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中正成教所 李昕真
2024-04-01, 週一 15:23
組織學習研究-3/29課後心得
組織學習研究-3/29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4/3/29(五)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李昕真
學號:612710007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組織學習在組織中,有時只是被當作提升與外界競爭力的策略,若是以功利多寡來衡量組織學習推動的必要性,就失去組織學習的本質。組織學習是由成員們一同達成發展共識,無論在自我成長或組織利益方面,且隨著大環境趨勢變化,我認為組織學習是一個推進的過程,透過不斷學習內化後推出新的行事模式,也進而發展成變革的能力。
平常生活中,「直覺」是時常下意識被運用在選擇或表達中,若能培養一個準確、較少偏誤達到有效溝通,我們就需要透過自我覺察方式將鏡子轉向自己,從心智模式來改善。在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練中,其中對於「擁護的理論與使用的理論」很有感,這是從日常聊天中就能覺察到自己是否有擁護的理論與使用的理論不同的情形。可以從生活小事上發現並透過學習或反思釐清來改善,在未來職場工作上可以有效溝通並準確行事。
今天報告組的分享讓我收穫滿滿,是滿載而歸啊!透過國內外企業案例的分享,對於自我超越與改善心智模式這兩項修練的運用方式有更實際了解。在企業中,透過金錢與利益不是留住人才的長久之計,領導人本身需實踐五項修練釐清自己與組織願景,才能有效且長遠的將成員引領前進。
學習型城市的新未來與發展
課程時間:2024.03.27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線上)
學系:112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學習型城市的新未來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 特聘教授
學生姓名:樓家安
學號:112409520
老師在今天的演講一開始就提到了學習型城市的再概念化,老師將Learning City這兩個字將字母分開解釋,就明確的表達學習型城市的理念,就是一個城市透過透過改變,創新,讓這種變化形成一種趨勢,然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循環, 進而達到終身學習終身獲取的概念。
Learning City
Learning:Lifelong Learning
Earning
City: Change
Innovation
Trend
Year after Year
國際學習型城市的發展
1.古代時期 (The Age of Antiquity):早在2500年前的希臘,柏拉圖提出了教育理論「Dia Viou Paedeia」,強調教育促進市民生活和城市成長。
2.開展時期 (The Age of Innocence):直到1990年代之後,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才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和推動。這個時期代表了一個嶄新的開始。
3.實證時期 (The Age of Experimentation):在開展時期之後,進入了實證時期。英國的教育與就業部倡導了學習型社區的最佳實踐,並提出評估實踐和進步的工具。許多城市陸續加入了學習型城市網絡。
4.進步時期 (The Age of Advance):經過樂觀積極行動的實證時期,學習型城市進入了進步時期。TELS與OECD的推動產生了更多新想法,並為學習型城市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5.理解時期 (The Age of Understanding):歐盟從更廣泛的觀點出發,發展學習型城市與區域。然而,部分會員國僅採用終身學習的經濟或成人教育觀點。
6.強化時期 (The Age of Consolidation):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成果累積,學習型城市與區域進入了強化時期。
台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階段:
(一)播種期
臺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在2010年之前係處於播種期,在這階段推動的學習社會與學習型社區的政策賣務,為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二)開展期
2010年召開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提出了學習型城市鄉鎮的政策構想,此為臺灣首次在政策文件出現學習型城市的概念名詞,並將之視為終身學習政策的重要内涵。
(三)紮根期
2011至2014年期間推動學習型城鄉政策,致力於社區永續發展實驗站的推動,並促進中小學閒置空間轉型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這階段是為臺灣學習型城市的紮根期。
(四)成長期
臺灣學習型城市的推展,隨著2015年教育部建立全國性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以及目前的教育部推動學習型城市計畫而持續成長,邁向嶄新的里程碑。
學習型城市強調透過持續學習和創新來推動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在學習型城市中,終身學習是一種核心理念。城市鼓勵所有市民,無論年齡、性別、職業或社會地位,都能參與學習,並透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這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有助於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學習型城市透過不斷的變革,鼓勵創新思維,然後透過創新來推動城市的發展和進步。這包括推動科技創新、社會創新、文化創新等各種形式的創新。通過創新,城市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並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創新,並通過實踐和反思,不斷優化和完善我們的發展策略和方法。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創造學習型城市的新未來。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學習型城市的新未來與發展 (線上專題演講)
課程時間:2024/03/27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慧琪
學 號:112409502
今日課程恰逢老師參與〈113年宜蘭學習型城市計畫—檢視過去、交流分享、展望未來〉的論壇,會中老師以「學習型城市的新未來與發展」做專題演講。聽演講時,除了注意聆聽演講者陳述的演講主題內容,對於聽眾的提問,更是我特別關注之處,因為從聽眾的提問中,我可以再次確認自己對講題內容的理解,也可以發現自己聆聽演講時未能注意到的問題意識。本次演講的Q&A階段,有位現場聽眾提出宜蘭有很多觀光工廠,這些觀光工廠是否可稱為學習型商鋪?這問題引起我的好奇與同樣的疑問。經過明烈老師仔細地解說,學習型商鋪意指該組織內部成員具有團隊的學習氣氛,持續的學習能力,透過組織學習促進員工知識更新與提升創新力的終身學習,形成學習型組織,並進而推己及人。若觀光工廠只是提供外部人員的參觀與學習,僅能說是個學習場域或學習據點。由此,讓我更加釐清何謂學習型組織。
終發組碩一巫錦妮
2024-03-31, 週日 19:02
五項修練之共同願景的塑造與經營
願景(VISION):我們想要創造的未來圖像,願景的英文Vision源自拉丁文的Videre, 也就是「看見」的意思。而共同的願景為1.個人發自內心的意願 2.組織孕育無限的創造力 3.追求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的或價值 4.願景的強大驅動力 5.朝向真實目標前進的拉力 6.創造明天的機會(看到未來的希望圖像),這組同學的簡報檔內容豐富有很多影片可以讓主題描述得更具體,在與同學互動的活動主題是要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短期或長期的夢想,忙碌的生活步調真的會讓人忘記忙碌的目的,剛好這活動可以提醒自己的心中的願景,我想藉著所學引領自己的工作團隊及家庭成為五共的優質組織及快樂地學習各領域,也想喚起了自己一直想去印度奧修的普那社區感受來自全世界同修者一起靜心之美。當然也藉著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夢想而更加地了解到我們這班的同學真的都很優質,期待我們都可以美夢成真。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 & 探訪千年樟樹與汗漫書院
課程時間:2024/03/20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慧琪
學 號:112409502
今日的課程主題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簡稱OECD)與終身學習的發展。課程在草屯坪頂千年神木下進行,吸納著千年神木散發的靈氣,聆聽著老師解說OECD對各國政府進行終身學習發展的貢獻與影響,遙想著OECD於1973年所發表的《澄清報告書》裡強調,教育機會的均等及教育的進行應與個人生命相久遠,並提出回流教育有助於全民終身學習的推動,與培養個人成為一位成功的終身學習者,這與台灣教育近年實施的108課綱之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相互呼應。對照以上,我國教育實行的理念似乎遠遠落後於OECD提出的終身學習目標,相差有40多年。
結束在千年樟木下的課程後,我們步行前往鄰近的汗漫書院參訪。書院主人是前台灣文獻館館長謝嘉梁先生和其夫人,書院取名「汗漫」,看似雖有台語笨拙之意,實則是取其一種存在於宇宙間之浩然大氣,廣大而漫無邊際,以及回歸本初,謙虛自持之意。光是書院的名字就引人好奇,書院內的景觀及建築設計更是令人讚嘆,書院的主人謝山長(宋、元時期對負責書院講學與院務之人的稱謂)飽讀史書,學識廣博,山長夫人才華洋溢,和藹親切,對我們熱情款待。一趟與自然、與環境、與人文的相逢與相識,如同明烈老師常說的「因緣殊勝」!這趟因緣殊勝,在我的終身學習之旅上增添了一頁新的見聞與知識。
終發碩一 凃季彤
2024-03-30, 週六 22:00
架構六:五項修練之共同願景的塑造與經營
課程時間:2024.03.26(二)
課程地點:A302 研究室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架構六:五項修練之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的塑造與經營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凃季彤
學 號: 112409511
今天在喬群和沂茹詳盡彙整的簡報中,讓我們對五項修練中的共同願景有更深層的了解。「願景」代表著我們所期望創造的未來景象,是源自內心的渴望,同時也是一股激勵人心的力量。共同願景能夠激發無限的創造力,讓我們追求超越工作本身的更高目標。願景的強大驅動力推動著我們朝著真正目標邁進。
建立共同願景的過程包括鼓勵個人發展願景、形塑集體圖像,以及認識到願景並不僅僅是官方口號。這種修練的過程需要整合和精煉內容,以確保所有人都能理解和共享這個共同願景的重要性。
在組織經營中,「願景」決定了活動的意義與關鍵。所以必須要明確了解目標,才能確定行事方針和具體的行動計劃。在建立願景的過程中,有三種主要的模式:
1. 由上而下:這種模式是由領導層或管理階層制定願景,然後向下傳遞給組織中的其他成員。這樣的方法通常強調領導者對未來的展望和方向,並期望透過領導者的指導和激勵來實現願景。
2. 由下而上:這種模式是從組織底層或基層開始,讓員工參與願景的制定和建立。這樣的方法能夠更明確的反映組織內部的多元觀點和需求,促進員工參與感和共同擁有感,有助於實踐共同願景。
3. 上下交融:這種模式結合了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元素,讓領導層和基層成員共同參與願景的制定和建立。透過領導者的指導和員工的參與,可以形成更為全面和符合實際情況的願景,並促進整個組織對目標的共同努力。
不同的願景建立模式各有優缺點。組織在選擇時,應該根據組織的文化、結構和目標來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最後的實作挺有意思的,透過製作願景板,將吸引力法則應用其中,把我們的想法和目標可視化,並讓它時刻提醒我們向著目標邁進,感謝老師和同學在這段學習旅程中的分享和支持。您們的經驗和見解豐富了我的學習,也為我提供了無限的啟發和動力。這種共享和互相支持的氛圍,讓我感到無比幸運和感激。
終發碩一 凃季彤
2024-03-30, 週六 21:57
架構五: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24.03.19(二)
課程地點:A302 研究室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架構五: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凃季彤
學 號: 112409511
這週由我和郡方共同負責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課程一開始,老師引言分享了福慧雙修的概念,強調活在當下,並提倡善用三補(天補、地補、人補)來提升生命品質。我期許自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觀念,並期待自己能夠不斷的進步,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白這不是一場有明確終點的旅程,而是一場持續終身的學習之旅。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五項修練是組織學習中的必修課程。透過這五項修練,我們可以全面檢視組織,掌握比競爭對手更快速學習的關鍵,並以全新的思考和視野來應對快速變遷的時代。
組織學習中的障礙包括以下幾種:1. 局限思維 2. 將責任歸咎於外部因素 3. 缺乏整體性思考的主動積極性 4. 過度專注於個別事件 5. 溫水煮青蛙式的適應 6. 對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誤信念 7. 管理團隊的迷思。要克服這些組織學習障礙,必須運用五項修練的原則。
自我超越的定義是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不斷學習如何看清目前的現實狀況。主要目的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因為只有透過個人學習,組織才能學習。組織的成長,是先從個人的成長開始。自我超越的修練方法包括: 建立個人願景、保持創造性張力、看清結構性衝突、誠實面對真相、運用潛意識。
對組織來說,自我超越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同時也是關於領導力的重要議題。核心的領導策略非常簡單那就是:以身作則。領導者首先要立下自我超越的誓願,並鼓勵他人追求自我超越。領導者先行以身作則,對於鼓勵他人追求自我超越具有最大的影響力,因為這展現了最真誠的示範。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和其他四項修練的基礎。有了自我超越,組織才能夠通過系統思考和團隊學習的過程,不斷改進成員的心智模式,激發創造力,並朝著共同願景前進。
而心智模式是一種簡化的假設,存在於我們心中,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事物的解釋,並且影響我們的思考、判斷和決策。透過辨識、反思和改善心智模式,我們能夠以更全面、靈活的方式看待世界,並且培養出新的思考方式。
心智模式的修練包含以下四種:
1.擁護的理論與實際使用的理論:學習應該引導行為改變,而非僅僅停留在獲取資訊或構想層面。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所擁抱的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理論之間的差距,誠實認知這種差距並加以解決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2.辨識跳躍性推論:我們常常將具體事物抽象化,再基於這些簡化概念進行推論,這可能導致與現實不符的跳躍性推論。
3.運用左手欄記錄:在與他人交談時,將交談內容記錄下來,右邊是實際對話內容,左邊是內心想法但未表達的部分。左手欄的作用在於幫助清楚看見自己的假設,保持開放態度,了解對方想法,促進有效溝通。
4.探詢與辯護並重:學習探詢問題而非僅僅辯護,願意承認自身思考上的缺陷。清晰陳述自己觀點,說明假設與推論,鼓勵他人探究觀點,同時積極尋求他人不同意見。這種態度有助於避免辯論帶來的負面效應,促進建設性的對話和互動。
透過不斷的實踐和培養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溝通技巧,並促進組織和團隊的學習與成長。
將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的起步。我們需要學會探索內在世界的影像,並進行嚴格審視,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他人的看法。重要的是要「承認主觀,保持客觀」,暫時擱置自身偏見,才能客觀觀察和討論議題。在任何組織中,決策者所擁有的心智模式是重要關鍵。為了促使組織實現創造性學習,管理者需要運用反思和探詢的方法,檢視成員心中存在的心智模式。這種方法有助於組織成員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並促進更有效的溝通和合作。透過持續修練這些技巧,管理者可以鼓勵組織內部的學習文化,漸而促進團隊的成長和發展。
「學習型組織」可說是在這個快速變動且日益複雜的社會下,組織存活的基本能力。藉由這次課程的統整,能夠辨識出自己組織中阻礙學習的原因,並試著去改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被淘汰。透過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的修練,期許我們能夠更好的適應變化,持續學習成長,從而使組織更具活力和競爭力。
中正成教所邱晟芳
2024-03-30, 週六 21:44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2024/3/29)
組織學習研究-3/29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4/3/29(五)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邱晟芳
學號:612710008
學習型組織與組織學習:
今天聽到老師在說明學習型組織運作時可能會遇到的幾個問題,讓我特別有啟發性的思考。
正如老師說提到的:「如果學習型組織的目標有所偏離或是最終達成的目標是有害組織或成員的發展呢?」因此我在思考,儘管我們會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偏向於平等、互相成長的團體,但我想或許也需要一個類似監督、校正的制度或腳色存在。
當眾人都執迷於同一個理念或方向發展時,有可能產生大家都看不清事實好壞的狀況,這時能夠跳脫思維將組織拉回正途的人就顯得十分重要。
自我超越:
我總是認為能夠不斷精進自己、突破自我限制的人很值得學習與借鑑,因為自我超越的過程中,除了設立目標並認清現況與障礙外,還必須直面困難並跨越障礙,這需要一定的勇氣與毅力。
倘若沒有外部資源能夠給予協助或支持,個人的自我超越是很具有挑戰性的,現在的世界有太過多樣化的選擇機會,更容易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並使得逃避成為一個常見的選項。由此我們更應該堅定自我意志,心無旁鶩的想著遠大的目標及為何想要、需要達成此一目標,以此做為推動我們超越的動力。
心智模式: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心智模式這個名稱及其概念,我個人十分認同探清個人心智模式運作所能帶來的效益。
尤其是運用於職場時,若能使個人心智模式不再有個人成見或過多的主觀意識,就能使自己與他人溝通交流時能更順暢自如。
我想這樣的運作方式就類似於要營造一種舒適的交談氛圍,抱持開放性的態度,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將個人意見做為最優解方,而是探詢他人對於自己的提議有何看法並聆聽他人的方案內容。
透過改善自我的心智模式,傾聽自己也傾聽他人的聲音,才能使交流順暢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