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學研究法課堂心得 12/1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法
授課講師:吳明烈 教授
上課日期:第十三週 12月12日
課程主題:成人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姓名:劉家穎 106409511
********
臺灣在終身學習領域已行之有年,且也有相當的成果,而看臨近國家也是十分重視終身教育,成人學習已不是趨勢而是種必然。老師也提到前陣子參與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終身學習峰會」中,在演講過程談到了一個名詞─地方學,「地方學」包含了當地的文化、產業、歷史等,社區學習與發展藉由透過地方學,甚至可連結在地資源與相關知識,讓學習更為飽和。
另外也提到,雖然臺北在學習型城市中的計畫成果看起來是良好的,但也必須要了解,台北的社經狀況平均而言其實優於其他縣市,還有許多外在因素,像是學習習慣、人口結構等需要去做考量,且臺北推動學習型城市計畫也有些時間,成果的堆疊是理所當然,每個縣市有其可能影響計畫的因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型城市的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透過指標才可了解現實與理想的落差,而那個落差正是我們要去改善的,了解不足之處才能有所進步。
在課程後半段由同學進行理論與實務的報告,因為另一堂課也有談到相關理論,因此在聆聽報告時也比較能跟得上速度,理論本來就較為枯燥,因此事前的預習就更為重要,透過實務的介紹(以吳寶春為例),更能釐清經驗學習理論要如何被應用,且同學講解也有所連貫,因此架構概念是清楚的。
老師補充了成人學習中很重要的六個概念─認知需求、自我導向、經驗學習、學習準備度、學習傾向與動機,其將這六個概念與自己相比後,也可說研究所的學習就是種成人學習,因為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兩年多,在工作中也不斷的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真正進入研究所就讀後,我發現學習不是件無意義的事情,當自己內在有強烈的動機,外在的困難就不是困難,困難變成一道道課題,比較少會有情緒上的排斥,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來解決問題,或許我的經驗還不夠厚實來成為資源,但因為主動性增強後,那些課題解決後就會成為經驗,最後轉化成為自己的學習資本。
成人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主題:成人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學號姓名:106409508 陳禹心
上課日期:106.12.12
課後心得:
成人學習,這學習剛好我當怡君老師的TA,就是成人學習,多少對此章節有些了解。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促進成人的學習參與,不管是對成人學習者方面、教學設計方面、課程規劃方面、行銷宣傳方面還是機構服務方面,各個面向都是環環相扣的,不是缺一不可,而是各個都很重要。
我寫的論文的方向跟成人學習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也對促進成人學習的策略很感興趣,這邊就簡短成人學習者的特性提出來說明,分為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撇開生理與心理,端看社會這個層面,就有說不完的因素,有可能他出門有困難、也可能他經濟上需要幫助等諸如此類。
而我想寫的論文,不只是跟成人學習有關,更是要避免「出門有困難」的這個問題,如果學習的課程可以搭配數位科技,及可以在遠端也能上課,只需在課前學習使用數位科技的技巧並熟記即可。此舉節省了許多開銷,往好處想,還可能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
今天老師上課有提到:韓國有終身教育師。為此,我感到些許興奮,台灣的「終身教育師」感覺也快成立了。學習型社會受到許多國家、地區的青睞,如果終身教育師這個職業能夠搭配人力資源管理師,並且以「學習型社會」裡的「人」去做人力資源管理,是否可以做出甚麼樣的事情呢?這是我很想知道的,也很想去執行的。希望自己未來可以努力朝向此方向前進。
106409513 李玟誼
2017-12-12, 週二 21:58
106/12/12/(二) 課程:第十二單元-成人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課程時間:106/12/12/(二)
課程地點:A302 教室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李玟誼 學號:106409513
課程:第十二單元-成人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今日課程分為兩部分,第一為老師分享上週去大陸演講的過程,第二則是同 學們報告導讀的章節,本日導讀的主題是成人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成人學習的理論廣泛,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社會學習理論、建 構主義,在聽同學報告的時候,覺得這些理論都似曾相似,原來自己在人力資源 發展報告 HRD 的學習理論時,這些理論完全一模一樣,聽同學再報告一次,又幫 自己再複習了一遍,透由不斷的複習,加深自己的記憶力。這些理論在心理學上 都是極為重要的概念,當然,它也可以適用於不同的觀念上。一個人的行表現究 竟是學習產生的還是環境因素所導致?我認為學習是很多種變項所影響的,其中, 我覺得社會學習理論是影響學習的關鍵因素,人們經由觀察和模仿的動作進而表 現出自己的學習,像是 COSPLAY 就是實際的例子,然而,好的學習值得我們效法, 不好的我們不足為法,並以此為鑑,謹記在心。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經驗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像是實 際動手操作、戶外參訪、小組討論、成果展、競賽等等都是很好的體驗,教育不 該僅是紙上談兵,唯有親身體驗,才有助於自己的學習,提升成效,我始終相信 每次的經驗都能帶來更好的自己,幫助自己成長茁壯。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上課日期:11月28日
授課講師:吳明烈 教授
姓名:林秋玉 學號:106409506
老師說學習型組織是改變心智模式的組織,學習後內化為最佳的價值。組織的目的是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要不間斷的學習、成長與創新。學習型組織包括五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知識管理是老師提出的第六項修練。
組織的學習包括個人學習、團隊學習、Peter Senge的U型理論、向過去、向未來學習…等,團隊建立共同願景,並朝著目標努力前進。
L(Learning)和C(Change)的關係,改變是重要的改變是要改變得更好,與創造價值為目標。
(1)L<C→組織則會遭到社會淘汰
(2)L=C→組織只是暫時免於被社會淘汰得存活著。
(3)L>C→組織不只是順應著改變,也創造社會的趨勢。
課程中也提到了五個有關組織文化的寓言─青蛙、猴子、老鷹、螃蟹、土虱:(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Part1----青蛙文化:
將一隻青蛙放在大鍋裡,裡頭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約略可以感覺外界溫度慢慢變化,卻因惰性與沒有立即必要的動力往外,最後被熱水煮熟而不自知。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疼痛的感覺,企業最後就會像這隻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Part2 ------猴子文化
科學家將四隻猴子關在一個密閉房間裡,每天餵食很少食物,讓猴子餓的吱吱叫。幾天後,實驗者在房間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隻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衝向前,可是當牠還沒拿到香蕉時,就被預設機關所潑出的滾燙熱水燙得全身是傷,當後面三隻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時,一樣被熱水燙傷。於是眾猴只好望「蕉」興嘆。
幾天後,實驗者換進一隻新猴子進入房內,當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嘗試爬上去吃香蕉時,立刻被其他三隻老猴子制止,並告知有危險,千萬不可嘗試。實驗者再換一隻猴子進入,當這隻新猴子想吃香蕉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這次不僅剩下的二隻老子制止牠,連沒被燙過的半新猴子也極力阻止牠。實驗繼續,當所有猴子都已換新 之後,沒有一隻猴子曾經被燙過,上頭的熱水機關也取消了,香蕉垂手可得,卻沒人敢前去享用。企業禁忌經常故老相傳,雖然事過境遷、環境改變,大多數的組織仍然恪遵前人的失敗經驗,平白錯失大好機會。
Part3---- 老鷹文化
根據動物學家所做的研究,這可能與老鷹的餵食習慣有關。老鷹一次生下四、五隻小鷹,由於牠們的巢穴很高,所以獵捕回來的食物一次只能餵食一隻小鷹,而老鷹的餵食方式並不是依平等的原則,而是哪一隻小鷹搶得凶就給誰吃,在此情況下,瘦弱的小鷹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來,代代相傳,老鷹一族愈來愈強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公平」不能成為組織中的公認原則,組織若無適當的淘汰制度,常會因小仁小義而耽誤了進化,在競爭的環境中將會遭到自然淘汰。
Part4-----螃蟹文化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牠的身上,結果是把牠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出得去。企業裡常有一些份子,不喜歡看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天天想盡辦法破壞與打壓,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組織裡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Part5----土虱文化
喜歡釣魚者都曉得,如果把魚釣上來超過個把個小時,放在簍子裡的魚兒往往奄奄一息, 所以擅長釣魚者經常在魚簍裡放一尾土虱,由於土虱生性喜歡攻擊身邊的魚,魚群必須持續跳、躲、閃以避免其攻擊,因此即使經過數個小時,釣上來的魚還是活得很新鮮。組織裡一片和諧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若有人能適當地扮演土虱,刺激組織成員的生存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不過魚與土虱的比率一定要抓好,否則反易弄巧成拙。
當我們將這些角色對照在公司的環境中,不難發現有許多的老員工仍耽溺於過去光榮的歷史,穩定及安逸的環境,讓他們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渾然不知,最後可能會像寓言中的「青蛙」一樣,不但因失去競爭力而被淘汰,甚且成為公司沈重的包袱。
儘管公司也有很多經過時間沉殿所延續的優良文化,諸如「長幼有序」、「彬彬有禮」,或是「我們都是一家人」等等,不過隨著人員的相繼更替,這種優良的傳統逐被淡化,反是許多不成文的陋規卻流傳了下來。
有些老員工在新同仁面前,會以放大鏡逐條檢視公司的缺失,使新進同仁對公司喪失信心,而抱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來做事,嚴重荼害到公司的生氣,這種彷若寓言中老猴子的行為,充其量只會阻礙組織的發展與進步,無法創造更新的價值。而類似「螃蟹」的行為更是組織中最要不得的文化,這些人非但無法提攜後進,甚至還見不得別人的好處,想盡辦法將每位力爭上游的同仁硬拉下來,久而久之,劣幣驅良幣,最後只留下一群既無胸襟又沒遠見的員工,這是我們絕對不歡迎的人物。倒是公司中目前最缺乏有「土虱」性格的員工,換個角度思考,有這樣橫衝直撞的人物存在於組織內,如果能為公司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刺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最適合組織中推行的應屬於「雁行文化」,有以下五種內涵:
(一)加速實現共同目標的文化:
當雁群飛行時,會成V 字型,比孤雁單飛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一的前進速度。因此,雁行文化所帶來的第一項,組織學習啟示,即是與懷抱共同願景的組織成員共事,經由彼此的密切互動,能更快速朝向目標邁進,進而達成理想。
(二)高度團隊凝聚力的文化 :
飛行過程中,任何一隻雁脫離隊伍,會立即感受到一股動力阻止牠離開,而藉著伙伴的支撐力與支持力,這隻雁能及時回到團隊。如果組織成員像雁鳥一樣慧黠的話,會留在與自己目標一致的團隊裏,樂意接受他人的協助,也願意協助他人。
(三)責任分擔與共享領導權的文化:
當領導飛行的雁疲倦時,會退回到側翼,由另一隻雁鳥代替它的領導位置。因此,當組織在從事艱難的任務時,輪流擔任繁重工作與共享領導權,實有必要且為明智之舉,因為組織成員乃為互依互賴的整體。
(四)彼此鼓勵支持的文化 :
另一項令人至為感動的雁行文化內涵,是彼此鼓勵支持的文化。雁行在後的伙伴,會發出聲音,鼓勵前面的伙伴繼續前進。在組織中,所有成員必須確定從身旁傳來的是鼓勵的聲音與善意的回應,不是彼此抑制成長,自己也願意積極發出促進伙伴成長的聲音。無論在組織的哪一個單位,聽到的不是噓聲而是掌聲。
(五)相互關懷照顧的文化 :
當有雁鳥生病或受傷時,通常會有兩隻雁子,暫時飛離隊伍以協助及保護這隻虛弱的雁子,一直設法照顧到牠康復為止,然後再組成v字型隊伍繼續飛行,或是奮力追趕上原來的雁群。在組織中所需要的是,不論工作伙伴們在艱難或堅強時刻,所展現出的真誠關懷、照顧與扶持。
為塑造雁行文化,避免在組織中產生相互牽制與抑制成長的螃蟹文化,組織在遴選成員時,即需審慎選擇具有團隊精神與行動力的工作伙伴,並且詳以告知新成員,該組織的文化特質與內涵,使其融入到組織的精神實體中,人人都是充滿關懷、熱忱與高度學習力的工作伙伴,組織處處洋溢著溫馨、和諧與愉快的氣氛,使人深刻感受到團隊合作與團隊學習的喜悅。
課程中有提到一些效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蝴蝶效應:
本文介紹的是科學中的混沌理論所稱的「蝴蝶效應」。關於與「蝴蝶效應」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蝴蝶效應 (消歧義)」。
二維相空間中的點吸引子。
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 是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蝴蝶效應」在混沌學中也常出現。
由來:1961年冬天,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在使用電腦程式來計算他所設計來模擬大氣中空氣流動的數學模型,在進行第二次計算時,想要省事,直接從程式的中段開始執行,並輸入前一次模擬結果列印出來的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卻與第一次完全不同。經檢查後發現原因是出在列印的數據是0.506,精準度只有小數後3位,但該數據正確的值為0.506127,到小數後6位。
1963年,羅倫茲發表論文「決定性的非周期流」(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分析了這個效應。這篇論文後來被廣泛引用。[1][2]他也在另一篇期刊文章寫道,「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3]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含義。
「蝴蝶效應」是連鎖效應的其中一種,其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改變,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比馬龍效應:
比馬龍效應,或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比馬龍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比馬龍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比馬龍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或社會階級有關。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編輯]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雷諾爾·雅各布森對比馬龍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1]。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為羅森塔爾對該效應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比馬龍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
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
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每件事情的開頭都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業之輪轉動起來,而一當你的事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萬事開頭難,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頭。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只要指出實際的成就——儘管最初還在逐步累積的階段,然後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呼應具體可行的經營理念。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其他人逐漸瞭解並察覺公司正在加速向前沖,他們因此也會團結一致,熱情支持。
飛輪效應的運用:
1.開始階段:
(1)制定清晰職業目標。
(2)做好失敗的準備。
(3)養成成功的習慣。
(4)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
(5)作好職業的規劃及計劃。
2.基礎階段:
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的做好基礎工作,打好根基,才能夠為以後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就像我們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必須讓飛輪主受力方向要與想它轉動的方向一致才可以達到讓它轉動的目的。
3.發展階段:
通過前面的準備,飛輪是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轉動起來,但是這個時候的轉動是非常被動的,非常吃力的。一旦他的受力失去的話,馬上就會停止下來,只有不斷的加力或使力持之以恆,才可以使所受的力越來越接近臨界點。
4.輝煌階段:
當飛輪所受力達到臨界點時,由於牽引力和慣性的存在,即使飛輪所受力失去的時候,飛輪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轉動。當做好所有準備後,獲得的將是很好的發展,在發展的背後,將是許許多多的認同,認可與依賴。即使在某個時刻或在某個方面發生一點點失誤時也不會導致完全的失敗,因為我們已經被接受了。只要在失誤之後能夠及時的意識到失誤,及時的更正,別人就會願意繼續的認可與依賴。
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每件事情的開頭都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業之輪轉動起來,而一當你的事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萬事開頭難,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頭。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只要指出實際的成就——儘管最初還在逐步累積的階段,然後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呼應具體可行的經營理念。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其他人逐漸瞭解並察覺公司正在加速向前沖,他們因此也會團結一致,熱情支持。
飛輪效應的運用:
1.開始階段:
(1)制定清晰職業目標。
(2)做好失敗的準備。
(3)養成成功的習慣。
(4)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
(5)作好職業的規劃及計劃。
2.基礎階段:
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的做好基礎工作,打好根基,才能夠為以後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就像我們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必須讓飛輪主受力方向要與想它轉動的方向一致才可以達到讓它轉動的目的。
3.發展階段:
通過前面的準備,飛輪是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轉動起來,但是這個時候的轉動是非常被動的,非常吃力的。一旦他的受力失去的話,馬上就會停止下來,只有不斷的加力或使力持之以恆,才可以使所受的力越來越接近臨界點。
4.輝煌階段:
當飛輪所受力達到臨界點時,由於牽引力和慣性的存在,即使飛輪所受力失去的時候,飛輪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轉動。當做好所有準備後,獲得的將是很好的發展,在發展的背後,將是許許多多的認同,認可與依賴。即使在某個時刻或在某個方面發生一點點失誤時也不會導致完全的失敗,因為我們已經被接受了。只要在失誤之後能夠及時的意識到失誤,及時的更正,別人就會願意繼續的認可與依賴。
循序漸進,成功必會來臨!——洛谷【點評:成功離不開堅持不懈的努力】。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指導教授:吳明烈 學號/姓名:106409506/林秋玉 上課日期:106.11.21(二)
這次上課老師給各位同學一些時間發表自己的心得、收穫、啟發。
對於禹心的分享感同身受,尤其當她說到:「《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這本書,作者自己有工作、有家庭,但還是希望擁有自己的時間,每天一點,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學習、去紀錄、去思考。」感覺好像在說自己的經歷。
Maslow說:「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會有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處在不同生命階段,會因為年齡、性別、能力、興趣、名譽、財富、友誼、道德、族群、文化群體、社會環境不同等等的影響,選擇的行業就會不同,透過不斷的學習,對職業生涯的態度和規畫也會隨所處的現況而改變。
Corey和Corey(1998:206-209)認為:自我概念、動機與成就感、對職業的態度、能力、興趣和價值觀等六項因素是比較被考量到的。怎麼樣讓自己有機會體現自己作為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個體,在工作與生活中用正面的力量創造正向的改變,就要常常秉持關心、行動及反思(care、action、reflection)的理念,將所學的貢獻或分享給社會,促使這個社會更加和諧,所以我開始熱衷學習!
從剛進來學校會憂慮、害怕自己學不好,到後來慢慢發現跟大家共學的樂趣,因為放下,所以能開心!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我就是屬於領悟力比較慢的,但跟同學老師相處了半年多之後,自己發現很多事要平常心去面對,因為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有沒有收穫、內化、改變、成長?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說:「隨著AI時代的到來,教育將從過去的課堂化、在線化進入到智能化的第三階段。將有一種新的生產力來驅動教育行業,『在人工智慧時代,老師的價值將會更加凸顯:人工智慧將承擔人類更多的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任務,而創造力將成為人類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培養孩子獨立人格和自我成長意識就顯得越發重要,未來教育必定將突破對分數和基礎知識的考核,更加註重對思考力、表達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而這恰恰是老師在教育中最核心的價值體現。』溝通21世紀的未來教室不應是由冰冷的科技堆砌而成,而是一個可以激發學習者熱情、創意與想像力的學習空間。『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實:『理論與實務整合性學習』、『個案實作驗證學習成果』、『建立自主性學習習慣』三大學習目標,經由可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學習保留率』(將學習成果應用於改善工作)達到90%的成果水準。」
如果孩子們的學習都要培養出獨立人格、自我成長意識,那「言教不如身教」,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比他們先一步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才不會與這個時代脫節,無法與這個時代溝通,因此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存在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除了要改變的讓自己更好之外,創造自我價值與他人團體共同的利益,才能因為團體的「共好」,進一步也讓整個社會、國家、大環境變得更好!
中正大學-11/18終身學習上課心得
授課日期: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
授課地點:南投埔里桃米社區、紙教堂、南投魚池鄉樂齡學習示範中心
授課大綱:
第十二單元: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第十三單元:社區終身學習與社區發展
第十四單元:樂齡學習的發展
指導教授:吳明烈 博士
學生:高碩一 黃鈺雯
學號:606751013
心得:
今天是第六次上課,和暨南大學的同學一起上課,其實挺特別的,可以和別的學校一起交流,並且一起上著同一門課程,了解到其他學校的同學想法是如何,尤其是還可以看到別的學校的報告風格,真的很棒。
課程一開始,老師要同學們自我介紹讓大家認識彼此,老師準備了兩隻小玩偶讓我們配合著講,自由發揮,麋鹿是中正、綿羊世暨大,讓我們有交流溝通學習的機會。
到了桃米社區上課,聽了同學報告有關社區發展與實務的部分後,直接就前往紙教堂做實際的參訪,坐在紙教堂裡聽著導覽員解說,了解什麼叫做社區發展與學習,「沒有社區學習的社區發展是盲的,沒有社區發展的社區學習是空的」這句話提醒了我們發展與學習是要並存的。
中午吃完午餐後,就到了南投樂齡中心,讓我更深入去了解到經營樂齡中心真的是很不容易,關於提升銀髮族的學習動機、經費運用以及師資等,都讓我有更進一步地了解。
中正大學-11/03終身學習上課心得
授課日期:2017年11月03日(星期五)
授課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館 國際會議廳
授課大綱:
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第十一單元: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
指導教授:吳明烈 博士
學生:高碩一 黃鈺雯
學號:606751013
心得:
今天是第五次的上課,很榮幸有機會可以參加到今年的全民終身學習論壇以「學習型城市的前瞻與深耕」為主題,並且聽到了很多實務推動的經驗分享。
參加論壇後,我才發現終身學習的底蘊、領域和發展性是如此的博雅與國際化,透過各個學習型城市的執行經驗分享,與會學者專家的分析與提醒,已開始對何謂學習型城市有較清晰的輪廓,真的獲益甚多。
在回程時,我認真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終身學習,不論是哪個年紀。
中正大學-10/27終身學習上課心得
授課日期: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 至10月28日(星期六)
授課地點:竹東內灣、司馬庫斯
授課大綱:
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七單元: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第八單元: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第九單元:終身學習成人學習週的規劃與實施策略
指導教授:吳明烈 博士
學生:高碩一 黃鈺雯
學號:606751013
心得:
今天是第四次上課,這次的授課地點很特別,是個位於新竹尖石後山海拔約1500公尺的一個泰雅族部落,很美,同時也充滿著愛的部落,如此的單純與快樂。授課時間為期兩天一夜的行程,授課內容為四個章節。
首先是在內灣老街的單元六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內容為學習社會最初的願景以及最早提到這個名詞的人物,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習社會慢慢的變化,老師也補充了當年台灣在學習社會和終身學習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因為林清江校長的逝世,台灣好像失去了位偉大的教育家,一位終身學習領航者,導致在於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城市的落後。
到了晚上,授課內容為單元七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內容有提到關鍵能力的四個概念「具備多元功能、橫跨社會的場域、涉及高階的心智複雜性以及具備多種面向」。
第二天一早授課內容為單元八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內容有提到,就像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創造力的象徵,因為他跳脫了以往在教室上課的方式。
最後授課內容為單元九終身學習成人學習週的規劃與實施策略,內容有提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再多顏如玉,都不及大自然的風光美妙,這就像老師帶領著我們來司馬庫斯山上課一樣,文字上說這裡有多麼美麗,都不如自己來一次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