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2019.03.06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學習心得(鐘芳玲20190313 06:30am)
課程時間:2019.03.06(三)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當前學習的概念與發展趨勢、終身學習的意義與發展、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當前台灣推展終身學習的三大主軸初步介紹、參訪地點討論與課程大綱說明。
學生姓名:鐘芳玲
學號:100407908
學習心得:
終身學習意義(黃富順,2015)~
終身學習係指個人要在任何階段均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活動,學習活動貫穿一生,沒有完成的一天,是終身的歷程。其涵義有四:
1.就時間而言,學習活動貫穿於一生,沒有完成的一天。
2.就空間而言,終身學習的場所處處存在。
3.就形式而言,它包括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等三類型的學習。
4.就結果而言,它的目的在發展潛能,達成自我實現。
終身學習的發展(整理自黃富順,2015)~
1.自古中國即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日本也有『修業一生』的說法。
2.近代終身學習的觀念於上世紀的60、70年代再被提出,思想體系逐漸完整,而成為本世紀最具威力的教育思想。
上世紀70年代推展的終身學習,偏向理念的宣導。90年代後,終身學習由於受到全球化、知識化、後現代的刺激,加上社會的快速變遷而進入行動的階段。
3.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世紀。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類生存的要素,也是21世紀人類生活的方式。
終身學習成為組織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成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原動力,更是個人潛能發展與自我實現的關鍵因素。
終身學習的概念與發展除了以上的授課內容,老師還以生動的話語提醒我們:
1.學習速度要大於等於社會變遷的速度,才不會被淘汰。做到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學習與文化脈絡有關。
2.德國CSU政黨的政策之一是樂在學習。
從『活到老、學到老』變成『學到老、活得更好』。
『三生有幸的學習』是能增進『生活品質』、提升『生命意義』與增進『生計的發展』。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期稱其為『終身教育』,偏向強調制度面、國家面、機構面、上教下學的論述;現稱『終身學習』,『學習』的內涵大於『教育』,強調主動性改變,可制度化也兼具彈性,有學習自由。
故名詞現用『學習』,如學習型組織、樂齡學習、辦理活動的人變成『學習型團隊』、英國劍橋大學住宿的地方叫『學院』,各學院會有自己的儀式與傳統……等。
4.終身學習的概念來自終身教育+永續教育+回流教育。
終身學習的概念建立於三個面向:終其一生+生活周遭環境+個人動機。
終身學習要接地氣及有生命感,本門課的參訪活動安排要融入學習的主題。
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學習型城市、社區終身學習與發展……等密切相關。
實例:
1.埔里建醮大典(12年一大醮鼠年、3年一小醮、光緒26年開始):其精神為感謝天地人萬事萬物、祈求平安。
這全台獨有的定期活動應宣揚傳統文化傳承,透過耆老分享讓人瞭解儀式的意義、文化內涵、發展階段的轉變。要彰顯它的意義,賦予新時代的價值;因定期辦理已變成全台特色可以結合觀光與在地連結,適度改變後使其風華再現。
2.救國團65週年9/21(六)在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辦『終身學習未來發展趨勢論壇』,救國團有60多個終身學習中心。
因社區大學的蓬勃發展,兩者在招生與定位上有些競爭,但都對社區教育、公民社會與樂齡學習有卓越的貢獻,嘗試弭平學習富有(learning-rich)與學習貧乏(learning-poor)的落差。
3.吳明烈任暨南國際大學學務長時推『圓夢計畫』,分個人組與團體組。
厚實知識的學習—>創新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改變的契機。
希望結合理論與實務,透過產官學結合,以在地力量自助解決問題,才會形成組織學習的型態,即問題導向式的學習。需要對的人有共識+對的方法+在地資源整合+評估成效以實踐反思+持續運作。
社區總體營造方面,在地者須是自燃者,外部資源僅是一開始的助燃者,自燃須大於助燃,有『共伴效應』。意識—>行動—>改變。
有關組織變革的步驟與心法~
根據組織變革大師 John Kotter 在其領導人的變革法則(Leading Change, 1995)及引變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2002)兩本書中提出,變革的八個步驟及心法。
這八個步驟是:1.建立危機意識2.成立領導團隊3.提出願景4.溝通願景5.授權員工參與6.創造近程戰果7.鞏固戰果並再接再勵8.讓新做法深植企業文化之中
其心法是:我見(See)、我感受(Feel)、我改變(Change)
其他提醒~
1.創新需量化數據支撐才會成效具體化。例如:創客社群
2.終身學習做到什麼層次才重要。有效益—>正能量—>磁吸效應。過程中,會增進知識、能力與人際關係。
3.知識經濟:以知識為本的終身學習
4.差異化經營。善用故事行銷,例:水晶咖啡。
感想:
學生對精神生活的欲求很高,除喜愛學習、新鮮感與挑戰,更希望學習的歷程與生活、生命歷程的主軸相結合,在教育領域從學士特教+普教、碩士幼教、博班教政所、最後終身學習是the answer,雖然隔行如隔山、一路跨領域很辛苦,卻也很享受(疑…怎麼聽起來有點變態…哈哈!)。
常覺得自己不是很聰明,唯有紮實的學習、穩固的奠基才不覺得心虛、害怕。非常感謝吳教授讓學生一起修課,班上同學異質、多元、活潑,在團體動力下相信會是美好的學習旅程。
107409513 李晉毅
2019-03-12, 週二 00:15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課程時間:2019.03.05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學生姓名:李晉毅
學號:107409513
學習心得:
本週課程的主題為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一開始上課老師以什麼是「文化」讓大家分享對於文化這一個名詞的想法,許多人都分享對於文化的想法,而我對於文化的想法是有人有事有物長期所累積下來所形成的型態不論是好或是壞;而文化會深深影響組織文化是無所不在文化也有它的獨特性、傳承、創新,故文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名詞,今天我們就從文化進入組織。
老師上課以南投埔里打鐵街為例,從內在動機的引發-看見在地的需求、點燃在地人的熱情、創造出在地文化價值漸而發展出新文化,而老師這樣說完也對於好像這件事情是可以去推動,老師所說的那幾點只要能進入這個地方組成組織就能推動,也從老師所舉例的發現老師在課餘時間也不斷關注在地特色及文化,感受到老師不斷都在學習,這也是我需要不斷與老師學習的;而老師也讓我們到大自然進行學習探索校園中的組織學習文化,在短短的時間與大自然親近並且去學習,讓我們找到我看見、我感受、我領悟、我學習、我分享這幾點,大家都在與大自然學習並且找到動機,確實在這樣的與自然親近想法也更加純真,回想到長大後我們都多麼想找回原始的純真,確實這樣的親近自然再次重新感受。
在今天上課中老師說了許多組織的文化與發展,讓我今天再次對於組織學習有不同的看法及想法,而今天老師也分享一句話: 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感覺很饒舌但涵義許多的一句話,這段話讓我今天課程後進行思索,組織需要再多學習及探討才能將組織更加有目標、有學習才能有好的發展。
組織學習研究- (一)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二)組織學習的文化塑造與發展心得感想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學校:國立中正大學
課程時間:2019.03.08
班級:成教所 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博士
學生姓名:厲寶蘭
學號:605710006
組織行為與管理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存在,從古典管理學派、人群關係觀點、系統觀點、權變觀點,至現今的知識管理及學習型組織的新思維,皆可意識到組織所面臨的變革因應內部與外部的挑戰,而組織學習是人與組織的修練,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彼得˙聖吉認為學習型組織即是組織中的成員不斷的發展其能力以實現其真正的願望,同時在組織中培育出新穎具影響力的思考模式,能繼續不斷的在團體中從事學習。反思,組織是否能型塑在組織進行學習與組織促進學習的行動力,則組織的領導者與組織文化的支持,將是一項重要的關鍵因子。
組織文化在組織境圍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與影響,老師引喻動物的特性說明「煮蛙文化、螃蟹文化、猴子文化、老鷹文化、土虱文化、雁行文化」
,讓我們了解這些文化的特性及其在組織內部交互運作的影響,尤以雁行文化是一種適合團隊合作與創新進步的文化,其具有五種內涵1.加速實現共同目標的文化2.高度團隊凝聚力的文化3.責任分擔與分享工作的文化4.彼此鼓勵支持的文化5.相互關懷照顧的文化,而組織裡的老鷹、土虱是可以讓組織有適當的淘汰制度與激勵,能保有組織的活力。換言之,當組織領導者了解文化的意義與影響,如何啟動?如何改善?則是一門管理的藝術與學問。
老師在課程中用心巧妙的安排一些意境讓我們省思,如何站在一個高度去看待事件,不讓自己的思維與視野窄化,如何去體悟一些道理,尤其在當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且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老師提出了三個改變的哲理:1.改變所能改變的2.接受你不能改變的3.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改變的改變,在這部分讓我有著醍醐灌頂,頓然醒悟,突破自己的盲點與藉口,不論是個人或組織只要勇於積極改變、態度與行動,即有改變的契機。
最後一節課老師讓我們走出教室以大自然為師,探索校園中的大自然去體悟組織學習文化,並分享所看見、感受、領悟以及學習,在過程中團隊合作的力量共同完成目標,並整合我們的看見與想法,透過彼此開放的對話達成共識,訂定本組一個組織文化的特性,因著同儕彼此間的腦力激盪、互助、學習與整合,讓整個組織持續向前邁進,也共同的完成我們的目標,發現人在大自然下竟然衍生如此豐富的心境,誠如老師所言處處皆學問,最後回到教室分享當下的心得。老師不僅授業、解惑,更提供生命哲學的思維,拓展了我們的學習視野,也豐富了我們學習的內涵。
組織學習研究
學到很多思維及新觀念,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關係,組織學習的層次
從單雙學習到再學習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得到失敗的教訓後,便會尋找正確的學習方式在學習從過去的學習經驗得到失敗的教訓,在尋找正確的學習方式,適應學習與創新學習要有自我轉換的能力。
比馬龍效應的教學應用比馬龍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類似,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假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以一個公司組織管理來說會出現正向及反向
1.正向啟發下屬上進心
比馬龍效應強調的,是一份投入而又專注的熱誠,再配合欣賞和稱讚,來啟發下屬的上進心。當你把下屬看成出色的人才,他們就大有機會在工作表現上如你所期望,如果在你的心目中,只當下屬是庸才,他們也會如你所料一般,變成徹頭徹尾的庸才。比馬龍效應指出,管理人若能有效地發揮此效應,令那些被認為具有較好潛能的下屬,得到重視和稱許,他們的潛能便可以得到發展,令工作表現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授課日期:2019.03.11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蔡淑真
學號:108409506
老師透過生活中的實例與我們分享,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文化是生活累積的經驗,不成文的規範且持續在進行與存在,不管是有形無形的態度、價值觀、心念、行無模式…..等,而有組織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組織.
不管是職場、商場、學校、政府單位…等組織,我們能在組織裡透過一切的人、事、物,去覺察我們所看到、感受到、領悟到、學習到的互相分享.而學習的文化有很多種,我們秉持著雁行文化互相鼓勵、關心、合作,不斷學習與改變一起朝著共同的願景邁進.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網路的發達,生活與消費型態已漸漸地改變了,老年化少子化,我們應如何因應與學習改變呢?正如老師所提的,台北的婚紗城已經沒落了(因為現今的消費者,從網路就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轉型為文創區,轉型的過程裡團隊的共識是很重要的,社群融入組織學習帶入文創,接地氣看見當地的需求與特色,多樣化吸引民眾,團隊不斷學習與創新,讓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才會有生命、有生機,進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共學共好才能激勵出更多的火花.學習是多樣化的,觀念通了才會有所改變,當遇到問題時,我們能1.改變所能改變的2.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3.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所改變的改變,用這三個信念,來修行我們所創造的實相.
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課程時間:2019.03.05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先修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陳麗文
學號:108409504
作業報告:
以大自然為師
探索校園中的組織學習文化
我看見:
3/5日暨大-櫻花森林,櫻花花開不到5成,唯獨有一棵櫻花樹花開約有7成長的比其他花開得艷麗,但他的支幹卻是彎曲變形而樹皮削掉一半。
我感受:
他的生命力強韌, 天生條件不足,但我要活得比其他好。
我領悟;
就像我們學習一開始每個人的條件都不盡相同,自己本身條件不足須更努力,要堅持到最後,俗話說;戲台下站久了就是妳的了。而那顆櫻花即便就是如此。
我學習:
從身邊的環境開始觀察去感受帶來給你甚麼,這兩星期老師利用校園的觀察,個人感受到甚麼,而來分享彼此的感受,再學習組織裏透過觀察每個人的觀察和論述不同,然而就會有不同的創新思維和欣賞到同學觀點。
我分享:
常常我們都忽略了身邊最貼切的感受,走過路過從來沒有好好去感受過,老師透過課堂上理論,讓我們親身的體驗感受去了解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再學習型組織我們已有努力開始有改變了。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19.02.26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如栩
學號:108409507
拉丁文cultura animi,原意是靈魂的培養,它被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其著作的圖斯庫盧姆辯論Tusculanae Disputationes一書首次使用,而我們所熟悉的文化一詞,就是源自於其中的拉丁文cultura。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一個就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本周的課程便是在討論有著相似定義的組織學習文化。
在課堂上老師分享了對於南興打鐵街的看法,因為學生時期經常參加父親舉辦的走讀活動,當中也曾走入打鐵街的歷史,如今再聽到早期的興盛變成現代的蕭條,感觸依舊很深。如何從落寞產業中看見新生命,引發能夠相互感染的動機,凝聚共識、點燃人們參與的熱情,透過繼續學習、共同腦力激盪、分享創新思維,最終創造新價值讓產業永續,便是學習型組織存在的重要。在我所服務的志工據點,如是能好好運用相同概念,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同好好規劃,想必我所期望的能為長輩們做更多事的這個念頭,很快就能有個有形的永續經營的計畫出現!期許自己能擁抱過去由我一手創造出的景色,秉持著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看似無所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的精神,一步步邁向憧憬的康莊大道。
組織學習心得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心得感想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108年3月6日
學 號:104409501 陳宜君
今天老師針對組織學習文化跟我們分享了組織中常見的幾種文化,如消極又缺乏危機意識的煮蛙文化、踩著別人的身體往上爬的螃蟹文化、恪遵前人失敗經驗,平白錯失大好機會的猴子文化、適者生存自然淘汰的老鷹文化、能適度刺激組織成員的土虱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普遍存在於職場中,組織中的成員若能勇於改變,或者主動提出需要改變的決心,組織才能有進步的可能。
我很欣賞老師提到的雁行文化,從觀察雁群飛行的特性中發現一種適合團隊合作和創新進步的文化,其中的內涵包括:
1. 透過與擁有共同願景的成員密切的互動,可使組織快速朝向目標前進。
2. 高度團隊的凝聚力使得組織中的成員不斷地感受到夥伴們的支撐力與支持力,這股力量會帶著成員不斷進步與成長。
3. 當組織遇到艱難的考驗時,成員們可以輪流擔任繁重的工作,適時適地互相補位,形成一種生命共同體。
4. 當發現組織中有成員跟不上團體成長的腳步時,其他的成員不會袖手旁觀,而是會真誠地給予精神和實質上的幫助,給予正面肯定的力量。
5. 組織中有成員遭遇家變或遇到瓶頸時,夥伴們會展現真誠關懷與互相扶持的精神,使組織充滿溫暖,讓成員安心。
課程結束前,老師請我們到校園中走走,探索校園中的組織學習
文化,這個小活動讓我印象很深刻。
透過我看見、我感受、我領悟、我學習、我分享……的敘述,我發現即便是朝著相同的方向看,每個人所看到的景物都不同;隨著每個人不同的專業領域或興趣或專長,領悟到的事物也不同,有人著重人,有人著重事物,還有人聯想到古文詩詞,分享的內容多元而豐富
,我相信這就是組織學習的重要性與價值--在分享中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