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學研究第一週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18/09/18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陳麗卿
學號:107409509
課程進度:成人教育得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老師問:1+1>2 你會怎麼描述它?在一陣鴉雀無聲之後,同學們所說出的名詞都是我感到陌生的,而當我絞盡腦汁的冒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彷彿看到老師頭上有一隻烏鴉正飛過…….而我就像一個穿著草鞋背布包到城市去上學的鄉下小孩,對於每一部分的學習都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有趣。
當認識了成人教育的三種型態:1.正規教育2.非正規教育3.非正式教育,才了解到自己過去多屬非正式教育的學習型態,缺乏專業術語及專業概念的養成。
而成人教育學研究正是旨在培養學生1.終身學習研究的能力2.終身學習實務推廣的能力3.學習型社會的實踐熱忱。心想:我真是來對地方了! 暗自期許:我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相信經過萃煉之後,我必如精金。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課程時間:2018.09.18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劉怡汶
學號:107409511
當天算是開學以來,成人教育學研究的第一次正式課程,有別於大學時期課程多僅止於聆聽老師教學的上課方式,更多的是我們事先預習之後,於課堂上跟老師同學們的互動討論,更於課程結束前彼此分享關於該堂課的收穫,對於此種上課方式的轉換,我認為是我們必須要盡快學著適應與改變的,因為這樣的模式能讓我們更懂得培養自主學習以及獨立思辨的能力,而這也是我目前需更加努力的一大部分。
此次的課程介紹了許多成人教育學的相關名詞與其概念,初次預習時會有部分不清楚的地方,讓我們可以自己學著找尋答案而非僅是被動的等著老師的解說,像是當我讀到成人參與學習的障礙這部分時,只有看到情境的障礙、機構的障礙、意象的障礙以及訊息的障礙等四大標題,但我對於這四個面向所代表的意涵十分感興趣,查了資料後才發現有些名詞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的艱澀難懂,反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首先「情境的障礙」多半和個人生活狀況有關,像是家庭責任、交通不便等;再來「機構的障礙」則是指來自學習機構運作面的障礙,而使學習者不想參與學習,像是課程不吸引人或是繁雜的行政手續等;接著「意象的障礙」則與個人知覺有關,像是缺乏學習自信、受過去失敗經驗影響等;而最後的「訊息的障礙」則表示學習相關資訊的傳播不力所造成,讓許多潛在學習者因此而無法參與。而在自己預先蒐集資料閱讀後,再加上老師課堂上的講解,讓我們更能夠將理論與實務加以融會貫通,甚至讓我們加以反思,當我們成為一個執行者時,應當要如何協助學習者盡量排除這些參與學習的障礙甚至時提高其參與意願呢?
其實當我初次轉到成人教育這個領域時是感到十分陌生的,但在這堂課裡,老師除了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專業名詞的意涵,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把一些我們應具備的態度、能力以及大範圍的概念帶給我們,就好似幫我們繪製出整體的骨架,而在我們廣泛蒐集資料、深入思考、甚至是帶入實務經驗時,讓我們對於整個專業領域的架構感到更加的清楚,也不似一開始那麼的徬徨,更使我們不再只是當個被動的學習者,而是將自己培養成主動的學習者才是更為難能可貴的。另外,當天所提到的L≧C這個概念讓我特別有感觸,也讓我們了解到學習是多麼的重要,而且生活處處都能學習,且我們花在非正式教育的時間比我們想像中來的更多,只要我們多用心及留意,定能有需多不同的收穫;相反地如果我們一味地禁錮思想、畫地自限且不懂得與時俱進,那麼我們終將被社會淘汰,而這也是我們須時時刻刻謹記在心的!另外,如若我們學習時,能夠更善加利用各項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的工具,則會讓我們的學習更有系統及效率。
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成人教育的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課程時間:2018/09/18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林秀玲
學號:107409502
今天的成人教育學研究課程裡藉由老師非常詳細的說明與介紹,讓我對成人教育的相關知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對於今天老師提到的L≥C及1+1>2的觀點我非常有啟發,老師提到很多教育單位目前常討論的多著重於年度辦了多少場課程;參與了多少人次…,評估重點多著重在量的多寡,但學習之於改變的成效更應該是評估的重點,如評估這些學習相關課程是否有達到1+1>2,也就是老師提到的綜效。課堂中老師提到的1+1>2讓我反思自己目前的狀況,我非常積極參與目前參加的協會所舉辦的相關領域的講座及課程,也很留意其它外單位的進修資訊,對於社會服務的參與我也相當熱衷,但參與學習之餘我發現自己停下來反思的時間過少,或許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在學習,但這些學習我沒有真正的消化及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或能力,這對於我學習的成效其實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是這些學習我並沒有讓他完全發輝他的功效,我的1+1失去了他原本可以>2的綜效。我希望可以藉由老師今天這個觀念來提醒自己,不斷的學習是 絕對必要的,但在學習當中就要不斷思考及內化才能將自我學習變成正成長,以發揮我的學習所帶來的最大的綜效,這個觀念對我的啟發是我今天這堂課程最大的收獲。
另外老師今天提到成人教育的型態有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對於這三種不同教育的型態我也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就非正式教育的觀點我很有所感也有一些啟發。生活中處處是學習,就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處處充滿新知,但我可能總是過於平淡的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好奇心不夠,想像力不夠,想深入探究的積極度不夠…。對於生活我應該打開更多不同的眼睛去感受,讓自己對生活再積極點,再多一點好奇心,再多一點想像力,真正落實生活處處是學習。
成人教育學研究第一週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18/09/18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陳韶雯
學號:107409507
課程進度:成人教育得意涵、性質、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第一次正式接觸有關成人教育的課程,課堂中出現許多新名詞,自己也在學習給予這些名詞正確的認識,釐清相關概念,像是學習型城市、知識經濟、非正規教育、回流教育等詞彙,對成人所實施的學習、教育、活動就是成人教育,那涵蓋範圍想必很廣泛,生活中就是一個學習的場域,因此才會說非正式教育才是學習比例最高的,可以從閱讀書報、旅遊、聊天中的知識交流等相處中獲得多元的養分吸收,然而現代社會已經不只是要看品項的產出(output),而是觀察後續所帶來的效益與影響,進階到結果(outcome)的部分,一項決策發出來會帶給多少人福祉或是困擾,不管身為官員、老闆,甚至人力資源發展人員都需要考慮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很多事物都是一體兩面,想要達到兩全其美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攸關到決策者的經驗與價值,如何做到1+1大於2的局面,呈現綜合成效的結果,問題的產生皆是使我們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人生就是不停在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於採取何種方式,依然要靠自我的信念,尤其是在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更可能依賴過去經驗或是理念來處理。
高旻君(依婉)
2018-09-20, 週四 00:31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報告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講師:吳明烈 教授
上課日期:107年9月18日
課程主題:成人教育的意涵、性、範圍、相關名詞與概念
姓名:高旻君
學號:107409514
成人教育的理論學習,讓我深刻的體悟到長者這一塊,無論是透過正規教育(formal education)、非正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的三種型態下,其實在在的提醒著我,長者經驗的累積與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學習也是一種「傳承」的工作,有了傳承也代表著必須延續下去,避免在文化及知識上嚴重的斷層,這樣的動作其實也就是我們所提到的「成人教育學」(Andragogy),在人與人互動之中幫助彼此成長,並透過經驗來學習,讓生活可以是學習;學習也可以是生活,這也是永無止境的學習,也在傳承經驗當中,提升彼此並創造出更多的火花。
其中,L > C (L=Learning, C=Change)的理論與目前我在工作上所遇到的問題能夠相結合作為解釋,由於目前公司多加了任務給我,需要我短時間內學習攝影的能力,由於本身毫無經驗,也面臨目前公司正在組織變革中,在衝突之下,其實我也面臨了挑戰,例如:擔憂學習成果不如公司的預期,是否會被降薪或是裁員而產生了焦慮及恐懼、也擔心沒有領導者能真正出來解決問題,雖然歷經一番的掙扎,最後選擇「學習」,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慢慢的才發現,我改變的面向超乎我想像,回到理論來說,L代表學習的速度,而C則是改變的速度,我不因為目前公司環境的改變而退縮,反倒是透過學習,也從中增強學習的慾望。
透過老師成人教育的講解,才明白成人教育學的意涵範圍很廣,也更能了解自己以及與社會互動之間的關係。
日本東京參訪心得反思
課程時間:2018.07.02~2018.07.07
課程地點:日本東京
學系:106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知識管理研究
學生姓名:陳曉娟
學生學號:106436512
課程進度:日本東京參訪
心得內容:詳見如下網址影片。
https://youtu.be/7CrCGVn9uRc
知識管理研究課堂心得與反思
課程時間:2018.08.11
課程地點:中科
學系:106終發專班
課程名稱:知識管理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廖鳳雪
學號:106436506
杜拉克(Peter Drucker)創造了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這個名詞。知識工作者係指執行富有知識性工作的人。知識工作者需要在工作上使用並生產知識,需要高水準的能力與技能。不見得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但在生活中,知識的應用卻無所不在,小至做菜,大至買房,都能看到它的蹤跡。
知識的產生:「獲得」、「儲存」、「創新」、「分享」、「應用」這五個部分,就像一個迴圈。怎麼讓產生的知識不因人腦容量的記憶空間有限或組織人力變革而消失;以及知識也有「保鮮期」,應該因應不同的時代背景、因地制宜,也因此知識管理非做不可。雖然就如同掘一口新井般,過程繁雜、耗費許多時間心力,當在完成後,卻能一勞永逸,讓我們取之不盡;也方便存取、汰舊換新。
明烈老師提到:知識價值鍊就是將知識管理及組織功能巧妙的結合,進而產生綜效,達成價值遞增的目的,有效提升組織效能。掌管ㄧ切組織價值活動的價值鍊和知識管理結合的管理程序。其中「實驗室的猴子文化」與「海闊天空的雁行文化」實在很有趣,我也因此更能體會知識管理與組織文化之間的消長關係。而趙大哥依據其理工背景點出(K+M)的s次方這個方程式,若(K+M)<1,則是一直在分享「負文化」。這個觀點除了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外,更是一個組織不得不注意的細節。
海外日本東京知性之旅參訪心得分享與反思
海外日本東京知性之旅參訪心得分享與反思
日期:2018/07/2~2018/07/06
地點:東京早稻田大學、岡媽媽的家、中野區終身學習大學、東京大學教育院、日本文部科學省、喫茶坊及331 Arts Chiyoda. Studio-L
學系:105諮人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5409508
學生:林美齡
帶著滿腔熱血的心情探究異國(Japan),享受著人生品味不同層次的京都風情。六天五夜的知性之旅。日本是距離台灣較近的國家。日本擁有整潔、友善、交通便利、治安良好這些特質,一直以來都是台灣民眾國外旅遊的首選。三生有幸能參與由吳明烈教授親領著台灣組織協會會員與暨大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班及專班研究生等一行30人,參訪東京早稻田大學、岡媽媽的家、中野區終
身學習大學、東京大學教育院、日本文部科學省、喫茶坊及Studio-L社區設計331 Arts Chiyoda等等...並與產官學單位組織就終身學習、公民館及人生100年時代及組織學習為議題之交流分享。六天五夜的參訪知性之旅,豐富又精彩且收穫滿滿,讓我在毎一天的開始,時刻體驗充滿驚喜的一天;充分感受“既古老又新穎”的京都魅力,並在情境中發掘新的世界及不同感受的新思維。
一、「早稻田大學」
位於東京都新宿區的早稻田大學(簡稱早大)設置於1920年,除了孕育了各個領域的人才外,豐富的校園生活也是許多青年學子嚮往原因之一。在新堡敦子解析,分組後由郭孟倪學姊(暨大交換學生)陪同引導、參觀、介紹校園下悉知;東京早稻田大學不僅是牽引日本經濟的企業人才,也是以輩出了7名總理大臣的國內最高教育研究水準為傲的大學,同時也是最國際化的大學,更培育許多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各國的留學生和在世界各地活躍的校友;早大畢業的知名人士遍佈日本各個領域知名的作家村上春樹、北川悅史子,演員藤木直人(魚乾女又怎樣男主角)、吉永小百合,作曲家小室哲哉等名人皆為校友。
大隈講堂矗立於早大正門口,以早大創校者-大隈重信命名。具有特色的尖塔設計,也使大隈講堂成為早大的地標之一。據說早大的創始人大隈先生是在日本成功栽種哈密瓜的第一人,因此早大以此為發想,做出了模擬哈密瓜形狀的蛋糕。不只包裝精美,蛋糕的外型也很可愛,切開蛋糕時就像是真的切開一顆哈密瓜一般!據說常是遊客經常選購的伴手禮之一呢!(售價為1700日幣)。還有更值一提的一提的是我最感興趣的早稻田大學之「坪内博士記念演劇博物館」,是亞洲唯一一間演劇博物館,位於主校區內並可免費入館。坪內博士致力於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在70歲時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40冊日文版的翻譯。館內除了有坪內博士一生的介紹外,亦有許多演劇方面的資料可欣賞。若想親自體驗日本的大學校園,不妨到早稻田大學走一趟。安排半天的時間,除了欣賞美麗的校園風景,還可見到許多青春活潑又有活力的日本大學生,更可體驗著不同文化中的學習環境。
二、「岡媽媽的家」
在尚未參訪「岡媽媽的家」之時,我總認為它是一個起碼約10位以上工作人員所組成的組織團體,且向社區活動中心大般的學習環境,可是到達目的地時,卻出乎我意料之外,面積竟似比一般家庭更小的住所,更讓我想要一探究竟如此樸實老舊的建築物竟可舉辦多元的活動且持續性的造福在地社區民眾福祉。從主事者小池女士悉知:「岡媽媽的家」其主要目地是讓每位在地居民都可在地化安全生活,如:有很好的教育發展空間、文化傳承的延續、吸收有關保健的資訊及在地終老的學習契機,更接連產官指導學習科學及技術的技能,達到各種組織和行政部門合作發展的有效空間,並可達到促進社會福利。
「岡媽媽的家」所提供的所在地並不是廣闊、華麗的,而是他們對在地的環境、人文、土地存有深厚感情的心,積極並努力為在地貢獻出他們現有的一切,即便碰到難處,經由共同商確、達成共識後,進而努力為了他們共同的目標勇往直前,達到了學習型個人、學習型家庭及學習型社區的團隊組織。反觀在台灣,相信也有類似的問題正等著我們去思考並付諸行動予於挑戰吧?希冀經由此次參訪,可帶給大家新穎的思維,進而關心台灣的每一角落並可落實的把溫馨、愛的種子灑出身、心、靈健全、健康生命的延續。
然而,最讓我深刻的印象還是那台歷經百年的老風琴,由雅雯學姐所彈奏的「茉莉花」一曲;那悠悠恬靜的旋律,似道出那台老風琴時下百年風光的情境,讓我即時感受到它那股魔力般想像著,在這兒所發生的一切歡樂景象,更令人陶醉在撩人的琴韻中啊!
三、「中野區終身學習大學」
東京都中野區於1973年創辦「長壽(KOTOBUKI)大學」,長壽大學分為通學部與涵授兩個部份,其入學資格為年齡在60歲以上、85歲以下者均可免費入學。通學部的學生每個禮拜上課一天,涵授部的學生則是每年面授二次。目的在於幫助老年人閒暇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進而增加活力;從自我啟發活動中獲得生命意義,在社區中創造不同形式的生活型態;活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共同學習,以培養為社區服務的意願;為能在社區活躍生活,提升必要的知識與技術,促進成為社會的主體參與者。在同時確確實實造就了當地年輕學子經由學習進而投入為在地長輩們服務、貢獻於土生土長的家鄉,共謀社區人民福祉,使之真正作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想學習型社區,共同合作的真實寫照。
從小組討論中當地長者們得知;一年學費由免費分次提高為500日元及3,000日元,目前則調漲到5,000日元;以3學年的課程制度,第1學年:學習地域活動所必要的基礎知識。第2~3學年則分為學校支援、文化歷史、福祉、國際交流等4科,並與社區活動做連結。其營運特色以各學年營運,以學習者為主體,設置「各學年的營運委員會」及「地域學習委員會」。
四、「東京大學教育院」
東京大學成立於1877年,是日本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創辦最早的大學之一,公認為日本最高學府,是亞洲一所世界性的著名大學。具有10大學部,11個研究生院,12個研究所,數萬師生員工的綜合大學。1986年亞洲一些大學校長和行政管理人員投票評選10所世界著名大學時,東京大學作為亞洲唯一代表入選,這是東京大學的榮耀,也充分證實了它的學術水平。
東大有好幾個正門,而東大最有名的是赤門(Akamon),因東大赤門是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且是指定古蹟。赤門是當時加賀籓的籓主-前田齊泰,為了迎娶德川地11任將軍的女兒-溶姬所蓋的紅色大門,所以赤門的正式名稱又稱加賀屋敷御守殿門,劇說如果燒毀了規定是不能再重建的。其實東大真正的大門是1912年伊東忠太所設計的鐵製門啊!門楣的圖案是“祥雲旭日」,門兩旁有設「衛兵室」,而這些都是重要文化資產。東大地三個大門是「農正門」~顧名思義就是農學院的大門瞜!
據說東大有三景:一景(赤門)、(二景)銀杏&(三景)安田講堂。從正門走進校園,就可看到所謂東大二景-銀杏;聽說這片銀杏林在11月底置12月初,會整個轉成金黃色,可想而知,滿滿金黃色的落葉,是否有夠爛漫的呢!只可惜我們這一行偏偏是在夏日(7月)參訪,呈綠油油的一片,但能在日本最高學府散散步,也享受一下這兒濃濃的學術氣息也是不錯的體驗呦!對了!東京大學校徽的那兩片就是傳說中的銀杏葉呢!沿著銀杏林走到底就可以看到“東大三景」的安田講堂了!是由安田善次郎捐贈的大樓(大正14年,1925年完工)。校園裡有好多詩情畫意的美景正等著自己去製造爛漫;若我再年輕個30歲,我定要在這東大談一次轟轟烈烈的戀愛,哈哈哈….。
五、台日交流---偕與東京大學與企業家研討會「人生100年時代」
時間:20180704 下午1:30-5:30
研討會主題:東京大學與企業家研討會~~人生100年時代交流會
地點:東京大學
(一)臺灣社區教育的發展現況與趨勢 報告人: 吳明烈教授
簡報重點:
■在台灣社區教育非常重視系統思考,也就是整體都要去關照。從政策面來看,需要給予民眾更好的學習管道與機會,但前提之下,民眾本身也是要願意學習、想要學習更為重要。
■近年來社區教育在台灣的實踐經驗當中,一直努力要讓民眾提升學習的層次,從一開始是希望要他學習,之後能夠變成她本人自己想要學習,更好的層次他既能快樂學習、樂在學習,而產生非常有意願的連結。所以在推動的過程中,我們重視的是「沒有社區學習的社區發展是盲目的,沒有社區發展的社區學習是空洞的」。而後互相產生有意願的連結才能夠促進社區學習及社區更好的發展。
■在台灣推動社區教育的特色組織有很多,但因時間的關係,今天主要分享有三種特色的社區教育組織。第一種組織社區大學,在台灣於1998年成立,已有
80多所;因社區大學必須要與社區更多的連結,能夠透過社區教育的推動,帶
來社區民眾與整體社區的發展。第二種組織是樂齡學習中心;最主要跟高齡者學習密切的關連,為提供高齡者學習機會得管道,其分佈設置在各鄉鎮當中,目前有368所樂齡學習中心。第三種組織是樂齡大學;成立在一般的大學當中,而目前有150所大學,其中106所大學都有設立樂齡大學,把大學資源提供各社區的高齡者到大學進行更好的學習。
■近幾年來台灣在社區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推動非常重視Learning-cities學習型城市的一個建構。而學習型城市有三大重要連結;第一個是連結地方;看見在地需求來促進在地發展。第二個是連結國際;國際與國際要有更多的接軌,以了解整個國際社會推動學習型城市是最佳的經驗與做法,同時把台灣的經驗推向國際社會。第三個是跟未來連結;連結整個城市所要創造的未來。學習是要能夠看得見未來,也要創造出所想要的未來。目前台灣有22個縣市,其中有15個縣市已經開展了學習型城市發展,但是推動的過程中,最後所想要創造出來的有四樂即為樂學、樂業、樂活、樂居。
(二) 銀髮族產業經營 報告人: 林海清講座教授
簡報重點:
■【「銀」響全球、「髮」力無邊】,掌握銀髮商機,精準落點;瞭解滿足老年需求可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未來產生的銀髮產業,亦從高齡消費者的需求思考。人類本能上優先追求健康、安全、正常生活、社交,最後是自我實現。台灣現在主要仍在滿足較基本的健康醫療,而老人的需求仍有一大塊等著滿足。
■台灣與日本因應少子高齡社會全球發展趨勢,都是經過戰後嬰兒潮的階段,所以也開始建立「銀髮養生村需求」的五大構思;重視服務品質得需求、重視區位環境的需求、重視好設施及設備得需求、重視專業管理的需求、重視建築規劃的需求。讓高齡者能居住在高品質、高服務、高安全及友善的環境中。
■為掌握銀髮商機看見高齡者的需求,提供為老人量身自製的商品或輔具,確保
售後服務的品質保證;滿足了長者的需求,也就是創建優質的老年生活。民眾應
齊心來參與投入銀髮產業的事業,不管是直接產業或輔助產業的優質服務,都可
為讓長者共同打造友善環境,創建有系統、有組織的學習型社區,讓長者有個溫馨、快樂、美好的晚年。
(三) 日本松本市健康保健產業的措施
簡報重點:
■2008年6月,曾是醫生的松本市長,提出《健康壽命延伸城市構想》,以居民
健康為目標,有24萬人,高齡者占27.2%(長野縣30.7%)。
■松本市的面積是長野縣最大,人口數是長野縣第二多。海拔高在山裡的城市
■目標是要居民健康活著(開心),以居民為主的在地化的延伸
■以二個計畫介紹重點,健康產業推進協議會、健康實驗室、世界健康首都會議,健康管理在日本受重視。
松本PHR~ 電子化管理是官方與民間的合作
個案一 Karlok 一個螢幕的伸展操:提案是產官學合作的推廣下去,對象是退休男性,通常男性以工作生活圈為主,在退休後容易宅在家。此計畫是幫助男性走出家裡成為社區成員。但以此招募誰都不來,但男性宅在家卻是問題很大。因此以網路並場地解決,相互合作以一週一次的活動。成果發展中,信州大學研究證明,男性參與計畫後生活更積極,夫妻交流更多。在家足不出戶者有六成變積極參與。
個案二 健康實驗室
有二個目的:一是透過大家參與,以促進健康。二增加交流,交朋友的機會。
目前有750個成員,年費是三千日幣,藉由活動以創造利益,希望市民更健康,由政府支持的。內容有量血壓、健康檢查,同時給企業的大數據給產業參考。一個是市場調查,主要是驗證,以開發健康食品發非只有藥品,食品公司以口腔衛生檢查為主。有276人參與,經過選拔,有口將問題的人做些活動,有150人,透過松本大學牙科協助。另一個職場運動,健康管理以有自主意識者為主,希望有更多人參與活動,在中上層者可以再創造火化-與台灣高雄市有交流。
(四) TELE WORK DAYS work and vacation 報告人: 輕井澤
簡報重點:
■有150萬別墅,850萬遊客
■日本最長壽的縣~長野縣,縣的目標是人生如何圓滿。故如何去改變工作型態?9-5的上班時間是可以改變,由輕井澤來改變,希望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
■為迎接2020東京奧運,以倫敦奧運為例,減少上午上班大眾捷運人潮。東京政府希望7/24奧運開幕的前後五天,至少有七天在家工作,安倍政府支持此計畫並獲好評價。
■東京工作人口有700萬人,以減少10%工作人口也就是70萬人可以在家工作,
在2020東京奧運時,可以讓遊客有更好的旅遊環境品質,目前是有2000家公司,10萬人可以在家工作不來公司。我們希望這10萬人可以工作兼渡假到輕井澤來。
■目前各縣人口都減少,只有輕井澤人口增加,是外來移民。
■日本新聞報導:有電腦就可以工作
Telework=new workstyle
Work anytime anywhere
(五) 季美的森 報告人: 高野修一
簡報重點:
■公司以房舍出租、大樓建設及商場開發為主,在銀座及澀谷有高級住宅開發案及老人住宅出租。
■主題是日本住宅受高齡化影響,希望年輕一代或將來的人如何居住?以維持社區活力。不僅是改變設施更希望是改變大家的lifestyle.
■目前公司新理念是為了開發建設以改變大家的生活、工作方式,產生新的價值。一班的城市與老人居住的城鎮可以產生世代循環價值,與老年人居住並存。
■不同階段家庭,有一般家庭、老年家庭及需要護理家庭,可以同時存在各種不同家庭樣貌。
■郊外住宅可以吸引年輕人來居住。目前少子化、高齡化而致人口減少的社會問題,郊外人口稀疏。
■企業開發城市,但城市仍以居住的居民擁有自主權,同時老年人並非社會負擔而是社會的一員。老年人的經驗、知識加上不同世代的人以及企業等多方人可以創造出城市新價值。
■透過交流協作與自主產生新的項目,如一個50公里的小鎮,離市中心遠,年輕人不願意進來居住。但有綠森林環境好,有高爾夫球場,於是居住者會自辦許多活動,也有大學及企業的協助合作,例如種花、新車試乘會、種蔬菜、種田、農作服設計、和大學生合辦活動等各式各樣活動。
■季美の森*未來*好き。建設小城鎮吸引海外的人一起共享,透過交流方式未來共享的可能,例如邀請大學的留學生到城鎮Townstay(以前是home stay),體驗城鎮周圍文化活動、農家生活並與居民交流討論並意見交換。
■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變,而且不停的改變,也有不同課題要解決如環境、健康等。主張目標是以市民為主角而創造有活動的城鎮生活。
■以不同世代、不同文化加上企業力量創造的夢想城市,雖不知要多少年可以實現,但美好幸福可以期待。
(六)綜合座談
【問題一】人生100年的多元參與?與大學合作如何開始?
【回答】
․一開始由東大和日本經濟新聞社發起,此共同計劃有30家企業及松本市自治體參與,結合政府行政及企業的力量一起思考以多元視角來解決社會問題。
․原來當地居民本身就有參與意願,我們是巧遇參與其中,我們企業代表思考有可以做的嗎?夢想城市只是一個想法,將企業文化的融入,希望對各城市有何改變。
【問題二】企業複製此夢想城市計畫,何時交出去這個計畫給居民?是房子賣完後?或是何種情況?
【回答】
․夢想城市有些初步計畫,但要完成需要十年過程。城市樣貌企業並未介入太深,希望居民依自己的步調,能自己活動。
【問題三】這個平台(講義中第四頁)發展多久?簡單介紹此平台發展史。
【回答】
․八年前發起由38個到目前有312個,發起人是松本市長,也是領導人,參與有信州大學、松本大學及工商協會會長。
․企業想做的,向政府提申請,經過內部討論,討論形式、有關法律規定及對居民有何影響等,一開始非討論大方向而是從從小的點開始,希望推展到全國及全世界。
【問題四】TELE WORK如何管理?職缺內容?
【回答】
․在哪裡工作是無限制,可以邊泡澡邊工作,但傳統產業較難,企業經營者也就是老闆較有可能。
․工作地點國內外無限制,只要有網路,企業根據不同職務而定。
․過去是消費對企業,但現在界線不清了。新方向是企業去幫助居民,從小的地方開始。
透過本次國際交流活動,同伴、同學們得以見到異於臺灣當地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落實執行層面方式、拓展不同的文化經驗;在兩地學習者互動的過程中,也得以瞭解異地成長背景下,學生在思考、表達上的不同。本團透過針對國際交流部分,可向外積極拓展更多合作關係,並建立深入、穩固的交流關係。
六、結語
(一)為期六天五夜的日本東京知性之旅,其中看見日本提昇教育品質上的努力及創新,不管從正規教育的小學至大學,甚至非正規教育之成人終身教育,都 以從「人文素養」出發;由核心價值理念、教學設計到硬體環境的境教,都能看出培養學生能力和提昇公民素質的努力。反觀在台灣,我國的報章雜
誌,都刊登一些負面事件的報導;為了父母親的失誤,搞到年幼的生命來不及長大就失去寶貴的生命;兒女因為對父母分財產不公,而種下懷恨殺機,竟公然弒父與母;兒女因為無所事事、無正當職業、好吃懶做,寧可作啃老族也不覺得羞愧;男歡女愛的自然交往,竟也變成了恐怖情人等等.....這些負向傷風敗俗的行徑,國人是否都可作為應要落實以「人文素養」的教育體制為出發點,讓我們的社會秩序及社會風氣邁入祥和的學習型個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進而至有系統性的思考、有規則性的學習型組織呢?這是否值得我們國人有待去省思且迫切須解決及努力的學習方向呢?
(二)台日交流---以「人生100年時代」研討會為交流議題;觀看,台灣與日本因應少子高齡社會全球發展趨勢,因都是經過戰後嬰兒潮的階段,所以也應向日本看齊,開始建立「銀髮養生村需求」的五大構思;重視服務品質得需
求、重視區位環境的需求、重視好設施及設備得需求、重視專業管理的需求、
重視建築規劃的需求。讓高齡者能居住在高品質、高服務、高安全及友善的環境中,讓者有個溫馨、快樂、美好的晚年。
(三)於日本培育社區活動的核心人才、呼應高齡者的學習需求,及支援其生命意義,並以培育充滿活力的社區營造的指導者為目標。再觀之,於台灣整個社區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推動發展的潮流趨勢中,很慶幸已由吳明烈教授為領航員,以及組織學習的團隊們!將致力於積極推動及高聲呼籲的學習型城市的
一個建構,朝向三大重要連結;第一個是連結地方;看見在地需求來促進在地發展。第二個是連結國際;國際與國際要有更多的接軌,以了解整個國際社會推動學習型城市是最佳的經驗與做法,同時把台灣的經驗推向國際社會。第三個是跟未來連結;連結整個城市所要創造的未來。因此終身學習是能夠看得見未來的唯一法門,也是創造出所想要的未來。
(四)此次日本東京參訪交流,透過國際間校際與組織交流活動可以讓彼此獲得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機會,增進國際視野可以拓展生活視域、尊重文化差
異、厚植學習知能,可培養「世界公民」觀念與態度,訓練合作學習精神及提升多元智慧,以增進在未來全球化中的競爭力,更可推展國際教育交流,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以豐富學生對國際事務及文化之理解,也讓校際機構與組織均受益匪淺。
(五)在學習效益上,學習不再只是課堂上靜態知識的灌輸,透過動態的校際機構 與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分享,能瞭解自我、擴展個人視野,亦能欣賞體驗不同校際機構、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特色,進而培養待人接物的態度,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建立學生的自信。業界由透過參訪交流活動,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體驗團體生活的樂趣! 同時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瞭解與尊重當
地的文化與生活,拓展學習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