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19.11.12
課程地點;A302研究室
學系:108 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內容: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陳麗文
學號:108409504
老師上課問我們說專業與志業有什麼差別,讓我想到證嚴法師說:「職業,是為生活不得不工作;事業,是為了賺錢,必須和人家計較,爭名奪利;志業,是無所求的付出,所需要的是有那種環境及機會,讓我們去付出,是真正的人生目標。」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把目前自己工作,視為自己的「事業」來看待,也期盼有機會未來能成為一種志業,相對的我們在職場上面臨工作也會有自己的專業能力,只要找到自己人生目標,用對方法工作,都要有專業力。
面對著AI時代的來臨,我們要如何因應與改變自我學習,老師課堂上也一直提醒我們除了閱讀並參與學術論壇與社會組織,提升自我視野,創造出個人的價值,老師播放「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的影片,這影片是個人事業發展專家Dan Pink講者,給我們一個重新思考,我們要克服一個「功能固著」理論的心理障礙,要有思考力創造力快,卻是取決於快弄巧成拙,思考也失色、創造力也受到阻礙。
面對新的理念要利用內在動機,我們對重要的事、喜歡做的事、有興趣的事,可以有更大貢獻,會用方法把事情做到做好,在想要能使人全心的投入,要有三個主要因素:自主性(Autonomy)、掌握度(Mastery)、使命感(Purpose)
自主性:主宰自己生命的動力。掌握度:對自己重視工作有做好的願望。使命感:能對個人以外的事,有所貢獻與期望。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中,遇到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考慮,使問題更加容易解決。對於培養我們的創造力有著特殊的意義,還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自信心和探索新問題的勇氣。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9.11.23
課程地點:中科R106教室
學系:108終發碩專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庭玉
學號:108436507
今日上午老師介紹策略聯盟的概念,發現原來日常上生活中常有策略聯盟,只是不一定會透過書面契約,常常只是口頭上的約定或雙方彼此的默契,而六分原則-「分享資源、分庭抗禮、分工合作、分寸謹守、分擔風險、分層負責」不僅在聯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適用於工作上的跨部門、團隊合作,更適用生活中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下午經由同學分享學習型社區,其中有關地方創生,讓我想到之前去紐約曼哈頓旅行時參觀的High Line Park,它原是用於用於運輸肉品、牛奶還有工廠原物料等貨物的鐵道,在1980年代面臨拆除的危機,當地居民自發創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Friends of the High Line(FHL),致力於High Line的維護與再利用,搖身一變成了橫跨在半空中的公園,更提供藝文展演平台、文創市集等,因當地居民的努力而成功保留與轉型, 振興了附近的房地產業,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遊客,成為成功活化古蹟的案例。
引述老師講義中的一段話:「終身學習是驅動社區改造的重要力量,當社區民眾將學習當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並且對學習抱持著高度熱忱與熱愛,進而成為知識社會中的終身學習者,必能為社區的發展帶來實質改變與效益。」若能將終身學習概念及行動內化為民眾自發性需求,可根本解決目前社會上許多問題。
最後老師以推動社區的五隻手做為總結-「握手、拍手、牽手、舉手、動手」,我認為這五隻手也適用策略聯盟或組織夥伴,其中最重要的必需有願意動手的人,再好的政策都需要有人願意推動並且持續推動,如同現在台灣的情況,只要一改朝換代,為了政治因素,好的政策就停擺了,其實上位者不但方向很重要,更應該要多動手少動口,才能持續做對的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課程時間:2019.11.23
課程地點:中科R106會議室
學系:108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學生姓名:徐筱晴
學號:108436513
本次課程由明烈老師先教授「終身學習機構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接著由兩組同學針對課程單元「終身學習節與成人學習週的規劃與實施策略」、「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做報告分享。
一、學習社會的發展,乃是一種群策群力的過程,所有的行動者均扮演著關鍵角色,彼此之間建立起熱絡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為終身學習的發展而努力,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願景。
本次課程吳教授藉由分析「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的概念、做法與應用,引導我們學習認識:(1)資源如何共享、互補、互助、整合與合作;(2)經過夥伴彼此協調與約定所達成的策略共識、經營理念;(3)進而展開實際的行動,彼此知識與經驗的分享和遭遇問題的解決方法;(4)可創造共同的利益、提升彼此發展優勢,共享發展的成果;(5)以維持一種持續互利共生的關係,產生1+1>2…的綜效及槓桿效應,以發揮終身學習的最大價值化。
為了學習與應用將現有資源如何做整合性的策略聯盟,教授以同學們不同工作組織性質來區分3組做討論;討論中讓我們思考不同政府機構、學校、產業企業等組織,如何可以互助互利,發展策略聯盟,激盪出無限創意與可能性!
二、學習節或學習週是藉由多彩多姿的活動型態,以嘉年華節慶的方式,刺激引發學習的動機,進而鼓勵推廣學習的行為,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經由同學用心準備的報告呈現,導覽我們看見本國與外國所辦理的學習週與終身學習節的樣貌:透過介紹各國、各城市的成人學習週(節)近年辦理情形,如沖繩、中國成都、英格蘭、蘇格蘭等,了解終身學習週(節)的源起意涵、辦理機構管道、辦理情形及如何地提升學習參與度,也藉此提出省思及建議,做為臺灣好的借鏡,鼓勵全民參與學習。
三、藉由同學介紹「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讓我們了解真正的「學習型社區」—是從消極被動、滿足個人成就,提升成積極主動,解決社區共同的難題,此也是讓社區能達到自給自足的根本方法。透過社區學習五大體系來檢視其優缺點,期許能架構更完善的社區學習。
從「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中,剖析社區需求六大切入面向: (1)產業發展(2)社福醫療(3)社區治安(4)人文教育(5)環境景觀(6)環保生態,因而社區發展的議題可以是多元的包羅萬象的;而社區總體營造「地方創生」政策也在於均衡城鄉文化差距,解決農業沒落鄉村人口過疏的現象,以地方文化產業做轉型方向,建構經濟利基,提供居民在地就業,誘發年輕人回流,當人、地、產的循環帶來地方創生,恢復地方繁榮,社區成為安居樂業的地方。
而社區學習發展中,如何生態保存,綠化永續將是社區未來持續面臨的議題,還待台灣各角落啟發,能賦予社區最大價值。
終身學習的推展,學習社會的建構是當前世界教育的重要思潮,也是社會發展的不二法門,社會唯有發展學習型組織,才能順應變遷,應付挑戰,獲得進步與發展,而「社區學習」正是推展終身學習社會相當關鍵的一環,個人生於社區,長於社區,不能離社區而生存,社區學習正是民眾最便捷的學習方式,當社區推動學習,也直接促進了社會整體的發展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19.11.19
課程地點: 暨南大學教室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一班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研究 (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涂祐綱
學號:108409509

課程心得:
一開始老師上課談論何謂『組織學習』。從這個方向切入,只要有兩人以上且此組織帶有『學習』的目的。接著有說明學習型組織是組織學習的支流並於1980末期及1990年代產生了學習型組織觀點的組織學習理論。組織學習的主要四個元素有;知識獲得、資訊分享、資訊解讀、組織記憶。其中還有提到單環式學習及雙環式學習。在這兩個教育方面提供了不同的需求。我們在單環式稱為『適性教育』,但往往過於單線思考。在面對生活上的困難中,包括培養組織的未來也是一樣,特別是大家的『主動式』的學習。在後面談論如何經營『組織』。這組有機會談論到『學習組織』,我們這組分別分工去談論有關運動、飲食、食材挑選、專業書籍彙整,透過大家的努力並維持組織運作,除了有共同目標以外,更可以增加參與意識。其他組別談論到學校,分別從法規及體制進行改革,渴望學校可以結合社區加上在地化的社區組織,達成不分年齡層的『共學』。另一組在『社區組織』部分討論到『高齡化』,我們該如何因應整體老年化及讓老年人口可以二度就業、創造價值這是我們認為『組織』的意識。感謝這次與我同組的朋友,剛好我們各自在不同的『組織』就職中。不論在『社區』、『學校』、『企業』等,讓我們可以從不同面相切入,進而可以改善其『組織』上不足的部分。特別是我覺得在學校部分,除了老師以外,我們該讓整體師生有達到往前進步的動力,並且試著鼓勵『終身學習』的概念。如吳老師所說;讓終身學習活於生活中。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課程時間:2019.11.1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內容: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顏曉菁
學號:108409502
今天謝謝春珠同學的報告。在她的分享中可以看見春珠同學的用心,讓我們能夠對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有概略性的認識。尤其是最後的小組討論中,我們也從彼此的分享中有更多實務上的學習與討論。
在春珠同學的報告中有提到今年學測最低分的孩子就是在自己的部落,這問題出在哪裡呢?真的是偏鄉資源不足的原因嗎?還是其他原因呢?我想這個問題是教育界也一直在討論的議題。也許我們會說現在有很多資源都有照顧到偏鄉學校,但這真的能改善偏鄉教育問題嗎?其實不然。倘若沒有好好使用與教授,資源常常是浪費的。但如何解決這問題呢?在劉清彥老師所著《閱讀裡的生命教育》一書中有提到在一回讀書會中,劉清彥老師問在場的孩子們說:「你們喜歡上學嗎?」回答是正反各半,喜歡的人大多表示因為學校有好朋友,卻幾乎沒有人對課堂感到興趣;不喜歡的人則認為,到學校要被老師管,還要強迫上自己不喜歡的課,所以上學的意願就降低了。老師就問:「總有好玩的課吧?」小朋友七嘴八舌的搶話說「課外活動!自由活動!美勞!體育!……等」老師又問,那你們為什麼要上學呢?「被逼的!」「長大以後才能找到好工作」「賺錢」等。後來老師要他們想想,「如果有一天在家自學,沒有大人管,也沒有老師教,你們會如何為自己規劃和設計課程呢?」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小朋友,一天都只願意花2~3個小時學習知識性的課程,其他時間,則是才藝課程,而其中也有大部分的人有為自己安排一段自由閱讀的時間。從孩子的自我規劃課程中可以看出「主動參與」而非「被動的聽」是很重要的,且也是能夠帶出孩子學習的熱情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畢竟真正的學習不是刻意的、被動的,而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說這些和學習型組織有什麼關係呢?其實要打造學習型組織也是需要能夠幫助組織成員「潛移默化」的必要條件。例如六項修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及知識管理的執行。當孩子或組織成員開始有自我超越的心智模式,他們就會去主動去尋找學習的資源來幫助自己。而組織比個人更有利的是「建立共同願景」,當有共同的目標,又有志同道合的團隊一同去學習與行動,必定能夠幫助組織能夠有效的成長與進步。當然方法也是需要透過「系統思考」及「知識管理」,讓組織目標的達成能夠以事半功倍來完成它。就如老師在課堂所說:「沒有理論的實務是盲目的;沒有實務的理論是空洞的。」因此,我們在面對、解決問題的同時,若能多方去思考、擁有智庫的管理,相信有很多不必要的觸礁是可以避免的。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課程時間:2019.11.19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學系:108 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內容 :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蔡淑真
學號:108409506
感謝老師教導我們第五項修練,《第五項修練》是聖吉在管理界揚名世界的里程碑,也讓他獲得「學習型組織先生」的稱號。在書中,聖吉綜合了他對系統動力學(systems dynamics)、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等領域的研究,試圖為組織的問題和發展提出對策;而他在書中所闡述的種種創新概念,果然立即受到世人的矚目,成為日後組織理論的顯學之一。而台灣的「學習型組織先生」的稱號就是吳老師了,老師不遺餘力地定期舉辦學習型城市論壇和各種終身學習講座,讓全民共同來學習,現在在歐美或台灣,學習型組織都已蔚為一股風潮,不只各大企業致力於將公司打造為學習型組織,就連醫院、學校、甚至政府單位,也紛紛在內部推行學習型組織的計畫。
「學習型組織」一點也不玄也不難懂,要達到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超越現有組織困境、創造一個讓人真心想要的組織。聖吉對「學習型組織」所下的定義:「是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嚮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達到共同的願景。」故為了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聖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架構,以建立一個整體搭配而成的理想組織,也就是精熟組織學習的五項修練:第一項自我超越、第二項心智模式、第三項共同願景、第四項團隊學習、第五項系統思考、加上吳老師的第六項知識管理。這不是一個方法或技術的實施就能讓組織轉型成學習型組織。
是要透過自我超越向內反思,或透過團隊學習的探詢與系統思考新視野的衝擊,從而發現自己無法察覺到的心智模式,進而加以改善。在自我超越中提升了個人願景,並透過團隊學習交流彼此的願景,自然型塑出一個大家都想要的新願景,且透過系統思考了解其在系統環境中會如何運作,是否需進行修正,而建立出大家都想實踐的共同願景。學習型組織要改變的主要重點在人心。讓人發現自己原來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且信任彼此而能攤出各式各樣的觀點,並以整體更好為重而能互相協調、甚至犧牲點也不足惜。所以一個有高尚品格的領導者是很重要,如何以身作則且透過讀書會敞開自己的心,彼此互相溝通 、包容、接納、利他,讓人自主轉變,而組織氣氛也會比較開放、正面與寬容,遇到衝突能夠先向內找、改變僵化了的人心,我想已經拿到打開通往學習型組織之門的鑰匙了,一幅能指引我們找到門的地圖,就是五項修練中的各種方法。
在課程的最後老師讓我們練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實作,題目是如何建構社區學習、學校學習、企業學習的具體策略、方法、成效評估,並分組討論,在每次的練習都感受到,老師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者,而同學們也在短時間的討論,都有很精彩的報告,真是讓我獲益良多。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9.11.23
課程地點:中科R106會議室
學系:108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周智玲
學號:108436516
課程心得:
本週課程共有三個單元:
一、終身學習機構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適當的夥伴關係協助學習者藉由能達成一定的共識所形成的團體,並藉由這此一夥伴關係達到互利共生,進而共同提升。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有時也會被視為同義詞。策略聯盟源自於商業界的操作手法,藉由不同的群體,基於利益關係共同合作,希望能利益共享;合作的對象有時是與自己相似,期望達到1+1>2的成效(水平式策略聯盟);有時是與自己領域全然不同的產業,藉由跨業合作,期待能達到互補作用(垂直式策略聯盟),甚至是綜合垂直式與水平式策略聯盟以提升全面性競爭力。但是,無論是什麼合作型態,都要建立在雙方都能獲利的基礎上,才有繼續合作的可能性。終身學習可藉由相同的概念,經由與學習夥伴的合作互助模式,讓學習的途中不孤單,並且充滿樂趣,不同的思維創造出不同的學習成果,使學習成效更加提升。
二、終身學習節與成人學習週的規劃與實施策略:
學習節或學習週是藉由活動的型態,推廣學習的行為,刺激學習的動機,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經由同學的報告,認識到許多國家致力於推廣終身學習,不論是小孩或是長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興趣的學習項目,藉由學習拓展生活圈開闊視野,讓自己的生活不再侷限於小框架中,創造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三、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二者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處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次由我們這組負責這個主題,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很有趣的案例,原來個人學習若能推廣到社區學習,有可能進一步達到社區發展,帶動經濟活動,甚至改變小鎮的風貌。例如藉由產、地、人,創造符合地方特色的地方創生,都可能為蕭條的小鎮帶來人群,創造經濟或文化的流動。台灣有許多團體努力推廣著終身學習,也確實帶來學習的風潮,但礙於資源與專業力不足,無法將這股暖流帶給所有的民眾,讓全國人民一起享受學習的喜悅,這是我國政府仍需努力的地方。期盼未來能創造資源能永續生存,人人都能自由享受學習樂趣的生活環境。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本週課程共有三個單元:
一、終身學習機構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適當的夥伴關係協助學習者藉由能達成一定的共識所形成的團體,並藉由這此一夥伴關係達到互利共生,進而共同提升。策略聯盟與夥伴關係有時也會被視為同義詞。策略聯盟源自於商業界的操作手法,藉由不同的群體,基於利益關係共同合作,希望能利益共享;合作的對象有時是與自己相似,期望達到1+1>2的成效(水平式策略聯盟);有時是與自己領域全然不同的產業,藉由跨業合作,期待能達到互補作用(垂直式策略聯盟),甚至是綜合垂直式與水平式策略聯盟以提升全面性競爭力。但是,無論是什麼合作型態,都要建立在雙方都能獲利的基礎上,才有繼續合作的可能性。終身學習可藉由相同的概念,經由與學習夥伴的合作互助模式,讓學習的途中不孤單,並且充滿樂趣,不同的思維創造出不同的學習成果,使學習成效更加提升。
二、終身學習節與成人學習週的規劃與實施策略:
學習節或學習週是藉由活動的型態,推廣學習的行為,刺激學習的動機,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經由同學的報告,認識到許多國家致力於推廣終身學習,不論是小孩或是長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興趣的學習項目,藉由學習拓展生活圈開闊視野,讓自己的生活不再侷限於小框架中,創造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三、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二者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處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次由我們這組負責這個主題,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很有趣的案例,原來個人學習若能推廣到社區學習,有可能進一步達到社區發展,帶動經濟活動,甚至改變小鎮的風貌。例如藉由產、地、人,創造符合地方特色的地方創生,都可能為蕭條的小鎮帶來人群,創造經濟或文化的流動。台灣有許多團體努力推廣著終身學習,也確實帶來學習的風潮,但礙於資源與專業力不足,無法將這股暖流帶給所有的民眾,讓全國人民一起享受學習的喜悅,這是相關部門仍需努力的地方。期盼未來能有資源能永續生存,人人都能自由享受學習樂趣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