易,且很經典,更不難看出日本政府官員的嚴謹及對專業尊重的態度,把教育的核心價值及重點掌握得很好,所有相關教育政策圍繞著最大範圍的終身學習而立而行,教育不僅包含了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也強調有包含社會教育。
因應少子人、人口減少及高齡人口增加,針對政府在Komninkan使用率減少,且少用在公民活動,而想轉型再發揮其社區發展的運用功能及建立新價值,發動了新的Komninkan 的推動發展模式,多有著墨。想把Komninkan改善為支持地方社區的發展,並化社群的聯結,建置社區網絡,面對社區在地問題及透過終身學習來解決相關問題。學校應提升與社區/社群的協同共作,學校課提供給社區來參加相關活動,善用及統整相關資源,以便共創美好的未來社區。
2020年要實施的學校新訂定之標準課程綱,學校課程不局限且是開放給社區使用的,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技能也要能運用在生活及社會,所以應考量當時的社會生活之需求,而要學些啥麼重點,關於如何去學,得要著重在主動互動及體驗學習的過程及方式。從幼兒園,經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各級學校與在地社區拉寛了社群支持系統,結合社區網絡,一起攜手合作,共同來教育社區小孩及青少年,課後課外運用社區在地資源進行教育活動。
七、日本Studio-L公司座談及企業社區開店個體經營案例參訪
先去實地觀察、體驗社區洗衣咖啡自在休閒館案例,這案例是由3331設計公司與經營者理念合作,依店長需求不斷對話,而設計、裝潢、裝修、佈置出來的樣子,持續依擁有者的理念經營(讓來自助洗衣的人有個輕鬆自在的駐足及交流場所)。這也是另類的公民館,要讓鄰近的社區居民方便且喜歡使用,會自然走進來,能增加其使用的頻率,也能提供社群較適用的聚會交流交誼的場所,做什麼都可也可點餐,但消費額似乎也不少,這也可平衡經營的支出及收入。
3331 Chiyoda藝術公司朝向另類公民館的經營模式(但不租借給政治相關活動),尤其是提供藝術畫廊及藝術展演,甚至是相關藝術及社區活動,也協助社區進行聚會對話討論,以便營造社區發展其文化及特色。
在社區營造時,非常重視主動去拜訪地方具有影響力的組織與意見領袖,透過建立良好關係的及發展好的夥伴關係,這些關鍵組織與人士又會去影響更多人來參與,於是形成很好的滾雪球效應。希望促進居民實現自我、活用技能,及解決社區居民的問題。期能促進民間及公共區域的Comninkan的開放使用,讓社區民眾交流及互動,共同為社區營造及發展而進行對話及努力,民間公司也能協助社區在地化,並結合社區特色發展,創造社區及社會善的循環。
八、結語
這次的東京參訪學習之旅,真的讓我看到已經歷很多年高龄社會的日本,很落實在推動由從社區居民使用者需求為本的,產(企業團體)、官(教育部等)、學(東京大學、中野區生涯學大學等)、民間(個體)携手合作新改良的公民館運作模式,不斷朝經充分與居民對話所形塑的方向,共同努力及學習,在地的自主聚會討論與成長,持續為發展共好的生活及人生,共創社區/社會幸福感。日本人用自己的文化嚴謹組織脈落及有秩序有禮貌的態度,所營造出彼此信任氛圍,很多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似乎,回應到台灣的情況應就不一樣,在執行上所會遇到問題或許就不盡相同了。但,只要有理想又那份愛心,運用好的學理去研究及運用,大家一起攜手合作,整合運用相関社會資源,我相信未來更融合的及有發展的社會環境是可期待的〜大家一起加油吧!感謝這次所有的参與日本東京之旅的成員,真的我也從學員身上學到很多喔!
大師级的吳明烈老師精心規劃安非的日本國際觀察及其所带領的参訪團員真的是優秀極了~雖然參訪結束了,但學習是終身的,且一定要持續下去的。因此,針對這趟的學習得再進行相關反思及執行,而且還要不斷提醒自己莫忘初衷,並自我期許要努力的去行動及實踐它喔!也要持續提醒彼此及互相支援帮忙呢!
這趟的參訪扣準終身學習的主題,真正看到日本政府、社會、企業、民間及學校共同組織學習及並進行知識管理,一起為自我的成長與社區/社會的未來發展而努力。另外,還要特別感謝這一路上一直陪伴我們,以及幫我們翻譯的東大博士班研究生,都是日本東京大學牧野教授的研究高材生。還有這領域的專業教授們(吳明烈、林海清及何宣甫)及優質的台灣組織學習協會的團隊們提供的學習陪伴及學習典範,在一路上適時的分享相關經驗及知識,對於終身學習晚輩我們,真是來到了快樂學習的天堂,好不幸福吔!
在交流談到如何鼓舞居民擴大參與社區改造與發展,日本想要增進社區民眾的使用,先設計創造吸引人進入的場域,再辦理有趣的活動招幕人願意主動進來,由社區民眾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透過產、官、學及民間的協同合作,充分與使用者對話並一起組織終身學習,共創及發展社區特色及社群產業,永續經營、創造美好的社區未來。
日本所推的人生100年與台灣的學習型城巿的理念不謀而合,若能透過互相交流及學習,將台灣的學習型的理念政策再參考使用日本所推動的人生100年之有效策略,善加運用相關知識,並落實終身學習及組織學習,或許可以讓台灣的學習型城巿計畫推展的更有效益。
東京參訪心得反思
課程時間:2018.07.02~2018.07.07
課程地點:日本東京
學系:106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知識管理研究
學生姓名:廖鳳雪
學號:106436506
課程進度:東京參訪心得反思
從東京參訪Line群組設立,就是「知識管理研究」這門課學習的起點了。明烈老師與日方學校代表不斷反覆聯繫接洽研討會的細節、確認參訪單位等等;曉娟和Tim按照參訪的需求受理各旅行社的比價、視團員個人的需求給予協助什麼的,因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30個人就有30種,只能盡量去做到大家想要的。這其中都考驗著溝通協調與記憶歸納分類的能力、思考邏輯、處理人事物的效率與態度,以及最重要的EQ,雖然無法盡善盡美,但我認為結果的呈現可圈可點。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仿效的,而終身學習是沒有終點的,大家都在為了「更好的自己」努力著。
1.「大隈紀念講堂」映入眼簾,參訪行程正式開始,將演奏一首由產、官、學界所譜出的美好樂章。因天氣因素,飛機延誤起飛,接連也影響了早稻田大學的參訪時間。在匆匆與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國際交流委員會主任新保教授及其學生簡短相見歡、互贈紀念品後就展開了早稻田的校園巡禮。沒想到待我們這一組的居然是來自本校暨大國比系的交換研究生,除了有「他鄉遇故知」的感動外,更用她對早稻田的認識,讓我們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精實的瞭解這所在1882年本著「學問之獨立、學問之活用與成就模範之國民」的精神所建立的知名學府。
早稻田大學有五個校區,我們所參訪的就是歷史最悠久的原址,麻雀雖小,卻是五臟俱全;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並立,卻沒有一點違和感。不但有讓我們大致瞭解學校沿革的校史館、販賣具有早稻田特色商品的禮品部、燈光美氣氛佳的咖啡廳、滿足口腹之欲與飢餓感的便利商店,校區內居然就有博物館和演劇博物館位在古色古香的建築裡,讓學生時時刻刻都受到藝術與文化的薰陶,個人認為對藝術的修養與鑑賞是需要時間累積的。礙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走馬看花,沒能仔細欣賞那些展示品。
但對於那位暨大的研究生來說,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交流室」。交流室有很多間,裡頭有靠窗的高椅子、可移動的桌椅、白板和WiFi,分成可飲食與不可飲食兩種,學生可視其使用需求來選擇。在交流室裡,你可以帶著筆電或書籍一個人專心地上網找資料、鑽研學問;也可以和同組成員協力合作、商討作業或報告;亦或是輕聲地和友人交談心事與分享學習心得,在這個明亮乾淨的環境裡、輕鬆的氛圍底下,學習起來一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難怪大夥兒都希望暨大也能有這樣的交流園地。時間流逝,我們還意猶未盡,希冀未來還有機會再次造訪這所人文薈萃的知名學府。
2.下了遊覽車,還走了一小段路,才到達位在巷子裡岡媽媽之家的辦公區。因為到得比預定時間早,就先走走看看周圍環境。有一個小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先用色紙摺成百合花,再把五、六朵百合花組裝成一個花仙子的樣子,兩個花仙子好像手牽著手,面帶著微笑,給人帶來溫暖、開心的感覺。
這時外面正在進行遮雨棚的漏水維修,一位穿著藍色牛仔上衣、牛仔褲,年約六十歲的先生見參訪團到訪,就停下手邊的工作,匆匆地經過我們,進入簡報室幫忙。在負責人小池小姐介紹工作人員後,才知道他是小塚先生。看起來不愛說話、有點害羞的他已從原單位退休,現在則在岡媽媽之家服務、幫忙,算是退休後的人力再利用,後來才知道岡媽媽之家一些刊物的圖片、海報都是他的巧手畫出來的。用「曖曖內含光」來形容他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聽完岡媽媽之家始源、從事活動、營運模式的簡報,參觀完那棟老房子後,心中真的充滿感動。在資源那麼有限,人手也不足的狀況下,居然靠著理念與初衷已經走過了一個世代(十年)了。就如小池小姐所言「有錢不一定能把事做好」,也因此想把事做好的那份心意更加難能可貴。也如明烈老師所說「岡媽媽之家是有溫暖、有溫度的地方」。它把閒置空間再活用了,它讓不同世代的在地居民有一個交留的場所、它給18歲以下的受虐兒一個避風港、它教育大家防災的重要性、它提供新手媽媽分享育兒經驗的平台、它讓在外逗留的中學生有一個正當的去處、它用料理連結大家對家或家鄉的記憶、它……。這樣一個給社會正向力量的好地方,我衷心祝福這個機構能一直在做公益與組織存活下達成平衡、注入新血,一起往團隊設定的目標順利邁進,讓岡媽媽之家持續充滿著「歡樂」與「音樂」。
3.到了參訪單位,一列頭髮花白卻神采奕奕的中野區生涯學習大學在學生與支援會會員拍著手歡迎台灣參訪團的到來,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溫暖,心中好是感動。
聽完支援會長道林京子女士(支援會由畢業生所組成)與生涯學習科長龜井久德先生對其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的介紹後,瞭解其目的為1.從自我啟發
活動中獲得生命意義,在社區中創造不同形式的生活型態。 2.活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共同學習,以培養為社區服務的意願。 3.為能在社區活躍生活,提升必要的知識與技術,促進成為社會的主體參與者。而影片中自主團體Rainbow Club成員與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之間的代間學習或是照顧花
圃菜園想在一個更好的區域生活……等等,都是生涯學習/終身學習的最佳
實踐。
明烈老師說:「Learning is earning.」在分組交流的時間裡,與這些長者學生互動中,除了分享他們的經驗,學習他們的好學態度外,也讓我思考:若以人生一百年來說,自己目前是在第二階段的中間,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怎麼讓自己與另一半無縫接軌第三階段,好好享受生活?以及如何照顧身處第三階段長輩們的身心健康?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交流的活動,學習(learning)對方的優點,改進自己的缺失,也是此行參訪的原意,更是最大的收穫(earning)。
4.上午悠閒地步行穿越上野公園,欣賞沿途的美景,來到了東京大學。大家把握時間先在赤門和鐘樓前拍照留念,再到大學餐廳用中餐,體驗一下東大學生的生活日常。
下午的重頭戲即是「人生100」東京大學日本企業家的小型研討會。明烈教授提到對個人來說,學習應大於或等於改變,才是有效的,並且能做出最適切的因應。對社區來說則應用愛串連Listening, Understanding, 和 Appreciation這三個原則,並且好好運用「握手」、「舉手」、「牽手」、「拍手」、「動手」這五隻手來推動社區的學習。
海清教授也提到全球發展趨勢是:世界愈來愈綠,世界愈來愈老,世界愈來愈好玩。與其發表主題「銀髮產業經營」和研討會核心「人生100」相呼應。一定要有這些產業的投入才能讓銀髮族的生活更便利、更多采多姿。而宣甫教授則以個人經驗幽默地帶出Travel to learn, learn to travel.的核心價值。學習有很多種形式,旅行當然是其中之一,但旅行學習並不只是到此一遊或是吃吃美食而已,要做到最後Synthesizing recorded information, Finding answers of unsure stuff, 和 Review the whole trip. 才是完整的旅行學習。而明烈老師要我們寫下參訪心得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童淑枝女士的發表則讓我們瞭解「活躍老化」與齊心協力地為了更好的社會來做事的重要性。就如同日本長野縣松本地域健康產業推進協會、企業方東急不動產與來自輕井澤推廣Telework的企業方也都正在為這個(超)高齡化的社會、更好的生活方式做出最具體可行的因應措施來豐富大家的生活,產、官、學界各盡一份心力,共創美好的未來。
5.多虧明烈老師廣闊的人脈,我們連看似戒備森嚴的文部科學省(教育部)都進得去。由生涯學習政策局社會教育課課長補佐丹野先生來做簡報。備好的彩色英、日文版資料,將組織架構一目了然的呈現,其中有幾張圖表也讓我馬上就能抓到簡報重點,由此感受到日本人做事的系統性與嚴謹性。
丹野先生提到了像「公民館」這樣的生涯學習機構,以及因少子化、科技化、全球化而產生的新學習途徑「ICT」,這些都讓我耳目一新,不過有一點卻讓我深感訝異:「因日本已負債太多,所以向政府提出資金申請時,會以去年補助的資金減去百分之十為基礎來計算。」後來聽擔任公職的同學分享「台灣也是如此」,不禁擔心起來。台灣願意花非常多錢在國防武器上,但未必看得到成效。若可以再從中挪取一些到教育、社會福利上,一定可以成就更多好事,畢竟聰明、幸福的人力也是重要的國本之一。
6.由Studio-L這個企業所引薦的「喫茶」,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將「洗衣」與「咖啡店」兩個概念結合。雖然在歐洲這樣的想法不算新,但經營者田中小姐有勇氣租下閒置空間來做嘗試,就很值得敬佩。如田中小姐所言,遇到的困難很多:從起初要如何設計利用這個空間,讓它不要太一般,但又要具現代感,就讓她花了不少心思。營運方面,雖然現在收支已能達平衡,但做社區再造就先不想「賺錢」了。她希望「喫茶」是一個設區區民交流學習的空間,老老少少到這裡來就像回家一樣自然,發揮像「公民館」那樣的作用。
後來瞭解Studio-L這個以設計為主軸的企業團體一直試著提供大家「社會參與」的契機,與居民對話開始,去瞭解問題,進而提出居民也認同的作法。從台灣台東的社區再造、3331 Art Gallery 舊校舍變成展示場地的活用、到瀨戶內海讓足不出戶的退休男性願意走出家門的「狼煙」活動等等,不但做到了防災演練,還把「正確活動參與」和「開心」完美地連結。
對我來說此趟東京參訪無疑是「終身學習」、「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這三門課在理論與實務上最完美地結合與呈現。除了教授們豐富的學識與經驗教導外,還有夥伴們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更有一位活到老、學到老的標竿黃老師做為我的榜樣,此趟參訪真的收穫滿滿!
組織學習
課程時間:107.04.22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暨大碩專班)
學生:黃芝穎
學號:106436515
一早就充滿緊張的心情,今天要報告了呀!!感謝我的超級好伙伴思妤,一起努力的完成這個報告。此次報告主題是共同願景,特別喜歡學者(吳清山、林天祐)所說願景是一幅描繪未來的圖景,有階段性的,是一種視野、遠見、想像力、洞察力,提供未來發展方向,而我們現在就是大家都可以生出論文、順利畢業。由其他各組同學的報告,進一步更瞭解了五項修煉的意函,從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來協助企業及組織邁向學習的方向。
組織學習課後心得與反思
課程時間:2018.05.19-20
課程地點:杉林溪大飯店
學系:106 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生姓名:鄺允雄
學號:106436502
課程進度:組織學習個案分析、組織學習方案規劃和世界咖啡館 (World Café) 的概念與應用
一個好的活動,除了內容必須紮實、軟硬體環境必須跟得上,最重要的,還是與會成員的全心投入。而在我看來,這一次二天一夜的跨校組織共學作到了。
除了明烈老師經常性提綱挈領的指導,三班報告小組的用心準備,不論報告、討論或遊戲都非常的精彩;而跨校同學從開始時的略顯陌生,課程中段的熱絡交流,再到結束時的意猶未盡,可以深切感受到組織共學的快樂。
以下的連結是這兩天活動的記錄,與大家共同分享:
https://youtu.be/cLzZqm2NXYI
組織學習課後心得與反思
課程時間:2018.04.22
課程地點:暨南大學教育學院 A307 室
學系:106 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生姓名:鄺允雄
學號:106436502
課程進度:五項修練及知識管理
由於整體課程安排的關係,這學期只有3整天的組織學習,扣除接下來2天1夜的校際共學,這天是唯一的一次在教室內上課,而重點都是由同學們報告五項修練的各個主題。
從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一書中開始提倡企業應建立學習型組織之後,這個議題在企業內就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尤其是環境變化越來越快,企業必須能快速學習,積極應變,才不致被時代淘汰。
整天下來聽著同學們的精彩報告,回想起十幾年前第一次閱讀「第五項修練」時的初衷,再與過往曾經待過的企業經驗相印證,對於「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及「知識管理」,似乎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6/8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架構17-組織學習電影賞析與探究
架構18-組織學習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重新看了一次春風化雨,感受完全不同。上次看春風化雨,是高中時期,那是英文課堂,那課課文是在教英文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詞就是seize the day。(那時一看到是春風化雨時,我馬上興奮地跟同學說:是我高中看的那部電影耶!你點line看我的個人簡介,那句seize the day 就是從這部電影出來的。)
或許就是曾經看過,所以對於這部電影才有了另一種體悟。
從組織學習的觀點看這部電影是課程的指令當然不用提,裡面的讀書會、學習小組的是團隊學習的方式;經由踢足球、離開教室上課、撕課本等,透過改變學習的方式,應該可以改變心智模式;學生大聲喊出屬於自己的詩句、敢站上桌子跳下的自我超越,都是影片中的老師成功的地方。
但是,在學生自殺後,他的好朋友提出的那句疑問(或可說是怒吼?),對我來說是重重的一擊。那句:為什麼他要來打擾我們的生活?一直是我當年為什麼從不考慮老師這條路的原因,也是我在四年的教書生涯中,最害怕卻也一直忘記去檢視自己的事情。我在國中教書約四年,一年的學生數量約五百人,雖然一直都知道:不需要討好每個人,因為本來就沒有一個人會所有人都喜歡,但是還是很害怕,自己會帶給學生不好的影響、不對的觀念,畢竟他們都還只是國中生阿!第一年教書的我,戰戰兢兢,每天下班回家一定要重新思考自己今天到底有沒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但是後面的三年呢?我卻忘記要這麼做了。另外則是:我覺得的好,對學生來說也是好的嗎?我相信在影片中的老師(每個老師應該也都是),都是給學生自己認為最好的。但是,近幾年在討論的情緒勒索,不也是想給對方最好的嗎?只是給的方式錯了,只是給的不是對方需要或想要的。重新看完這部影片後,我提醒自己要一直記得問自己:
我所謂的好,是真的好嗎?(記得也要運用系統思考)
下午到了廣興紙寮,對我來說也是看到新天地!不過也從中看到: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持續學習,不會有那些創意商品出現。(像是種子紙、有口味的紙等。)如果沒有持續學習,這個紙廠可能早就不在了。(畢竟現代人用紙還是用機器製的紙居多。)如果沒有持續學習,我們將不知道知識如何管理(或是保存),那些老祖宗的智慧,可能早就失傳看不到了。
5/19、20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架構10-走讀組織學習
架構9- 11、12-組織學習個案分析
架構13、14-組織學習方案規劃
架構15、16-世界咖啡館的概念與應用
有了上次修終身學習研究的經驗後,這次課程其實最期待的就是跟暨大的交流!每次跟暨大的交流,都會讓我自嘆弗如,不論是規劃能力、簡報能力以至於細心程度。杉林溪的課程當中,從組織學習個案分析的實作中,看到別人蒐集資料以及重點整理的能力;在晚上小組設計方案時,看到了別人撰寫方案的效率;在第一天晚上以及遊覽杉林溪的非正式交流中,看到了別人瞻前顧後以及統籌規劃的能力。
第二天的世界咖啡館的操作是我第一次「真正」參與世界咖啡館。雖然參加過很多的研討會、工作坊所舉辦的世界咖啡館,但是以往很難真正感受到: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討論?難道全部坐在一起討論不行嗎?或是為什麼不要小組討論完,再把意見彙整起來就好?一直換桌的用意是什麼?
在這次的體驗後,我終於感受到了世界咖啡館這種模式的特點!(雖然這可能跟教科書講的不同。)其實全部坐在一起討論難免會有人太多,導致很難每個人都發表意見的狀況產生,針對此,我以前總覺得那就分小組討論完,大家意見少了一點之後,再綜合討論就可以解決。但這次換桌完,我發現其中的差異了。以往體驗的世界咖啡館,都不大有印象桌長有做重點整理的事情,也就是跟新一組的成員簡介上一組成員的結論。這個為什麼對我而言是關鍵?就當天的狀況來說,第一次的討論其實我有點害怕,怕講了太多,別人會覺得我意見很多,也怕暴露太多自己的想法,會被別人覺得是一個奇怪的人。換桌到第二桌時,在聽桌長說上一組成員大概講了什麼時,我忽然覺得等等可以放心講。因為我覺得講很多自己的想法也沒關係,反正我跟這群人就只會遇到這一次,應該不會留下太多的印象;另外則是,如果是很奇怪的意見,反正桌長是擁有最後把關權力的人,奇怪的想法桌長自己就會自動忽略了。在我意識到這點,才開始放心講,也才體悟到世界咖啡館這種討論方式的獨特性。(但是桌長真的很重要。)
5/11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架構6-共同願景的塑造與經營
架構9-知識管理
共同願景的塑造能夠幫助組織成員主動且真誠的奉獻與投入組織,而非只是被動地遵從。一個缺乏使命、全體沒有任何共同目標或價值觀的組織,必定難成大器。讓管理者凝聚共識、鼓舞人心的關鍵,就是建立一個共同的願景,也只有如此,才能讓每位成員自發地追求突破、努力學習。締結共同願景的方法則是成員必須先有個人的願景,另外要注意願景的建立有其進階性,以及管理者有引導建立共同願景的職責。但是,要如何建立共同願景,就跟我在做知識管理的報告時所感受到的:其實5+1項修練每一個修練都是環環相扣,不可能只有做好一項,其他置之不理,組織就會好好的運作。
自己是知識管理這組的報告組,在找資料要整理報告的期間,其實就不停地覺得:這其實也是一個知識管理的過程。知識管理的六個面向分別是知識獲得、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創新以及知識應用。為了報告蒐集資料是知識獲得;為了要分享知識,得先進行知識的儲存,不然沒有分享的機會;報告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知識的分享,報告結束後,對於報告內容的重新理解或是多理解了什麼,就是一種創新。(像是在實作的時候,我發現大家的討論方式以及回饋讓我對於知識管理這個概念有另一層的理解,它不是只是單純的資料、資訊的留存而已,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有提到知識管理更要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提醒在閱讀資料時,其實我有存疑,但是在實作中觀察同學討論,真的獲得驗證,也讓我對於知識管理的認知有了創新);最後,這個新收穫用於生活中。(對於我來說,在那之後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事情都要記得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