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課程時間:2019.04.0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如栩
學號:108409507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問題的一部分時,才能夠解決問題。
美國系統變革學院(Academy for Systems Change)共同創辦人、系統變革流程圖的提出者薛喬仁,給了一個判斷標準,「當面臨複雜難題時,即便你持續努力解決,問題仍舊一而再地發生,」就可以使用系統思考的方式解決它。他進一步解釋,難題多半只在世人面前浮現冰山一角,當外在「徵兆」顯現,人們總是急於解決,卻忽視整體困境。但是當同一問題一再發生,人們就應該警覺這不是「單一事件」,反而有可能是因為多重因素、結構,創造了這個反覆發生的「徵兆」。這種「見樹更見林」的歸因邏輯,正是系統思考的原型。
這次曉菁給大家帶來很精彩的內容,我也看到未來我的PPT可以如何呈現,透過運用有趣的繪本,讓我更能明白第五項修練一書中圖表的意思,最後帶來的遊戲-德國圍棋也讓我玩得不亦樂乎!透過這次分享也讓我明白運用系統思考,我們能更有效率地描述龐大的世界,進而解決過去因為無法看透整體,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此何不把這樣工具好好加以運用在生活中呢?
第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第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2019.04.02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如栩
學號:108409507
今次麗文與大家分享的就是第五項修練裡的團隊學習。何謂團隊?就是團隊成員兩人以上,在團隊運作過程中相互協調與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標,並共同負擔團隊的成敗責任。何謂團隊學習?即團隊成員經過不斷對話和討論的過程,共同與互相學習,已產生集體智慧,並培養集體的意識與行動,使組織發揮最大效能。而團體是指彼此互相需要,一起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一群人。有才能的團隊是由有才能的個人所組成。
整個過程下來,對PPT裡面那張隱形人的圖記憶是最深刻的,因為那就是以前的我,許是小時候拙口遁辭,曾經因此吃虧,變得不太愛說話,順理成章成了團體裡的隱藏者,喜歡觀察大於表達自己,唯獨最為鬧騰的就是內心的吐槽小劇場,不過好在遇到了願意看到真正的我的死黨們,讓我從隱藏狀態慢慢走出來。或許現在的我在團隊裡依舊不是衝在最前方的人,但透過團隊學習,處於幕後的我除了能夠學習到前人的活躍,也能運用我的洞察力,去成為一個團隊裡的強大後援!
秀花工作室參訪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研究
授課講師:吳明烈 教授
上課日期:5月8日
課程主題:秀花工作室
今天很幸運地透過同學的介紹認識的陳秀花老師,聽著老師從護士的工作因結婚生子而轉為茶商,但因閒不下來及堅持的個性及傳承的想法,一路走來雖然遇到不少困難,運用溝通、耐心及毅力還是一一克服。
看到陳老師的傳承非僅遵循傳統,也有創新的部分,從老師原住民服及包件可以看出傳統、創新、創意巧妙得融合,而製作一件物品不非像機械製作那樣容易,需手腳腦並用,長時間下來身體容易不舒服,每件創作的物品都是得來不易。
從陳老師身上可以學習到終身學習的精神,「轉職則是另一項專業的學習,所選擇的最終執業項目的鑽研,則是深度的學習」,此深度學習不僅是單一織布的學習還包含其他相關的知識,如打版設計、配色、染色、工作室的經營、客戶的要求…等。另外還有分享的新,願意培養學生讓原住民織布文化可以延續,從陳老師身上可以傳承責任感。
平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遇到,前進的路上偶有石塊,撿起、運用工具擊碎仍是可朝目標前進,最重要的往前的信念。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心得-台中花博森林園區
課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專題: 台中花博森林園區參訪心得
授課老師: 吳明烈老師
授課日期:108年4月17日
學號:104409501 陳宜君
這次我雖然因議會要開會而無法跟大家去花博,但我已經跟親友去了三次,也覺得有很多心得想跟大家分享喔!
透過帶家人和好友去逛花博,除了能聯繫和家人的感情外,也能透過旅遊讓大家一起增長見聞,為生活增添樂趣,最重要的是和親友留下美好的回憶。從群組中看到老師和同學們拍了好多張美麗又開心的照片,我也分享了你們的快樂。
我很喜歡「聽見花開的聲音」,透過科技和創意的結合讓觀眾不但能用拍手和聲控讓花展開,看見花開和含苞,更能「聽見」花開的聲音。細看每朵花瓣的結構竟是雨傘布和自動伸展伸展器的組合,真是太奇妙了!特別是夜間花開搭配音樂演奏顯得繽紛又美麗。
一向喜歡大自然的我來到大型竹子編成的種子前面不禁駐足驚嘆,哇,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的一顆種子!能將竹子作巧思的設計並創作出一顆巨大的種子,是藝術也是自然。走進種子裡,看見陽光從竹子縫隙中透過來,又是一種特別的體驗與美感。
四口之家是網路上推薦的必去之處,除了有得到英國建築獎的光環外,真正兼顧了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簡樸生活、節能綠建築的元素。
我很喜歡在屋外災中可時的四季香草和葉菜,除了美化環境外還能減少碳足跡,真正做到餐桌和菜園零距離。建築物的牆壁採用德國進口的建材和稻稈,取材自然界,未來在拆除時所有材料可以回歸自然,不會造成生態的負擔,而且具透氣性,能調節氣溫免開空調,做到節能減碳。
戶外的小炊屋是用建築剩下的木材搭建的小屋,椅子包覆著幾個玻璃瓶,瓶中還有一封寫給未來自己的信,素雅而浪漫。導覽解說員還介紹了用木屑壓製成的節能燃料,讓戶外烹調有趣又環保。
荷蘭館也是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整個建築物的設計都是可以循環再利用的環保建材,除了減少建築廢料的產生,還可以降低建築費用。我們所坐的椅子是用紙張製成,還可以隨人數加長喔,好人性化的設計。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享受環保又節能的生活。
美中不足的是花博展區只開放到四月底就要進行拆除,耗資幾億的園區不能作為長期展館,覺得比較可惜。不過,只要去過花博就能體會到當我們有正確的概念與自然共好時,科技除了可以帶給我們許多新奇的體驗,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簡單更舒適。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心得-日月老茶廠
課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專題: 日月老茶廠參訪心得
授課老師: 吳明烈老師
授課日期:108年5月1日
學號:104409501 陳宜君
今天我帶著滿滿的期待和老師同學們到了日月老茶廠,很高興大家接受我的提議來到了這裡,我相信這是一場心靈饗宴,更是一場食農教育,透過曾麗璇小姐的解說與引導讓我們進入了神奇的紅茶世界。
麗璇首先提醒我們放下手機的束縛,讓自己有機會抬頭看天空,觀察天空的變化,讓身口意安然於大自然中,用心聽聽茶廠周圍的鳥叫聲,看見綠意盎然的茶園景緻,在她柔美清晰的聲音中我們走上茶廠二樓。
在聆聽製茶過程解說中我才了解到,為什麼工作人員在茶葉放入萎凋槽時需把所有門型窗戶打開? 原來是為了要讓茶葉中的小昆蟲有機會逃命! 人類從大自然中取得食物時,若能像他們一樣顧及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多一些細心關照,我相信,不但這些小昆蟲會感謝我們,我們所喝的茶葉也會更純淨更和平。
一路跟著茶葉的流向來到了揉捻區,偌大的揉捻機是早期製茶師傅用來揉捻茶業的工具,聽說當時紅茶的需求量讓這些機器要24小時不停地工作,那是台灣紅茶的風光年代。接著我們來到發酵室,看著一盤一盤的紅茶盤,想像發酵時的香氣,原來要喝到香醇的紅茶還需等待。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茶廠自製的簡報,影片中將主題放在孩子的未來,我們若愛小孩,應該想到未來我們要留下一個甚麼樣貌的環境給他們;我們若是負責任的父母,應該教導孩子了解地球環境的現況,並讓孩子從生活中實踐友善環境的綠行動,讓「與地球物種共存人類才能共生」的概念深植孩子的心中,而人類與地球母親的生命才得以永續。
看完影片我們還跟著思璇品嘗了用最適溫度85度所泡出的紅茶,也學到泡綠茶的溫度室62度,而不是滾燙的沸水,讓我又長知識囉!
最期待的午餐時刻終於來了! 看到桌上擺滿了色香味俱全的有機紅茶餐,讓我們垂涎三尺。這些美好的食物都來自於茶廠工作人員平日用心地耕作,有來自土地的養分和能量,有廚師的愛心烹調,加上綠色的四方竹搭配日式建築,盤腿坐上榻榻米上用餐,真是最好的饗宴!
我很開心看到大家在享用午餐時綻露出滿足喜悅的笑容,透過這些和平友善的食物可以使我們的身心都得到養分,美,不但存在藝術中,也存在生活中;美,不但來自於大自然,也來自於我們心中。我期待有更多人願意採取慈悲愛心的純素飲食,讓我們與其他物種和平相處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
組織學習心得感想: 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108年4月16日
學 號:104409501 陳宜君
感謝同學今天與我們作知識管理的導讀,老師也跟我們分享幾個知識管理的概念。謹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作紀錄與整理。
我們從小讀書就是在學習知識,但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想到知識也要做管理。隨著網路和科技的日新月異,知識半衰期(知識汰舊換新的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從二十世紀的100年縮短到現在的5-10年,以前可以用一輩子的知識現在可能在5 年內就要更新,為因應如此快速的知識汰換率,我們除了要懂得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外,更要保持一種開放和接受新知的心態,並將所得到的知識加以管理並運用,才能在知識的洪流中穩住並向前邁進。
知識管理的定義是指有系統的去發現知識、了解知識、分享知識與使用知識,讓資訊與知識能在適當的時間分享給適當的人,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知識管理的內涵包含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和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凡是能以語言文字來溝通與表達的都是外顯知識,通常以文件、報告、圖片、影像等有形的方式來呈現,可供他人觀察、學習、分享與使用,如河川整治、製作酵素的方法。比較難以語言和文字表達的則屬於內隱知識,通常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中,如主管或員工腦海中的經驗、技術、文化、習慣等,包含技術面和認知面的知識。
知識大量流通時會產生火花而創造新知識,為使組織中能有效地分享知識,培養組織成員中的相互信賴和默契是相當重要的;此外,培養知識傳遞者的表達能力也是不容忽視,如此才能使知識透過溝通順利地分享給知識接收者。
為落實組織記憶,從過去資深員工的經驗傳承中可建立確切的工作流程紀錄,以作為新進員工的參考;參加研習活動後,讓員工透過分享與教學,不但能將知識分享,且能有效運用在工作中,讓知識透過活用發揮更大的價值。
從事縣議員工作至今,我發現我的母親除了教我如何看公文、案稿之外,她還擁有許多服務選民的內隱知識,包含如何判定事件的因果關係、知道如何解決事情的方法(找對人且用對方法)、廣闊的人際脈絡等,這些內隱知識就是我最需要學習的部分。
組織學習心得感想: 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
《冰山的一角》(The Tip of the Iceberg)是一本讓我們可以理解何謂系統性思考的寓言好書,談的是掌控影響組織成敗的隱性力量。從這本有趣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當我們面對現況並想要解決問題時,需要以新的思考方式,才能看到冰山下的結構,發現一些看不到的連結,以及它們所造成的影響。
在故事中我看到企鵝們在發現問題時總會召開會議,藉由大家的腦力激盪來得到更多元的意見,這種開放的心態也是團隊學習中很重要的精神。此外,當牠們討論時會不斷地提出問題,並試著找出這些現象彼此間的連結,透過畫圖來呈現連結中的關係-增強環路和調節環路;當發現關係不只一種時,就立刻修正成新的圖像,讓所有的人都明白這些連結所造成的影響。這樣的思考模式可以讓團體中的每個人都進入一種深度思考的狀態,並藉由觀察、假設及求證的過程一步一步發現解決問題的最好對策。可見系統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跳脫慣性的線性思考,幫助我們了解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預測可能造成的影響,讓我們在制定策略時能有更周全的思維,創造我們想要的未來。
在探索系統的特性中我覺得很有趣。首先提到每個系統都有一個目的,若沒有目的就不是一個系統;其次,系統的各部分會以特定的方式整合,以便讓系統達成目的,就像點火系統的引擎是為了讓汽車運行(目的)的一部份,少了它,車子就無法發動;再者,每一個系統各有自己的目的,並且會與其它的系統一起運作,以完成更大的目的。就如點火系統是為了啟動電子系統,讓車子發動,才能將人運送到另一個地方。此外,每個系統都會設定成它喜歡的模樣,所以當有新方案時就會對原本的系統產生改變。最特別的是系統本身能將各種資訊或資料送給系統本身並調整系統,但是重點在系統必須能對這些回饋的資訊作出正確的解讀,否則無法作出有效的行動,就像企鵝們在未能看清楚問題產生的原因和連結的影響時,是無法解決棘手的問題一樣。
看完這本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藉由系統思考可以讓我們更周延地看待問題,若是能從小培養孩子們系統思考的思維模式,相信可以大大提升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
課程時間:2019.04.16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顏曉菁
學號:108409502
今天非常謝謝品嫺針對「知識管理」的報告,雖然遇到了電腦的問題,但品嫺的臨危不亂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在課堂中一開始,老師談到彼得.杜拉克管理大師說到「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知識高度發展的社會」,在其「下一個社會」一書中提到「下一個社會是一個鉅變的社會,在這個充滿鉅變的社會中,個人和組織必須要能夠熟悉改變,要能夠管理改變,而要能夠熟悉改變和管理改變的方法就是要主動積極、創造改變。」因此就產生了所謂「知識密集型組織」或「知識密集型產業」。這樣的組織和產業是需要透過知識來達到它的產值和價值,特別是知識密集,意思就是很多工作是需要以「高度知識」,例如高科技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等。在這樣的現況中也就又出現了所謂的「知識工作者」,意思就是擅用知識來創造知識價值,現在的環境就是如此,不管哪份工作都是需要知識來工作。所以「知識管理」成為現在知識經濟很重要的一環。
在品嫺的報告中提到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項促使人們內隱知識外顯化的過程,以在組織中能有效的運用知識的效能,因此,知識管理是一項有系統規劃組織所需要的整合性知識,藉由資訊科技,讓知識資產能蓄積、更新、傳承,以提升經營積效,因此又可說它是一套累積、分享的管理機制,來幫助組織學習、提昇組織的競爭力。從這當中,我們可以得知,「知識管理」是一項以人為主題,並且願意以資訊科技的方式來分享知識的一套方法,這是能夠帶動組織成長的管理之一。
如何實踐知識管理呢?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知道這是一項「未來導向」的方法,且目的在於活用,激發創造力,更重要的是組織對創造力、團體行動的重視,以及追求質量並進。這對我自己所處的組織或家庭來說,是一項挑戰。在我反思這一個問題時,我期許自己能夠有效的運用五項修練的方法來達成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我相信只要有起步,就能夠一步一步地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