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組織文化、組織學習變革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上課日期:111.03.05
地點:暨大
姓名:張薰予
學系: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學號:110436503
課堂中提到創業,並舉例成功的企業案例,而討論到創業考量時,提到廣告、宣傳,就是以中國人壽「陪練員」廣告影片”We share, we link”為教材,影片中展現企業對於顧客表達的信任與目標,以陪練員隱身在運動員背後的關係,始終陪伴與一起努力的信念,要朝共同目標前進。
而阿吉利斯和雄恩的學習三個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再學習。提到國內成功企業的學習層次案例,具體的改革措施包括設定目標,從改變生產鏈、生產模式,增加目標、調整產能、增加產線,增加人力或委外,並自動化生產導入成果與品質控管,包括汽車輪圈鍛造的雲林巧新科技、高爾夫球桿代工的大田。
組織效應,蝴蝶效應、比馬龍效應、鳳凰效應、飛輪效應、水結晶效應
組織學習從改變開始,三種改變:一切為改善而改變,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
組織學習的方向必須明確,才不致「唉唷一聲撞到橋」。
組織成員的感情,影響組織學習的速度,所以我們要善用五隻手,握手、牽手、舉手、拍手、動手。發展良好的關係,提出與貢獻知識,同心攜手共進,為他人鼓舞拍手和讚美,並且成為會做事肯做事的一員。
跨校研修會
課程時間:2022.05.28(六)-05.29(日)
課程地點:線上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內容:U型理論、世界咖啡館、學習型組織個案分析與方案規劃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報告同學:中正成教所、暨大終發碩一、暨大終發在專碩一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去年聽說跨校研習因疫情改為線上操作,心想沒有實體上課,真實接觸,隔著螢幕互動,這會是一件很折磨的事!然而,在5/28-29紮實地參與兩整天的線上跨校研習課程之後,三組報告內容豐富、簡報精實,含金量高。雖在線上,分組轉場的流程順暢與用心,讓我感受到宛如實境,加上同儕們共學敞開,專心認真的態度,不僅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更讓我充實地學習,滿載而歸!!
“U型理論”,會前閱讀時發現需要不斷反思,才能真實理解。感謝報告的中正成教同學,讓工作、家庭與學業三頭燒,時間永遠不夠的我透過同學們的口頭報告,快速地學習到U型理論的精華。U型理論的系統更新,與五項修練中的改變心智模式的概念相通,先從內在源頭看見自身的盲點,使,在團體中透過對話,在系統看見自己。接續使用”針眼”的概念,大抵同”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在物質與心智重新整合,形式跟著意識走的情況下,在系統中重新的共同啟動、共同感知,進而共同創造。當中的本位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利害關係則須追本溯源地反思與探詢,最終在社會演進
矩陣中前進。
學習型組織的個案分析可以:找出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預防措施、協助個案
潛能充分發展、提升組織機構得績效;澳洲溫德姆,又稱雲登市。是一個外來人口移入、新興發展的新市鎮,透過學習賺錢節、終身教育計畫、15-25歲的簡歷幫助、和解行動計畫等等策略,讓市民
容易取得學習資源,技能再學習!
世界咖啡館,之前在工作場域或研習面均經驗過,就是一個活動,感受不到其威力。感謝同學們用心的預備,完整讓我認知其發展的脈絡及精確考究細節流程,切實地操作,擁有了不同以往的經驗。個人因分組中遇到的中正博班學長,他的開放分享與樂意指導,幫助我在課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就此解開,瞬間對於老師所說的共學分享經驗流有了共感,超開心!
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上課日期:111.05.14
地點:線上視訊上課
姓名:張薰予
學系: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學號:110436503
組織學習兩日研修會,參加對象是暨大終發碩班、碩專班以及中正成教的三代同堂班,共四十餘人。兩天流程分為四個主要的主題,第一天上午是U型理論,下午是組織學習個案分析及方案規劃,第二天上午是世界咖啡館,下午是專家演講。
U型理論
U型理論的三個主要元素,盲點、覺知型變革、新敘事。
在分組小組報告時,代表報告者,如同第一階段操作時的盲點,報告雖然是集體討論,但報告內容卻是依照個人習慣與背景,充滿個人內在條件。經過多次操作分組討論之後,每組的呈現更有組織、更有系統,這過程的覺知與改變,似乎是U型理論的第二階段。
世界咖啡館
世界咖啡館透過分享知識,深度會談,透過聆聽,集結觀點形成共識的方法。實際的做法可以透過情境安排設計,每個人可以參與和貢獻。
實際操作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方式,發現有別於以往的團體討論,但可能是大家沒有更廣泛的主題,四輪的交叉對話,最後逐漸停滯也減少了討論的熱情。
林海清教授演講
海清教授的演講題材與資料,是最近期更新的內容,以疫情貫穿各個段落。學習因應疫情的挑戰,各種組織發展出來的新形態,學習不會停止,型態可以不斷創新,培養學習的文化,才能面對未知的挑戰。
學習型組織個案分析及方案規劃
學習理論最有樂趣的部分,在於熟悉而運用,實際應用於生活中的深刻體驗。本次研修報告的準備期間,起初小組五人進入學習智障的情況下,一開始並沒有掌握到正確的題目與報告大綱,侷限在片面的個人想法當中,又在五人各自面臨工作、家庭、生活上的諸多狀況,時間不足、壓力大,陷入膠著。經過每週定時的反覆討論修正,團隊共同相議集思廣益思考問題點,設定工作進度,確定每週的目標,逐漸突破自己的障礙,透過經驗培養出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默契與做法,並且在最後順利呈現。回頭檢視這過程,正是彼得聖吉的五項修練的部分內容。
從這兩天每次的分組討論活動,體認到學習與團隊合作是解決問題不可避免也不可缺少的方式,「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走得遠」,要集結眾人的知識力量,擷取集體意識、促成集體行動,需要投入更多人的參與;相同的,想要解決一些問題或是創新創造,都是需要集結更多的人,形成團體、團隊的組織,而且聆聽、對話。
110409515林儀親
2022-06-05, 週日 10:42
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
課程時間:2022.4.19 (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課程主題:第六項修練 知識管理
學系名稱:終發所碩一
學生姓名:林儀親
學號:110409505
知識是個人的寶藏,透過閱讀如何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老師常說要把知識內化才會是自己的,並將知識分享。
知識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稱為知識,並透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資訊。知識管理是針對個人及社群所擁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確認、創造、掌握、使用、分享及傳播進行積極及有效的管理。主要涵蓋的固有理論及應用層面包括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資訊科技應用,及人事管理等。由於知識管理的概念通常與企業的各種改善願景相關,知識管理在現今企業上的實踐愈來愈受到重視,並將運用在公司管理上。
知識的分類可分為:1.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2.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是能夠明確表達的知識,唯有善用知識才能將知識發揮到最大。
組織學習電影賞析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上課日期:111.05.14
地點:線上視訊上課
姓名:張薰予
學系: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學號:110436503
心得:
《春風化雨》觀後聯想
這部電影的原文片名直譯是《死詩人協會》,但整部片的中文片名寓意是相當貼切劇情的。「春風化雨」由「春風」及「化雨」二語詞組合而成。「春風化雨」一詞「春風」,春風吹拂,化育萬物。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五.貴德》。「化雨」,雨水灌育草木。語本《孟子.盡心上》。
「春風」是出自漢.劉向《說苑.卷五.貴德》,「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3>,吾窮必矣!」根據記載,孟簡子曾經在梁和衛當過宰相,獲罪後逃亡齊國,管仲前來迎接並且問在梁和衛時門下有多少人?至今還跟隨在身邊的有幾人?孟簡子回答說:「從前門下有三千使者,現在只剩三人跟在我身邊。其中兩個是因為在沒錢時,我出錢幫他們埋葬父親和母親,另一個是因兄長被關,我代為出力營救。」管仲聽了之後,上車時感嘆說:「如果我不能像春風給人感化和恩澤,也不能像夏雨一樣及時加惠於民,我必定會失敗。」「化雨」則是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內容是寫君子有五種教人的方法,分別是像及時雨一樣及時的潤育教化、成就他的德行、通達他的才能、應答他的問題,私自以君子的言行為榜樣而修養自身這五種。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春風化雨」,用來指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亦用於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導。
除了全劇核心主角基廷老師生動細膩的演繹,採取不同於傳統的方式鼓勵學生,因材施教,表面上是交給學生文學的知識,灌輸新的觀點,讓學生可以就自己所領略的感受,就像片中名言利用「words and ideas can change the world(言語和行為能改變世界)」。不單單是有思想的老師,還有一群渴望改變的學生,其中最終自殺的學生尼爾,最令我印象深刻,影片進行到他躊躇著該怎麼坦白的劇情,不時會幫他緊張,不時想要勸他-「父母贏不過子女」,但是也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壓力與影響,又何嘗不是我們能隔著螢幕解決,只可以跟著劇情緊張與惋惜的呢!
這位演員在美劇《豪斯醫師》當中,身為癌症醫師得到無法治癒的癌症,在身心煎熬之下,我看著同一位演員,面對家庭的掙扎他曾經放棄生命,而生命的議題,好友豪斯隨他邁向生命最終旅程各地遊覽。豪斯是一位擁有自己醫療團隊的顧問級醫師,以非常規的作法引導並教育團隊。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片中學校的四大校訓,其中傳統、榮譽與紀律樹立一種框架,目的在於約束言行舉止。主角不打算照著墨守成規的上課方式,想要突破教科書以及分析詩的橫縱軸架構公式,這位老師鼓勵並啟發學生,先把文學的學習帶入主動尋找自己喜好的題材與風貌,再透過朗誦詩人的創作與眾人分享,激發年輕學生的好奇心,總是使用不打壓、不批評的回饋,搭配一些看似無關於文學創作的活動,像是走出戶外、足球運動,引發學習的「企圖心」、擺脫框架的「勇氣」,體驗學習文學的樂趣,學習(到後來的創作)是不必拘束於場地的限制,逐步引導學生創作的靈感與才能。
組織學習需要以學習者為主題,在資訊快速更迭的時代,除了正式、非正式的學科知識,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態度。如同片中的教育,就像STEM的職業技能是維持生活的重要能力,但是A藝術、心境、文化才是「真正的活著」,
2019年,臺灣正式進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時代,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共好」(合稱「自動好」)。108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希望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並善盡國家公民的責任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組織學習研究-2022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時間:2022.05.28-29(六日)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組織學習研究-U型理論精要、學習型組織個案討論、世界咖啡館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呂佩招
學號:111409506
心得:
研修會第一天上午由中正成教所進行U型理論的報告,報告組同學流暢且穩健的細敘起難懂的理論,帶領我了解U型理論是幫助我們找出盲點並且推動變革的思想概念。從觀省所見、感知新的可能性,進而採取行動,推動變革並塑造未來。
下午由暨南大學終發碩專班的同學報告「學習型組織的個案分析及方案規劃」,在分組實作討論時,我參與的組別是討論學習型學校,雖然一開始沒有找對方向,後來經老師協助指導,組員們也快速展開對話,提出想法,最終發展出教師、行政、學生、家長的學習型組織,規劃相關社群提出方案規劃。感謝老師在講評時補充:可以發展教師專業社群,讓教師常常面臨的問題在社群內討論,提出精進策略,策略要有整體性,彼此連結。
研修會第二天上午是我們這組同學帶來的「世界咖啡館的概念及應用」,身為報告組的我們就是一個學習型組織,為了今天的線上報告,我們小組團隊從學期初就不斷的集思廣益、開會、討論、修正、演練,終於在今天呈現於跨校線上研修會。真的是集結了組織學習、自我超越、團隊合作。誠如老師所說:「學習是持續開悟、領悟與體悟的過程」,在期間看到小組同學的優點、反思到自己的劣勢,小組也發揮互助合作、集體智慧、彼此鼓勵。將自己展現到最好。
深入了解世界咖啡館後,期望自己也能運用所學,帶領同事進行世界咖啡館,讓討論分享有如享用一杯咖啡般的輕鬆、愉快,卻也能達到預期效果,產出策略。
而下午是中台科大副校長林海清教授主講「疫情相挺與組織學習」,林教授從和名列老師的疫情相挺開場,他說因疫,卻也展開這兩天隔山隔水不隔情的兩校三班跨校線上組織學習。運用疫情時事帶領大家進入數位學習轉型的時代,以Google、IBM、HUAWEI、NASA為例,讓我們更了解實務上的實際作法,也從分組討論裡讓同學們練習在知識訊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快速又有效率的處理、回覆訊息及做出正確判斷,除了閱讀分析能力,也要有整合能力。感謝海清教授帶來如此精彩又精實的一場充滿互動的演講。
最後,在明烈老師為這兩天講評的五個很好(報告內容很好、發表很好、交流很好、氣氛很好、收穫很好)和善用五隻手(舉手、握手、牽手、拍手、動手)結束為期兩天的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從這兩天的活動也見識到同學的認真、專業、優點,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會後看到同學們的正面回饋,超開心,也真的讓我可以放鬆來準備期末報告了。
2022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2022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日期:2022/05/28.29(六、日)
課程地點:線上Google Meet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林海清教授
報告同學:中正成教所、暨大終發專班、暨大終發碩班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潘彥榛
學生學號:111409507
課程心得:
引用布魯斯.卡薩諾夫:「如何完成目標的認知,假設你只是空等動機來激勵你,你的職涯與人生不會有任何改變。」又見亞當.格蘭特:「成功取決心態而非動機,成功跟尋找動機沒有太大關係,而在於勇於摸索挑戰,並在完成任務後受到激勵。」
一、對活動的回饋:
感謝2天跨校活動,因疫情影響,從期盼實體活動到備受挑戰地線上視訊活動,二天的課程內容專業及豐富,讓我有機會學習到線上跨校共學的寶貴經驗,每個學校報告專業且深入,參與者也不分學院共享、共學、共樂的擬聚力,小組積極參與、自主互相協助並熱絡討論,大家盡興而歸,順利且圓滿成功。
身為29日線上世界咖啡館的主辦成員,也向28日報告專題的學校師長們借鑑,線上報告具系統條理的分析、彙整能力、口才表達及應變的感召力,也在當晚與夥伴夜間共同討論、不斷地修正PPT及最後演練,冀予第二天世界咖啡館的活動中能順利進行,在此受益良多,讓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感悟學習型組織新體驗,從接任世界咖啡館活動製作及準備數月過程中,與小組分工,不斷線上討論、即時修正、克服網路環境和設備問題,從傍晚演練到深夜,經夥伴們共同的摸索並模擬線上可能發生的任何突發狀況,即時因應、提出建議、隨時修正,激盪新的火花,展現雁行文化團隊的精神內涵,責任分擔、團隊合作、輪流領導、在line群中不時地激勵同伴和互相扶持,以完成共同願景及目標,感謝老師指導和全體成員籌備、後製的用心及辛苦,非常感謝世界咖啡館的夥伴們, 排除萬難,在家庭、工作忙碌之際挪出睡眠地時間共同完成飛行地任務及目標。
二、對學習的感悟:
1.U型理論:以個人內在的領悟打破舊有的思維習慣,穿過針眼,以開放性思維及心靈,學習聆聽 ,向過去學習,因應未來變化,容許一開始的盲目、混沌和不確定,不因模糊而放棄前進的腳步,慢慢聚焦,激發全體意識,以因應社會變革,共同創造新的容器,向湧現的未來學習。
2.以個案分析為學習型組織,提昇並實踐個人及組織能力,打造賦權及賦能新時代,分析組織學習促進因子,修正系統感知能並看見本身,像土壤經充足地的陽光和養份慢慢地拙壯,以社群共享,創造善的科技和智能結合,保留好的文化傳統,廣納新生代的創見與技能,促使影響組織學習效果,在不同世代的衝突、表面妥協、相互理解至最後的真誠和解,取得空時和時間在萬物自然之間地平衡。
3.世界咖啡館-善用第五項修練應用在未來實現,加上第六項知識管理,讓每個人走在學習型組織的修練路上,都是拿匯談石人,敞開心胸開始對話,並為重大社會問題發聲,學會聆聽,聽得見世界每個角落的聲音,使地球共存的社會更美好。又如老師提到《詩經.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借鑑中國的天津全民閱讀系列活動,連結在地資源,官產學合作辦理全民終身教育,老人學習週等,提報政府各項專案計畫及帶動理論與實務的雙環學習,推展學校及跨域團隊合作學習的感召力,並建構全民邁向學習型社會及終身學習共同理念,傳承良好學習風氣和經驗,永續發展在每個世代。
三、對自我的期許:
《在每個位子上發光》,如第二天老師們的開導,善用優勢觀點,了解自己的天賦特質,就是做自己的伯樂!在2天活動和報告中,從中學習每個人獨特的優勢特質及應變和智慧的能力,進而反思轉化補足自我缺失,修正認知錯誤之處,以賦權自我的能力,希望在人生終身學習的旅程中,有機會參訪各地終身學習實務經驗,不斷地吸收知識,學會應對及提升智慧,並將適用的方法及經驗,應用於所在服務機構或對象上,並在能力所及內,善用連結社會資源及跨域合作,服務於人群、貢獻於社會。
最後,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只要你內在相信,你會成為他人的燈塔,而夢想不會發光,發光的是追夢的你自己,我一生的最愛收藏就是「心存感恩」,感謝老師五好和十全,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及溫暖,謝謝老師課堂啟迪和學長姐及同學們經驗分享與指導,我不完美,但美好的際遇無所不在。
2022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標題:2022暨大中正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
課程時間:2022.05.28、29
課程地點:線上Google Meet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林海清教授
報告同學:中正成教所、暨大終發專班、暨大終發碩班
學系名稱:終發所碩一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習心得:
研究所每年舉辦一次至今超過10年的歷史盛會,期待已久的兩校三班之日月潭教師會館大會師活動,在COVID-19疫情升溫之下基於安全考量改為線上舉行,還好科技進步讓活動能如期舉行,且讓參與人員減少舟車勞頓及交通往返時間,活動的內容也一樣精采豐富,是樂在學習與專業成長很棒的課程。
第一天
上午【中正成教所-U型理論精要】
今年中正成教參與的同學包括有預研生、碩士生及博士生,是所謂的三代同堂一起共學,真的很特別;U型理論在中正成教的精采導讀下,把原本艱澀難懂的內容,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做歸納與整理,感謝報告同學的辛勞付出。身處渾沌複雜多變的時代,不能拿過去經驗來做學習,因為世界變化太快過去經驗已不足以因應,所以必須向湧現的未來學習。如何運用聆聽與談話的四個層次,把心打開接收來自對方的訊息,展開從「我」到「我們」的系統思考,個人修練、組織轉型的學習之旅。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句話,耶穌︰駱駝要走過針眼,比有錢人要進入天國容易。古老的耶路撒冷有一座門,名叫「針眼」。通過「針眼」之門時,用體型很大的駱駝穿過非常小的針眼,來說明守財奴進入神國的可能性,駱駝必須把身上的貨品物件卸下後,才能通過那道窄門。如同為了跨越U型基底的門檻,就必須把一切不必要的都拋開,拋開包袱才能有正確的思考。曾經看過一部影片,船要沉了,落海的人們在海中載浮載沉時,有錢人抱著他的珠寶箱不願放手,於是便急速沉沒於海裡。所謂「不必要的」對於貧窮的人來說,他一無所有時的確是比有錢人要容易做出「拋棄」的選擇。
下午【暨大終發專班-學習型組織的個案分析、學習型組織之方案規劃】
今年是由暨大終發專班主辦活動,暨大終發碩班與中正成教協辦,從規劃實體活動之場勘、會場費用議價等,轉成線上舉辦的3C設備資源籌措及操作困難的問題需克服等等,繁瑣之事多如牛毛,感謝報告同學及活動相關工作人員辛勞付出。學習型組織的個案分析和方案規劃,應用範圍可以很廣泛,如同實作分組討論時,分成學習型(政府、社區、學校、家庭、企業、非營利組織及自訂)共七個小組,共同探討其成立背景及緣起、未來願景與目標、推動特色與影響。組織學習是組織中的成員透過個人和團隊的學習,不斷調整修正及為改善而改變,使組織能適應環境的變遷需求,增強競爭力的過程。
第二天
上午【暨大終發碩班-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的概念與應用】
此次報告成員多數是由111級先修班的成員組成,部分由110級同學情義相挺,與中正成教有三代同堂相比,雖然沒有博士生當棟樑支柱,但是整體報告從籌畫到活動結束,也是完美無瑕、無懈可擊,足見能成為先修班成員,必定具有過人之實力,感謝報告同學及活動相關工作人員的辛勞付出,尤其是身體微恙還全程幫忙的主聯絡人-班代婕寧,大家辛苦了。
「世界咖啡館」透過分享知識,激勵創新思維,也透過「聆聽」來重新找到新的觀點形成彼此的共識,促進交流共學,是很棒的匯談討論方式。
下午【中台科大副校長林海清教授-疫情相挺與組織學習】
從疫情帶動遠距教學,到全面數位學習轉型;也透過分組討論在COVID-19流行期間,人們有哪些消費行為的改變?社群中組織的學習型態有什麼改變?帶動什麼樣的人工智能應用需求?…等。學習型組織的例子如:Google、IBM、HUAWEI、NASA為例,讓我們更了解實務上的實際作法;也讓同學們練習在知識訊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快速又有效率的處理該回覆的訊息及做出緊急應變措施,需有很強的領導人來帶領如何發揮團隊分工合作,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覺察出問題的核心要素與解決方案,這也是組織學習的重要之處。感謝海清教授帶來如此精彩又接地氣的演講,使我獲益良多。
最後,在明烈老師的5個很好(報告很好、發表很好、交流很好、氣氛很好、收穫很好)+ 5隻手(舉手、握手、牽手、拍手、動手)=10全10美 中,結束為期兩天的跨校組織學習研修會,暫時畫下休止符,期待明年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