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心得報告1
20170301-1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第一章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心得報告
指導教授:吳明烈老師 系所: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碩士班 姓名:林俊丞 學號:104409503
除了團體論文指導之外,幾乎沒有過這種對話式的上課體驗與博士班的規格,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一直深感壓力,心中不時浮現如何將所見所聞呈現,昨天晚上在進行上海學習型組織微課群的課程中得到一個啟發,上海學習型組織研究所張所長說,我們在講學習平台這一詞的定義上,要瞭解學習平台理所當然不是平的,它是一個不拘形式的形態,也就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學習, 也就是他常常說的,時時都可學習,處處都可學習;在微課群組中上課,自然而然沒有了網路的數位落差感覺,因為生活上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我們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了手機的操作或某項技能,讓學習者能夠更專心於直播的上課內容,而不是一直焦著於數位落差。
這是新的學期的開始,對自已的期許就是讓自已成為一個有效的終身學習者,雖然在這個領域裏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心力的投入,誠如老師鼓勵的,不要給自已太大的壓力了,成人的學習愈有壓力越是無法力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因為何謂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即是指「一輩子的學習」。近代世界各國,知識和科技急劇發展,經濟體系急速轉型為知識型經濟結構,亦成為主流經濟型態,這種環境就業需要相當先備知識,且由於知識更替急速,知識取代性愈來愈高,一招半式闖江湖的時代於焉終結,因此,一門學科絕不能互古不變,進而衍生出終身學習這個概念。
終身學習是目前國民生活內涵的重心,同時一般國民學習力是未來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社會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進步的社會可以解讀為必定是學習型的社會,在備課後我對終身學習有了兩個心得如下:
1、 終身學習是一項深具投資價值的教育產業,它的產值是一項對未來有絕對影響力的無價之寶。
2、 終身學習是一項行動,不論在情意亦或在環境當中,它的價值是無遠弗屆而且是行諸四海皆準的準則!
影響國際終身學習發展的重要組織有以下幾個: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2、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3、 歐盟EU
主要的成人教育專業組織:
1、 歐洲成人教育學會EAEA,成立於1953年
2、 英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
3、 德國成人教育研究所
4、 美國成人及繼續教育協會
在公務人員方面,行政院規定自98年1月1日起,各機關(構)公務人員及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聘用之聘用人員及「行政院暨所屬機關約僱人員僱用辦法」僱用之約僱人員每人每年最低:(1)學習時數40小時,(2)業務相關學習時數不得低於20小時,(3)數位學習時數5小時,(4)另依環境教育法規定「環境教育」4小時,(5)公務人員性別主流化訓練計畫規定,「性別時數」至少1至2小時,(6)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作業規定3小時。
終身學習理念是一項教育政策,現階段台灣的終身學習推動有兩個存在的問題如下:
1、支持系統尚嫌不足。
2、財政投資尚未達到GMP6%以上。
3、終身學習法第五條所謂的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非正式學習與教育學習兩概念之不同,教育學習指的是範圍,而非型態,所以應改為型態以正觀念。
最近社區大學的改制,此舉與教授在社區大學的再定位與永續發展策略這篇文章所談的社區大學再定位與永續發展策略有何不同?對其中有社大規定招生未滿20人者不予開課的規定,幾乎直接衝擊了過半的課程,使得社大的所謂終身學習朝向了以多數人的終身學習需求為導向的狀況。
今年社區大學以公開評選之評選結果分11個區方式重新招生授課,取消原社大名稱,例如第七社區大學是指原北屯區的大坑社區大學,第四社大為東南區第四社區大學。以三年一標的方式執行,是一個新政府成立以來的其中改變之一。
一個良好的理念一定有其深遠的意義與目地存在,而終身學習的意義與目地即在於主張學習是終身的歷程,重視非正規與非正式的學習,並且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與地位,不受時空的限制,人人享有普遍的學習機會。終身學習的範圍涵蓋了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活動,強調以個人的學習作為規劃的核心,希望學習能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讓興趣引發學習,進而造就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人類的文明發展過程,就是一種終身學習的發展過程,政府訂定民國八十七年為終身學習年,發表了「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期使全國各體系依據各項行動方案持續推展終身學習理念,提昇終身學習力,實現與解決人類生活在學習落差上的各種問題。
再造學習型台灣 彼得.聖吉專題演講心得
授課日期:2017.03.21
授課地點:暨大303會議室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6409502
學生:李芬芳
台灣在40年代以農業為基礎,與其它各國相比仍顯貧窮。1953 年,靠著大量美援,政府開始了推動經濟建設,致力於將農業轉型到輕工業、重工業。
由於前言提到國人以克難勤奮勤儉的精神, 創造了台灣第一成長曲線,並希望透過學習型組織之建構,以學習、願景、團隊、系統思考為核心,啟動台灣第二成長曲線, 使個人的成績、組織的業績、國家政績更上一層樓,創造個人、組織、國家、三贏的局面。
但是當今缺少和諧共識團結的社會中,唯有不斷的反省改變才能向成功邁進。
民國70 年代,台灣的經濟發展面臨了新的瓶頸,工資的提高、地價的上漲、環保成本的增加等,產業升級成了刻不容緩的課題,1973 年在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先生推動下,成立了以政府資金為主的半官方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以高薪聘請歸國學人,從事產業研發,政府開始大力推展消耗能源少、低污染、技術密集、附加價值高的策略性工業。
時代的變遷科技不斷的進步,政府為順應潮流各項政策不斷的改變,學校教育課綱不斷的修正,面對社會資源的耗盡,連帶影響社會發展秩序,其實各項這樣的環境對下一代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張忠謀先生提到,經濟成長帶來壓力,人們深感受無力感?
這也是考驗我們要持續的學習並反覆思考,勇於挑戰及面對各項問題,心靈的滋養,常激勵我們對生命的持續力。
中正大學成教高碩一 施永智
2017-04-08, 週六 11:49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日期:2017.04.0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6&架構7共同願景與團隊學習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高碩一 施永智605751008
心得:
今天上課方式很特別也很受用,將課堂上的內容轉換成實務,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方式
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願景是學習型組織的目標。傳統的組織中目標是個人的目標,而非團體的目標,因此在目標管理中,我們提到組織內的人共同創造目標及方向的重要性。
組織必須鼓勵個人的願景,再由個人願景創造組織共同願景。
在傳統的組織中,欠缺將個人的願景整合為共同願景的修練。共同願景的整合,涉及發覺共有「未來景象」的技術,幫助組織培養成員主動而真誠的奉獻與投入,而非被動的遵從。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團隊學習是一個發展成員能力並使其一致以達成團隊目標的作法。團隊學習能促進組織學習。當團隊真正在學習時,不僅團隊整體顯現出色的成果,個體成長的速度亦遠較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其方式有:
1.對話及溝通
2.鼓勵衝突及挑戰現在的規範
3.不停地練習
中正成碩一 姚宗汶
2017-04-06, 週四 23:13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成碩一 姚宗汶 606710004
心得分享:
在這次的課程裡面,除了從課本中了解到第五項修練裡面,前兩項的介紹外,老師也藉著體驗的方式,讓我們彼此觀察一分鐘後,在做出與之前不同的改變,一面考驗我們對事物的觀察,但其主要的是,我們可能有一時的改變,但若不是成為一種習慣的話,很容易又會變回來了,因為我們一開始,因改變而改變,卻又在不知不覺中辦回原本習慣的樣子,這就說出一個人或是組織要能夠改變,原本已經習慣的模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對所要改變事務有足夠的認識及規劃,因此對於目前先有認識,才能在進一步的往前,達到能夠來運用,實在需要更多的來學習。
中正大學 高碩一 劉黃麗萍 605751013
2017-04-06, 週四 22:43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四&架構五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高碩一 劉黃麗萍 605751013
心得
自我超越 是指一個人總是能認清自己真正的願望,為了實現願望而集中精力,培養必要的耐心,並能客觀地觀察現實.這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一個能夠自我超越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卓越的境界,自我超越的價值在於學習和創造。
心智模式 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制式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也通常指人們一種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認知。
如何超越自我與如何改變心智模式?
我不是聰明的學生..其實 我迷失在口號的氛圍裡,工作讓人忙碌,生活並不平靜,連一點靜思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似乎連學習的能量都變弱變小。面對電腦寫心得,常腦袋空白。我看著老師說的話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才驚訝「自己還沒起步,一群人已走遠」。
106.03.17中正大學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五項修練: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成碩二 劉芳君學習
學習如何自我超越,老師帶領實作活動
1.觀察對方一分鐘
2.互不見到下作三個改變
3.說出對方ㄉ改變之處
自我超越要從自我改變開始
1.組織中有人變得多,有人變得少,也有人不變
2.有改變是共同而明顯, 如增減飾物或是笑臉
3.會自動恢復原狀 => 習慣性領域 習慣性僵化
所以改變需要時間跟次數ㄉ累積
卓越是一種習慣,每次都要求更美好
創造性張力 vs 結構性衝突
創造性張力 => 由實際的情形向理想邁進
結構性衝突 => 如 橡皮筋拉長後會回復
自我超越是屬於終身學習
撲克牌活動
1.跟老闆娘借撲克牌
2.抽一張牌
3.洗牌3~5次
4.找出被抽出ㄉ牌
留意自己的思維如何由觀察跳到概括性的結論。
結論~~ 每人都有心智模式,這是根深蒂固, 所以要改變系統思考,就要先改變心智模式…所以 我們要自我觀照 改變心智模式的
中正高碩一 李連增
2017-04-05, 週三 16:12
組織學習研究:架構四、架構五
授課日期:2017.03.017(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五項修練: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任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高碩一李連增
今天的課程:上午老師講授「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下午是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上午老師講授「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組織學習應因整體環境及發展方向的需求調適,推動組織學習要注意個別差異。學習不應僅是對組織有利,亦應將個人、團隊及社會的利益置於首要地位。要融合東西方文化並將知識管理作為組織學習的第六項修練。運用適當的說故事力量分享等作為,促進參與者互動。培育個人、組織、團隊的終身學習。
當代大師都在談論改變與闡述改變。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鉅著《管理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中論述社會變遷時,強調每個組織都必須成為改變的原動力並且主動創造改變。若要繼續生存和成功,每個組織都必須成為改變的原動力,要成功的管理改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創造改變。要成為改變的原動力,首先要改變整個組織的心態,讓大家不把改變當成威脅,而是當成機會。課間老師舉例埔里18度C巧克力,簡述改變作為(自我改變→超越→勇於改變;改變可由「容易」、「明顯」開始;次數與時間的累積才能開始;卓越與優秀→習慣;個人→組織→超越→共同願景)。
下午同學導讀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老師補充並帶凌了一個實作遊戲,同學兩人一組靜觀對方一分鐘,再轉身做三個不同的改變,由同學互相發現。並在心智模式舉例孔子絕糧陳蔡的故事,與一個老闆選擇繼承人的故事。因為人都會有先入為主的習慣性,因此要改變心智模式,必須把鏡子轉向自己,讓自己的心性提升。
105409514李惠敏
2017-03-31, 週五 21:42
經濟及環保平衡
組織學習研究
日期:2017.03.21
地點:303會議室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5409514
學生:李惠敏
今天有機會,看彼得聖吉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對「再造學習型台灣」,這遠見天下邀請他,對組織學習型城市發展的專題演講。他說現在是個地球村的世界,他最常做的是分享推動教育心得經驗。青少年時期,就問他媽媽:如何在有限的地球資源下,能無限的發展工業?他對工業時代的憂心,提到數百年來的工業時代,整個系統以管理體制,一味追求發展、成長、導致環境污,資源浪費,學校教育也僅是製造出一批批規格化的人才產品。二十世紀後,全球化資本主義下,工廠不斷地生產,人們不斷地消費,欲望沒有節制,由於外在環境變化實在太劇烈,社會、經濟、政治、觀念全面改變,在這樣的變動下,人們以快速賺錢,一直往前衝,對地球自然大量剝削,造成其他物種的滅絕。想要改變深感無力,生活實在是極艱辛。尤其進入社會大學後,人們在公司、社會和公司組織裡,真實的自我被泯滅,他詢問:「我們的子孫可以生存在這種環境下嗎?」他的提問,展現他對社會的深刻關懷與寬廣的人文視野,對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充滿使命感,關心全球人類發展的出路與困境,尤在目前我們擁有改變世界的科技力量,其力量慢慢的超過人類智慧,如果沒有好好運用,後果不堪設想,連想到一部電影「Robot」提到機械人不受人類控制,危害社會的情景,沒有人希望走到那一步。
所以,企業必須擔起關懷改造保護環境的有力組織,而不是只求「成長」而傷害地球。每個國家、企業、團體、個人談到環保問題,在深感無力惶恐時,他要我們先放一邊,談起教育改革。學習欲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在正規的學校教育抹殺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讓人類機械思考,以機械主導目前一切,與自然衝突。希望我們能教孩子生活本質,克盡己責,關懷社會生命。對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說「企業必得追求經濟成長」下,與彼得著重教育的不同,彼得說「最好台灣在追求經濟成長時,應該好好思考「何為發展、成長」不要只重GPD」。如德瑞莎修女說:用偉大愛心,完成小事。我們無法現目前階段救地球,經由以教育的方式,讓每個地球人盡自己微弱的力量,小小的小事,能漸漸的完成大事。現在有不少的人才,想讓地球永續經營,如天下雜誌介紹的「小智研發」黃謙智他運用回收料研發,設計隨身風力發電機做起,不斷開發新材料,將稻糠變衣服,把廚餘變名片,把回收耐吉鞋做成耐吉自家站面建材、把回收寶特瓶蓋成花博公園裡的「環生方舟」。小智研發協助可口可樂提出將回收的聚醴纖維再製作成有品牌的床單,提供給W飯店。「可口可樂賣什麼?賣快樂。W飯店賣什麼?賣生活品味。那我們可不可以同時在消費快樂、生活品味的同時,幫地球變得好一點、多改變世界一點?」
希望每個企業在發展時,能有這樣的想法,幫地球變得好一點、多改變世界一點。我們的未來不在小孩身上,而是在現在你我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