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心得感想
科目: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教授:吳明烈老師
班級:碩專一 學號:107436504 學生:蕭宗原
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心得感想
課程時間:2018.10.12
課程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哲學家Karl Popper說:『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在解決問題』(All life is problem solving.)。為了解決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觀念,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問題是無時無刻、也伴隨我們終身的,不會因為年齡、生活環境或其他條件而有不同。終身學習是人類演化的要件,也是國家進步的動力,而推動學習型城市則是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作為。
教育部為促進臺灣學習型城市發展,於2015年結合7個縣市逐步推動學習型城市計畫,到今(2018)年共有15個縣市共同參與推展,期望由學習城市,邁向學習型臺灣。
由教育部指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承辦之『全民終身學習論壇』,今年10月12日於臺中市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今年論壇主題定為「學習型城市的在地連結與亮點特色」,邀請產官學等各界代表透過專題演講、主題論壇及綜合座談等形式分享終身學習現況及相關經驗等等。論壇並邀請15個縣市終身學習執行團隊分享學習型城市推動實務案例,具體展現各縣市推動成果,也使得各個與會人員、團體藉此機會可以互相切磋、學習、交流。另外,會場並有數十篇關於終身學習、學習型城市、人力資源等議題之論文海報發表。本次論壇實是學術與經驗交流的年度盛會。
當天上午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王如哲校長進行『學習型城市的在地連結』專題演講,王校長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的演講,令人印象深刻。王校長首先就學習型城市在國際上的發展及現況先作導引闡述,說明學習型城市主要特徵有解釋學習更廣泛的效益、增進個人能力及社會的凝聚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及文化繁榮。雖然學習被視為是解決現代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社會問題的萬靈丹,但每個城市所關注的社會議題不同,因此,學習型城市如何在地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城市的發展需有良好的政府政策,但不能僅靠政府單方面的運作,更需要民眾、社團組織的積極參與,公私部門彼此合作,以及進行不同機構組織間橫向的夥伴協作資源聯繫,結合在地組織、產業共同推動,如此的作法,才可使終身學習不會淪為僅是概念性質的表面提倡,更是可以形成持續長久的實際運動。
緊接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全國性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團隊蔡怡君教授、蔡秀美教授分享參與今年在韓國辦理之學習型城市國際組織第15屆PASCAL大會的經驗與心得及参訪韓國烏山市學習型城市案例報告。
由於地球正面臨溫室效應造成的暖化天災、人類也面臨憂鬱症及因科技急速進步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等等重大問題,本屆PASCAL大會延續聯合國於2015年發布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為主題,期望人類透過學習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簡報中蔡教授提到,現今的學習策略已經從強調個人學習發展到建立夥伴關係與集體學習,如此就呼應到目前組織學習、城市學習的重要性。教授並舉「樹底下的共生網絡」及「雁行理論」為例子。
韓國烏山市是一個學習型城市施行非常成功的案例。該城市成功的要件主因有二項,一是行政首長的支持,一是人民積極的參與。經過調查,烏山市人民外移到到其他城市,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因此市政府便將施政重點擺在「教育」,且每經過4至5年即有不同的階段期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方案有「Run & Learn」,當市民5人以上想聽演講,即可申請到免費講師到社區授課,如此方式培養民眾喜愛學習的動力,也讓喜愛學習的民眾有獲得新知的管道。另外,為身障者開辦的終身學習也是令人深刻的方案,改進身障者學習能力並提升其自尊,讓學習不會因個人先天條件不同而有區隔或是被限制。經過10年的努力,今年調查結果已經有超過8成的民眾願意住在烏山市。其實,古時候聚落的形成,不就是從書院開始的嗎,只是後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為追求金錢的累積,才放棄知識的聚集,前往大城市聚集。烏山市有一項作法值得參考借鏡,相關課程最長修習2年,期滿後,學員可以留在社團當課程指導人員,另一方面進行師資人才培養,如此作法不僅可以讓學習傳承下去,符合終身學習意念,併可以讓民眾參與學習活動的實際推行,讓被動轉變為主動參與。
下午「學習型城市的亮點特色」主題論壇首先由朝陽科技大學楊國德教授說明學習型城市要經營的有亮點、特色,必須先盤點城市在地的人、事、物資源,尋找自己的差異點,這也就是您的特色,如此才能永續發展。上述說明有一個重點,就是尋找「差異點」,融合在地獨特的文化、事物不同之處,也就是不要一昧複製他人成功的內容、事項,拷貝的作法只是會使追隨者被淹沒,甚至創始者也一併同歸於盡,例如現在臺灣許多老街、市集並沒有差異化、獨特點,到處都有相似的感覺,也因此最後一一泡沫化。我們應該學習成功者的行事方法、態度,並視自己在地特色適時調整,如此就能讓地方居民有興趣而主動參與,進而持續學習,並使組織團體永續發展。
論壇「學習型城市案例分享」15個縣市分3個場次進行案例分享,由學習組織執行團隊實際案例解說,讓與會者可以互相觀摩學習,甚至激發創新思考,並藉由主持人、回應人作回饋指導,讓執行者知道盲點或不足之處,而得以調整改善。從這個學習案例分享當中,讓自己瞭解終身學習的範圍是如此廣大、多樣化,而且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無時無刻很自然地進行著,過去我們可能認為無什特殊的活動,其實那就是一種學習。
例如,南投縣團隊扣合全球永續發展、生態環保為主題,發展埔里生態城鎮園遊會,以生態議題切入學習博覽會,將休閒活動概念的園遊會,默化為寓教於樂的環境教育園遊會,讓參加的民眾能夠學習相關生態環保知識,也藉由更深入的瞭解,讓民眾更願意將所知道的環保意識,落實在生活當中。另外,臺東縣團隊也運用在地優勢---無汙染、無光害環境,發展池上鄉星空導覽培訓計畫,讓參加者不僅可以學習天文知識,也藉此機會默化吸收生態環境保護概念。以上這些園遊會、觀星活動雖然表像上是休閒、娛樂活動,但實質上卻是相關知識傳遞的學習管道。
自古以來,人類因為遇到困難、想要解決問題,因此試著學習解決方法,而後來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因此學習更多的知識。現在,隨著科技進步、環境變遷,我們正面臨著沒有發生過的問題,正在解決沒有經歷過的困境,沒有前例可循,更顯終身學習的必要。蔡怡君教授在簡報中說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無法再獨善其身,應該要排除個人學習,進而資源分享式的社區學習、城市學習,以使知識傳播有最大效益。臺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首先由教育部於2010年擇選4個縣市開始試辦推展學習型社區計畫,再歷經2015年轉型,評選7個縣市為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推動重鎮,至今年已擴展有15個縣市,不僅數量大增,屬性各異,各具特色,且都頗有績效。可以見得經由各組織團體彼此間伙伴關係運作,使得民眾終身學習的參與率逐步提高,形成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城市,進而使得在地城市文化永續發展,最終讓臺灣由學習型城市邁向成為學習型臺灣。
首次參加全民終身學習論壇,除了對終身學習的內容、執行方式有不同以往更深層的認識與瞭解,更藉由PASCAL大會暨國外考察分享,及國內執行團隊案例分享,也獲悉國內外學習型城市推動經驗及具體實踐方式。在此有1點小建議:本次論壇同時也舉辦「中央政府推動建立員工學習制度獎勵」頒獎典禮,共計有淡江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6個機關構、學校獲獎,建議在論壇議程提撥30分鐘,由上述獲獎單位分享建立員工學習制度過程及績效,俾讓與會機關、團體得以藉此機會參酌、標竿學習。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學習社會的批判、模式與展望
課程時間:2018.10.23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劉怡汶
學號:107409511
此次的課程,老師先向大家提到專題報告最重要的是要緊扣主題,並表示資料與主題直接相關的重要性;而間接相關的資料與主題之間的連結則會較為薄弱。其實在這個部分我有很深的感受,當我們在準備報告時可能會為了讓報告更豐富而找了許多資料,但卻容易因而不小心就偏離了報告主題,我們可能會花過多的時間來說明分支出來的重點,但卻因此而忽略了最為核心主軸的部分,而這方面也是我們未來在準備各種報告時須非常謹慎注意的地方,或許當我們想把某個部分加入報告中時,我們可以再多思考其與主題間的關聯性為何,並依據資料的重要程度來做適當的篩選與取捨。
再來,老師分享了訪視過程中的一些不錯的想法及案例,其中有兩個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第一個是老師有提到一個問題,如何引發在地民眾積極參與樂齡學習中心?並說明應該是要由助燃者帶動自然者。其實這方面在我之前工作中也有所體會,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接觸到了台中市西屯區所有的社區發展協會及關懷據點,有些社區會希望有越多的學生投入幫忙越好,但其實學生志工對於社區來說並非長久之計,且當他們畢業後可能就會離開當地,而之後所造成的斷層也會是個很大的問題。就如同老師上面提到的問題,我們對當地來說終究是外來的角色,並不能完全取代當地的功能,因此我們要做的應當是輔助他們並帶動在地的力量,協助當地願意承擔責任且有熱情的人,那麼當地的樂齡學習中心發展才會長久。第二個則是辦理樂齡講堂的概念我覺得很好,讓高齡者有個空間分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如此讓在地的人演在地的故事,進而觸發感動、帶動當地居民的參與,這樣的想法讓我覺得非常感動,不僅讓地方長輩平日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也能讓當地的居民有個可以共同分享故事的空間。
最後則是由同學向大家報告「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這個主題,其實他們身為第一組報告想必壓力會比我們來的大,但我覺得他們做了一個蠻好的示範,讓同學們有可以學習跟思考的地方。一開始對於學習社會的定義及發展歷史做了很詳細的說明,讓同學逐漸釐清學習社會的脈絡,並提到了一些不錯的觀點,像是我們應該要跟其他國家呈現出來的學習模式做交流;發展數位學習時應當同時兼顧「質」的發展;以及提到台灣終身教育這塊沒有正式的專業認證制度等,並舉例實例說明學習社會的概念,以上這些都是我覺得很值得學習的部分。但我想就如同老師所說,應當要更緊扣學習社會這個主題,而終身學習只是其中的策略方法,較沒有直接連結,且報告時要有邏輯結構,我想這也是我們之後在準備要極為注意的地方,另外更讓我們學習到評論同學時,要以正反合的方式呈現,最後再提出問題,甚至是可以對於報告同學所介紹的主題做相關主題的補充,那麼這樣才是個專業的評論方式。
1071009國外成人教育機構組織與資源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主題:國外成人教育機構組織與資源
授課講師:吳明烈老師
日期:2018/10/09
學生:劉芳珍
學號:107409504
學習心得:
老師於課堂中一開始分享在德國如何找出自己的優勢表現在學術研究上;每個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的獨特與出色的地方,透過描述、解釋、併排、比較和統整等方法,找出自我的優勢部分,間接發展出自己的專業表現。自我優勢部分不是口頭說了算,需透過學習再學習以能在某一專業上成為專精,並加以應用在生活當中才有意義。
終身教育的概念須具備國際視眼,從個人的觀點延伸到社會的觀點,從「我的世界」到「我們的世界」,透過與別人交流產生正能量的影響;它是深具教育價值、經濟價值以及文化價值,以至於我們需要時時學習才能因應生活中的疑難雜症。以高齡社會來臨為例,老年人口的成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讓長者成功老化,關心此議題的專家提出了藉由健康、安全和社會參與以達到「活躍老化」;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活躍老化的相關活動不斷的修正以達到最適宜長者的活動,然此過程就必須去閱讀相關文獻和請教專家和長輩,這是一種終身學習的過程。
終身學習相關議題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弱勢族群的學習,從馬斯洛(Maslow)需求理論而言,當基本生理需求未被滿足時,難以發展其他階層的需求;而脫貧最好的方式就是藉由終身學習改變自己和環境,故我們在發展終身學習上,可針對不同族群上搭配上適合的方案,鼓勵其在終身學習的發展上。另一終身學習議題便是-職場學習的重要性,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工作型態,以ETC為例,它取代了人工收費,當時無一技之長且從未思考終身學習的非自願失業者湧入就業中心,重新協助他們盤點和了解未來職場上該如何整備自我來因應便是我的工作任務,藉由協助他們的同時亦審視自己終身學習的飽和度是否已足夠。
學習是愉悅且有意義的,終身學習無論在哪一階段的學習上,如何讓學習本身具吸引力,且使學習者投入其中並享受著是不可或缺的。每一個學習是為了現在或未來做準備,讓我們有能力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它,因此才會說學習是有意義的。目前自我的學習是愉悅且有意義,因此希望可以藉由自身的經驗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上,影響更多的人。
2018全民終學習論壇-心得感想
科目: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教授:吳明烈老師
班級:碩專一 學號:107436517 學生:張玉旻
2018全民終學習論壇:-心得感想
課程時間:2018.10.12
課程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今天踏進去國際會議廳的那一刻,真的讓我震懾了一下,參與的人怎麼那麼多,其中幾位幾位白髮蒼蒼的長者,更讓我印象深刻,同時也讓我扣住了今天主題「學習型城市」,這些為此理想正孜孜矻矻奉獻心力的前輩們齊聚一堂,分享經驗,心想這些人正是未來的我,此刻的心情,是「感恩」。
今天參與會議後的心得如下:
1. 學習典範,差異化創新:早上蔡教授分享韓國 烏山市學習型城市成功案例,他們的重點是「教育」;下午國內15個城市分享各縣市學習型城市的經驗和現況,每一個城市的問題不一樣,所以願景也不同。但知道的別人成功的經驗,不要依樣畫葫蘆,照單全收,要反思、盤點自己,想想自己故鄉的故事是什麼,問題是那些,量身訂做屬於自己故鄉衣裳,在地化,產生創新的亮點。
2. 學習之後的反饋(教):韓國 烏山市邁向學習型城市的教育計畫中,要讓每個市民可以學,可以教。在我們所處的學習環境中,我們去學習有興趣的才藝,通常課程結束後,就畫上休止符;如果還有興趣想再學,就會再去報名持續的課程,持續的學。但烏山市的市民學完才藝之後,是要教其他不會的市民的,是要當老師的,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或許因為日後可是要當老師教別人,學習時將會更認真、更積極、更投入,而不是只有打發時間或消遣而已。
3. 區域觀、國際觀、地球村概念:蔡館長演講的PPT中,樹底下的共生網絡,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一棵一棵的大樹彼此相距是有一定距離的,但這是地表的樣貌,殊不知在地底下的樹根是彼此盤根交錯,彼此是休戚相關的。尤其是現今的環保問題、能源污染問題、糧食問題、傳染病……真的仔細想想,範圍還不是只侷限在自己生活的地區或國家而已。難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早在2009年就開始推廣此議題。
4. 雁行理論啟示:雖然教授因為時間的考量,對於雁行理論沒有深談,但對於外表溫馴的雁鳥帶給我們什麼啟示,讓我很好奇。除了之前的概念:在現今的社會,任務的完成,單單靠自己的能力是很辛苦的,所以要靠團體合作,集結團體的力量可以比較容易達成目標。於是去google雁行理論:除了強調團隊合作之外,還有輪流領導、激勵同伴和互相扶持等四項內涵。想想在工作和求學問的過程,甚至於回到今天的主題邁向學習型城市的路上,團隊合作,輪流領導,夥伴間相互扶持、鼓勵,都是很重要的。
5. 從自己先動起來,再影響別人:任何極佳的理念實踐,都是從自己本身的改
變做起,自己先成為終身學習的一員,接著是夥伴、組織、社區,再擴展到
城市,集結公部門和私部門,投入財力、物力和人力,每個階段經歷著改變
--〉發展--〉產生價值(亮點),環環相扣,期待創造永續美好的生活。雖然
終身學習和學習型城市的概念在國內尚屬發展的初期,民眾終身學習參與率
雖有所提高,但仍需持續強化,相信在不久就可看到亮麗的成果。
2018全民終學習論壇:-心得感想
2018全民終學習論壇:-心得感想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8.10.12
課程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學系:107終發專班碩一
單元: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葉世凱
學號:107436516
心得:
學習型城市在70年代被提出,之後從一個概念發展成一種思潮,歷經興盛-衰落-又興起,原因是沒有一個方向與策略。進入21世紀,建設學習型社會已為新的社會建構,我國於2010年提出學習型城市,教育部於2015年建立全國性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並委請國立暨南國暨大學辦理(中央倡導),計畫中規劃2018年論壇以團隊(夥伴組織主導)發揮資源整合、增進卓越、追求品質之在地連結(地方政府領導)與亮點特色為訴求進行經驗分享,激發創新概念,促進永續發展,並與國際接軌,未來由發心促進發展,以有限創造無限,使學習型城市邁向學習型台灣。
王如哲教授在學習型城市的在地連結引用歐洲工業興盛,城市因經濟發展,城市吸引,社會型態改變,現代化過程,大批人口湧入都市,人口過多引發許多社會問題,便才提出學習型城市要來解決,並把解決工業化所產生的問題丟給學習,視學習為萬靈丹,然而「學習」不是萬靈丹,它本身也是個問題,因此持批判的學者,則視學習社會為一種迷思。因此有策略、有反思,才能產生吸引更多的投入,再結合資源便能形成運動,否則只是概念,將無法領導。另也須舉證說明好壞並評估效益。資源非從零開始盤點,而是以既有資源做基礎而橫向連擊,點-線-面形成網絡而擴大發展。因此實現學習型城市仍須政策的重視,資源的整合,民眾的參與,面對施行的挑戰,方能實現。
PASCAL大會討論地球正面臨的重大問題,永續發展下的解決方案-終身學習,在寬度上須解決外在的問題,在深度上需有心靈的改革,兩者保持內外平衡。另烏山市的亮點-「教育改變了我們城市」,除了市長大力支持,列為市政目標,給我們的反思是我們政府應有更多的支持及介入,甚至政黨.候選人能列為選舉政策,以建立樂學。另烏山市案例,蔡秀美教授補充如能有「認證」,參與將會產生更多的吸引力。
學習型城市在推動上有人、事、物、資源、地,換言之就是市民有保障繼續學習的權利,結合在地六大特色模式(多元發展.文創發展.社區發展.產業文創.生活美學.根經濟)表現終身學習得優質文化,使民眾的參與率提高。培育師資、老師是重要資產,雲林縣推動最成功就是農業師傅的遴選與培育,如何吸引成員參與是重要的(蔡秀美教授於B場次之回應),烏山市民眾不僅參與,更願意成為老師,因為人民就是學校;事則為推動的操作模式;財則為資源,盤點資源更是此次論壇大家關注的議題,楊國德教授的從盤點到亮點,經濟的問題關係到學習去解決,要永續發展則要秉著明年要怎麼做,而不是明年做得來嗎;蔡秀美教授的沒亮點先盤點。蔡怡君教授的分享彼此經驗,資源才能有效利用,也就是知此知彼,不各自為政,資源才能整合。地則為學習場域的提供與營造(如烏山市的市政大廳提供)。
另在各縣市團隊在幾年來的努力及投入,蔡素貞校長表示,地方創生未來是一大亮點特色,然地方公部門資源少,中央部會對應地方部門又少,將來如何整合跨部門執行是公部門應省思的問題,畢竟地方創生是跨部會的工作。而蔡秀美教授對臺中市的期待最高,因無論是都市、資源、人力、學校、社區都是全國明日之星,只要有更高單位支持,列入政策或施政計畫,有政府補助,期待台中另一個特色出現。教授也指出彰化縣特色過多,太多色反而不出色,操作策略是盤點較弱的,讓在地的人先認識自己,讓特色更突出。而雲林縣被指出是一個特色著墨太久,並指是為了公共議題而行動,卻沒找更大的亮點,本身本來即擁有許多特色,否則就只是政府命令,民間執行。
結論:
學習型城市不論是從以前社區總體營造到現在的地方創生都是關係到人,要由人感動後行動,認同才有力量,想像變成參與,有這些公民參與,在地力量才會茁壯永續。然而經過一天的討論與分享,整理出大家的期待與回應是政府角色要介入,不是全由夥伴組織主導,並列入政策目標施政計畫,應是集體力量的呈現,如此行動力才會強。
另在施行上也產生幾個問題,青年外漂:光農業他們願意回來嗎?社區真正的需求是甚麼,在地的人真的了解認識在地嗎?成員體認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嗎?還是為學習而學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期待下一個論壇這些問題已解決,學習社會不再是迷思、虛幻烏托邦,而是學習型城市的理想實現。
2018全民終學習論壇:學習型城市的在地連結與亮點特色-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8.10.12
課程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學系:107終發專班碩一
單元: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陳梅鄉
學號:107436510
心得:
為促進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教育部自104年起推動學習型城市計畫,至今已帶動縣市的加入,在論壇的分享中看見縣市都已發展出亮點特色,當中各項資源整合的成果,都令人驚艷,原來城市的改變不只在看得見的硬體建設上,更因為學習型城市的理念,城市也逐漸轉變並與居民結合,一起邁向終身學習的道路。
在王如哲校長的分享中,了解到學習型城市是一種社會動態與心智互動的現象,從社區到個人持續激盪發展的成果;且「學習」雖然是此類計畫的核心,但其重點應該是透過學習來解決城市的問題,同時王校長提到目前大家對於資源不足的問題感到憂心,但應放眼檢視現有資源,盤點現在擁有的資源再去重新塑造,避免持續重頭耗費現有能力,從原有基礎發展才能吸引到新資源挹注。這個理念在過程中反饋到現有的生活中,經常會因為學習而學習,但反而忽略學習真正的意涵,因此造成學習成果不如預期的情形,而且經常受到資源不足而阻滯的影響而卻步,在來賓分享理念後,感覺之後將可調整在學習與工作過程中的方式,讓學習的成效引導問題解決。
而兩位教授在韓國烏山市參訪分享,讓人驚豔在這個城市,對於多樣化的市民需求(不同身分角色),可以有如此多樣且全面的終身學習方案,包含場域、機制,人民就是學校的理念,強力的資源連結,才能成為這樣的一個示範性的學習型城市。在學習型城市特色分享中,楊教授提到未來發展的重點,並非要不要繼續做,而是要持續討論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永續發展的機會。
從「中央政府倡導」到「地方政府領導」直至「夥伴組織主導」,縱向連結的力量開展,讓縣市都能應用其地方特色,規劃不同型態的學習型計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基隆市結合在地文創產業、觀光政策、海洋文化跟社區學習,從不同角度可以分別發展特殊性,但整合後又可成為亮點特色,同時在各階段中創新,價值也持續累積。聽過北部的城市分享後,發現雖然分享過程中未提及推動計畫遇到的困難點,但是在學習的核心下,或許亦有其因應方式。
展望未來,如同老師提示的三個重點連結:解決在地問題促進發展、將成功的經驗推向舞台、連結未來發展在地模式,直至型塑終身學習文化、開展學習型個人與組織,在不同階段推動中,將能持續透過縣市的串聯,讓學習型城市邁向學習型台灣。
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感想
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心得感想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8.10.12
課程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學系:107終發專班碩一
單元: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琬禎
學號:107436508
心得:
這次參加了「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對學習型城市有更多的理解,並更加了解我的故鄉台南在學習型城市的發展狀況,也備感親切感,以人口相對稠密的鹽水溪流域,即是流經市內最多鄉鎮的流域為主軸,發展流域學習廊道啟動計畫,除建構適合台南發展的終身學習特色,串連在地社區組織,提供體驗式學習,任何場所皆是學習教室,除了加深在地知識學習之外,更擴及在地產業、河流環境、文化資產、聚落生活等議題,並邀請在地工作者與業者擔任講師,學習者透過學習訓練並成為種子教師,持續延續學習型城市的各項落實。以流域為主,透過學習,發展地方特色並關注環境守護,經由人力的培養建立社區公民社群,以學習營造在地特色及議題關注。
所謂學習型城市,是指一個城市、市鎮或區域的發展,以市民參與及終身學習的理念來推進,並將現有資源做盤點,互相結合,發展出符合在地化的學習狀態,達成個人學習、組織學習、社區學習,進而城市學習。而學習方式因地而異,如同樹底下的共生網絡,各棵樹地表上看似各自生長,但地面下則盤根錯節,相互聯繫,或者如同雁行理論,團體間必須團結合作、輪流領導、相互激勵並互相扶持,才能創造團體間的最大效益。本次論壇除了15個參與計畫的縣市政府團隊之外,透過專家學者參與國際學習型城市重要組織會議,考察韓國烏山市學習型城市推動情形,進行成果分享與經驗交流,完善我國學習型城市的建構與發展的借鏡。例如烏山市執行狀況,先盤點市內狀況及問題,人口外移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因此便將施政重點著重在教育的改善。從建構基礎建設、成立教育基金會,排除人們學習的障礙,提供課程方式多元化、申請免費講師,擴充學習場域,並進一步成立家長讀書會,建立家長的信任度及提升家長教育知能,最終推動終身學習的社區、城市,從烏山市的例子,可省思從社區中真實的反映出人民的需求,開拓學習空間,需有資源整合及連結的平台,顯示政府單位必須擔任領航者,連結各方資源,共同推動學習型城市。最後烏山市人口外移的問題最終獲得了改善。看了這麼多的學習型城市案例,學習型城市除了由上而下的政策領導 之外,還需要由下而上形成共識,即民間團體、社區組織及民眾的共同參與。另外還需要更多的城市政策行銷策略,讓城市居民了解學習型城市的意涵,讓更多民眾願意參與,並參與後更有感。
在本次論壇中,還有許多終身學習相關論文發表,許多議題跟活躍老化、樂齡學習有關,其中有探討高齡者智慧手機使用態度與生活滿意度的論文,目前平均年齡居高,高齡者面臨親屬、朋友、配偶過世,或子女工作離家,難免面臨孤獨失落,隨著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給高齡者提供了便利的社交生活途徑,可接收資訊,滿足高齡者的自我成長,進而達到大腦活化、促進身心健康、促進人際關係,並實現活躍老化及終身學習的目標。
國外成人教育機構組織與資源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18/10/0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陳麗卿
學號:107409509
課程進度:第五週 國外成人教育機構組織與資源
一開始老師就拋出要如何讓優勢變成特色的問題讓我們思考,他先以自己在德國的經驗為例:因同時具德國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研究及在台的終身學習研究背景,於是將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朝1990年代德國與台灣終身學習社會做比較研究。也提到了比較研究法的步驟:描述、解釋、併排、比較(對稱、不對稱)。幾位同學們也分別就各人過往的學經閱歷等經驗連結融合出個人的優勢與特色來。以個人在參選這件事上,我的優勢就是:最年輕、學歷最高、唯一女性、家庭婚姻幸福美滿、社會關懷參與經驗豐富多元、全家四代在地方上有好名聲、早年祖父也曾任村長一職且備受敬重,特色則是在家庭背景的優勢下發展個人多元學習的經歷:社團領導經驗、具商科背景及業務經驗、故事及戲劇表達藝術經驗、老中青少關懷陪伴輔導經驗。
透過國外成人教育機構組織與資源的認識,開展我們國際的視野與在地關懷的動機,還有知識經濟及體驗學習的概念,幫助我們認識終身學習及人力資源學習的實務應用乃深具投資價值的教育產業,不單只是營利且對個人與共有世界是有正能量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