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課後分享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3.03.06(一)
課程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博一
學生姓名:何欣恬
學生學號:811710007
(一)「…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許多年前在某本書上讀到此話語,一直深在我心,此次上課在老師的巧妙改編「萬事俱備,只缺東風。」為「萬事不具備,只有東風來」時,此話語突然浮現我腦海,並思考著「判斷何為“東風”」亦是一智慧呀!而老師延伸分享「雖一時不可改變但最終會被改變的事」,使這句熟悉的話語賦予了新的意義,並提醒許多事情不應只用二分法來看待,可改變與不可改變、可以做與不可以做,東與西、南與北,只要跟人相關之事,放開二分的判斷,會在光譜之中有新的發現,那些原本被認定為無法改變的人事物,實皆沒有絕對!
回到組織發展的議題,在發展的取向中老師提及的工具主義與人文主義,當組織經營管理者在組織變革過程中進行選擇時,此兩者亦非絕對的以單一為執行之基礎,而是根據不同目標、專案、部門,甚至是個人,經過整體評估後,選擇最適的方向。
(二)「若將組織學習純粹視為提升組織競爭力的利器,而忽略了組織成員的自我發展,則未必是件好事。倘若過於功利取向,強調組織學習主要是為了創造組織利益,而忽略了人們心靈層面的提升與發展,勢必難以引起組織成員的共鳴。組織學習的發展,涉及組織變革,需要同時考量兼顧到整體組織與個人的雙重利益,唯有人與組織的雙重利益被尊重考量,才能促使組織學習的變革,持續往前邁進並且發揮出最大成效。 」
在老師在提到這一段教學內容時,十分的有感觸!過去曾在企業任職多年,許多經營者與主管亦始終在個人發展與組織利益中難以取得一平衡。即使內心知道兼顧組織整體與個人的雙重利益,才能留住更多的人才,然面對現實地考量,甚至是在已經進行組織變革的過程中,遭遇許多收益的壓力時,總是必須捨棄個人。而這一個問題,我的淺見,有一部分是整個大環境文化的影響,更大甚至是資本主義下延伸的深層議題。組織需有競爭力,方才戰勝對手,然而競爭力始終是來自“人”,看似重視個人不應是最核心之關鍵嗎?!然實情卻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已逐漸演變成習慣性地被資方權威宰制與掌控的勞工,無論藍領、白領的工作者皆在這個框架中安適,雖現代勞動者意識已逐漸抬頭,然仍有大量的被雇者寧願選擇在資方的“保護“而繼續生存。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報告
2023/03/07「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07(星期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先修)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郭祝佳
學生學號:112409505
本次的課程,從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中,學習到了:
1.組織學習的重要性,能夠促進組織創新、增進應變能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增進個人成長、利於組織發展、避免犯錯。
2.阿吉利斯(Argyris)及熊恩(Schön)提出組織學習具有以下三層次:
單環學習雙環學習(適應性學習)再學習(創新性學習)。
3.組織效應與組織學習的關係:
蝴蝶效應: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舉例:上班途中公車司機的一個微笑使公司採購經理的心情變好,而答應了送了多次提案的供應商的訂單,這張訂單使得原先面臨倒閉的供應商起死回生,而使員工數以百計的家庭生計有了著落。小小的微笑卻能擴散成一個大善的結局。
比馬龍效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鳳凰效應:浴火重生。
飛輪效應:萬事起頭難,先苦後甘。
水結晶效應:給予組織正能量就會往正向發展,反之則往負面發展。
4.組織學習從改變開始,讓個人跟著組織都有積極改變的信念,為創造更美好的組織願景而努力。找出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為了組織學習培養感情溫度的五手:握手->舉手->牽手->拍手->動手,讓組織學習的速度與效度更好。
5.組織學習需實踐六項修練:
--自我超越:實現心靈深處的熱望。
--改善心智模式:新眼睛看世界。
--建立共同願景:打造生命共同體。
--團隊學習:激發群體智慧。
--系統思考:見樹又見林的藝術,要懂得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一切。
--知識管理:增進組織學習的效能。
6.組織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是人與組織的修練,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從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學習到,組織具有繼續學習的文化,而學習文化則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項重要內涵。
組織文化係指,組織所建立的規範與組織成員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信念、態度及價值觀。而建立組織的繼續學習文化,要具有三項要素:社會支持、繼續創新、競爭力。
型塑組織的學習文化也要檢視組織具有何種文化,
消極文化:
--煮蛙文化: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多是漸熱的,如果對環境的變化沒有疼痛的
感覺,最後會像青蛙在安逸的環境中死去。這讓我想起十多年前,公司有50%的訂單是來自外聘業務人員,50%來自原有既定客戶,而訂單滿載,每天忙於處理訂單,營收利潤不錯的情況下,自然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在業務員漸漸不滿足他的業績佣金,慢慢抽走訂單,我們也仍無警惕,等到他新公司完備,將訂單全部抽走時為時已晚。也才明白培養自己的業務能力是必須的,當然歷經過一段鳳凰效應與飛輪效應時期,現在才有不受景氣影響、穩定的訂單。
--螃蟹文化:組織成員目光短淺,只關注個人利益,忽視團體利益,相互內鬥,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
--猴子文化:組織成員活在傳統窠臼中,沒有創新、反思。
積極文化:
--老鷹文化:汰弱留強制度,給組織成員學習成長的機會。
--土虱文化:組織裏要有人能適當地扮演土虱,刺激組織成員的生存力。不過魚與土虱的比率要抓好,否則反易弄巧成拙
--雁行文化:加速實現共同目標、培養多能工作者、高度凝聚力、互相關懷照顧、彼此鼓勵支持。
組織學習研究-上課心得1
課程時間:2023/03/05(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胡淑華
學生學號:111436519
◎上課心得:
今日的課程學到許多,帶給我反思如下:
1, 組織文化的學習可以幫助我更好地了解組織運作和員工行為,以及組織文化的意涵。
2, 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反應,而心智模式修練,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他人,並促進更有效的溝通和合作。
3, 組織文化的檢視,以動物來比喻,更容易理解不同模式的組織文化:
◎ 煮蛙文化: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洞察,企業最後就會像水煮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仍不知道。這種文化可能導致錯失發展機會,也可能會給組織帶來巨大的風險
◎ 螃蟹文化:組織內部存在相互制衡和排斥的現象,不喜歡看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 缺乏合作和共享資源的精神,如果不予改善,久而久之,企業裡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阻礙組織的發展的螃蟹。
◎ 猴子文化:企業若仍然恪遵前人的失敗經驗,莫守成規,不願跳出框架,容易導致組織無法有效地應對挑戰和機遇。
◎ 老鷹文化:組織內部若存在強烈的競爭和野心,重視個人成就和成功。這樣的組識文化,雖然可能帶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也可能會導致內部矛盾和缺乏團隊精神。
◎ 土虱文化:組織若是長期處於保守、不願承擔風險的組織文化,將會導致怠惰、缺乏競爭力,在適當的壓力下,激發組織的潛力,創新和開放的思維,可以增加組織的戰鬥活力、延續組織的生命力,領導者可以在組織中安排一些「土虱」。
◎ 雁行文化:是一種高度協作和彈性的組織文化,其特點是組織成員具有高度的互信和團隊精神,能夠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有效地合作和應對挑戰,而組織內部存在著高效的溝通和協作,並且重視團隊合作和互信,會讓組織在激烈的環境中獲得優勢,並且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組織學習研究
第二單元 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課程時間:2023.03.07(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雯雯
學號:111409511
「比狼學得快」是甚麼樣的組織學習文化內涵?
故事的內容述說著一群羊生活在美麗的大草原上,羊群的活動有好幾英里長,並有間次的鐵絲網圍著。但不管怎麼樣狼還是進得來,每一隻羊心都夢想著「有一天不要再有羊成為狼的早餐」「要怎麼做?」每一隻羊都想知道。
故事結尾提到,一旦羊群開始改變信念,要比狼學得快,命運就準備開始逆轉。如何做從五項修練,建立學習型組織。彼得・聖吉(1994)從狼與羊群比與架構起組織學習的三個領域: 結果、行動領與與變動領域。順序似乎是逆看,如果沒有有力的結果,組織學習不會發生。「有一天不再有別的羊成了狼的早餐」是結果,首先要先成為學習型的羊群。
第二部分是行動領域,要做什麼?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 要能夠在行動領域中,能夠計畫、執行和看到一切。群體與個人必須投入精力,確實可以產生想要的結果。結果必須能夠持久,組織持續變革的能力與動力才不會衰退。最後是變動的領域,又稱深層學習循環。意義是建立讓組織成員可以選擇參與行動的環境,就有機會建立讓變革持續及轉型的可能性。組織願意擁抱學習文化,是因組織中的個人承諾去學習與成長。
深層的學習循環啟動的技巧與能力,來自於五項修練: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的改變、建立共同願景與團隊學習。
從3月10日WBC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戰勝義大利隊,驗證組織學習的力量。中華隊從前一晚輸給巴拿馬,隨後以11:7戰勝義大利,雖然我不知道中華隊對輸贏之間轉換是運用什麼樣的心理對策。但中華隊第二天一上場氣勢與精神完全不受前一天輸球影響,整場戰局與戰況威脅者義大利隊。我運用五項修練來思考整場賽局,棒球隊是學習型組織,全隊有一致的共同願景,球員不受第一場輸球影響,心智模式轉換迅速,調整戰略每位球員揮棒與擲球當下都能冷靜判斷有因應對策做到自我超越。團隊守備與投手之間合作無間-團隊學習。整場球隊以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練,幫助球隊認清整個變化型態,並瞭解如何有效的掌握變化,開創新戰局。球員吉力吉撈關鍵三分壘打不居功,直言「今天贏球是大家一起贏球,大家串聯才有全壘打,投手也表現得很好。」「相信球隊、相信隊友」。一場球賽驗證組織學習五項修練的魔力。
林美君111436513
2023-03-11, 週六 10:32
組織學習_上課心得1
課程時間: 2023.03.05(日)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林美君
學生學號: 111436513
今天的課程從組織學習的理論、組織文化的發展型塑到最後組織發展的趨勢與變革策略,整體系統性的學習與認識,雖然內容相當的龐大,但卻收獲很多。
組織的障礙類型有很多,提醒自己要時時反思,不要當「溫水煮青蛙」的青蛙,而是要在當組織發生變化時,不要漠視而是要去反應與主動面對。
組織學習研究 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05(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架構一:導論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涂蕙雯
學生學號:111436517
上課心得:
有組織就有文化,潛移默化中打造的若已成形為軌跡了就不易逆轉。所以塑造好的組織發展文化,才會使組織有好的發展力和競爭力,而好的文化要能持續就必須要有儀式感。情感的維繫也是阿!
第五項修練,不只適用於組織也適用於個人,修練的是互為成就、善的循環。
組織規劃的層面,有需求導向(個人與組織間) 、問題導向(透過學習解決問題) 、發展導向(以永續發展走向) ,以此組織學習才能長久有價值。
以大自然為師順勢而為,而我們所遇到的事物都是在成就自己。這讓我聯想到正念,當情緒來臨時不逃避不批判,去接受那個當下自己的感覺。能看見、能感受、能覺察、能改變、能創新,在順勢而為中水到渠成。
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對--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何以這些智者常用”四”這個數字,看來並不避諱諧音,應該是自古人喜愛對仗;也認為四代表世界所有吧!
學習五隻手--推手(各自資源間搭起共好橋樑) 、舉手(分享) 、牽手(互相提攜) 、拍手(散發正能量) 、動手(願意付出) 。班上高手如雲佛手相攜,與您們同團而看到不同的風景,甚幸~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 2023年3月7日(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在職碩一先修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今天是組織學習研究第二堂上課討論與心得
組織效應與組織學習:
L>C (Learning, Change)
L<C=D (Learning, Change, Death)
L=P+Q+A+R(Learning, Programmed Knowledge, Questioning, Action, Reflection)
組織學習要有夥伴關係;組織學習的方向要明確;發現組織學習的切入點與著力點;了解確切組織需求:滿足組織需求,當作是組織學習的一個起點。
著重問題導向:組織面臨問題為學習內容,進而提升組織解決問題能力。
尋找組織共鳴點:找出志同道合夥伴共同努力,並努力尋求聲援與力援,共同開創願景。
學習不拘泥形式:組織學習應與工作相結合,而融入在組織的每個地點,沒有時間進行組織學習,是一種藉口,或是不了解學習的真正意涵。
畢馬龍效應:傳說中,愛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王子,名字叫做畢馬龍(Pygmalion),他很擅長雕刻,他用純白的大理石雕刻出容貌姣好身材曼妙的少女Galatea。由於這雕像是那麼的美麗,王子每天陪伴、凝視、輕撫著Galatea,不禁心生愛意。於是他每天向天神禱告,請求天神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吧。由於受到王子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天神最後終於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並與王子相戀,共同譜下美好的愛情。這則神話故事的寓言是:真心誠意加上認真投入,最終可以獲得成功。畢馬龍效應—主要是描述一種實現自我預言的心理現象:「信則有、不信則無」。講白話就是: 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反之,若認為會失敗,最終果然會失敗。
在我們的教學當中,也有相同狀況當老師們相信,學生是非常優秀的,在無形當中對學生激勵就有不同,學生就會有如老師所想的優秀,反之若認為學生程度差,學生就會跟著老師的方向走。
在真實的世界也是如此,只要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經過努力投入之後,便容易獲得成功。這個現象看似簡單,實則有著很堅實的神經科學、情緒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機制。
我相信在組織學習研究課程中,只要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經過努力投入之後,便容易獲得成功。
飛輪效應:推新任務初有阻力,但持續加強,迴圈的力量終能形成正面循環。為了使一個巨大、承重的輪子轉動起來,剛開始非常困難,你必須出極大的力氣在這個輪子上每一個點都使力,一圈一圈,順著同一個方向推動。雖然每一圈都轉得非常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輪子會越轉越快,直到某一個力學的臨界點,飛輪本身的重量不再是負擔,反而會創造出更大衝力。這有如新的班級經營開始,當學生和家長跟老師及學校還沒達成共通模式的初期,但達成共通模式後轉變成長的速度是非常快。
水結晶效應:用正向的理念、話語或行動跟水對話,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它的結晶體是呈現美麗,相反的用不好聽的言語跟它說話,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晶體是不美麗。在我們身邊的任何人或組織當中,沒有人是喜歡被負面的言語或行為包圍,多用正向的方式及語言共同成長。
蝴蝶效應:一個微小事件,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職場上,你某個小小選擇,很可能就一連串地影響了你的職涯路線。
螃蟹理論:抓螃蟹的時候,如竹簍裡只有一隻螃蟹時要蓋上蓋子,不然他會從竹蔞裡爬出,但只要竹蔞中有一隻以上的螃蟹,那麼就不須蓋子因當有一隻螃蟹想往上爬、掙脫時,其它螃蟹就會攀附上來,讓所有螃蟹都無法逃生。放在企業中,這個狀況是所有公司都不樂見的。往往是因為小人當道,或是不同部門惡性競爭,反倒導致公司整體素質低落、競爭力下滑。
在組織學習中,如何善用組織學習五手:握手:共同合作,牽手:牽起彼此的手一起走過困難,舉手:有問題記得要舉手發問,拍手:用掌聲鼓勵身邊的組織與朋友,動手:動手做就離目標進一點。
組織學習是人與組織的修練:
再怎麼偉大的想法,若不能轉換為具體的行動步驟,就等於毫無意義可言。
少了執行力,突破性思考沒有用,學習也不會帶來價值,組織成員無法達成目標,改革也會半途而廢。
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在想法轉換為具體的行動,這個改變會帶來一些的衝突及衝擊,選擇上有得有失,有很多的時候沒有辦法達成兩者兼顧方式,以我自己來說我選擇讀書就必須將家庭某些工作及志工的參與服務暫停,因時間上無法配合相對工作上也做非常大的調整,讓自己能放心的在學校學習,家庭的方面就由先生和孩子們多幫忙我分擔,在學校學姐同學們陪伴,也樂於跟我分享有問必答,有時候感覺自己回到小學新生入學一般,有孤獨害怕的感覺,來到一個完全新的群體感到非常緊張,還好學姐們把我的手牽起來,當我舉手時,有問題學姐也會細心回答,不斷鼓勵我跟我分享共同一起學習,自己試著做中學,學中覺不斷修正自己的腳步,接受全新不同的學習。
教授在課堂中教學讓我安心的學習成長,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很努力地在做學習。
感謝學校、教授、同學們陪伴成長。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08(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三單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心得:
UNESCO針對教育有以下下三大任務:
1、促進教育成為基本人權;
2、增進教育的品質;
3、鼓勵實驗、創新與政策對話。
而教育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方式,唯有教育與學習,才能脫離貧窮的輪迴,近年來,由於經濟快速變遷、產業結構改變,導致貧富差距更加明顯,尤其是城鄉差距相差聖遠,貧富不均、資源分配不足,如何面對貧窮所帶來的衝擊,須勇敢面對,唯有認真求學,才能推離「貧窮」所帶來的困苦,翻轉人生。
而教育是:是機構、政策、制度面,教育所謂:「上所施,下所效」,學校亦是教育的機構場所,所傳授的知識內涵是: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道德的責任與實踐、社會發展與關懷。教育不只是單向的教學及傳授知識,教師可透過經驗、見識、歷練、知識中,教導、影響學生,夠過師生的雙向互動的溝通及交流,真正開啟學生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效果。
而學習是:從個人以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及自由選擇的機會,學習者可以善用多元的資源,讓自身學習到知識、技能、價值觀、行為及理解理解層面,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是個人、社會、環境之間持續互動的過程,無論是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透過學習的過程中,將能使學習者有所成長,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生活到處是風景,人生處處有風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總會有美好的風景,在於自己用什麼心態去看待。一個心中充滿希望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
會用正確的心態、好的心境,去欣賞沿途風景,在這當中,所經歷的人、事、物,透過經歷、體驗、嘗試、參與,一定可以找到學習的意義,讓學習變得有趣,進而熱愛學習。
教學:有人教導,有人學習,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互動中,引導學習興趣,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以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進而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及能力。
在不斷的學習當中,吸取眾多的知識同時,也要培養自身的判斷能力,而增進判斷力所需要的能力,應該是要加強邏輯思考及批判能力,邏輯思考所代表著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可以做出推理和假設,而批判能力是要質疑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能客觀處理證據問題,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會出現許多有瑕疵的客觀證據,我們必須要嚴謹地確認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因此吸收多元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真偽,才不會被他人牽著鼻子走,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