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1060502組織學習研究
題目: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指導教授:吳明烈 博士
導讀者:蕭儷君 同學(學姊)
學生:林美齡 105409508
進入系統思考的世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從了解「系統」開始。何謂系統?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大構成要件:要素、連接與功能(或目標)。系統是一組互相連結的事物,在一定期間內,以特定的行為模式互相影響。系統可能引起外力觸發、驅動、衝擊或限制,而系統對於外力的影響,會產生反饋的力量。
系統可以是一棵樹、一片森林、一個人、一座花園、一家公司,甚至一個城市、經濟體、生態系或地球。當我們了解系統的定義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問題無法解決,代表這個問題是「系統性的問題」,它牽涉到整個系統的整體行為,而不是單一行為。唯有在適當的時機、正確的施力點找到對策,才能一舉解決。就以「工作」為例;「工作」其實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但有些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或是即使換人去設法想盡辦法,也仍找不到對策因而致疲於奔命。事實上,這是因為面臨「複雜性」的挑戰,牽涉到「系統性的問題」。然而,光有善意與熱情無法解決問題,你需要的是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以整體、動態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複雜動態系統中「化繁為簡」的智慧。提升系統思考的能力,才能克服思考盲點,面對複雜性的挑戰,進而徹底解決問題。
由人所構成的系統有時會產生不符合我們預期的行為模式,儘管試圖修復,卻還是每年產生相同行為,而每個人的目標越不一致,阻力與拉扯就越大,若
反過來說,設法將各個子系統的目標協同一致,設定一個更大的總體目標來凝聚子系統,讓參與者突破自身的有限理性,或許就能化阻力為動力。所以應用系統思考在生活、工作、組織、環境、政策、社會和經濟等領域好處多多如:掌握循環思考的訣竅,跳脫線性思考的限制、找到「槓桿點」借力使力解決問題,以免事倍功半、掌握發生各種事件的模式,從整體的視野採取長遠對策、深入理解狀況與事件的來龍去脈,找出問題本質對症下藥、避免「好心卻幫倒忙」,以防善意介入系統反而造成更大的破壞、了解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系統而不是個人,脫離怪罪他人或自責的陷阱、掌握系統整體的運作模式,面對複雜性的挑戰,從生活到工作都能有所準備等等。
我看見台灣這幾天發生的社會事件如:情侶分手不成導致對方用偏激的手段,將對方置於死地、兒子吸毒、販毒需要買毒品,向父親討錢不成用刀刺死父親、再加上不倫類背道而馳的事件媒體大肆泫然導耳濡目然,還是更多人去仿效等等…如此看到層出不窮的社會亂象,儘管您、我都很氣憤、難過,但這問題還是存在的,而且不會因為你多仇恨它就徹底消失,因為,我們深知也都知道,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結構性、深層的問題,每個人都是影響迴路的一個端點,我們必須行動,正視自己在這個社會系統上的責任,就是要從教育家庭做起。是我們造就了這個環境;我們不毀滅,而是設法去治療這個病態的社會。請不要說上述的社會事件您、我不是主角,更不是受害者或家屬,因任何生在這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資格說這些話,但我真的相信社會亂象事件,會是促使大家往共同方向努力的契機,不是盲目正向,而是見到更多人深層的反思,這是釐清自己的思路與探尋對方的脈絡是一樣很重要的問題。
系統思考在彼得.聖吉大師《第五項修練》所關切的問題所在是系統中的動態行為,以及產生動態行為背後的結構;因為,在任何一個團體組織中,若缺乏系統思考,它會導致組織學習的智障,因為當組織團體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總是習於將其分割成可以處理的片段來思考,然後加以整合,但,分割使我們喪失了更深入觀察整體形成的要素──組成分子之間整體的互動關係,以及其所形成的複雜現象──即使只是兩三個變數,就可以複雜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聖吉大師將之命名為「動態性複雜」。有時它會抵消個人或群體改善問題的所有努力,它會「誘使」我們捨本逐末、避重就輕、愈治愈糟、一再犯錯,甚至興奮而努力的製造共同的悲劇。
就譬如說「如果目標是減肥,肥一定會再回來」、「走私的對策是緝私,新聞卻常見到『又破獲有史以來最大一宗毒品走私案』」。按照過去的思考方式會認為這種重大事件一定是有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可是如果是來自一個很小的原因,你就不會去注意,事件再重新來過一次,你還是不知道如何避免,因還有一些系統思考要處理的是「我們解決問題時同時也是在製造問題」。因此,任何系統都有自己的目標,當你要達到的目標和它不相合的時候,它就會抵消你所有的努力,因許多負環在我們生活中形成,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會使你的對策短期有效但長期無效,它就會抵消你所有的努力。
因此,在進行系統思考的第一步,是要擴大思考的時空範圍,接著把問題放在它所運作的系統中思考。當我們擴大時空範圍深入思考時,才有可能辨識它整體運作的微妙特性。如果我們不能洞悉它系統的微妙法則,那麼置身其中處理問題時,往往不斷受其愚弄而不自知呢!。另一個系統思考的元件叫做時間滯延,指的是行動到結果之間需要一段時間。譬如常見的如電腦商品一陣子供不應求,一陣子又供過於求,檳榔產量一陣子供不應求,一陣子又供過於求,鳳梨產量一陣子供不應求,一陣子又供過於求。因為時間滯延,它就造成組織都有這種學習的障礙。有時在我們很成功的時候,這種複雜系統可能導致我們失敗;有時想解決問題,又會造成其他問題,因此,系統思考就是幫助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我自書中得知:從造成其他問題之下,系統思考它還牽涉一些較深的理論、方法與工具。而此要訣是:「深」由事件層次深入結構及心智模式層次、「廣」擴大因果關連的思考時空、「動」以時間的連續性來觀察與思考、「環」用資訊回饋環路作為思考的基本工具。
所以,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中提到,系統思考是「看見整體」的一項修練,它是一個架構,能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的事件,看見漸漸變化的形態而非瞬間即逝的一幕。系統思考可以使我們敏銳覺知屬於整體的微妙「搭配」,瞭解不同搭配的形式,進而讓我們瞭解有生命系統的微妙變化。
0617組織學習研究課堂心得
授課時間106.06.17
授課地點:中科106會議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105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老師
學生:李俐瑩
學號:105436505
【共同願景&系統思考&知識管理】
今天由三組同學分別為大家介紹三個主題。在報告正式開始之前,蓓貞先為大家簡單的複習了一下組織學習的五項修練,畢竟距離上一次上課已經快一個月了,其中在修練裡有三個層次:演練、原理、精隨,在修練後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在生活中實際的運用。而建立共同願景時有幾項要點:鼓勵個人願景、塑造整體圖像、絕非官方說法,最重要的是要從自身做起,當自己的願景和團體的願景能相呼應時,在願景的推動上會更有動力和目標。最後的傳球遊戲,以「球」當作是團隊的共同願景,組員間互相傳球、不落地,便是象徵大家共同守護團體的願景。
在建立共同願景後,系統思考在組織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佳春一開始利用了一張公車的圖片,請問大家這台車行駛的方向為何?透過觀察、分析,從圖片中的幾個線索討論出答案。接著介紹了蝴蝶效應和冰山理論,麗麗舉出老師工作為例,大家普遍認為老師的工作只有上課、考試和活動,但其實在看不到的部分老師的工作比想像中多很多,讓在小學任教的我,心有戚戚焉呢!
最後,知識管理則是提到了幾個步驟:獲得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和知識運用,創造知識價值鏈,並舉例說明:信義房屋的知識管理分享。除了以上同學的報告外,名烈老師也補充說明─如何有效的知識獲得:做知識的盤點、獲得知識的管道(大量閱讀、有系統的閱讀、透過網路、會議的分享),人是知識的最佳負載體,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知識累積),組織要建立知識庫、形成組織記憶,而在組織中能做到最好─最佳「實務」,除了標準的sop流程外是最好的處理事情的最佳程序,建立「最佳實務手冊」,就能留住員工的腦袋。
【學期心得】
組織學習的課程就在今天畫下完美的句點,在聽完同學們的心得分享後,發現大家都有在這門課程中獨特的體悟,也進一步地應用在生活、工作中,老師常說─知識的運用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上的實際使用,而運用的本身常常是一種習慣。期望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能將所學,好好的發揮,相信練習去做就對了!
課後心得
暨南終發專班 105436520徐碧梧 上課心得
106/05/20惠蓀林場
個案研討的概念
*為使經驗能夠傳承,前人總是希望能將過去的經驗與教訓,移轉給後人,以加速學習的效果
*經驗大都是難以言傳,例如許多傑出企業的第二代,並未因父親的傑出成就而因此傑出。
*有價值的經驗知識,很困難移轉他人
個案研討所具備的知識:需了解--個案分析的方法、個案研討的概念
個案分析的方法
1.說明問題2.收集有關此問題的事實資料3.分析問題的相關原因4.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5.評估各項方案的利弊與風險6.發展評選方案的基準7.選出最佳的方案8.提出解決方案的實行步驟。
個案研討的概念
*為使經驗能夠傳承,先人總是希望能將過去的經驗與教訓,移轉給後人,以加速學習的效果,因此透過研討讓過去專業經驗得以延續。
*有價值的經驗知識,不容易移轉他人,藉由研討紀錄比更讓經驗精華得以傳承。
個案研討三種分析方法
1.系統分析方法
2. 行為分析方法
3.決策分析方法
雁型理論:團隊合作的啟發
在關愛及互助,鼓勵和包容的團隊氛圍中互助、互信看見目標,互助合作往前飛,直到到達目的地!
上課心得
暨南終發專班 105436520徐碧梧 上課心得
中科教室
由於社會的變遷快速,技術、知識屢屢創新,有鑒於此;組織學習內容亦需微調。
組織中學習層面:
1.個人學習--「個人」為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因而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
2.團隊學習--團隊學習有兩項特徵:團隊目標一致與知識共用。有互動、交流、共學、共享、共樂、共榮;有目標、有交互作用、有共同方向;專業養成的層次比團體學習高。
團隊學習可以促進個人成長。由於每個個體間差異性存在,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發現並且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以達成團隊內部內需的互助。一項組織學習的發現:透過團隊學習能使組織的團隊智慧融入個人化理念中,於職場間能以不斷適應新情勢(趨勢)下開展業務需要,可以免費享受別人的工作技巧和有效方法,更能展示個人的理解和獨特設想,接受別人的啟發甚至創新。團隊學習有利於提高團隊核心競爭力。亦是個人的核心競爭力翻倍的累加;團隊學習中有著知識共用與互信,可以找到個人核心競爭力發展的支撐點,此種無縫配合的一種氛圍;此項特點於團體學習未發現。團隊學習重視的是「結果」或者是結果與過程並重!
3.團體學習--指參與成員針對某種特定主題,自由地分享觀念、感情和態度,進而達到知能增長、態度改變的相互學習的過程。(黃富順)。彼此分享經驗,相互溝通與相互學習。「團體」通常會在乎過程大於結果,團體組織中有共同的需求或情境,組織散漫或無交集。
五力的訓練有助於提升團隊學習
簡而言之:整體學習共創價值!
周哈里窗:展示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之間的差異,通過調整和改善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改善工作氣氛提高工作效率。
5/20-5/21 組織學習心得
時 間:2017.5.20-21
地 點:惠蓀林場
課 程:組織學習
學 號:105436517 莊雅嵐
今天是期待已久的戶外教學,早早起床跟著同學一起上山去,老師把教室從都市拉到山上,在芬多精裡享受學習與分享,真是人生一大樂事。感謝暨大終發班暖男班代瀚賢以及副班代蓓貞及曉君事前細心規劃,讓這次的三班共學(暨大終發專班、暨大終發班、中正碩班)成為我們求學生涯中其中一段美好的回憶。
課程一開始,我背著終身學習大使的紅色背帶,站在門口迎接來自各地的終身學習實踐與推廣者,大家看起來精神奕奕的準備迎接這充實的一天。接著,好久不見的彩虹卡終於再度現身,說真的,我不禁懷疑這張彩虹卡是算命的卡片嗎,每次抽到都覺得與真實生活好符合。藉著這個機會,大家對彼此也有了基本的認識,課程就在大家精彩的自我介紹中悄悄掀開序幕。
今天的課程規劃分為三個個案研討組及三個方案規劃組,同學們分別就理論及個案進行精闢說明與介紹,每一組的分享內容之豐富,總不禁想讓我問問這些同學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準備才有今天這樣的結果?我們僅僅坐在位子上,即能共享同學們的智慧,實在太幸運了!伴著窗外點滴小雨,在雨聲中慢慢架構我對組織學習的認識與了解,太有詩意了!在報告之後,老師也請我們嘗試為不同組織規劃學習方案,我們被分配到非營利組織,好開心能夠把我在真實生活中所參與的公益團體與同學們分享,也很開心能夠由我來代替大學老師所創立的公益團體向大家推廣,甚至和同學一起集思廣義為團體規劃組織學習方案。今天不僅過的充實,也有意義!
隔天,我和同組同學一早就到現場佈置與規劃世界咖啡館,其實我們事前也花了好多時間準備與規劃,雖然辛苦,可是過程是有趣的,與同學一起思考如何把活動辦的更好,是很難得的學生時代回憶。也很開心同學們及老師都喜歡我們所為大家準備的活動,感謝大家的配合,讓上午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下午我們去了清流部落,原來清流部落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賽德克巴萊故事背景啊!耆老精彩的介紹與分享,更讓我們開了眼界!
相信未來只要看到惠蓀林場,我一定記得起這兩天美好的回憶以及共學的快樂!
成教一 姚宗汶
2017-06-16, 週五 22:30
組織學習研究
這次的上課藉著學長姐報告的【系統思考、組織學習】這兩項修練,加上老師的補充說明,使我對組織學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組織學習電影欣賞的影片中,看見學習是多元的,而不是守著傳統不放,可能那一套的教法在當時是適用的,但到了今天就需要有所調整。
在這學期上組織學習研究,真是讓我獲益良多,從原本的什麼都不懂,藉著老師的講解和各組的報告,得到了許多的知識,也希望能夠學以致用,發揮所學在自己的領域裡面。
中正高碩一 李連增
2017-06-16, 週五 11:31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日期:2017.06.09 (五) 09:00-16:30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架構八系統思考、架構九知識管理、架構十七組織學習電影賞析及探究、架構十八組織學習回顧與前瞻
指導教授:吳明烈 博士
學生:高碩一 李連增
今天是這學期組織學習的最後一堂課,由芬蘭學姐導讀知識管理的理論,並詳述知識管理的定義,就是在組織中建構一個人文與技術兼備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信息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等過程,達到知識不斷創新的最終目的,並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個人與組織的知識得以永不間斷的累積,從系統的角度進行思考成為組織的智慧資本,有助於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因應市場的變遷。
滄維學長導述企業如何導入知識管理,並從youtube找出管顧公司的教學影片,一邊放給同學看一邊分享心得跟看法。
芳君學姐導讀系統思考,並以拼圖遊戲的實作讓我們思索,一個人跟小組完成拼圖的差異?首先由個人完成拼圖,再分組完成拼圖。個人拼圖可依照自己的思維完成,但小組則有較多面向的思維。系統思考追求的是整體效益,而非部分的最佳化;其特色並非傳統線性思考,而是用更宏觀/動態/時間的方式來看因果反饋迴路。
下午觀賞經典名片,《春風化雨》描述美國60年代一間的貴族學校,在教育理念傳統的影響下,繁重的課業與單調無趣的課堂壓的學生喘不過氣,甚至用''地獄''來形容這間學校,在一位新老師的到來,卻稍稍改變了這所學校的教育風氣,激起了人性反傳統體制的心,卻也展現了體制的強大與殘酷的一面,Keating老師追求理想的做法終究不被受用,反被當做其他老師眼裡的怪胎,而在學生眼裡,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他們來說是對人生充滿正面的能量與動力,不管最終Keating老師有沒有成功地改變學校體系的傳統思維,但他所傳達的想法觀念卻也將永遠留在學生們的心中。
最後,師生一行漫步校園,途經圖書館、阿勃勒步道走進活動中心,老師請我們享用冰涼的蔬果汁。回思這學期跟著老師學習真可謂收穫滿滿,期待下學期再修老師的課。
一個人走得快. 一群人走得遠
今天回暨大上課,也是學校評鑑日,分科上課,「團隊學習」單元是由秉宏與雅慧二位同學負責導讀,團隊學習 (Team Learning):團隊學習方能促進組織學習,當團隊真正在學習時,不僅團隊整體顯現出色的成果,個體成長的速度亦遠較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朝著一個共同的標的邁進。為讓大家了解團隊學習之意義,實作「神奇的棍子」遊戲,透過吸管一一接力讓同學體會到團隊中的每個成員是透過彼此間之協調與合作,達到整體搭配的效果,如此齊力完成遊戲任務。團隊學習的目的在於激發團隊智慧,團隊的努力可達加乘的效果,這正是團隊成員發揮整體搭配與協調的綜效。何謂「團隊」(team)?和「團體」(group)有何不同?共通點是均為2個人以上所組成的單位。但「團體」(group)成員之間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沒有交集、關係,大家各行其事,沒有要完成公司、主管和上級交待的任務、使命與目標。而「團隊」(team)則是成員之間彼此能夠互相的信任、支持,同心協力貫徹達成公司、主管及上級所交付的任務、使命與目標。「團隊」(team)定義就是「結合每位成就更大」(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 more)。在團隊學習之過程中經常運用到「討論」與「深度匯談」,其中「深度匯談」是一種讓團隊成員提出不同的見解,發現更好的的看法。因此深度匯談在對話過程中如果進行得宜,個人可以獲得獨自無法達到或過去所未能得聞的見解。深度匯談最廣泛之應用就是之前學過的「世界咖啡館」模式,在分組對話中,成員充份表達自己看法,也聆聽他人的看法,共同探討新的觀點。「團隊學習」四種習慣性防衛:(1)為了保護自己—不提沒把握的問题。(2)為了維護團結—不提分歧性的問题。(3)為了不使人難堪—不提質疑性的問题。(4)為了使大家接受—只作折衷性的結論。團隊學習與系統思考的關聯,系統思考整體性的觀點,使我們清楚習慣性防衛是共同造成的,而非外部引起的。系統思考的工具-系統基模,使團隊在處理高度複雜性的工作,如:發展策略、塑造願景時,能夠有一個共通的新語言,來處理企業動態性的複雜。學習團隊學習的三個層次:
1.精髓:集體智力、方向一致。
2.原理:深度匯談的原理、整合深度匯談與討論的原理、習慣性防衛
的原理。
3.演練:懸掛假設、視彼此為工作夥伴、虛擬世界的演練、反思與探
詢。
未來最成功的團隊將會是學習型組織,因為唯一能長久依靠的優勢,就是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的更快學習型組織。彼得聖吉(Peter M.Senge)他被譽為是領導全球「學習革命」的先趨,他所談的「第五項修練」,就是系統思考。其他四項學習修練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及團隊學習。聖吉認為透過這五項修練就可以建立「學習型組織」一種能在變動環境中持續擴展群體創造、創新能力並在工作中活出生命意義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