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 2023年3月7日(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在職碩一先修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今天是組織學習研究第二堂上課討論與心得
組織效應與組織學習:
L>C (Learning, Change)
L<C=D (Learning, Change, Death)
L=P+Q+A+R(Learning, Programmed Knowledge, Questioning, Action, Reflection)
組織學習要有夥伴關係;組織學習的方向要明確;發現組織學習的切入點與著力點;了解確切組織需求:滿足組織需求,當作是組織學習的一個起點。
著重問題導向:組織面臨問題為學習內容,進而提升組織解決問題能力。
尋找組織共鳴點:找出志同道合夥伴共同努力,並努力尋求聲援與力援,共同開創願景。
學習不拘泥形式:組織學習應與工作相結合,而融入在組織的每個地點,沒有時間進行組織學習,是一種藉口,或是不了解學習的真正意涵。
畢馬龍效應:傳說中,愛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王子,名字叫做畢馬龍(Pygmalion),他很擅長雕刻,他用純白的大理石雕刻出容貌姣好身材曼妙的少女Galatea。由於這雕像是那麼的美麗,王子每天陪伴、凝視、輕撫著Galatea,不禁心生愛意。於是他每天向天神禱告,請求天神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吧。由於受到王子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天神最後終於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並與王子相戀,共同譜下美好的愛情。這則神話故事的寓言是:真心誠意加上認真投入,最終可以獲得成功。畢馬龍效應—主要是描述一種實現自我預言的心理現象:「信則有、不信則無」。講白話就是: 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反之,若認為會失敗,最終果然會失敗。
在我們的教學當中,也有相同狀況當老師們相信,學生是非常優秀的,在無形當中對學生激勵就有不同,學生就會有如老師所想的優秀,反之若認為學生程度差,學生就會跟著老師的方向走。
在真實的世界也是如此,只要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經過努力投入之後,便容易獲得成功。這個現象看似簡單,實則有著很堅實的神經科學、情緒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機制。
我相信在組織學習研究課程中,只要具有非常強烈的「動機」,經過努力投入之後,便容易獲得成功。
飛輪效應:推新任務初有阻力,但持續加強,迴圈的力量終能形成正面循環。為了使一個巨大、承重的輪子轉動起來,剛開始非常困難,你必須出極大的力氣在這個輪子上每一個點都使力,一圈一圈,順著同一個方向推動。雖然每一圈都轉得非常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輪子會越轉越快,直到某一個力學的臨界點,飛輪本身的重量不再是負擔,反而會創造出更大衝力。這有如新的班級經營開始,當學生和家長跟老師及學校還沒達成共通模式的初期,但達成共通模式後轉變成長的速度是非常快。
水結晶效應:用正向的理念、話語或行動跟水對話,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它的結晶體是呈現美麗,相反的用不好聽的言語跟它說話,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晶體是不美麗。在我們身邊的任何人或組織當中,沒有人是喜歡被負面的言語或行為包圍,多用正向的方式及語言共同成長。
蝴蝶效應:一個微小事件,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職場上,你某個小小選擇,很可能就一連串地影響了你的職涯路線。
螃蟹理論:抓螃蟹的時候,如竹簍裡只有一隻螃蟹時要蓋上蓋子,不然他會從竹蔞裡爬出,但只要竹蔞中有一隻以上的螃蟹,那麼就不須蓋子因當有一隻螃蟹想往上爬、掙脫時,其它螃蟹就會攀附上來,讓所有螃蟹都無法逃生。放在企業中,這個狀況是所有公司都不樂見的。往往是因為小人當道,或是不同部門惡性競爭,反倒導致公司整體素質低落、競爭力下滑。
在組織學習中,如何善用組織學習五手:握手:共同合作,牽手:牽起彼此的手一起走過困難,舉手:有問題記得要舉手發問,拍手:用掌聲鼓勵身邊的組織與朋友,動手:動手做就離目標進一點。
組織學習是人與組織的修練:
再怎麼偉大的想法,若不能轉換為具體的行動步驟,就等於毫無意義可言。
少了執行力,突破性思考沒有用,學習也不會帶來價值,組織成員無法達成目標,改革也會半途而廢。
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在想法轉換為具體的行動,這個改變會帶來一些的衝突及衝擊,選擇上有得有失,有很多的時候沒有辦法達成兩者兼顧方式,以我自己來說我選擇讀書就必須將家庭某些工作及志工的參與服務暫停,因時間上無法配合相對工作上也做非常大的調整,讓自己能放心的在學校學習,家庭的方面就由先生和孩子們多幫忙我分擔,在學校學姐同學們陪伴,也樂於跟我分享有問必答,有時候感覺自己回到小學新生入學一般,有孤獨害怕的感覺,來到一個完全新的群體感到非常緊張,還好學姐們把我的手牽起來,當我舉手時,有問題學姐也會細心回答,不斷鼓勵我跟我分享共同一起學習,自己試著做中學,學中覺不斷修正自己的腳步,接受全新不同的學習。
教授在課堂中教學讓我安心的學習成長,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很努力地在做學習。
感謝學校、教授、同學們陪伴成長。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08(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三單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心得:
UNESCO針對教育有以下下三大任務:
1、促進教育成為基本人權;
2、增進教育的品質;
3、鼓勵實驗、創新與政策對話。
而教育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方式,唯有教育與學習,才能脫離貧窮的輪迴,近年來,由於經濟快速變遷、產業結構改變,導致貧富差距更加明顯,尤其是城鄉差距相差聖遠,貧富不均、資源分配不足,如何面對貧窮所帶來的衝擊,須勇敢面對,唯有認真求學,才能推離「貧窮」所帶來的困苦,翻轉人生。
而教育是:是機構、政策、制度面,教育所謂:「上所施,下所效」,學校亦是教育的機構場所,所傳授的知識內涵是: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道德的責任與實踐、社會發展與關懷。教育不只是單向的教學及傳授知識,教師可透過經驗、見識、歷練、知識中,教導、影響學生,夠過師生的雙向互動的溝通及交流,真正開啟學生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效果。
而學習是:從個人以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及自由選擇的機會,學習者可以善用多元的資源,讓自身學習到知識、技能、價值觀、行為及理解理解層面,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是個人、社會、環境之間持續互動的過程,無論是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透過學習的過程中,將能使學習者有所成長,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生活到處是風景,人生處處有風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總會有美好的風景,在於自己用什麼心態去看待。一個心中充滿希望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
會用正確的心態、好的心境,去欣賞沿途風景,在這當中,所經歷的人、事、物,透過經歷、體驗、嘗試、參與,一定可以找到學習的意義,讓學習變得有趣,進而熱愛學習。
教學:有人教導,有人學習,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互動中,引導學習興趣,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以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進而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及能力。
在不斷的學習當中,吸取眾多的知識同時,也要培養自身的判斷能力,而增進判斷力所需要的能力,應該是要加強邏輯思考及批判能力,邏輯思考所代表著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可以做出推理和假設,而批判能力是要質疑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能客觀處理證據問題,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會出現許多有瑕疵的客觀證據,我們必須要嚴謹地確認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因此吸收多元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真偽,才不會被他人牽著鼻子走,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3/03/05(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佳儒
學生學號:111436505
上課心得:
Learning
L>C (Learning, Change)
L<C=D (Learning, Change, Death)
L=P+Q+A+R (Learning, Programmed Knowledge, Questioning, Action, Reflection)
組織學習即是一種透過個人、團體到組織彼此互動影響的社會化過程,是一種經驗與練習的認知過程。凡是組織持續調整或改變組織原有的認知架構,採納新的行為模式,增強組織因應變局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就是組織學習。
學習型組織2項基本概念
✦組織進行學習
✦組織促進學習
組織學習的層次
✦單環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單環學習係一種組織內部適應的過程。
✦雙環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涉及了組織對外在環境的適應。
✦再學習(deutero learning):具有自我轉換的能力。
組織學習的五隻手
組織成員的感情溫度,影響組織學習的速度與效度
✦握手(建立人際關係)
✦牽手(互相提攜,共創美好)
✦拍手(給人鼓勵)
✦動手(會做夢、高度執行力)
✦舉手(樂於分享,願意請益)
組織文化的檢視
(一)煮蛙文化:視而不察、察而不覺,如溫水煮青蛙猶不自死之將至。
(二)螃蟹文化:螃蟹是踩著別人往上爬,組織不可有螃蟹文化。
(三)猴子文化:蕭規曹隨,毫無創新,組織無發展空間。
(四)老鷹文化:適度的競爭力、適當的淘汰制度。
(五)土虱文化:土虱人物,看見問題、解決問題,有異見才有前途。
(六)雁行文化:勇於提出問題、勇於參與、提供解決方案。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
1.向過去學習(經驗為師,透過檢視過去,將經驗轉換成成果)
2.向未來學習(察覺未來,向新趨勢邁進)
另外這堂課比較特別的是同學分享上學期的期末作業,設計了一套桌遊。藉由共學的內涵做出發點,在遊戲中可以達到團隊合作,互相學習。互動也很有趣,非常的好玩!!!
「因緣和合」-廣結善緣、心存善念,好運跟著來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23.03.06(一)
課程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學系名稱:中正 成教所 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1710009
學生姓名:余金娥
「組織學習」係指組織透過持續性且有效的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整體組織的學習,進而有效解決組織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升組織應變及創新的能力,以促進組織成員與整體組織的發展。而「終身學習」主張個體在一生中的任何階段皆需不斷的進行學習活動,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終身學習對於個人、團隊與組織的發展非常重要,而人類學習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向過去學習」,強調從過去已發生的事情中學習,也就是智慧的累積,另一種是「向未來學習」,涉及到直覺力,是創新的要件。知識的累積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轉化為經驗或內化為智慧,而最終能讓我們在必要時刻透過直覺力進行判斷與回應。智慧和直覺力互為因果也能相輔相成,智慧的累積和內化會加強直覺力的發展,而直覺力的運用也可以促進智慧的深化,故我們要「向過去學習」以避免重蹈覆轍並有效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也要「向未來學習」以做好應變及創新的準備。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今社會快速變遷之下,沒有人能真正為未來做足準備,過去的經驗可能已經不管用,甚至會成為阻礙,因此,我們須多「向未來學習」,該怎麼做呢?我們或許可以從「U型理論」得到一些啟示。
「U型理論」的核心精神即為「向未來學習」,其名稱來自於其圖示形狀,代表了個人、團隊或組織在解決問題或面對挑戰時所經歷的轉變過程,由「失衡」到「平衡」再到「新平衡」的一系列階段,該理論認為,人們面臨一個問題或挑戰時,通常會採取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習慣性的行動方式,而這些方式可能無法帶來真正的解決方案,例如許多組織在推動組織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概念還停留在舊思維,窄化學習的真義與方法,以致於無法順利推動組織變革,而「U型理論」可幫助我們找出盲點並推動變革的思想概念,也能透過「共同創始」、「共同感知」、「共同流現」、「共同創造」、「共同發展」五項行動,進一步瞭解組織學習與領導變革的歷程,就像明烈老師在上次上課時帶我們探索校園,讓我們講述自己「看見」、「感受」、「領悟」、「學習」、「分享」,首先嘗試看見生命的脈絡,觀察、傾聽並感受自己內在的聲音,領悟知識的深層來源並連結浮現的未來,學習創造原型並從實踐中探索未來,最後共同分享與發展較大的創新系統。
接著,我們來看看組織學習與領導變革的觀點,現今許多組織從「工具主義」觀點出發,將組織成員的學習視為促使組織擴大獲利的工具,而唯組織之利是圖,失去組織學習的本質,而從「人文主義」的觀點出發,學習不應僅是對組織有利,亦應將個人、團隊及社會的利益置於首要地位,就像明烈老師提到的「因緣和合」,亦即人世間的人事物是結合各種條件而存在的,彼此都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一旦缺少「緣」,諸事難成,對待一切人事物若能存有善念,就能廣結善緣,而將此概念運用在組織學習,尊重組織內的所有成員,並考量人與組織的雙重利益,方才能促使組織學習的變革,持續往前邁進並且發揮出最大成效。另一方面,改變是組織學習的重要本質,若要成功推動組織學習,個人、團隊與組織都須先學會改變、熟悉改變、掌握改變、駕馭改變,而且必須進行系統變革,其首要工作是看清人們所見(seeing our seeing),這需要全然開放精神、心靈與意志的智慧,須透過觀察、認識和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認識到可能存在的盲點和偏見,讓自己能更加客觀地看待現實世界,故為一切真正學習的開始與關鍵。
身處變遷如此快速的現代社會,變革往往快得讓人措手不及,而趨勢也瞬息萬變,現代化的組織應即時掌握趨勢,並須因應組織學習發展趨勢擬定變革策略,透過一連串小而精準的變革,落實組織系統與深層的變革,在過程中不斷優化和改進,持續提升組織發展的優勢,並隨著時間累積與循序漸進,逐步化解變革的阻力與障礙,創造變革的效益,同時避免因大規模變革而造成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讓組織內部的成員逐步適應和接受變革,進而將變革融入成為組織文化,進而提升組織的整體效能。為型塑組織"樂於"變革的氛圍,我們需要在組織變革的過程中意識到「阻力」的存在,設法瞭解其來源、原因和形式,並制定有效的策略來減少或處理它,以促進人們對變革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沒有適度的阻力和挑戰,個人或組織可能會停滯不前,缺乏成長和進步的機會,正如岩石和浪花相互作用,互相碰撞,會產生美麗的景觀和強大的力量,雖然在進行變革時適當的阻力是好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需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明烈老師今天一開始上課即告訴我們「樂在學習」的重要,之後帶入組織學習與變革的概念,結語則以趨勢大師奈思比(John Naisbitt)的話語提醒我們:「不論未來能帶給我們任何新希望,如果沒有快樂的話,一切都是枉然」,於我心有戚戚焉,在追求夢想與進修學習的路上,若忘記了自己的良善溫暖的本質與益己利眾的初衷,或是忽略正面情緒的重要性,該是一件多麼本末倒置又得不償失的事情啊,因此,靜下心來讓自己的心靈變得透徹,練習自我覺察去辨別與取捨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如同〈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 〉所言:「…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另外還有「雖一時不可改變但最終會被改變的事」。最後,老師在導讀〈帶走康河上的那一片雲彩〉時,鼓勵我們未來可以嘗試寫一些抒情文或社論,將學術理論大眾化、普及化,恰好這也是我的理想之一,雖然有需多需要學習與加強的地方,也還在緩步前行,但我相信只要方向是正確的,保持發展與變革的彈性,堅持走下去,總有一天我會實現我的想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2023/3/8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8(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法爾報告書:
教育的目的乃在於促使個體能「自我肯定」、「自我獨立」,使人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教育的目的並非在於使個人獲得某種職業訓練,以利於終生可以從事某一特定的工作,而在於促使個人職業流動的可能性能達到最高極限。
在不影響教育發展的情況下,有必要重新檢討教育的目的、方法與結構。 《法爾報告書》特別強調終身教育與學習社會這兩種理念。
如果個人必須學習的事物不斷地被重新發現,並且不斷地更新其內容,則「教學」變成「教育」,且更能進一步成為「學習」。
這正是未來的教育所將面臨的主要挑戰。
狄洛爾報告書:
以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為主軸,強調學習是人類亟待開發且至為珍貴的寶藏。
探討的層面主要涵蓋了人類當前所面臨的衝擊與挑戰、人力的充分開發、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途徑、終身教育的概念及教育改革的參與等層面。
UNESCO推展全球終身學習的主要具體貢獻如下:
一、促動全球社會對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的重視
二、強調新人文主義取向的終身學習有助於個人的全面發展
三、召開重要國際會議凝聚了全球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行動力
四、提出學習社會的理想以作為實現終身學習的願景
五、推動學習權與教育權的理念而有助於教育政策的革新
六、積極為成人教育的角色與功能尋找到定位
七、建構終身學習轉變指標以促使教育變革有明確方向可循
八、舉辦國際成人學習週活動而促進了新學習文化的發展
九、提出教育支柱的理念而豐富了終身學習的內涵
十、倡導全民教育的理念而與終身學習的理想相互輝映
教育與學習的關係分享;
教育是核心能力培養,無法立竿見影的效果,卻能真正改變個人的氣質和思維。
學習是獲得新的理解知識行為,技能價值觀態度和偏好的過程。
教育就像我在教學的當下,孩子的知識收穫是當下無法直接看見,需要時間等待。
學習的狀況比如在教學生數學題,當孩子理解了自然當下可以算出正確的解答。
教育與學習是需要相輔相成才能完成理想與理念。
在我個人身上實現,終身學習的努力用半年時間上課及實作學習,課程結束後;跟著同期上課同學們一起到外面租場地練習,大家互相鼓勵支持研究,考取照顧服務員證照。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真的是很難得的記憶。
當照服員證照領取後,接著就安排帶著媽媽去日本及越南旅遊完成媽媽的願望,而我也充份地在過程中將所學發揮出來;完成珍貴不再有的回憶。
吳明烈教授上課時,常提醒我們大家能聚在一起一定是有某一種好的因緣聚會,在當下要非常珍惜這份緣,錯過就不再有。
教育的四大支柱
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追求知識(learning to know)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
個人一方面要學會做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更應養成處理各種情境的能力。
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
每個人的天賦就如同被埋藏的寶藏,需經由適當的途徑開發,以獲得充分的發展。
吳明烈教授今天上課,分享請把仇恨寫在沙灘上,讓海水將它帶走。
把恩惠刻在石頭上,提醒不忘恩。
教育是學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追求知識在生活中實現,學會做事方法懂得善用在各種情境中,學會發展創意實現。
今天另一節課走出教室,教授帶著我們到吉櫻花林上課,路上也聞到五色茉莉的花香,在繽紛的吉櫻花還有忙碌採花蜜得蜜蜂一起上課好美的境界,我們在美的情境中分享著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個人覺得終身學習是人與社會國家地方大眾共同結合,形成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
終身學習是一項進步理念、終身學習是一種公共政策、終身學習是一套實踐行動、終身學習是一個理想願景。
感謝學校、教授及同學們憶起陪伴成長。
110409515林儀親
2023-03-07, 週二 21:32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3.03.01(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二單元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林儀親
學號:110409515
心得:
終身學習不是一種口號,而是要與生活相互融合再一起,目的在於增進所有學習者的知識與能力。終身學習理念的發展,將持續為人類帶來更進步的未來。
終身學習的理想願景即在於邁向學習時代與建立新學習文化,進而實現學習社會,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課堂上老師提到聖嚴法師、惟覺法師、星雲法師等人的四他、四對、四給,讓我有所感受深刻。
聖嚴法師:四它
面對它➝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處理它➝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接受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工作上遇到煩心的事,首先,要勇敢的去面對問題,再來解決問題,接受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不管結果如何,都要平心靜氣接受,並且放下,重新出發,好好面對自己現在的生活。
惟覺法師:四對
對上以敬➝父母、師長、公司主管等要有恭敬心。
對下以慈➝對晚輩、下屬、乃至三塗惡道的眾生要有慈悲心。
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合、客氣、謙卑。
對事以真➝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時刻保有謙卑、慈善之心,對主管、平輩、下屬都必須尊重對方,做事必須盡力做好、認真的去完成。
星雲法師:四給
給人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
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
給人希望➝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功的動力。
給人方便➝能通權變達。
目標與心鏡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3.06(一)
課程地點:Google Meet
學系名稱:中正高齡所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0751011
學生姓名:梁雅琪
「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每次在明烈老師的課堂及文章中總是能深刻感受到老師以自然為師的那份恬靜與悟道。在老師的課堂中也常常能將心思沉靜下來。尤其昨天週一幾乎是馬不停蹄的滿堂,在晚上的線上課堂中隨著老師的帶領,將一天的忙碌慢慢沉澱,直至心思澄淨。
老師在這次的課程中除了再次講述組織學習的理論之外,也提到了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柴郡貓。故事的片段是這樣的:
愛麗絲問柴郡貓:「請告訴我,我該往哪邊走?」
柴郡貓貓:「那得看你想去哪裡。」
愛麗絲;「我不一定要去哪裡。」
柴郡貓:「那走哪條路都一樣。」
我之前讀愛麗絲夢遊仙境時並沒有特別留意到這一段,經老師提及才發現這一段對話不僅只是童話故事而已,而是富有哲學意涵的對話。啟發了我們對於目的地與方向的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愛麗絲想知道應該往哪裡走,但柴郡貓卻問她想要去哪裡,因為沒有確定的目的地,選擇哪條路都一樣。這個情境也顯示了「目的地」對於人們行動方向的重要性,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容易迷失方向,走向錯誤的道路。一如組織學習中必然要有「共同願景」,眾人才能齊心一致地往前邁進。
這也讓我想起了第一次獨自去東京自助旅遊時,因為不小心提早下了地鐵站,必須徒步走到東京車站。當時的手機網速非常慢,而且租借的網路很快就到達上限。沒有了google地圖的輔助,只能仰賴路人幫忙。當時就深刻體會到:大家都很願意幫你,但你自己要知道你要去哪裡。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師幾乎每堂課都會提到這句千古名言。我們必須常在紛亂的訊息中安住自己內心,並傾聽內在的心聲。當一個人感到內心平靜之後,才能夠專注地思考問題,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心如明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一切清澈澄明。
期待透過後續的課程能涵養出更有智慧、更有直覺力、心緒更加通透的自己。
目標與心鏡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3.06(一)
課程地點:Google Meet
學系名稱:中正高齡所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0751011
學生姓名:梁雅琪
「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每次在明烈老師的課堂及文章中總是能深刻感受到老師以自然為師的那份恬靜與悟道。在老師的課堂中也常常能將心思沉靜下來。尤其昨天週一幾乎是馬不停蹄的滿堂,在晚上的線上課堂中隨著老師的帶領,將一天的忙碌慢慢沉澱,直至心思澄淨。
老師在這次的課程中除了再次講述組織學習的理論之外,也提到了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柴郡貓。故事的片段是這樣的:
愛麗絲問柴郡貓:「請告訴我,我該往哪邊走?」
柴郡貓貓:「那得看你想去哪裡。」
愛麗絲;「我不一定要去哪裡。」
柴郡貓:「那走哪條路都一樣。」
我之前讀愛麗絲夢遊仙境時並沒有特別留意到這一段,經老師提及才發現這一段對話不僅只是童話故事而已,而是富有哲學意涵的對話。啟發了我們對於目的地與方向的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愛麗絲想知道應該往哪裡走,但柴郡貓卻問她想要去哪裡,因為沒有確定的目的地,選擇哪條路都一樣。這個情境也顯示了「目的地」對於人們行動方向的重要性,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容易迷失方向,走向錯誤的道路。一如組織學習中必然要有「共同願景」,眾人才能齊心一致地往前邁進。
這也讓我想起了第一次獨自去東京自助旅遊時,因為不小心提早下了地鐵站,必須徒步走到東京車站。當時的手機網速非常慢,而且租借的網路很快就到達上限。沒有了google地圖的輔助,只能仰賴路人幫忙。當時就深刻體會到:大家都很願意幫你,但你自己要知道你要去哪裡。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師幾乎每堂課都會提到這句《莊子》的千古名言。我們必須常在紛亂的訊息中安住自己內心,並傾聽內在的心聲。當一個人感到內心平靜之後,才能夠專注地思考問題,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心如明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一切清澈澄明。
期待透過後續的課程能涵養出更有智慧、更有直覺力、心緒更加通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