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時間:2023.04.08(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單元:第五項修練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張媚筑
學號:111436509
1. 自我超越&心智模式
自我超越中提到,要能先看清結構性衝突,保持創造性張力,才不會自我設限,讓我很有感觸,尤其當遇到新挑戰的時候,若是一開始就陷入情緒性張力,就很難全心投入。
心智模式中提到,人容易以未經檢驗的概括性概念,也就是跳躍性推論當作結果,而導致錯誤產生,因此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將原始資料與概括性看法分開來避免。
2. 共同願景:願景不是短期的目標,也不是以輸贏為目的,應是發自內心、對未來的發展長期規劃。
3. 團體學習時會遇到自我防衛、內耗、強化錯誤方向等問題,因此營造一個能讓團隊敞開心胸說話且團體內的成員都能展現自身差異的環境有助於團體學習。
4. 系統思考若融入個人的思考與行動中,能提高個人的效率和有效性,因此不論做事,還是解決問題應該觀察整個流程體系,不應該單點解決,不然悲劇會重演、問題會重複發生,不但做事沒有效率,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5. 知識管理是將內隱知識外顯化的轉化與應用,在資訊量爆炸的現代,如何有效的將所學歸類並活用,將是提高競爭力和創造力的關鍵。
111436518吳以撒
2023-04-08, 週六 08:37
課後心得
課程心得:
組織學習文化可分初級及次級。
趨勢很難馬上翻轉。
6項修練不僅應用於組織亦可運用於個人。
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及再學習之區分,談及蝴蝶效應、比馬龍效應、鳳凰效應、飛輪效應及水結晶效應。
五隻手要常運用:握手-建立人脈及社會資本;牽手-互相提攜;舉手-發問;拍手-給予正能量;動手-實際肯做實現。
學到東西分享更能相互成長。
領導人處事會成為組織文化的重要角色,有組織就有文化,且需要好的文化,改變之後又形成另一文化,塑造繼續學習文化:社會支持,繼續創新及競爭力,形塑組織文化:物質,制度及精神文化。
組織文化老師提出下列:
1,煮蛙文化
2,螃蟹文化
3,猴子文化
4,老鷹文化
5,土虱文化
6,雁行文化
批判不等於批評,端視是否有建設性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3.03.05(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單元:
架構一:導論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方裕芳
學號:111436514
組織學習即是一種透過個人、團體到組織彼此互動影響的社會化過程,是 一種經驗與練習的認知過程,是一種獲得知識並修正組織常規的過程,可以用來 提升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
組織文化的檢視可以分為: 煮蛙文化、螃蟹文化、猴子文化、老鷹文化、土虱文化、雁行文化。
我對雁行文化印象特別深刻,雁行文化理論對學校的啟示主要有:團隊合作、共享領導、互相激勵和互相扶持。
三位大師的四字箴言啟示
星雲法師:四給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聖嚴法師:四它
面對它、處理它、接受它、放下它
惟覺法師:四對
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組織學習研究上課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05(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單元:
架構一:導論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陳湘耘
學號:111436516
透過這門課程,可以對和組織學習文化和知識管理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未來可以把課堂上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推薦的兩本書第五項修練.U型理論精所學的知識做好知識管理期盼未來可以有效推動和促進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以幫助組織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不斷進步和創把組織管理運用在學習的每個環境為每個無論大小的組織都能帶來成效帶來更好的管理
其中老師提到World Café理論對於愛喝咖啡的我很感興趣.
原來World Cafe可以在學習型組織中被用來促進對話和討論,幫助成員之間更好地共享和整合知識和想法。例如,組織可以使用World Cafe的方式來舉辦團隊會議、工作坊或培訓活動,通過創造一個放鬆、開放和尊重的環境,來促進成員之間的深入對話和共享。這有助於增強組織內部的合作、創新和學習文化,從而推動組織向學習型組織的轉變。
組織學習文化被視為一種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並且被積極地鼓勵和支持。具有健康學習文化的組織通常能夠在變化不斷的環境中更好地應對挑戰,並且能夠不斷地提升組織的績效和創新能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29(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五單元 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心得:
歐盟是推動終身學習的重要推手,在1996年訂為歐洲終身學習年,其主要有三個目的分別為推廣終身學習的理念、反省終身學習的意義以及為歐洲人民實現終身學習的理想。而第二個終身學習年,則是在1998年的中華民國,同時教育部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並於2002年公布「終身學習法」,2018 年再度調整法規,在2021年發表學習社會白皮書,由此可看出,台灣對於終身學習的重視程度。
且因應台灣少子化及成年人口逐年增加,更突顯了教育思維必須改變,需擴大教育市場、促進終身學習人口的增加,故須制訂相關終身教育政策,以及推動教育改革重要性。
從農業社會、工業革命、金融革命,到現在的人工智慧的時代,個人生活、群體關係與社會結構帶來不可逆的衝擊,每個人皆與社會環環相扣,互相影響著,可以藉由各個推展、推動機構,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UNESCO採新人文主義為教育的基礎,透過教育,讓人類可以在未來共同前進,OECD則是人力資本色彩,讓學習者在面對未來時,可以真正在教育及生活中,有相對的學習主動性,而歐盟則是採取工具取向。UNESCO、OECD、歐盟都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單位,可以幫助人們隨著時代快速變遷,而不斷精進、調整、重整自己,並融入社會環境。
組織學習研究
第六單元 五項修練之願景(shared vision)
課程時間:2023.03.28(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雯雯
學號:11140911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組織建立共同願景,凝聚共振的力量,共同創造與創新。
共同願景指的是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目標,在一個團體內整合共同願景,並有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的內在的動力,將自己與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聯繫在一起,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
真實是,要把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必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認同,對於企業組織的認同、對於團隊的認同、還有對於夥伴的認同,有共同的理念才有可能驅使一個人全心的投入。組織建立起明確的核心價值與團隊文化,可以讓每一位成員凝聚向心力朝向共同願景前進,好的核心價值與團隊文化也能讓人自動付出超過能力的一切。
另外在這第三修練中,值得關注的是成長上限,之一缺乏探詢與調和分歧的能力;之二未能保持創造性張力而氣餒;之三專注於願景的時間不足;之四破壞了一整關係。破除成長上限的關鍵密碼是系統思考。系統思考增強組織眾人溝通、思考與學習品質;系統思考建立明確政策及行動創造力,鼓舞組織避免願景凋謝。系統思考提供整體與宏觀思考,專注於問題的本質,根本解決問題;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耗能又耗時。系統思考認為系統是組織的基礎,引導一條路,讓人能從片段看到整體;對現狀的被動反應,轉為創造未來。系統思考破除共同願景無法帶領組織前進的侷限。
組織學習研究第1堂課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05(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單元:
架構一:導論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張媚筑
學號:111436509
L =P+Q+R( Learning= Programmed Knowledge+Questioning+Reflection)
「學習」=程式化知識+提問+反思,但是當學習趕不上環境變化時,仍舊會被淘汰,個人的學習是如此,組織的學習更是如此。
組織學習並不僅是組織的修練,身在其中的人的修練,才是組織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組織學習能否有效發展的要素。
組織透過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不斷的進行學習、促進學習促使組織不斷的創新及改善,進而成為學習型組織,並非有在學習就是學習型組織。
組織學習從改變開始,當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且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2023/3/29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五堂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29(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課程地點: 302教室
課程內容: 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
課後心得:
歐洲聯盟個國家,歐盟推動終身學習重要的里程碑,歐洲終身學習年與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於一九九三年,根據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更名擴大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
歐盟未來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即是促使所有的公民意識到學習是生活中的一項構件,並促進學習與教學成為未來的一項主要社會活動,據此以開發人類潛能,能夠具有創造力的解決問題與轉化問題的智慧。為推展終身學習運動,特將一九九六年訂為歐洲終身學習年(European Year of Lifelong Learning)。主要目的有三,分別為推廣終身學習的理念、反省終身學習的意義以及為歐洲人民實現終身學習的理想。
歐盟之所以如此迫切的討論終身學習,並將終身學習的實踐置於首要工作,係基於兩項理由:其一,歐洲已經邁入了一個知識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 其二,今日的歐洲人正處於一個複雜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之中。
蘇格拉底方案內涵主要包括了學校教育的康米紐斯(Comenius)行動、高等教育的伊拉斯謨斯(Erasmus)行動、成人教育的葛龍偉(Grundtvig)行動、教育與資訊傳播科技的米娜娃(Minerva)行動、語言學習(Lingua)行動以及教育領域的創新行動等等。希望強化歐洲地區職業教育體系的合作交流,其主要目的在於改善年輕人的就業力、職業繼續教育的品質與適應力、及職業教育的創新以改善競爭力與創業家精神。
發展數位學習的歐洲環境歐盟在一九九六年提出了《資訊社會中的學習:歐洲教育行動計畫,是項行動計畫進行至一九九八年,目標在於加速學校進入到資訊社會,促進廣泛運用多媒體進行教育活動以及教育媒體的生產與服務,並且強化歐洲的教育訓練體系能在資訊社會中善用這些資訊工具。
隨後,歐盟又於二000年提出了《數位歐洲:全民資訊社會》,以促使全體歐洲人均能在資訊社會中獲益。
主要目標有三:
1.促使每個公民、家庭、學校、產業與行政部門進入到數位時代並能上網。
2.在企業文化下投資與發展創意,以創造一個數位素養的歐洲。
3.確保整個過程的社會融合,以建立消費者信賴與社會凝聚。
歐盟終身學習政策之制定,係採用團體參與模式,先全面了解社會大眾的學習需求,並透過廣泛的社會對話機制,進而形成完善的終身學習政策,而政策內容除了能符應歐盟民眾的需求之外,亦充分展現出經過系統思考後的政策的完備性。
歐盟終身學習的八大特色
一、透過廣泛的社會對話機制形成政策二、政策具有延續性與統整性 三、進行終身學習的匱乏分析 四、擬定政策的優先順序 五、提供推動終身學習的架構條件 六、重視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以及責任分擔七、重視創新的理念與策略 八、著重本土模式及系統思考
歐盟的終身學習政策係受到經濟全球化與歐洲競爭力的影響,並建立在對於全球競爭、特殊的歐洲問題,包括單一內部市場、高度的結構性失業與勞工流動,以及教育訓練的遲緩等體認之上,因此,終身學習具有濃厚的工具取向(instrumental approach)色彩。
終身學習年,人類史上第一個終身學習年係在歐盟展開;受到歐盟的影響,台灣則在一九九八年,推展人類史上的第二個終身學習年。如今,歐盟正持續積極為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理想努力,這份努力背後隱約可見的是,一種新學習文化正在形塑與發展。對於正致力發展終身學習的台灣,歐盟的經驗適足提供參考,我國尤應積極發展出適合本土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背景的終身學習策略與特色。
目前在台灣終身學習的推動,必須深入了解到現況所需及問題所在,現況最欠缺者為何以及哪些方面需要再加強,進而從匱乏的觀點加以剖析。在資源與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同時在政策的推動期間內,事事一致奏效。而這就如同撐開雨傘般,一定要先找到主軸,然後才能握住核心而撐開大局,這個核心即是優先順序。不論是政府與民間或各機構間建立起合作夥伴的關係,彼此群策群力為終身學習的推動作出最佳之貢獻,並分擔終身學習的績效責任。
在台灣目前也是積極(一)建立知識技能認可體系 ,(二)促進彼此的交流 (三)增進多媒體教育軟體的開發,在教育與訓練上廣為運用,提升學習效能都在努力往前走。
在台灣實際感受到,終身學習的目標在於促進個人實現、積極公民身份、社會統合與就業能力。
為了實現目標凝聚與擴展終身學習的策略,政府推行以下的方式:
(一)發展學習的合作夥伴關係,與學校建教合作。
(二)瞭解學習需求,讓學習者目標達成。
(三)投注合理的資源,產學結合。
(四)促進學習機會的獲得,不放棄學業,相對也能學習到技能。
(五)發展學習文化,跟文化傳承接軌。
(六)追求卓越,讓學習者更有創造力。
相對於歐盟的問題,全球也是有相同的狀況,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婦女工作人口的增加、各領域技術的革新及生活環境的壓力。人類正面臨著三大衝擊(一)資訊社會的衝擊 (二)經濟國際化的衝擊 (三)科技知識的衝擊,各國都透過終身學習來解決這些的問題。
終身學習是從出生到離世一輩子的路,驚訝的是外國也是使用我們中國人的智慧,續於二00一年十一月發表了《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行動計畫》。
引用了我國管仲所著《管子》上篇〈權修〉的格言:「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藉由中國古老智慧到終身學習意義深遠,不言而喻,看見未來與希望,相對的我們中民國是世界第二個成立終身學習國家,林清江教育部長非常有遠見,當他在位時就積極推廣終身學習;在他跟病魔奮鬥時更增加他對終身教育施行迫切感,感謝林清江教育部長為終身學習的努力及實踐,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在課堂上老師分享,鄭板橋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前兩句讚美立根於破巖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充分表現了勁竹頑強的生命力和剛毅的性格。後兩句再進一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練與考驗,不管風吹雨打,任憑霜寒雪凍,蒼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渣在巖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麼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 西北風,他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老師鼓勵我們在終身學習的道路上要向「竹石」這首詩一般堅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