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
第五單元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與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課程時間:2023.03.2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成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雯雯
學號:111409511
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練是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事實。自我超越是學習組織的精神基礎,也是一種真正的終生學習。
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的起步;藉此,我們學習挖掘內心世界的圖象,使這些圖象浮上表面,並嚴加審視。此外尚可藉此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接納別人的意見。
當思考如何成為一位『自我超越』的人,一開始的動機想法是「競爭」;但如果是轉向自我內在的思考,意思應趨向「自我提升」。轉向自我提升的思考模式,比較不哪麼苛刻嚴厲。如我能夠不斷實現自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感受到能夠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過程是不斷的探索及極富滿足感,這是這堂課我認為的自我超越,也是一種愉悅的終身『學習』。
而在這項修練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之間的關係,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承諾,是學習型企業所特有的精神。這也許是進階精進至團隊學習重要的一環。
關於改善心智模式重點,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起步。我認為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必須有深刻的自我察覺與堅毅的驅動力。
在 1983 年Don Norman提出,心智模型是一個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可以透過觀察、教學、推測建立而成,進而幫助人理解並且預期一個事件的發生。
透過實驗觀察,他歸納出心智模型有幾個特點:
1.不完整性(Incomplete)心智模型會一直成長演化
2.局限性(Limited)人們執行心智模型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穩定(Unstable)人們容易忘記一些系統細節,特別是當已經有段時間沒有運用那些細節的時候
4.缺乏明確的界線(Boundaries)人們容易因為載體或操作很相近而混淆
5.不科學(Unscientific),人們會保留「迷信的」行為模式,即便他們理解是非必要的
6.粗略(Parsimonious),人們寧願做額外的體力活,也不願花心思進行計畫,人們樂於多花力氣,也不想增加認知複雜度。
心智模型目的幫助人們進行預測與解釋,這些模型並不需要技術上精準,但要(於個人而言)合理並有效。每個人的心智模型不同,變因包含使用者的技術背景、之前有沒有碰過類似系統的經驗、以及使用者資訊處理程序的架構。
根據以上論述,將鏡子轉向自己,做深入自我察覺與認識,不斷的練習斷開錯誤的信念和修正及建立正確的思維,才有辦法改善心智模式。鍛鍊心智肌肉也是需要經過不斷不斷練習的。
2023.03.22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22(三)
課程地點:拂水山莊、金龍山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六單元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 反思。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心得:
今天很謝謝老師的課程安排,讓我有機會來到拂水山莊進行參訪,雖說在三年前就已經知道這個地方,但也一直沒有機會可以走進來。透過賴大哥的介紹,讓我們可以了解到拂水山莊的脈絡,是什麼樣的因素,可以讓原本在都市生活的人,會願意來到鄉下地方,來做發展,而後,帶領我們參觀整個莊園,他對於莊園是十分了解,且很用心的在照顧莊園,莊園裡的每一顆、每一株花、草、樹木都是他用心去栽種的,透過賴大哥的介紹,也讓我學習到許多以前不認識的植物:雀舌黃楊、木蓮、黃金串錢柳等等。
對於莊園的植物種植規劃方式,也要考慮許多,如成長過程中,會不會去佔領到另一顆的成長空間,種樹也是一門學問,要考慮到關係、空間、實用性,在腦海中,對於莊園是有一副構圖的,才能打造出讓人心曠神怡,貼近大自然的地方。在五葉松的身上,會看到許多繩子,這是去做雕塑的作用,用繩子牽引著成長的方向,因此,每一顆五葉松都各有特色,在參觀的過程中,發現到小黑蚊沒有想像中的多,賴大哥表示:樹木要透光,這樣就不會產生較重的濕氣,也就不會孳生小蟲子了,當下說完,就馬上去看五葉松,真的是每一根樹幹上的葉子,都是有經過修整,所以都可以透光,馬上又學到一個小知識。
在賴大哥身上,讓我看到了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及熱情,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隨坡逐流,跟隨著自己內心所嚮往的事,去做發展、研究,雖然一開始會很辛苦,但到最後仍會苦盡甘來,就像是種植植物要有適合的海拔及環境,人們也一樣,最終也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也會有個自己一片的小小園地。
林老師講述著,以前所認為的成就,就是努力賺錢,別人給予自己一些掌聲,就更努力的加班,但透過賴大哥,將林老師帶來這片莊園後,想法也就慢慢的轉換了。在這當中,也領悟到了中道所說的道理,做事做剛好就好;做事情不能太積極、也不能敷衍失職,因為太積極,可能鋼刀易折;太消極了,事情不能成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走的路,只要靜下心來去走,平靜看到事物,內心就會有無限的喜悅,但最難的事,現在處於一個科技快速發展的社會,如何讓自己心靜下來,不被外物所干擾了,應該要去尋找一個讓自己這件事,可以全心全力的投入在其中,從這過程中,獲得到心靈的平靜及滿足。學習花道,透過花道,可以了解到人生中的道理,也了解心態的重要性,在花藝比賽過程中,因為林老師豁達、無所求,最後獲得到最高的獎項,唯有心靜、心態正確了,所插出來的花才會漂亮。透過林老師向我們解說當天的那盆花的意涵,原來透過一盆花,也可以發現到這麼多重要的線索,活潑又要不失穩重,作為點綴的花,也不能搶走主角的風采,方方面面互相都要維持平衡。我們可以將所學習到的花道藝術,可以運用在生活中、融入生活,像當天林老師所準備的點心,每個擺盤都是經過設計的,沒想到透過葉子及花的點綴,讓點心看起來別具一格。
以前的教育觀念,總是會說學習藝術,以後會沒有工作,但在我看來並不是這樣,生活當中處處都是藝術、處處都是美學,我們必須要培養欣賞藝術的眼光,小至房間佈置這些都是要透過美感去完成的,學習任何一項藝術或音樂也好,都是讓自己多一份才能,添增自己小小的成就感,當自己工作不如意時,我們可以運用自己所才能,自己去療癒自己,讓自己的壓力、不愉快,有個宣洩的管道,而多了這份才能,可以與相同興趣者,結為同伴,一起互相學習、進修,進而提升才能方面的造詣。
人生要美好,首先要先認識自己,唯有認識自己,才會認識周圍的一切,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那要如何將生活過得好呢。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常交流往來的人,要自己去做選擇及篩選,可以多接近高德之人,不要害怕朋友少,怕孤單,每一個的人際互動,都是要去用心經營的,要學會好好自己過生活,在這過程中,也會吸引到與你價值觀相同的人。
110409515林儀親
2023-03-24, 週五 23:33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課程時間:2023.03.22(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林儀親
學號:110409515
心得:
今天到拂水山莊參訪,莊園種滿了大大小小的五葉松,每顆五葉松的造型都是有賴大哥的巧思與用心,當我走進莊園讓人身心靈釋放鬆,從不懂被人嘲笑到現在透過自己內心的對話用在樹的身上與生命的對話。
林老師27歲開始學插花,從插花的造性也是又意境的,而是要有主角與配角之分,才不會失去平衡,而一個人要有深度要終身學習,心沒有平衡就會倒下去,花藝也是需要平衡的,活潑不失穩重,所以也是有人生的意境。老師也說;人生要美好要先認識自己,有真誠的心才會感動自己。今天的課程讓我學到大哥與林老師的人生體驗和有不同的人生知道,也要向他們夫妻一樣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1終身學習、2學習社會
課程時間:2023.03.22 (三)
課程地點:拂水山莊、金龍山
學系:終發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1終身學習、2學習社會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因著與明烈老師的好交情,拂水山莊創辦人賴聯聰(賴大哥)親自與我們分享三十多年來的五葉松園林創造的過程,真是三生有幸!
學建築的賴大哥,年輕時何等意氣風發。卻在頓悟生命意義時毅然放棄事業,在持續學習、謙和地與自然對話,自我反思中,園林設計裡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初期種下的二百棵五葉松樹苗,如今已然蒼挺獨立,莊內丘漥起伏、林木掩映、鳥語花香,行走移步間足見賴大哥的用心與巧思。
作為使用植物為設計元素的創作者,從園林的配置中可看出賴大哥之思緒縝密,卻不強勢奪人,處處考量,以期天、地、人和! 賴大哥面對一年只長三十公分的五葉松,順著生長勢道,用人工方法慢慢修剪拉牽,不僅給枝椏擺出動人形貌,更是仔細地讓挑選周圍草木,使其葉、花、果的顏色均配合著四季呈現、整體考量著如何與流水、遠山相呼應,達成自然裡的平衡,讓身在其中的人不知不覺地放鬆,身心靈壓力莫名地釋放了! 賴大哥彷彿詩書中的魏晉名士,其精神生活中是極自由、極解放,富有智能、濃於熱情,其風流之姿讓雋玲敬仰。如同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名士」者,清逸之氣也。風流者,如風之飄,如水之流,不主故常,而以自在適性為主。故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2023/3/22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2023/3/22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22(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余孟憶
學生學號:112409504
今天到拂水山莊參訪,一進入山莊就被五葉松圍繞著,心情馬上沉靜下來,莊主賴大哥看起來是一位非常沉著但寡言的人,但當他帶領我們參觀園區時,他訴說著他如何將著莊園打造成他心中的園地時神情充滿著光彩、滔滔不絕地講述著,當他在介紹莊園的每棵植物時,我感受到賴大哥悉心照護著些樹木,不僅供給他們養分,當這些樹恣意生長時他也會適時的導正它們讓它們往適合方向狀態成長,也讓它們擁有自己的天地成為莊園獨一無二風景,每棵樹都活出了屬於自己的方式而,這當中也充滿了賴大哥滿滿的愛。林老師是活潑且充滿智慧的女性,當她訴說著當年在都市過著優渥的生活時突然賴大哥轉變了原有的生活模式要到山裡來過不同的生活,她的心裡衝擊非常的大也充滿了衝突,但30 多年下來她發現先生的決定是充滿遠見及智慧的事情,林老師也在這30年中學會好好和自己相處、認識自己、突破自己,更在日本池坊的花藝中拿到最高的獎項,當她在分享當天他的盆花含義時讓人折服,他形容活潑中更需要穩重,將他的生活哲學扎扎實實地融入他的花藝中。訪談結束時,招待我們讓人驚艷佳餚~五葉松饅頭、蓮藕粉製作的和菓子擺盤也充滿了藝術感將園區的花、葉都融入盤中,讓人深刻的體會到老師課堂說的我們的生活周遭任何的人事物都是我們終生學習的元素,我們要用心看見、感受、領悟、學習、分享,今天在拂水山莊看見賴大哥和林老師就是最佳的終身學習者代表之一。
110409515林儀親
2023-03-21, 週二 13:15
第三單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時間:2023.03.08(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三單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林儀親
學號:110409515
心得:
教育的目的在促使個體能自我肯定、自我獨立,使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人類一出生即接受教育的 活動。通常母親就是嬰孩的第一個教師。她要教嬰兒吸奶、穿衣、 說話⋯⋯等等。教育的範圍至廣,舉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 會教育。古代遊牧社會,父親教導小孩狩獵;農業社會,父母親教 導子女耕耘收割、做家事等,學習是以學習知識為主,也可以從學習中把知識加以運用。
終身教育是學習社會的基石,要創造一個學習社會,有賴終身學習教育的推動。而終身學習可內外俱足,便可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用意就是在此。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3/03/05(日)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架構四: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德仁
學生學號:111436512
1.吳明烈老師在開始授課時先提到佛教三位大師以”四:字為開頭的四字箴言:
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還有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的「四對」─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組織學習和佛法都是在不斷學習、尋求改變和提升的過程,這些箴言不僅是佛法中的重要概念,提醒我們做人做事應遵循的方針,也是對「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及「組織學習」有益的指導原則,可以引導個人、團隊及組織在學習發展過程中建立一個正向的學習氛圍和發展環境,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和諧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互動,並勇於面對問題和挑戰,克服困難和阻礙,並定期進行反思和省悟,以促進成長並實現目標。
2. 組織學習意涵 :組織中可以分為三個面向, 第一是個人學習 ,第二個是團隊學習:部門學習,第三個是整體組織學習。
*每人都在學習不等於整體組織學習 ,因為是沒有共同的願景及共享、共學的過程並成就共好。 每人各自為政,凝聚力量抵消掉,無法達成目標。
3. 組織學習的層次:
(1.)單環學習:組織有目標,運用對的方法去學習,並有效的達成學習 ,一是組織內部的適應的過程。
(2.)雙環學習: 除了內部組織學習之外,亦能呼應外在變動所作出的學習。
(3. )再學習;建築於單、雙環學習之上,以過去的經驗作為整體學習的基礎,整合既有的學習成果,提升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雙環學習也稱為適應性的學習,再學習也叫做創新性的學習 。
4.組織學習文化:組織成員是工作者,亦是學習者。在團隊中除了個人學習之外,團體組織亦不斷學習,並促進組織學習與改變。進而成為實質的學習型組織 。
5.組織效應與學學習型組織
(1)蝴蝶效應:代表覺察力的重要。
(2)比馬龍效應:自我期待效應。自我期待加上自我努力,勾勒出美好的未來。 (3)鳳凰效應:組織要有大格局做改變,創造美好的未來
(4)飛輪效應 : 雖然一開始每一圈都轉得非常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當越轉越多圈,輪子就會越轉越快,直到某一個臨界點,飛輪本身的重量不再是負擔,反而會創造出更大的衝力。
(5)水結晶效應: 給予組織正能量就會往正向發展,反之則往負面發展。
6.組織學習的五隻手:
(1)握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舉手:互相學習請教 。
(3)牽手:手牽手,心連心 。要提攜扶持,不要互相牽制。
(4)拍手:真心真意在團體中給人讚美。
(5)動手:肯做夢,肯做事,把種種美好的想法實現。
7.組織文化 :
(1)煮蛙文化:視而不察、察而不覺,如溫水煮青蛙猶不自死之將至。
(2)螃蟹文化:螃蟹是踩著別人往上爬,互相牽制。
(3)猴子文化:蕭規曹隨,毫無創新,組織無發展空間。
唯有新思路,才能開創新出路。
(4)老鷹文化:適度的競爭力、適當的淘汰制度。
(5)土虱文化:土虱人物,看見問題、解決問題,有異見才有前途。
(6)雁行文化:勇於提出問題、勇於參與、提供解決方案。
8. 第五級領導: 藉由謙虛的個性和專業的堅持,建立起持久的卓越績效。
9. U型理論的五項行動:
組織學習與領導變革的歷程
(1)共同創始(co-initiating):傾聽生命呼喚你要做的事情,連結人們、脈絡與生命呼喚,並且聚集核心人士一起鼓舞共同目的。
(2)共同感知(co-sensing):走到最有可能的地方,觀察、觀察、再觀察,並且廣泛的傾聽內在的心聲。
(3)共同流現(co-presencing):走到個人與團體寧靜的地方,開啟知識的深層來源,並且連結所要浮現的未來。
(4)共同創造(co-creating):建構原型並且從實踐中探索未來。
(5)共同發展(co-evolving):共同發展較大的創新生態系統,並且促使人們透過從整體看見與行動中跨越界限
10. 組織學習的發展省思:
(1)從人文主義觀點出發,會著重於組織學習促使個人成為自由行動者(free actor),達到解放(emancipation)的目的。在此取向下,學習不應僅是對組織有利,亦應將個人、團隊及社會的利益置於首要地位(Örtenbald, 2001)。若純粹從工具主義觀點出發,則有可能過於重視組織學習的工具性價值,將組織成員的學習視為促使組織擴大獲利的工具,而唯組織之利是圖,如此將失去組織學習的本質。
(2)若要成功推動組織學習,個人與組織均必須先學會改變,而且必須進行系統變革(systemic change)。系統變革的首要工作即是看清人們所見(seeing our seeing),這需要全然開放精神、心靈與意志的智慧,確認自己所接受的假設,並且去聆聽與看見過去從未驗證的事情,此為一切真正學習的開始與關鍵。
收穫:
1.學習三千萬: (1).千萬要終身學習 ,
(2.)千萬要樂在學習,
(3.) 千萬要享用學習 。
投資變做三億: (1 )想法要有創意,
(2. )行動要有意義,
(3.) 人生要有回憶。
2.時間在那裏,成就就在那裏。
3. 一種專業需十年工。
4.人生是有好幾個黃金歲月所累積而成的
5. 成功是靠努力的軌跡、事跡所創造出來的功績。
6. 處處留心皆學問,萬物靜觀皆自得。每件事物都有它的成功之道。
啟發:
(1)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鉅著《管理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中論述社會變遷時,強調每個組織都必須成為改變的原動力並且主動創造改變。若要繼續生存和成功,每個組織都必須成為改變的原動力,要成功的管理改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創造改變。要成為改變的原動力,首先要改變整個組織的心態,讓大家不把改變當成威脅,而是當成機會。
(2)組織學習大師聖吉(Peter Senge)則從人與制度層面的根本改變,提出了深層變革(profound change)的概念。這種變革是兩種變化的結合,一種是人的價值、渴望和行為等內在因素;另一種是過程、策略、做法與制度等外在因素。深層(Profound)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fundus,原意為基礎或地基,字面上的解釋則為「往底層移動」。深層變革少不了學習。組織學習不只是做出新東西,還得建立新的做事方法,亦即養成持續變革的能力。只改變策略、結構與體系仍然不夠,除非產生這些的思考方式有所改變。
組織學習研究之課後心得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14(星期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先修)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慧琪
學生學號:112409502
如同人類生命的進程,「組織」也可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隨著社會變遷、時代更迭與科技的創新,組織要有所發展並維持其生命力,便要有與時俱進的學習力、知識力、創新力與實踐力。誠如明烈老師所言:「組織是為了改善而改變」。組織進行系統變革時,組織內的成員需要抱持開放的精神、心靈與意志,以積極的變革態度,設定適宜的變革目標,為組織塑造因應社會變遷與世界生存發展的新學習文化。然組織變革非一蹴可幾,團隊成員對組織內外在環境的深層思考、明辨及學習,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與挑戰,運用組織學習的五項修練、跨文化的知識連結與持續創新突破的精神,可促進組織的成長與發展,也能促動組織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