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2022/04/27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日期:2022/04/27
地點:線上(訪談小鎮文創、研習2)
主題: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內容:
今日上午與小鎮文創的創辦人何先生進行會談,整段會談下來可說是獲益良多!何先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將同學們的問題回答得非常的清楚明瞭且毫無藏私的分享給大家,然而何先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更是帶入了令人無法忽視的感情,能夠深刻的感受何先生對於小鎮文創與竹山的熱愛,這也能確立為何何先生能夠將小鎮文創帶動得如此活絡,並將其推向全台灣,更是世界各地,相信在經過本次的交流,同學們肯定是獲益良多!
在其中何先生對於同學們的回饋更是帶有濃厚的提拔與教育的意味,能夠從中聽出何先生期許同學們能夠在課堂中成長,並努力確立目標,努力向上的意涵。「創業不是怕失敗,而是怕被笑怕被反對」「多方閱讀、努力向上、並結交有用的朋友」,這兩句話甚是深擊心中,在外界總是提及要敢於面對失敗,但何先生針對失敗中又往下挖了一個層次,那就是面對他人態度攻擊,失敗可以有很多層面,但核心的就是他人的態度,這是非常值得努力的一個方向。
藉由多方閱讀、且結交有用的朋友可以說是貫徹了終身學習的作法,時時學習,隨時精進自己,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如此才能夠帶領一個團隊愈發成長,並朝成功邁進。
下午時老師針對學習型組織進行講解,內容精彩且非常實用,不僅僅是相關知識的汲取,更多的是引發同學們對於未來可以如何將其應用在生活或是職場的環境中,對於中和國小的老師們相信就是應用於對學生的教導,還有針對整個學校的布局都是值得思考的部分。對同學們而言,若是在職者就可以馬上應用於職場;若是學生,則可以預先進行思考,並及早準備,對未來會有相當的優勢!
第11單元 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 第12單元 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第11單元 我國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省思
第12單元 終身學習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課程時間:2022.04.27 (三)
課程地點:竹山小鎮文創 + 中和國小教師研習會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習心得:
古諺:百聞不如一見,特別開心能有機會親耳聽到何培鈞先生的地方創生之實務經驗分享,唯一稍有遺憾是因疫情緣故,將實地訪問改為線上舉行,但是正因如此剛好留待下次再訪「小鎮文創」之緣起。此次訪問讓我透過簡報得以瞭解到較完整的竹山地方創生之故事,從15年前修復百年古宅成為山上最美的民宿「天空的院子」的熱血青年,到小鎮文創的地方創生,把振興竹山鎮當成自己的任務,不只是幫助傳統產業繁榮觀光業,與雲林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張文山教授配合10年多,開發讓孩童能夠認識自己家鄉的教材,扎根教育從小做起,讓孩童具有城鄉的移動能力,將來才有機會回流故鄉貢獻所學。
從為什麼需要創立數位平台→現今碎化的社區營造→透過大數據來達到治理成效→地方創生是要永續經營→人才的培育是首要任務→將竹山鎮創生經驗西延至中國大陸→把地方創生經驗南向到馬來西亞→將創生經驗的模式運用到東北的日本,讓台灣創生成功的經驗擴展到亞洲地區。如同何先生所說,從中國大陸可以學習看大的視野、格局,從馬來西亞可以學習真正的社會多元開放,從日本可以學習到做事的嚴謹、態度及細節關注度。
何先生是位具有理想抱負擁有真正付諸實行的執行力及堅毅力,16年依然熱誠不減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這是因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誠如何先生告訴我們,要找到自己人生所熱愛的東西,並且勇敢的為了捍衛自己喜歡的事情下決定,要有想法不努力是不行的。
第二場教師研習題目是教師要知道的「學習型組織」,先從位在德國的南邊興建於13世紀海德堡婚宴說起「分享」的意義,在組織中鼓舞成員彼此要樂於分享學習成果。組織學習文化能否有效塑造,牽涉到八種影響力尤其學習力是其他組織學習文化塑造力的基礎與核心。適宜組織學習的文化,是雁行文化,是適合團隊合作與創新進步的文化,塑造組織學習的雁行文化:願景、凝聚、責任、鼓勵與關懷。組織學習從改變開始:發現著力點與切入點。不論對個人或是組織來說,終身學習是確保發展優勢的必要途徑,未來學校若都能轉型為具有持續創新力的學習型學校,進而提升社會的生活品質與國家競爭力。參考自(吳明烈,2003)
第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第五項修練之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2022.03.29(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110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玉琳
學生學號:110409518
心得:
老師開頭就破題問大家: 「團體」和「團隊」有什麼不同?
這問題讓空氣停頓了些許時間。
一般說來「團體」中通常只有一位領導者,團體成員沒什麼共同目標。
「團隊」領導者可能會因時間而有所輪替。而成員間有些連帶責任,並且擔負著共同發展的目標。
我們每個人都隸屬於許多不同的「團體」,但卻不見得隸屬某「團隊」。
在「團隊」中成員有一些依靠、討論甚至意見不合,但都希望「我們團隊」能迎向光明且勝利的一方。
在大致瞭解團隊後我們就比較清楚的了解「團隊學習的重要性」。
這是一種共好的成長方式。
在IN方面是自我學習,在OUT方面是相互分享。
團隊學習是1994年Stephen P.Robbins提出團隊概念
這是個 『共同願景X 自我超越』的概念
團隊學習中要有對話、討論和結論
而個人學習也不等於組織學習。
同學分享了一段團對學習影片:怪獸電力公司
影片中很妙的談及醫些新兵怪獸正學習如何嚇人(任何人都需要學習即使是怪獸也是在學習),在團隊學習中談及的深度會談,這些會有討論、知識的碰擊與內心的震盪。
在現狀中童學也談到探索教育
分享了今日救團去哪裡(影片)_培養合作
企業是如何運用探索教育做員工的團隊訓練
團隊技能:
團隊溝通、問題解決,如何下決策、領導與被領導
團隊建立:
跨部門合作、消除本位主義,文化融合。
領導力:
針對中高階主管,學習如何激勵團隊、凝聚團隊。
在國內教育中『探索教育』就是一種『互動學習』,非常強調「做中學」。
企業如何運用探索教育所要的指標效能是:
1.高績效團隊建立:
培養團隊有效率溝通、快速解決問題,縮短決策時間
2.組織引導力:
企業面臨轉型問題,組織必須重新調整願景、建構企業使命,此時需要針對核心幹部進行共同價值觀的重塑。
結論:
『共事』.之前.必須先有『共識』。
『儀式感』能快速進入身、心及情緒的境界.
團隊在計能&領導的培養外,團隊文化的引領與建造更是重要,因為這將能激勵團隊、凝聚團隊。
4/27竹山小鎮文創+中和國小研習會
課程時間:2022.04.27(三)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竹山小鎮文創+中和國小研習會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呂佩招
學號:111409506
心得:
之前上課聽老師談及天空的院子時,對何培鈞先生就非常的好奇。這次在時間許可下報名了這場小鎮文創機構參訪,只是受疫情影響,很可惜今日無法實地參觀,改由線上訪談。
何先生當年二十出頭的年紀,就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並且無畏的勇敢的去投入,真的令我敬佩,他提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只是送去安親班、補習班,不應該只是追求分數。孩子所住的家鄉他了解嗎?這立刻點了我一下,因為我在安親班工作16年了,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孩子完成功課,還好我的老闆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也曾在寒暑假帶著孩子壯遊我們的村里,認識我們的河川、建築古蹟。希望有機會我也能帶著同事、學生拜訪竹山小鎮文創,看看何先生一手修復的天空的院子。
何培鈞:「創業是為自己想做的事去打拼,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掌聲。」確實,我們不應該活在他人的眼光,期待之下,真的,早上這場線上訪談非常受用。
下午是參與中和國小研習會,名烈老師將組織學習融入中小學的教學、辦學,學校也需要導入系統思考,學校教師透過專業社群增能學習,可以促進組織創新與應變能力,例如少子化對偏鄉學校的影響。組織學習從改變開始,善用五隻手(舉手、握手、牽手、拍手、動手)多閱讀、多對話,期勉自己也能為組織發展開起探索與驚奇之旅。
2022/04/12 系統思考
課程時間:2022.04.12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上課心得:
系統思考,使我們跳脫原先的侷限性思考,並擴大思考範圍,只有當自己擴大了思考邊界,才能看出各個事情間的連動關係,能以系統的觀點解釋複雜的狀況,才能改變行為模式,並突破直覺反應的局限。
以往,我們都透過直線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因為已經習慣樣的思考模式,最不耗時,可以快速解決問題,但直線思考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我們只可以看到眼前的問題,卻未看見關係內的連動關係,以為解決了問題,等到經年累月後,會發現,到頭來問題沒解決,反而衍伸出更多問題,就像是今日的問題,來自昨日的解,當下只是把問題從系統的一個部分推移到另一部份,卻不自知。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習系統思考,可以使我們以更深、更廣的角度去看度事情。
往往我們都會深陷在結構衝突內,但卻渾然不知,唯有跳脫原本思維,看清、面對真相,認清楚現實狀況的阻礙,才能使我們對事件背後結構的理解及增加自身的警覺性。
在系統思考上,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交大奶茶案例,讓大家可以動腦思考,為什麼分店變少、菜單減少、提高售價,利潤反而增加,透過小小的案例,讓大家可以比較了解該如何去思考。還有以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減肥議題,讓同學共同動腦討論,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我們應接納不同的意見,有時候你會在困境中有多重的選擇,任何人提出不一樣的答案,都可以激發新的創新想法、構想。
第六項修練之知識管理
第六項修練之知識管理
日期:2022/04/19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第六項修練之知識管理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潘彥榛
學號:111409507
課程心得:
知識能被管理嗎?難以被管理。
獲取知識的動機在「學習」,以人為本的知識具流動性,如何將外顯知識及隱性知識在企業中平衡分布,並得到相同的重視;又具散亂、碎片化,如何將超載資訊轉化為有效的知識,建立良好溝通與連絡網路,為公司或組織內部所用,並善用知識管理與組織智慧, 促使所有成員成為組織中最具價值的資產,而就個人的知識與經驗,代表某種權力與優勢,是否願意與人分享,其誘因與刺激才是致要關鍵。
在1965年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預言「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1990年受資訊化影響出現知識管理觀念;1996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認為知識經濟重點不是經濟,而是知識管理與創新;2002年杜拉克著作「下一個社會」所預見,不是資訊科技本身帶給社會變化,而是資訊科技的運用促使知識在管理性質上發生了變化,並預估在2030年出現;2021年全新修訂版第五項修練中提及五項核心修練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及系統思考,知識管理未被提及,也許將為建立第六項修練的新思維。
常見Nokia有名的slogan原文「Connecting People」中文被翻成「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知識始於人性的思想與經驗,人們對其獲取與分享、交流及互動已習慣透過虛擬網絡的搜尋引擎、社群網絡或社交訊息媒介取得,仍冀以未來,透過實體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的累積,將知識資源轉換為員工能力與企業核心能力,作智慧資本的轉換。厚植企業的競爭優勢,以組織團隊永續學習及實現共同願景,再創造知識管理的新價值。
第六項修練之組織管理
第六項修練之組織管理
日期:2022/04/19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第六項修練之組織管理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潘彥榛
學號:111409507
課程心得:
知識能被管理嗎?難以被管理。
獲取知識的動機在「學習」,以人為本的知識具流動性,如何將外顯知識及隱性知識在企業中平衡分布,並得到相同的重視;又具散亂、碎片化,如何將超載資訊轉化為有效的知識,建立良好溝通與連絡網路,為公司或組織內部所用,並善用知識管理與組織智慧, 促使所有成員成為組織中最具價值的資產,而就個人的知識與經驗,代表某種權力與優勢,是否願意與人分享,其誘因與刺激才是致要關鍵。
在1965年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預言「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1990年受資訊化影響出現知識管理觀念;1996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認為知識經濟重點不是經濟,而是知識管理與創新;2002年杜拉克著作「下一個社會」所預見,不是資訊科技本身帶給社會變化,而是資訊科技的運用促使知識在管理性質上發生了變化,並預估在2030年出現;2021年全新修訂版第五項修練中提及五項核心修練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及系統思考,知識管理未被提及,也許將為建立第六項修練的新思維。
常見Nokia有名的slogan原文「Connecting People」中文被翻成「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知識始於人性的思想與經驗,人們對其獲取與分享、交流及互動已習慣透過虛擬網絡的搜尋引擎、社群網絡或社交訊息媒介取得,仍冀以未來,透過實體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的累積,將知識資源轉換為員工能力與企業核心能力,作智慧資本的轉換。厚植企業的競爭優勢,以組織團隊永續學習及實現共同願景,再創造知識管理的新價值。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4/27課程心得
日期:2022/04/27(三)
課程地點:線上訪談、線上研討會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數位落差、教師要知道的學習型組織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古冬青
學號:111409502
課程心得:疫情的關係,很遺憾我們沒有機會到訪小鎮文創,只能轉為線上與何培鈞先生交流學習,何先生扎根竹山16年,大二的時候發現家鄉的百年廢墟,開始有了活化自己的家鄉,了解自己家鄉的想法,他認為台灣的鄉鎮有機會,學校教的知識要轉化為社會資源,在遇到困難時,要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何先生的16年中有遭遇過很多困境,也包括社會現狀、與很多實體經營業者一樣,來客數的假平比問題推動現在小鎮文創數位治理的進程,他作為創業者沒有因為暫時的成績而止步不前或固步自封,這點很值得我們學習,不一樣的問題就要有不一樣的解決辦法,用更大的格局看問題,而不是一再抄襲舊的。他期待減少家鄉對政府補助的依賴,發想出讓世界人變為竹山人的數位身份證,來過竹山的人會存入數位ID,有利於做統計和分析,更有效率的了解小鎮發展狀況,幫助社區去尋找企業,連結企業解決假平比的問題。 希望台灣的教育不再是把孩子送出去,而是讓孩子們對自己的家鄉有所了解,讓孩子們有城鄉移動的能力,這以上的期許都是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天空的院子經營15年停業,房子老化,需要休息。轉型做線上,經營角度的變化我們看似游刃有餘,但背後可能是多少艱苦思考的過程,所以究竟為什麼要創業,是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嗎?何先生對我最大的啟發可能就是你究竟有多喜歡你要開創的事業。如果夠喜歡那就行動起來,結交有幫助的朋友,大量閱讀和保持運動習慣,堅持下去。
感謝婕寧的分享報告,讓我知道台灣還有這麼多數位學習的平台可以運用,在數位化普及的時代我們值得思考怎樣培養數位素養,透過數位科技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而不是浪費在大量的無效信息上。
明烈老師在中和國小的第二次研討會,老師用輕鬆愉悅的方式,度過炎熱的午後,今天的研討會老師分享了如何將組織學習融入教師工作中,面對少子化的問題,學校也可以按照需求導向、點燃熱情再創造價值的規律成為學習型組織,啟發學生主動學習,並樂於學習,樂在其中,讓每個人都能成才。老師在分享中也提到了創業,所有的困難都是對你是否熱愛這份事業的考驗,想到自己對文化產業的喜愛是否真的達到可以專注當下,聽了今天老師和何先生的鼓勵,我開始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思考創業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