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依婉.娜威
2017-12-06, 週三 21:11
組織學習研究~ 學習心得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學習心得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上課日期:第十一週11月28日
學號:106409502
學生:依婉娜威
彼得聖吉(Peter Senge)認為學習型組織的建立與發展需具備五項新技術,這五項新技術稱之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這五項修練內容包括:
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自我超越的修練是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事實。自我超越是學習組織的精神基礎,也是一種真正的終生學習。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的起步;藉此,我們學習挖掘內心世界的圖象,使這些圖象浮上表面,並嚴加審視。此外尚可藉此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接納別人的意見。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在傳統的組織中所欠缺者乃是將個人的願景整合為共同願景的修練。共同願景的整合,涉及發覺共有未來景象的技術,幫助組織培養成員主動而真誠的奉獻與投入,而非被動的遵從。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非個人。團隊的學習方能促進組織的學習。當團隊真正在學習時,不僅團隊整體顯現出色的成果,個體成長的速度亦遠較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練,幫助組織認清整個變化型態,並瞭解如何有效的掌握變化,開創新局。系統思考以一種新的方式使人們重新認識自己與其所處的世界,是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做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彼得˙聖吉(Peter Senge)認為學習型組織即是組織中的成員不斷的發展其能力以實現其真正的願望,同時在組織中培育出新穎具影響力的思考模式,並且聚集熱望,能繼續不斷的在團體中從事學習。學習型組織具有兩項基本觀念:組織進行學習 組織促進學習在發展中進行實現與願望,在培育中學習影響力思考模式,在團體中不斷的互相學習。一般企業組織或社團組織對於員工的組織學習並不是非常重視,(對我而言這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困境)相對的員工對工作的熱忱度就不夠積極;在組織中,如果個人沒有進行學習,整體團隊與整體組織更無法創新與改善。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老師曾經提到,關於青蛙的文化: 將一隻青蛙放在大鍋裡,裡頭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熱,剛開始水溫的舒適而水中悠然自得時,直至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疼痛的感覺,企業最後就會像這隻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然不知道。螃蟹的文化:將竹簍裡放一些螃蟹,只要有其中一隻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其身,結果往上爬的那隻螃蟹自然被拉了下來,到最後大家還是爬不出來、明爭暗鬥,甚至想盡辦法、極盡所能去攻擊、壓制對方。企業裡常有一些份子,不喜歡看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天天想盡辦法破壞與打壓,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組織裡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而類似螃蟹的行為更是組織中最要不得的文化,這些人非但無法提攜後進,久而久之,劣幣驅良幣,最後只留下一群既無胸襟又沒遠見的員工。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課後心得
授課日期:2017年11月14日(二)
授課地點:暨大A棟302會議室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6409506
學生:林秋玉
到一個地方會吸引人的三大因素,有:
1. 美食
2. 美景
3. 在地文化.
4. 人潮=錢潮,如何把人留在部落(社區)?就要創造出在地特色,文化產業化,發展出在地的價值,產業文化化,也就是四個面向:
(1)造景
(2)造產
(3)造人(人才要培育,才能永續經營)
(4)造文化(文化包含很多方面,像是社區健康文化、學習文化、休閒文化,各種不同的文化都在當中被激發。)
說到文化的商機,例如宜蘭百米社區的木屐博物館,有木屐鑰匙圈、木屐兩人三腳的活動、DIY 、社區導覽、民宿,相關的人才培育、在地宣傳與行銷等,都做得不錯!
社區是一種有共同體,學習型城市要解決在地的問題。一個社區怎麼去成長?怎麼去發展?都跟學習有關。學習的管道很多元,社區讀書會、人才培訓班、自主發展團體…,例如:桃米坑的生態導覽 蝴蝶/青蛙生態調查解說 (挖寶、試寶、展寶)。
倘若是用招標的學習型城市或社區不容易成功,因為沒有在地團隊在經營,比較沒有向心力與共識。要能夠有很好的團隊,明白在地要自燃 不能只靠外界的點燃,自助而後人助的道理,才會永續經營-
怎麼說在地故事?農民自主團體?金峰鄉有3000多人,怎麼創造誘因吸引青年返鄉?變成學習型農村?農民才能夠樂學、樂業、樂活、樂勳。也可以考慮原住民特有藝術文化園區的概念 : 木雕 (每戶用木雕自己的名牌,因階級而有不同的名牌) 用木雕美化社區、有金針花、溫泉-泡湯的優質湯池 、紅藜的價值很高(有特色)等。
除了在地的團隊外,政府的經營與支持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地的文化要有自發性,才能因應整個大環境大結構的問題,台灣的旅遊風氣文化跟口袋的經濟有關,很多產業是有齒輪性的相關性
,要思考在地文化有什麼特色?有什麼誘因可以吸引人過去?(例如國姓的魔法咖啡店因為老闆的人情、口碑行銷、店家特殊的建築硬體與軟體的特色,讓生意變得很好)
要跳脫自己的思維,站在遊客的角度去想,什麼會吸引他們來?要顧客導向。滿意度高,就會口耳相傳,例如青蛙阿婆的家,就因為老闆很有愛心,所以造就很多老顧客。傳統與創新,新的元素融入傳統,就會有新的亮點。(例如霹靂布袋戲加入科技的元素,有霹靂電視台、電影、有影城、國際行銷、與日本合作…)
106/11/18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106.11.18(六)
課程地點:桃米社區、紙教堂、南投樂齡中心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06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思妤
學號:106436511
一大早來到桃米社區「走,讀桃米」人文空間準備簡報,內心實在是很緊張,即使手邊準備許多資料,但對於上台報告還是有恐懼症,尤其現場還有中正大學同學們聆聽,更是讓我很有壓力,但是有壓力也會讓人激發學習動力。一開始,老師拿出二個動物布偶,象徵中正與暨南同學讓二校學生互相自我介紹,輪到我時,詢問同學們他們的共通點是什麼?當我說出是哺乳動物時,大家好像聽不懂,其實就像是暨南和中正的同學,我們的共通點是學生,雖然來自不同的生物種類(學校),但大家有緣一起學習,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接著走到紙教堂聆聽導覽員介紹桃米社區,雖然多年前來過一次,但這次桃米社區參訪讓我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大部分的社區發展給我的感受是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沒有經費後,社區裡的發展與學習就漸漸停擺,但是桃米社區卻是靠著社區里民自發性的社區學習,以熱愛這個社區的心情維護經營,甚至打出名號,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一件事。
下午來到魚池樂齡中心,連主任不吝嗇的與大家分享樂齡中心的經營之道,加上中正大學同學的實務解說與回答我們的提問,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與經費中發揮到最大極限,尤其是如何不收取學員們一文錢還能永續維持經營,讓我對樂齡中心工作人員感到非常佩服,也讓人衍伸出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樂齡中心,透過企業認養是否可行呢?
透過一整天的戶外教學活動,感覺同學們之間的互動又更親近些,雖然與中正大學同學較少交談比較可惜些,但是透過中正同學的簡報風格,學習到不一樣的報告方式與思維,也要感謝宜茜為大家安排一整天充實的活動。
依婉.娜威
2017-12-04, 週一 23:30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主題: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心得
學號姓名:106409502 依婉.娜威
上課日期:106.11.21
夢想與價值~夢想驛站:天空的院子台灣最美民宿
看見何培鈞一切行動的緣起可能僅僅是山上的一座廢墟?對於土地,對於文化,對於回饋在地的行動。 熱愛文化的何培鈞從小在南投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大學二年級偶然機會在竹山海拔九百公尺深山發現了百年傳統三合院廢墟,而當時無人居住,佔地900多坪的建地,當下看見了傳統文化式微當下,他心中感到無比的沉重與失落,轉念間,於是在他心裡發誓把失去的文化重新建立起來。
當他發現在地文化不見了.反思國外日本與歐洲的百年建築完善保存,一股年輕人的簡單想法,於是在他退伍後他創業舉債1500萬,利用1年多的時間在山中修屋,一磚一瓦歷經一年時間翻修,變成了天空的院子。應有歷史價值,將保留外觀建築,而內部浴室結合現代及國外裝潢,融合傳統創造獨特風味。
何培鈞三年前成立了小鎮文創,讓民宿的發展為更具備在地人文與產業融合,於是他們開始在竹山鎮上承租閒置的空間,免費開放全台各地青年朋友們用專長交換住宿,短短一年內,有600多位國內外青年例如新加坡 大陸 阿拉伯 ..等國家,運用自己的專業幫助解決竹山社會問題,並且協助地方的發展取之於社會資本。台灣是一個傳統與現代新舊融合典範的島嶼,在不樂觀的鄉村中,看見了更多未來的發展曙光,很多時候,並非有機會才努力,相對的,是努力到有機會為止這是何培鈞給年輕人的觀念。
何培鈞長期在南投竹山小鎮投入行動,如何留住在地青年,如何結合在地條件進而促進地方發展,是他持續不斷在學習與努力的,長期何培鈞不斷到對外吸收知識將學會的帶進竹山鎮,也慢慢改變在地人的思維。而他所在的竹山小鎮,透過提供換宿與不同的創意交流空間,與各地而來的青年發展出不同的想法,讓他們思考如何應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展在地的價值。雖然過程辛苦,但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任何事情都不是問題。每一個人都有生命經驗的歷程, 只要願意都是一種目標,也是對土地文化社會的貢獻,何培鈞對自我要求嚴格,任何事情講求完美,也是現代青年人的典範。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講師:吳明烈 教授
上課日期:第十一週11月28日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姓名:蔡瑩蓉 106409515
透過今天同學的講解更清楚的瞭解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差異,組織學習大於學習型組織,是組織內的個人、團體為因應環境改變,透過一連串的教育訓練、學習,創新組織的核心能力、競爭力、文化甚至是組織的層級編制等,從個人、團體到組織的學習,讓組織能永續發展存續。
學習型組織則是組織的成員、團體不斷的精進學習能力,藉由彼此分享學習收穫、資訊等方式來解決組織的問題,強化組織的能力,並且不斷的增強知識與經驗,引導組織的變革或創新。
組織學習的策略可運用彼得聖吉(Peter Senge)所提出的6項修煉,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建立共同願景、知識管理等方式。如上所述組織學習是為了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及因應環境的變遷,使組織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及利益,組織學習的氛圍(組織文化)的建立相當重要,尤其是組織的正能量–團結、合作的夥伴關係而非競爭關係,當組織內的成員擁有相同的目標、願景努力、才能更具專業及確切反思組織的優缺點,達到組織學習及永續經營。
系統性思考可以減少見樹不見林的事情發生,並能透過觀察、思考、討論清楚的知道事件影響原因之因素間的關聯性,同學以冰山一角的故事,帶領全班體驗系統性思考,從冰山的吸引力、企鵝/海象、蛤蜊、糾紛、可用空間之關係,引導各重要項目間正相關(增強環路)或反比關係(調節環路),這樣子的方式能清楚知道何為系統係思考,而班上同學也實際操作一遍,我覺得是個很棒的實作分享。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心得
成人教育學研究第十一單元心得
主題: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時間:11/28
學生:簡美雲
學號:106409501
任何組織想要進步,除了反省,找出問題解決之,另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學習,而且是不間斷的學習,成長與創新。
學習型組織是組織學習的支流,而在實務上,組織學習是學習型組織的發展策略。首先透過檢視,找出組織裏存在何種文化與效應,了解問題與需求,尋找正確的切入點與著力點,進行組織學習的重要策略,包括學習型組織的六項修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知識管理)、發展學習社群、進行標竿學習、建立最佳實務。
組織學習包括水平的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學習型組織,還有垂直的U型理論學習,向過去的經驗學習,向未來學習(透過潛能去感知、了解及行動,具備創新能力)〜共同開始、共同感知、自然流現、共同創造、共同進步。
著名的U型理論的提倡者Peter Senge,也是與好友C.Otto Scharmer,還有其他人,經過一段時間,多次的對話、反思、沉澱、湧現,歷經團隊的努力,集合大家的心得,之前到中國與南懷瑾大師的一番對話,定靜安慮得的思維對他影響也頗為深遠。學習帶來思考、反思、創新的想法,而改變只有一個目的〜是為了走向更好,積沙成塔,個人成長到團隊的成長,彼此分享學習的熱情,朝著實現共同願景努力。
第十一單元: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 心得感想
第十一單元: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4409501 陳宜君
這堂課藉由同學的報告讓我了解組織學習和學習型組織的發展歷程、兩者的關係以及微軟公司如何進行組織學習,最後透過系統思考的實作讓我們了解如何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看到簡報的內容可以知道他們相當認真蒐集資料,也花時間消化和整理相關內容,這樣的學習態度是作學問的基礎,值得我們效法。僅將為此單元的理解和心得整理如下。
組織學習重在人的修練,當個人能將學習內化成為生活和工作的模式,內化成人生的理念和價值後,才能改變外在的行為模式,進而在生活和工作上加以運用;由一群人帶動團體朝向更好的目標而改變,所以人的修練,不但是組織修練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組織學習能否有效發展的要素。
老師提到「任何一項修練的成功關鍵,取決於人的積極參與及投入,並且勇於面對修練過程中的一切問題與挑戰,以及能不斷檢視與省思修練的過程,必要時適度的調整方法,直到目標的達成,直到修成正果。」
記得1999年我在地震後開始經營幼兒園時,我的好友剛從美國學習蒙特梭利教學法回來。面對園內還用著傳統教學方式來教學的老師,她親自示範並教導他們如何以尊重幼兒的方式和幼兒談話、如何做有效能的親職溝通、如何將課程與社區作結合、如何作出創意又有吸引力的教案;她也建議我讓老師們一起去參加各種研習活動,並邀請專家學者到園內為大家做增能的教學示範。在半年內她啟發老師們的思維,鼓勵大家透過觀察、提問、討論,共同解決孩子們的行為問題和學習障礙,共同破除家長對孩子成績導向的迷思,帶動大家朝向一個「理解幼兒成長、尊重幼兒發展、開發幼兒潛能、促進適性發展」的幼教理想前進! (建立共同願景)。當年幼兒園在這位好友的帶領下,不但培養出喜歡閱讀又懂得團隊合作的孩子,也教育了許多家長,更影響了埔里地區許多幼兒園的幼教理念。現在想想這就是老師提到組織學習的意涵: 「組織學習係指組織透過持續性且有效的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整體組織的學習,進而有效解決組織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升組織創新與應變的能力,以促進組織成員與整體組織的發展。」
當年許多幼兒園都因地震停課或休業,我們必須讓老師們認清整個環境的變化,並營造出一所能讓家長安心、讓幼兒走出地震陰影的園所。透過與行政機關及幼教專家和全體老師的共同討論,我們決定在牛耳公園成立幼兒園,藉由空曠的草地讓孩子盡情奔跑,釋放負面的能量;也透過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設計探索課程,轉移幼兒不安的情緒,許多課程都以促進幼兒身心靈的安定為設計,並盡量在戶外進行,這也成為園所的特色(系統思考)。在這過程中我體會到組織學習的重要性,組織中的成員(老師)集思廣益對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在互動和對話中我們越來越了解彼此的想法,也學會彼此包容彼此欣賞(改善心智模式),在不斷成長和淬鍊中自我超越。每位老師除了提升了自己幼教的專業知能外,也使我們的團隊更有默契更有創意,並得到家長的肯定(團隊學習)。我們每週都將課程目的及意義印成週誌與家長分享,老師們也會把園內的教案或教學心得投稿在蒙氏月刊中,也到其他園所分享我們的課程,將這些寶貴的教案和課程發展歷程記錄起來,成為園所的知識資產(知識管理)。
透過這堂課的啟發讓我連結到自己作幼兒園時就是透過組織學習才能使自己的園所成為一所有特色又不斷創新的幼兒園,這樣的發現讓我非常開心!
106409513 李玟誼
2017-12-01, 週五 08:31
106/11/28/(二)課程:第十一單元-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課程時間:106/11/28/(二)
課程地點:A302教室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李玟誼
學號:106409513
課程:第十一單元-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組織學習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創新,是個人加上團隊的結合,與學習型組織最大的差異即是後者須透過組織學習的架構來完成。課堂上同學的導讀報告,我覺得這組的同學準備的資料非常齊全,從報告的過程中,談吐之間都能感受到他們投入的程度、用心程度,儘管理論的部分在敘說時,速度可能稍加快速,但透過大方向重點式的摘要,能讓我們快速瀏覽本章的摘要,容易進入狀況。且同學在進行報告時,如有些概念與老師上課的部分有相互關聯時,會與此作結合,這是非常值得嘉許的部分,能讓學習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衍伸出完整的系統架構。
關於實作,透過繪本圖書的方式,讓我們去釐清自己的想法是線性思考還是系統性思考,通常我們的直覺反應都是A影響B,卻很少去發現背後真正的原因,也許是A影響了B,但同時B也可能相對的影響了A,它們是循環的,或者是其實還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在裡面,只是我們還未察覺而已。系統性思考需要邏輯式的思惟,頭腦必須常清晰,對我來說,稍加困難,如何有系統性的將各個因素串連起來,去分析整件事情的脈絡,想必就是要活躍自己的大腦思考,激發它的無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