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依婉 娜威
2019-03-16, 週六 22:44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學習心得
聽琴、喝茶、看松 ~上午的終身學習課程移駕至拂水山莊園區,進入園區舒適平坦的草坪以及老松樹的美姿映入眼簾,生態水池邊刻意的舞姿樹形營造熱鬧有趣的景象,讓我們盡情放鬆、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百棵松樹出自賴先生多年培植的心血,他重視松樹的形體,特意請人雕樹,多年不習成本,專研美感到日本取經,而每一棵松樹就像他的孩子、他的生命一般,他非常在意每一棵松樹的造型,談到松樹他滔滔不絕分享歷年學習的過程。而年輕的寶仁是東海美術系畢業,興趣是書法,特別介紹厚重而靈動的中華文字,千年的古琴聲,植入了我們在場學習者的心靈,感悟事情都應該心之嚮往。
林換老師分享她對生活學習態度,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忽略自己的健康,在情緒上或精神上容易影響生活品質。林換老師受到外子的影響,轉化學習、重視養身,開始專研美食、花藝、茶道…等,言談之中,我們被她投入學習生活的精神感動,遇到挫折不氣餒,學會不斷的精進自己,從27歲到現在65歲學花道,言談表現氣質優雅,林老師說:「每一件花藝小品有屬於它的知識內涵,能夠啟發人心中的動感,然而生命的真諦,若心要找到平衡點,看事情的角度及觀點要有長遠的路,人要從生活中不斷的學習,對人要真誠更要結善緣,身體要健康、家庭就美滿,控制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每一天都是終身學習。」
(吳明烈教授在課堂上提到終身學習就是生活的一部份,終身學習都變成現代人的普世價值。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把生活當學習的內涵 學習生活化 應該把學習當作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進一步把學習 變成我們的生活習慣,當我們生活跟學習有充分的緊密結合的之後,學習就變成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他就會跟我們的生命相久遠。)
生活要學習才能豐富每一個人生命價值,看到賴老師一家人的生活充滿知識學習,園區的一草一木,桌上的美味佳餚 牆面收藏字畫,這都是平日生活學習所創造出來的品味,看到賴老師的成功案例,投入園區以終身學習為方針,而是廣結善緣,為群眾傳達拂水山莊經營的理念。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2019.03.12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簡品嫻
學號:108409503
老師讓我們了解「對話」跟「討論」的區別,使我也聯想到上週劉以慧老師跟我們分享的「會談」。對話是探究問題、廣納意見,並找出共同想法;討論是共同找出解決方式,也許會有結論或無結論;會談則是有目的性談話、從過程中找出問題或原因,為解決問題之用。在組織中,總會有許多談話的機會,是閒聊、對話、討論或是會談呢?也是值得我們去省思。組織學習涵蓋了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及組織學習三種層次,但如何在組織中引動學習的氛圍?大家都知道學習很重要,學習是轉弱為強的過程,也是幫助整個組織持續發展很重要的助力,但該如何做?
組織學習是組織變革的一部分,學習的來源有二種:向過去的經驗學習及向浮向的未來學習。鑑古知今是我們一般人常運用的向過去經驗學習的方式,但學者提出的U型理論則進一步闡釋了組織學習與領導變革的歷程,包含了5項行動:(1)共同創始(2)共同感知(3)共同流現(4)共同創造(5)共同發展,這樣的行動過程是讓組織內的成員能有彈性且深層的學習,退省及反思,讓內在領悟湧現而改變過去的思維,並轉變組織的場域。變革對組織而言,可以不是威脅,而是機會。
課堂中,老師提及感動分享式學習,人通常有深刻感動之後,較易引發深層學習,感動越深,學習成效往往也越佳。學習會產生能量,有學習能量,才有工作能量,學習真的會帶來許多感動與反思,以我自己為例,常常在結束每週一天的上課後,隔天上班特別有動力,除了想把手邊工作盡快完成之外,會不斷地思考還可以怎麼做,如何發揮工作的最佳化,雖然念頭一直不斷在腦中迴旋,但改變的行動卻很慢,探究原因在於學習的知識不夠多、工作的歷練也不足,這樣的過程仍會促使自己更加想學習的驅動力,讓學習用在正向的地方。
現今的環境變化很快,趨勢變遷也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在目前的組織環境中,幕僚單位雖不須業務單位直接面對人民、輿論,但畢竟是同一個組織單位,應當更加敏銳察覺同仁的需要、政策的改變造成同仁的影響等,如何準備好面對趨勢變遷,建立學習型組織是有其必要性。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張春珠 2019-03-13, 週 三13:00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課程進度:拂水山莊經營模式理念介紹
活伴關係與策略聯盟
跟學姊下車時很驚呀!怎麼會有那麼壯觀的五葉松,趕緊問賴老師(老闆)這松樹幾年了,松樹都有四十五歲以上要照顧剪枝做造型,就這樣拼命照相好想把它搬回家。
老師與學姊們都到齊,老師也不浪費時間一開始問大家可以與賴老師一家人(林老師、寶仁)和大家分享經營理念,賴老師說終身學習要不斷的學習看看自己的生命再結合外面,大地所有生長的東西都有生命,生命是無量無邊生老病死都一樣,這跟我們原住民的習俗(gaga)一樣,我們的耆老說愛惜生命也要愛惜大自然給的東西,因為大地孕育了我們,林老師教導我們生命的真諦演好角色最重要,做自己剛好的努力用一顆真誠的心、用智慧處理事情,很不錯這樣的上課方式也沒有壓力的對話對我來說是充滿能量與幸福,因為這樣上課方式它開啟了我的自信滿滿,也學習人與人的對話沒有恐懼,相反地是更有信心的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
今天我以喜樂的心感動的心來學習,看到賴老師一家人的凝聚力,在他們身上也學到相夫教子、親子教育讓我收穫滿滿,非常感謝老師戶外教學的第一站是拂水山莊,給我很大的震撼教育,幾年後我一定邀請您們到仁愛紅香溫泉櫻花之鄉最有原鄉特色的地方走走。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問了大家在各自讀研究所的感受之後,就和大家分享到「對話」(dialogue)也就是「深度會談」,這個詞的意思是「彼此之間不同意見的表達,然後去探究更複雜的問題。」沒錯,在人與人的對話中,因著個體的獨特性以及生長環境、專長不同等,對於一件事情都會有不一樣的看見,正如大家所分享讀研究所的感受一樣,而這些的不同並沒有對、錯,然而如果組織能夠將這些的不同去推敲、引導,縱使最後沒有結論,但這樣的對話所帶來的是充滿能量與祝福,因為這開啟了一扇「信心之門」,讓人與人的對話沒有恐懼,相反地是更有信心的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正如老師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開放空間」(Open Space),創造一個可以相互討論的平台,沒有人知道答案,對未知開放,以隨時準備迎接驚喜的心,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個空間中的討論,大家是敞開心門,傾聽別人的想法,是一個讓參與者都被尊重的討論空間。我個人在過去參與了幾次開放空間會議,也非常享受在其中,並且也常常應用在與教會團契學生中討論問題或活動中,期待透過讓每個人不同意見的意見中,一同找出適合的方法來完成眼前的活動或問題,這樣的討論也帶出了人與人之間「愛」的成分,學習一個彼此分享、不自私己見的方法。
而組織為什麼要學習?因為學習是改變的驅動力。這個世界是不斷在轉動、改變,如果人一旦停止了學習,你的生命也會因此而停滯,一年過了一年,生命就浪費了,而在這過程中,許多的埋怨、不滿足也會愈來愈多,對生命也會愈來愈負面。學習有很多種,包含了正規、非正規、有形、無形等,並不是坐在教室裡才是學習,NO~從閱讀開始,只要願意翻開一本任何一本書,文字帶來智慧的力量就會帶給你喜悅;從散步開始,只要願意走出戶外,欣賞世界任何景免,縱使是你家庭院的小池子或是你所栽種的花草樹木,只要你仔細欣賞,你將發現生命的美。這也是終身習學習的一環。正如管理學大師杜拉克所說:「主動創造改變。」因此,也看見了組織學習有一個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持續性」,因為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所以每當一個組織決定以學習組織為目標時,不管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或困難,要切記,千萬不要放棄,試著和組織成員坐下來,好好的對話、找出解決的方法,一步一步,不要快,未來就會像拼圖一樣,一塊一塊地放在組織學習的版圖上,且也要相信這過程雖有「阻力」,但這阻力是在可以面對和負荷的範園中,正如聖經有提到「你們所遭受的試探,無非是人所遭受的。上帝是信實的,祂不會讓你們受試探過於你們所能受的;而且在你們受試探的時候,祂會給你們開一條出路,使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十章13節)最後,老師的結語:「樂」在組織學習與變革,這也提醒了我在面對組織的學習與變革時要「快樂」,就如趨勢大師示奈思比所提到:「不論未來能帶給我們任何新希望,如果沒有快樂的話,一切都是枉然。」我會不斷提醒自己,保持學習喜樂的心,讓自己能夠像海棉一樣,吸收新知來擴展自己的視野,來幫助自已與組織的成長。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一開始,老師讓同學們互相分享來唸研究所之後各自的感受與收穫,有些同學思考著如何將實務與經驗結合;有些同學更懂得如何做好時間管理;也有同學透過閱讀書籍來充實自我等等。就我自身而言,剛開始進入研究所時也是覺得十分緊張也很有壓力,但慢慢地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紓壓的方法以及重要的學習夥伴,讓我真正地體會到以快樂的心來面對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並更懂得利用課餘時間及休假日安排一些可以充實自我的相關課程,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也為未來做準備。
對話式的分享讓我們可以學習到彼此很棒的觀點、想法,並互相給予建議,透過這樣的學習,使彼此更懂得聆聽、廣納意見,找到彼此間的一個平衡點。承如老師所言,「學習是一種轉弱為強的過程」,只是我們大家透過各自的方式不斷地學習與成長,而如何讓這個過程更有意義且有所收穫就是我們需要好好努力的部分,並使其成為未來想起來會感動的一段回憶。
而今天的主題是談到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其中老師先提到了「學習一定要能帶來改變跟發展,而不能僅止於學習而已」這句話讓我好好的思考了一番,也讓我懂得在學習新事物後會好好思考要如何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甚至是成為改變組織的一股力量。而接著在談到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分析時,其中所提到的要運用說故事的力量是我覺得真的很有幫助的,且這個方法可以運用在很多的地方,因為說故事可以讓聽眾更加感同身受,更加融入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情境之中,使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推動組織學習與變革。
最後經過今天的這堂課,除了讓我們瞭解到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讓變革可以深植在組織文化當中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這些理論之後,我們要如何實際與生活及工作相結合,讓我們的學習真正能未自身所屬的組織帶來改變與發展。「所謂的問題都是要考驗我們對理想有多大的決心」正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各項問題與考驗,才能使我們不斷的成長,不斷地蛻變成理想中的那個自己。
2019.03.06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學習心得(鐘芳玲20190313 06:30am)
課程時間:2019.03.06(三)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當前學習的概念與發展趨勢、終身學習的意義與發展、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當前台灣推展終身學習的三大主軸初步介紹、參訪地點討論與課程大綱說明。
學生姓名:鐘芳玲
學號:100407908
學習心得:
終身學習意義(黃富順,2015)~
終身學習係指個人要在任何階段均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活動,學習活動貫穿一生,沒有完成的一天,是終身的歷程。其涵義有四:
1.就時間而言,學習活動貫穿於一生,沒有完成的一天。
2.就空間而言,終身學習的場所處處存在。
3.就形式而言,它包括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等三類型的學習。
4.就結果而言,它的目的在發展潛能,達成自我實現。
終身學習的發展(整理自黃富順,2015)~
1.自古中國即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日本也有『修業一生』的說法。
2.近代終身學習的觀念於上世紀的60、70年代再被提出,思想體系逐漸完整,而成為本世紀最具威力的教育思想。
上世紀70年代推展的終身學習,偏向理念的宣導。90年代後,終身學習由於受到全球化、知識化、後現代的刺激,加上社會的快速變遷而進入行動的階段。
3.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世紀。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類生存的要素,也是21世紀人類生活的方式。
終身學習成為組織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成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原動力,更是個人潛能發展與自我實現的關鍵因素。
終身學習的概念與發展除了以上的授課內容,老師還以生動的話語提醒我們:
1.學習速度要大於等於社會變遷的速度,才不會被淘汰。做到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學習與文化脈絡有關。
2.德國CSU政黨的政策之一是樂在學習。
從『活到老、學到老』變成『學到老、活得更好』。
『三生有幸的學習』是能增進『生活品質』、提升『生命意義』與增進『生計的發展』。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期稱其為『終身教育』,偏向強調制度面、國家面、機構面、上教下學的論述;現稱『終身學習』,『學習』的內涵大於『教育』,強調主動性改變,可制度化也兼具彈性,有學習自由。
故名詞現用『學習』,如學習型組織、樂齡學習、辦理活動的人變成『學習型團隊』、英國劍橋大學住宿的地方叫『學院』,各學院會有自己的儀式與傳統……等。
4.終身學習的概念來自終身教育+永續教育+回流教育。
終身學習的概念建立於三個面向:終其一生+生活周遭環境+個人動機。
終身學習要接地氣及有生命感,本門課的參訪活動安排要融入學習的主題。
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學習型城市、社區終身學習與發展……等密切相關。
實例:
1.埔里建醮大典(12年一大醮鼠年、3年一小醮、光緒26年開始):其精神為感謝天地人萬事萬物、祈求平安。
這全台獨有的定期活動應宣揚傳統文化傳承,透過耆老分享讓人瞭解儀式的意義、文化內涵、發展階段的轉變。要彰顯它的意義,賦予新時代的價值;因定期辦理已變成全台特色可以結合觀光與在地連結,適度改變後使其風華再現。
2.救國團65週年9/21(六)在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辦『終身學習未來發展趨勢論壇』,救國團有60多個終身學習中心。
因社區大學的蓬勃發展,兩者在招生與定位上有些競爭,但都對社區教育、公民社會與樂齡學習有卓越的貢獻,嘗試弭平學習富有(learning-rich)與學習貧乏(learning-poor)的落差。
3.吳明烈任暨南國際大學學務長時推『圓夢計畫』,分個人組與團體組。
厚實知識的學習—>創新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改變的契機。
希望結合理論與實務,透過產官學結合,以在地力量自助解決問題,才會形成組織學習的型態,即問題導向式的學習。需要對的人有共識+對的方法+在地資源整合+評估成效以實踐反思+持續運作。
社區總體營造方面,在地者須是自燃者,外部資源僅是一開始的助燃者,自燃須大於助燃,有『共伴效應』。意識—>行動—>改變。
有關組織變革的步驟與心法~
根據組織變革大師 John Kotter 在其領導人的變革法則(Leading Change, 1995)及引變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2002)兩本書中提出,變革的八個步驟及心法。
這八個步驟是:1.建立危機意識2.成立領導團隊3.提出願景4.溝通願景5.授權員工參與6.創造近程戰果7.鞏固戰果並再接再勵8.讓新做法深植企業文化之中
其心法是:我見(See)、我感受(Feel)、我改變(Change)
其他提醒~
1.創新需量化數據支撐才會成效具體化。例如:創客社群
2.終身學習做到什麼層次才重要。有效益—>正能量—>磁吸效應。過程中,會增進知識、能力與人際關係。
3.知識經濟:以知識為本的終身學習
4.差異化經營。善用故事行銷,例:水晶咖啡。
感想:
學生對精神生活的欲求很高,除喜愛學習、新鮮感與挑戰,更希望學習的歷程與生活、生命歷程的主軸相結合,在教育領域從學士特教+普教、碩士幼教、博班教政所、最後終身學習是the answer,雖然隔行如隔山、一路跨領域很辛苦,卻也很享受(疑…怎麼聽起來有點變態…哈哈!)。
常覺得自己不是很聰明,唯有紮實的學習、穩固的奠基才不覺得心虛、害怕。非常感謝吳教授讓學生一起修課,班上同學異質、多元、活潑,在團體動力下相信會是美好的學習旅程。
107409513 李晉毅
2019-03-12, 週二 00:15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課程時間:2019.03.05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學生姓名:李晉毅
學號:107409513
學習心得:
本週課程的主題為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一開始上課老師以什麼是「文化」讓大家分享對於文化這一個名詞的想法,許多人都分享對於文化的想法,而我對於文化的想法是有人有事有物長期所累積下來所形成的型態不論是好或是壞;而文化會深深影響組織文化是無所不在文化也有它的獨特性、傳承、創新,故文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名詞,今天我們就從文化進入組織。
老師上課以南投埔里打鐵街為例,從內在動機的引發-看見在地的需求、點燃在地人的熱情、創造出在地文化價值漸而發展出新文化,而老師這樣說完也對於好像這件事情是可以去推動,老師所說的那幾點只要能進入這個地方組成組織就能推動,也從老師所舉例的發現老師在課餘時間也不斷關注在地特色及文化,感受到老師不斷都在學習,這也是我需要不斷與老師學習的;而老師也讓我們到大自然進行學習探索校園中的組織學習文化,在短短的時間與大自然親近並且去學習,讓我們找到我看見、我感受、我領悟、我學習、我分享這幾點,大家都在與大自然學習並且找到動機,確實在這樣的與自然親近想法也更加純真,回想到長大後我們都多麼想找回原始的純真,確實這樣的親近自然再次重新感受。
在今天上課中老師說了許多組織的文化與發展,讓我今天再次對於組織學習有不同的看法及想法,而今天老師也分享一句話: 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感覺很饒舌但涵義許多的一句話,這段話讓我今天課程後進行思索,組織需要再多學習及探討才能將組織更加有目標、有學習才能有好的發展。
組織學習研究- (一)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二)組織學習的文化塑造與發展心得感想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校:國立中正大學
課程時間:2019.03.08
班級:成教所 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博士
學生姓名:厲寶蘭
學號:605710006
組織行為與管理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存在,從古典管理學派、人群關係觀點、系統觀點、權變觀點,至現今的知識管理及學習型組織的新思維,皆可意識到組織所面臨的變革因應內部與外部的挑戰,而組織學習是人與組織的修練,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彼得˙聖吉認為學習型組織即是組織中的成員不斷的發展其能力以實現其真正的願望,同時在組織中培育出新穎具影響力的思考模式,能繼續不斷的在團體中從事學習。反思,組織是否能型塑在組織進行學習與組織促進學習的行動力,則組織的領導者與組織文化的支持,將是一項重要的關鍵因子。
組織文化在組織境圍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與影響,老師引喻動物的特性說明「煮蛙文化、螃蟹文化、猴子文化、老鷹文化、土虱文化、雁行文化」
,讓我們了解這些文化的特性及其在組織內部交互運作的影響,尤以雁行文化是一種適合團隊合作與創新進步的文化,其具有五種內涵1.加速實現共同目標的文化2.高度團隊凝聚力的文化3.責任分擔與分享工作的文化4.彼此鼓勵支持的文化5.相互關懷照顧的文化,而組織裡的老鷹、土虱是可以讓組織有適當的淘汰制度與激勵,能保有組織的活力。換言之,當組織領導者了解文化的意義與影響,如何啟動?如何改善?則是一門管理的藝術與學問。
老師在課程中用心巧妙的安排一些意境讓我們省思,如何站在一個高度去看待事件,不讓自己的思維與視野窄化,如何去體悟一些道理,尤其在當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且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老師提出了三個改變的哲理:1.改變所能改變的2.接受你不能改變的3.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改變的改變,在這部分讓我有著醍醐灌頂,頓然醒悟,突破自己的盲點與藉口,不論是個人或組織只要勇於積極改變、態度與行動,即有改變的契機。
最後一節課老師讓我們走出教室以大自然為師,探索校園中的大自然去體悟組織學習文化,並分享所看見、感受、領悟以及學習,在過程中團隊合作的力量共同完成目標,並整合我們的看見與想法,透過彼此開放的對話達成共識,訂定本組一個組織文化的特性,因著同儕彼此間的腦力激盪、互助、學習與整合,讓整個組織持續向前邁進,也共同的完成我們的目標,發現人在大自然下竟然衍生如此豐富的心境,誠如老師所言處處皆學問,最後回到教室分享當下的心得。老師不僅授業、解惑,更提供生命哲學的思維,拓展了我們的學習視野,也豐富了我們學習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