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19.03.1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先修
課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陳麗文
學號:108409504
上課心得:
從這周開始由我們先修開始導讀,這項任務就已經符合了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課題,從坐在台下的學生轉換成在台上的授課的講者,習慣聽吸收新知現在而是要主動找資料寫出大綱做出一篇完整的報告,不只報告完同學提問,在這過程中已經是在再改變我們之前學習模式『自我超越』而去突破極限的自我實現。進而能成為高度自我超越的修練。
心智模式我們都會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和對一些事物的印象和假設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判斷確實又不是如此。 淑真同學也分享了她在志工行列中樂齡咖啡館從既有模式當中改變,自我學習自我的實現改變組織,從志工核心改變漸漸影響整個組織,讓樂齡咖啡館也有目標願景。也分享原生家庭帶給她不受肯定與自信,透過學習與轉念改變自己,愛自己更有自信,進而影響了周遭,也改變原來相處合模式。
,由晉毅來和怡汶擔任評論組的角色,他們兩位非常專業分析淑真導讀的內容評論的優點與改進方面,尤其怡汶提問了自我超越與系統思考兩著含意不同,也讓我知道系統觀點彰顯了自我超越更為精緻的幾個構面,特別是:一、融合理性與直覺,二、看清自己與周遭世界是一體的,三、同理心,四、對整體的使命感。
回饋淑真;本堂課第一個導讀者,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兩者資料準備充分,也感受到舉例說明到自身的經歷,非常用心在衣著裳也相當專業,也呼應老師上課內容,最後本篇章結總結語。
因資料太多在時間上掌控能更精準,因而緊張在口語表達上略顯些快了一些,在台上能和台下老師與同學互動,PPT字太多佔滿了螢幕因而失焦,舉例說明能有國內外比較資訊。以上是我的觀察與回饋。彼此學習都能一起共好。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19.03.19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簡品嫻
學號:108409503
這堂課的主題很吸引我,當初進修就是為了想要自我超越跟改善心智模式,這也是一項終身學習的修練過程。「自我超越」是個人成長的修煉之一,每個人都要不斷追求進步發展,自我檢視、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後達到自我提升,從個人追求不斷學習為起點,形成學習組織型組織的精神。現況邁進理想時,可能會產生創造性張力或結構性衝突,例如被主管賦予一項工作任務當下,一開始思考如何做到做好,但現實上被時間、現況環境拉扯下,有時最後僅呈現可交差的成果,但也許就如同所願交出漂亮的成果。我想這個結果與理想的拉距,就是自我超越的修煉。
「心智模式」影響我們看見的事物及認知的方式,過去的教育、生活習慣造成我們習慣性的認知,看到某個行為可能就會推斷會有對應的結果,這是隱藏在人們心中不易被察覺與檢視,長期下來導致可能造成僵化、固執的思維。建構心智模式修煉的4個核心有:(1)正視「擁護的理論」(我們所說的)與「使用的理論」(我們依之所行的)兩者間的差異。(2)辨認「跳躍式的推論」。(3)練習「左手欄」,並把握衝突學習的機會。(4)「兼顧探詢與辯護」,且願意承認自己思考上的缺陷。只有不斷自我省思與探詢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突破習慣性領域(舒適圈),並接納更多不同的想法,讓自己的思維更有彈性與創意。
今天淑真很用心準備盧蘇偉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從故事中我看到盧蘇偉的老師、父母的教育態度兩極化,但還好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因為他父母的慈愛及超越一般人的心智模式去鼓勵、教導盧蘇偉,也讓他的成就超越「智商70」的限制。這樣的真人真事相當激勵人心,也讓我反思有時面對新事物學習會以舊有的心智模式畫地自限,自己應該更努力去突破與改善,才能真正自我超越。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張春珠 2019-03-20 三09:10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課程進度:高拎教育社會「銀」響力評估模式之建構與應用
台中樂齡示範中心,進到這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母親民國二十年生享年八十四歲,她八十一歲開始失智雖然養育一子七女,哥哥姊姊們有的很早就過世就沒子女照顧她,如果我早一點接觸高齡社會相信以母親的個性因該可以活到人瑞以上,又聽主任的簡介又很相信年長著在這環境一定活的有尊嚴有自信,我的母親安置在私人的照護中心三年是因皮膚潰爛糖尿病引發多種併發症過逝,當時我只顧上班交給專業人士就好,原來還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安置她,現在想起就會哭怎麼想我們做子女的太不孝順了,因為這樣我不要等到自己有事才要請子女幫老人家做什麼,終身學習可以讓我好好規劃我的晚年。
第一次參加焦點團體座談會議很興奮又緊張,聽到學者的實務經驗及研究自己也有了感想,簡單說樂齡就是快樂的學習忘記年齡,不要因為退休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台灣有很多高齡教育學習環境像高齡大學、長青大學、社區大學、部落大學等,在社會層面高齡年長者我們多鼓勵參與社會活動及團體活動就會緩遲老化緩遲失智。
在原住民的社會很少接觸社會活動及團體活動導致很多老人不知去向,只能在家裡面看看電視或等孩子們工作回來,她會覺得自己活著沒什麼用會一直老化,這幾年雖然政府及原民會有在原鄉部落推動高齡教育、部落大學、文化健康站,但是有礙於經費問題、師資問題沒有想象中完美,農閒時開課農忙時閒置,期待未來能夠改善也有更好的方向。
中正大學成碩一 葉蕙瑄
2019-03-23, 週六 09:55
組織學習-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移地課程 課程反思(3/23)
氣象說要變天,嘉義北上路途擔憂埔里的濕冷,到達暨大卻是藍天白雲、群山環抱,與位於嘉義平原的鳳梨小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味,繞著繞著,日常的疲憊與煩惱沒有跟住車,被甩在高速公路上。
我們在藤蔓攀舞巨大的圓形劇場後方上課,談組織學習中的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吳老師用心囑咐助理照料,茶甘與咖啡香優雅有禮,嚇了我們一跳,咖啡豆子還是星巴克的,早起的睡意一度追上來,都遭這番有禮驅趕了。
自我超越很玄,要與世界為一體,這個世界有許多可怕的東西,若是生活過的不好、壓力大責任重,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學習,在組織中為了達成績效而努力,明明他人已經將努力的標準訂定好,將使用的理論與理想的理論間的落差都告訴你了,依舊缺乏實踐改變的勇氣,或認為這樣的自我超越有時是自我剝削,我們能明白自我超越是如何運作的,但驅動他的力量是主動、被動、熱望或是恐懼,會與心智模式路徑相互影響。
而為何有的人偏向被恐懼驅動,有的人偏向喜愛改變而改變,都受到過往經驗、觀點、偏見的指揮,而究竟在組織中的成員,察覺太多能達到組織的好處嗎?這是將組織學習作為工具使用的管理者需要思考的。
但不將組織學習做為工具,而是觸媒,「管理者」變為「啟發者」的角色,或多或少要承擔組織的質疑與成員表現的壓力。報告同學領著大家書寫左手欄,不難,難在明瞭隱藏的意念後該如何選擇,有沒有計算出來的最佳方案?都是如此見仁見智的事。
還沒思考完,吳老師就領著大家到草原賞櫻去了,我想起那句話,再難的協議都是在酒瓶旁邊達成,也就是說,以人影響人的學習之舞、工作的默契,絕對都是由互動中來的,無論對錯,那是一種現象。
接下來在宏碁蜜蜂、豐年菇場、廣興紙寮的移地課程,吳老師亦為大家示範了互惠、協商、傾聽、人脈編織的技巧,也不藏私的提出來與大家討論,使我頓悟,組織學習是不是更多時候透過非正式場合,在冷笑話和關懷中發展。
很難得有機會進到村落中的產業踏查,在身心放鬆的狀態學習,謝謝老師的安排~。
組織學習心得感想: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心得感想: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108年3月19日
學 號:104409501 陳宜君
今天淑真為我們作五項修練中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的導讀,他很用心將書本的資料熟讀,也會先請教班上同學如何製作PPT,認真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他是第一次作簡報且是第一個上台導讀的同學,所以在時間的掌控和說話的速度上還有進步的空間,不過他所準備的影片:自我超越的盧蘇偉卻讓我很感動。評論組的同學針對導讀提出正反合的論點,給予肯定也給予建議,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範。
盧蘇偉在全民大講堂的分享中提到:自信來自於別人對待的態度,特別是幾個重要的人-父母和老師,這句話印證了比馬龍效應及正向肯
定的力量。這幾年有需多這方面的研究,如《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透過科學儀器顯示水結晶的形狀,讓我們見證到說話的力量。盧蘇偉正是靠著父母親對他的肯定和信心,突破心智模式(智商70是笨小孩),超越自我的限制,這是最好的見證。
他還提到他在求學過程中遇到許多鼓勵他超越自己的恩師,因此父親教導他要對老師有10倍的尊重,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對老師的尊重也是對學習的尊重。反觀現在的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不尊重,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其實這跟父母親的教養態度都有關係。
此外我也藉由淑真真誠的分享看到她改變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的過程。因為重男輕女的概念,使她母親在懷她時充滿了必須生兒子的壓力,胎教的影響讓她有不被接納、不被期待的心智模式,但是她在參加全能管家坐月子班時,發現自己有打掃和煮菜的才華,漸漸地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超越自我,甚至有開設民宿的夢想,祝福她逐夢踏實,夢想成真。
組織學習心得感想: 組織學習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心得感想: 組織學習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108年3月12日
學 號:104409501 陳宜君
今天老師跟我們介紹Scharmer在2007年出版的《U型理論》,其中提到,人類學習的來源,一為向過去的經驗學習;二為向浮現的未來學習。我想到在幼兒教育中強調的是經驗理論,也就是說要教給孩子一項新的知識或技能時必須連結他的舊經驗,才能提高幼兒學習的效能;包括大人也是習慣從過去已發生的事情中學習。但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科技網路時代,除了向過去學習之外,還要加上向未來學習。
向未來學習(learning from the future):這是創新的要件。向未來學習涉及到直覺力,融合了高度模糊、不確定性、接納失敗,以及開放自己去觸及無法想像以及有時不可能的事情(Senge, 2007; Scharmer, 2007)。
記得以前從科幻片中看到許多未來的發明或星際旅行,當時覺得編劇很有想像力,曾幾何時這些影片中的情節都成為現代科技的新發明,甚至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透過直覺力和對神祕宇宙的不斷探索,讓許多想像成為可能,如無人飛機、聲控裝置、智慧型機器人、虛擬世界等等,我相信這就是向未來學習的實踐和成果。
此外在U型理論的五項行動中老師提到組織學習與領導變革的歷程包含: 共同創始、共同感知、共同流現、共同創造、共同發展。最近剛好跟埔里酵素團的志工們在開會討論如何推廣環保酵素清潔劑到家戶,讓埔里鎮民知道酵素對於垃圾減量和潔淨水資源的貢獻;我發現正好可以印證這五項行動。
我們有共同想做的事--讓埔里成為環保城鎮,因為這個理想將我們連結在一起(共同創始),我們觀察到這幾年因為工廠排放廢水及汙染,讓埔里不再是以前的好山好水,也體認到若不開始作一些事情喚醒鎮民對生活環境的重視,我們的下一代將無法擁有乾淨的河流(共同感知)。接著我們召開會議、凝聚共識,大家集思廣益,上網搜尋相關資料,並將資訊放在群組中,提升每個人在這方面的知識(共同流現)。接下來我們到第三市場與攤販溝通酵素的好處--去除市場異味、清除排水溝的油汙,而且實際在市場以及枇杷大排倒酵素,配合檢測水質得出數據,讓民眾對酵素更有信心(共同創造)。除此之外我們也同時推動以果皮製作酵素和用廚餘堆肥的垃圾減量工作,並從今年3月起在各里教導里民製作環酵清潔劑,並舉辦地球日綠色市集,期望將大家對環境的關心提升到對地球生態的重視(共同發展)。原來我們的行動正符合組織學習與領導變革的歷程!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心得-台中樂齡示範中心
課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專題:台中市樂齡示範中心/不老夢想館參訪心得
授課老師: 吳明烈老師
授課日期:108年3月20日
學號:104409501 陳宜君
在台中樂齡示範中心見到我們系上畢業的學姐王婉如主任,他分享了這10年來如何透過自己的終身學習及營造團隊的組織學習文化,提昇中心的長輩們學習動機。他提到他希望讓長輩們瞭解不管自己的年齡多大,現在的自己最美,生命繪本雖緬懷過去美好的經驗與回憶,但還是要回到現在,看到自己的貢獻及價值,才讓長輩們優雅老化。
在課程的設計上她有2-3條主線是有系統的連續性40週課程,從引發學員興趣到導入人際相處理論運用,並將理論與生活結合,加深學員對課程的認同感;中階課程目的在提升學員的自我價值認同,提供知識分享平台,加入服務貢獻的知識力與能量,強調生命歷程的回顧及意義的探討;到了高階課程則強調連結貢獻服務的機會,帶著學員到偏鄉服務,不是去唱歌跳舞,而是為長者做精油按摩,重視學習及服務後的心得分享,創造更多與社會互動的機會。
學姊也提到透過這樣有系統的課程,也讓她發掘許多有潛力的老師,透過鼓勵和增能,他們成為終身學習的實踐者,會主動爭取進修的機會,不但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也影響了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創造了組織中正量的學習文化。
我發現組織中的領導者本身的想法和概念會決定組織發展的樣貌,學姐說帶給學員信仰中的平安及創造生命的改變是她的經營理念,正因如此才有其獨特性,也才能創造市場區隔,成為備受好評的示範中心。
我也很高興參加焦點論壇,在許多從事高齡教育的專家及老師的對話中,讓我對高齡教育的社會影響力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高齡教育對個人的影響層面包含:提升與外界資訊的連結、自我價值認同、活動力擴大、服務動機提高、人力資本延伸運用等;社會價值層面的影響包含: 更能融入社會、重新回到職場(回流)、獲得尊嚴、自給自足的滿足感、與不同年齡層共好、創造幸福感等等。
午餐吃到不老夢想館媽媽們的家常菜便當,我覺得色香味俱全,很是歡喜。感謝夢想館的志工為我們介紹這個館的歷史和創館宗旨,我體驗到給長輩們一個舞台是非常重要的,藉此我們可以學習他們對夢想不放棄的毅力,再次感謝老師安排我們作參訪學習。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心得-拂水山莊
課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專題:拂水山莊參訪心得
授課老師: 吳明烈老師
授課日期:108年3月13日
學號:104409501 陳宜君
感謝老師讓我們有機會到拂水山莊,透過與賴先生家人的對話,我感受到他們可說是終身學習家庭的典範。賴先生重視建築物的造型、色彩和空間美學,在與大自然的互動和對話中體悟出許多人生的哲理;賴夫人林換是擁有30年豐富經驗的插花老師,對花材的選擇和布局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至今仍在做種子老師的培育工作;兒子寶仁畢業於東海美術系,喜歡彈古琴、寫書法,因為賴先生喜歡收藏骨董,寶仁在耳濡目染下對骨董產生興趣,這幾年更遠至香港、大陸跨領域學習骨董拍賣的專業技巧,全家人樂在學習,雖然對同一件事的想法略有不同,但總是抱持著不斷修正與學習的心態來接納與包容對方,也因此讓山莊充滿多元與豐富的學習內容。
賴先生提到好的建築師必須要先了解屋主的需求,並作客製化的設計,如女主人喜歡烹飪,在廚房停留的時間會很長,那麼她的廚房可能是一般家庭廚房的三倍大,才能讓她游刃有餘,盡情發揮她的廚藝。他說終身學習就是一種創作的過程,當我們在物質生活滿足後,就要進入追求美感的過程,如此才能加深生命的厚度與廣度。當我提醒他領子沒翻好時,他回應我有時不美也是另一種美,端看我們的心態和修養。我發現他認真師法自然,累積豐富的人生體驗,所以信手捻來皆是學問。
林老師提到她曾經因為賺錢而賠了自己的健康,所幸先生的提醒讓她毅然決然結束會計師工作,也從中學習中道的實踐。不擅烹飪的她,為了家人老老實實地每天練習做菜,最後得到乙級中餐廚師證照,讓專業的廚師同學們跌破眼鏡;她認為生命的真諦在學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在不同的角色中學習拿捏的智慧。她分享與先生相處時從想要控制對方,到學習互相接受與包容。她誠實面對自己的勇氣以及為了家人願意不斷學習的精神,相信是她終身學習的動力。
寶仁雖然年輕但說話很有內涵,彈起古琴專注而溶入的神態讓我印象深刻;他還拿出珍藏的行書字畫跟我們細細解說欣賞的細節,不管是悠揚古琴聲或是骨董字畫,像是與他的生活都融入一體。
臨走前賴先生提到他終於完成30年來的心願,可以藉由與客人的對話分享他的人生哲學,也能在討論中讓他多有學習,看著他喜悅與滿足的笑容,我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是一種樂於分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