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2020.11.10
課程地點:暨大A302教室
學系:109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吳沂倩
本週報告同學為佳慧與慧玉,其主題係「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社區大學於1998年成立,同年推出邁向社會白皮書1.0,而社區大學的成立除了圓了有些人成為老師的夢想(師資與一般正規學校較不同:大多為特聘專長講師(庶民業師),也就是透過自己的專業,投入社會公共事務,扮演終身學習的積極中介角色),同時也提供了一般民眾繼續學習的場域;其方式有公辦民營及公辦公營等,辦學除了學員和師資,經費為其重要,因此在社區大學中經費來源有教育部補助款及績優獎金、地方政府分配款、學員學分費、計畫承辦、募款、活動收入等,端看各縣市社區大學自行運籌帷幄。
社區大學具備了專業師資、專業團隊,在對的人、對的資源、對的場地去學習新知,從在地社區發展出學習需求,了解學習者(居民)需求導向,是一種在社區中從我到我們亦即從個人到群體的概念,因此永續與卓越須同時兼顧。
從報告中我們理解到社區大學的創見理念是希望社區民眾從不同的學習看見視野,並享受在學習的當下,重新找到學習的感動與熱忱。因此延伸出,學習其實也是一種在協助別人的過程中灌溉自己,給自己養分(知識的交換),所以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就如同我們參與了他人的生命故事,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樂章。
報告中亦提及社區大學特色辦學:從創立特色到提升建立品牌,例如:雙和社區大學瓦窯溝計畫,強調地方知識學(有關地方的地理、歷史、文化等)的重要,其意義為串連地方的傳統地、產,透過居民的共識與行動,重新活化,為社區全新定位,亦可有代間教育傳承意涵,呈現地方價值的永續傳承。
最後,在同學報告的過程中,老師提醒所謂專業就是要將內容內化,經過專業省思,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作為表達、詮釋。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我陪我媽去上過一次部落社區大學的課,課程內容是學習如何製作花環,當時候對於社區大學的想法是老人才會去的地方,但其實社區大學不完全是我想像中的樣子,社區大學的課程豐富多元,報告時介紹了一部形象影片,是由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影音製作班師生所共同完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學中做、做中學。
社區大學的發展脈絡要從1994年開始說起,那時候台灣解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在政治體制的轉型,風氣隨著民主開放,教改團體也陸續成立;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黃武雄等人發起「社大五四起跑」,當時約有三萬名民眾走上台北街頭,透過教改運動社區大學開始有了雛形,在1998年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其中第三部分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就提到建立社區型大學。終於在1998年「文山社區大學」成立,1990年代中期之後,基於全民終身學習與社區發展之需要,在民間教改團體的倡導與推動下,於各縣市陸續成立了社區大學,南投社區大學也在今年設立滿20年,並且獲得南投縣社區大學榮獲教育部評鑑優等佳績。
一八O七年時,丹麥因捲入英法戰爭的漩渦,引起了英國攻擊,戰後丹麥的國勢頹廢,民生疾苦丹麥成人教育之父Grundvig想利用教育的力量來激發民族精神,改善人民的生活;他認為丹麥是個農業國家,教育要適合農民生活的需要,給予民眾生活的動力。Grundvig創辦了人類史上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強調心靈的成長與解放教育,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Folkehojskole)於1844年在羅登(Rodding)創立,丹麥民眾高等學校不僅為歐洲國家所效尤,甚至擴及到亞洲、非洲及北美地區的若干國家(黃富順,1988)。受丹麥影響最大的是與丹麥打過仗的德國,民眾高等學校遍佈鄉村與城市,運作良好,發揮成人教育的功能,成為最重要的成人教育機構。美洲所盛行者則為社區學院,主要以美國為代表,最主要的成立目的為轉學教育,作為高中與四年制大學的橋樑,修畢課程可獲得副學位學士,並轉入大學三年級就讀。目前的社區大學要永續經營會遇到的挑戰大概有:一、少子化 二、人口高齡化 三、大學教育普及 四、大專校院的招生壓力,對於這樣的解決方式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是願景再思考:社區大學願景再次檢視是否與時俱進並與社區大學發展特色環環相扣,並且是可以實現的願景,有利於學員、社大、社區、社會的發展。第二是發展在地特色:在地特色發展,例如水沙連社區大學發展了水沙連學。準備報告的過程中參考了很多的書籍、文獻,現在打開網路絕對不缺乏資訊,但在整理資訊的過程中變得很繁瑣,透過這樣練習也是訓練自己整理、分析文獻的能力,也認自己在這個章節裡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成人教育學研究
上課時間:2020.11.03
課程: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本堂課是沂倩與彥妮報告、大綱是:一.何謂社區學習?何謂社區發展?二.如何推動社區學習?三.台灣地區推動社區教育發展 四.地方創生5.實例與討論
目的而言: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實務:社區學習是終身學習實踐的場域,涵蓋了社會各個層面與組織,社區更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實踐場域。而終身學習可視爲為實現社區總體營造的一項重要手段,社區總體營造亦可做為實現終身學習理想的方式,要促成社區總體營造目標之達成,則必然需推動社區終身學習,以增強民眾社區改造的能力。社區學習是讓有需求的人能夠繼續終身跨領域學習。社區發展要尋找地方特色,它能1.增加工作機會2.吸引青年返鄉3.改善居民生活 4.減少犯罪 率5.促進社區繁榮6.活絡社區經濟。
社區總體營造是1994年台灣的新名詞與新概念,以社區的特色而改造發展賦予新生命。地方創生「地、產、人」為優勢,確立其獨特性。國家發展委員會期望以「投資代替補助」協助地方創生,外部投入力量協助,社區內部力量尤其重要。而地方創生能力與創意、創新、創業互相結合則會激發出發光發亮的火花。
以台青蕉為例: 王繼偉(老王)領軍在地創意團隊,讓越來越多的青年願意返鄉,注入新活力激發有創意創新的活水,活化社區發展,活絡社區經濟永生發展。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0.18
課程地點:中科104會議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李宛蓁
學號:109436516
第一堂課後心得分享
終身學習發展概念建立在三個基本的面向:學習並非僅是終其一生,而且是普遍發生於生活的周遭環境中,同時個人具有動機參與之。 終身學習涵蓋終身的與全面的學習概念,係指個體在一生中於各種生活環境,所進行一切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包括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目的在於增進個人的知識、情意、技能與能力,進而提升個人生涯發展、生活適應以及創新應變的能力,並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發展。
課堂上教授分享了五共:共學、共好、共享、共樂、共益,雖然同學們是沒有血緣的親人,但可以在課堂上互相激勵及奮鬥的夥伴會對自己帶來益處及加成的效果,且學習是快樂的一件事情,分享彼此經驗,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教授在課堂中談到分享是一種關懷與喜悅 分享凝聚了感情與熱情分享是落實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
且分享在德國念書時的許多生活經驗,其中透過旅遊體悟更多人生經驗,尤其是許多國外景點要好好走,這輩子可能就只有這麼一次。
更喜歡老師得終身學習嘉言錄: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關鍵在於能夠從所有遇見與發生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成人教育學學習型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學習時間
2020.10.27
上課地點:A 302研討室
學系:終發碩一班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偉豐同學整理報告讓我們對「社會學習的批判與省思」更加了解報告內容,可見其用心的收集及國內外資料成果豐富。其內容包涵:定義、溯源、時間軸、脈絡、國際現例與台灣。
老師講過1960年代學習社會的新型態社會構想,首先追溯學習社會的概念,其次省思與批判學習社會的實踐策略與願景,繼之探究學習社會之模式,進而提出反省式全球學習社會。
定義:以終身學習為基礎、以學習型組織為主要載體。時間軸:一.1960年代萌芽、二.70不斷發展理念、三.80年代開始注意到實際層面、四.90年代正式進入實施階段理念更周全與明確。
社會學系一詞1966年奧地利學者貝德納立克首先提出,其後1968年美國學者赫欽斯提出「學習社會理念」( The learning society )。在1973年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也提出見過學習社會的構想有回流教育、遠距教學、開放大學等等。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最早起源於英國,在台灣稱之為「空中大學」台灣的開放大學有國立空中大學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兩所,其優點是回流教育、沒年齡限制、時間彈性、隨進隨出、學分累計,因應個人的需求而學習。老師講到萬國通路公司的董事長謝明振,24歲白手起家經營行李箱事業,因疫情關係成立觀光工廠而翻轉戰場成績優越,所謂的面對不景氣的大環境要有新思維接受挑戰。
聯合國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1996年提出「學習:內在的財富 learning treasure within 」報告書強調創造未來「社會學習」的重要性:「學會認知 、學會做事 、學會共同生活 、學會生存 」
台灣1998年教育部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提出學習社會的發展目標、建立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朝目標邁進。社會學習的兩大支柱:終身教育與學習組織。
最後社會學習的省思與批判小組討論主題是學習性與社會有什麼缺點?學習社會真的存在嗎?他到底是一把鑰匙還是一個烏托邦的迷思?有沒有適合台灣的實際辦法嗎?烏托邦社會是夢幻中的理想社會或是真實社會存在的構想,我想每個人都有往他自己的烏托邦途徑學習邁進,至於達到烏托邦的理想境界要看個人所定的理想目標,總之他是一把鑰匙方法是要自己多方嘗試才能達到此境界...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3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林珮瑜
學號:109409502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吳沂清,林彥妮
沒有學習的發展,是空洞的;沒有發展的學習,是盲目的。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概念,為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的責任,終身學習,取代終身教育。
台灣目前類似廣泛模式。社教館已經改名為生活美學館,為為教育部管轄,現為文化部管轄。經費教多,工作人員職等提高,但對社會教育推動較弱。自主學習團體,綻放生命的光與熱,學習會提升一個人的生命力,和人的生活產生密切連結。培養好的習慣,建立共識,學習會改變人的生命。
高齡人口如何走出自己的家,活化體力與腦力,對健康的影響。腦動,運動,互動,手動=四輪傳動
保密防跌:保持密切的互動,防止跌倒。
學習社會白皮書行動方案2.0:要有足夠的經費,好的團隊去推動,才能讓政策好好運用。回歸系統思考,才能讓政策如實推動,而非貪圖方便,只求經費核銷。要學習如何解決社區問題,未來的需求,挑戰。社區的觀點,可以從行動及心理出發。從生活中找到問題,透過社區學習機制,解決問題,化成行動,促成發展。
清楚社區中有哪些資源。
整合資源,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組織資源,地理資源(環境資源)
參予式預算:讓民眾透過公民審議及溝通協調方式,讓財務更加透明化,讓更多人對組織有認識
幸福社區的概念:在地人口留住,外來人口進駐,當地房價保值,居民素質提升。社區學:幸福地理學,住的地方會影響幸福。創意:產生原創性的想法。創新:將創意加以實踐落實的過程。創新=創意+實踐。
職業是被一個地方所定義出來,美是共同的事物,生活在這裡純粹的好,層層疊疊,堆疊出文化的厚度。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今天的課程是由沂倩和彥妮同學分享「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收集資料豐富多元,能清楚說明各種不同的面相,包括:什麼是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要如何推動社區學習、臺灣地區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近年來致力推動的地方創生,以及最後的小組實例討論,讓大家更了解主題的整個脈絡。老師一開頭先問大家為何要社區學習?因為沒有社區學習的個人學習是盲目的,沒有個人學習的社區學習是空洞的,兩者必須合而為一,眾志成城,凝聚共識與向心力,以持續促進社區中的個人自我成長以及社區發展。社區學習隨著世代變遷、生活型態不同而有所改變,目前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及青年人口外流問題,行政院為達成「均衡臺灣」之目標,特別訂定108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將全台人口外流嚴重及居民相對弱勢之鄉鎮,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期望根據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產業,讓人口回流,以及促成青年返鄉,就如同台青蕉熱青年王繼維般的築夢踏實,為高雄旗山這塊土地挹注新生命。國家發展委員會期望以「投資代替補助」,協助推動地方創生,只是也不能單靠外部的力量,內部力量的產生尤其重要,要與人的生活產生密切的連結,並且學習改變人的生命。同學分享的「厚熊笑狗」咖啡館,它的立牌上寫著「老有所用,互相照顧」,看到創始者的理念,還有這群長者快樂學習的笑容,很是令我感動,每位長者似乎重拾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的終身學習行動方案中,推動城鄉社區學習方案,除了要爭取經費,更要有對的組織團隊、對的人去推動,非僅是為了核銷經費敷衍了事,而是要採系統思考去找出社區問題,並且化為行動去解決社區問題,如此價值才能充分發揮,
亦促進社區的永續發展。地方創生place-making,透過盤點地方既有「地、產、人」的資源優勢、確立地方特有的獨特性與核心價值,及導入「創意(設計力)、創新(生產力)、創業(行銷力)」的輔導機制,為地方注入產業發展動能,創新=創意+實踐,空有原創性的想法是不夠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努力加以實踐更為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推動社區學習的一顆種子,社區亦是我們學習的殿堂,唯有彼此共學共成長,才能促進社區的發展,一起努力吧……。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本周由我及彥妮一起報告「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該主題,我們從四個面向作解說:一、何謂社區學習?何謂社區發展?二、如何推動社區學習;三、臺灣地區推動社區教育發展;四、地方創生;最後以實例與討論做為同學們互相討論、激發創意與分享的時間。
在此次的報告中,我們加入了許多關於地方創生的相關資訊,透過影片及文字的介紹,了解到台灣的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的脈絡是漸進式地跟著潮流推進,從早期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到衛服部社區發展至去年萌生的地方創生,每一步都是因著社區人、地、產為基礎核心,透過居民的力量凝聚共識,發展出自己所在社區的特色,除了留住年輕族群,進而吸引外來人口駐足,這次報告中的土溝村即是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創生示例,把地方當作自己的品牌經營,讓地方更好,
也讓居民過得更好,土溝村的蛻變是在2012年,由黃鼎堯等人從藝術創作出發為地方帶來不一樣的能量,將一個老舊的村落透過藝術創作重新活化社區,賦予新的生命力,創始人說著「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農民是藝術家,農產品是藝術品。」這樣的概念,讓地方創生能夠真的實踐,用共生來創生。
而學習帶動行動,促成發展並累積社會資源,其類別有: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組織資源、地理資源(環境資源),因此推動社區發展需要資源整合,而創意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意即原創想法/創新=創意+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