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4.03.06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12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授課教授:吳明烈 特聘教授
學生姓名:樓家安
學號:112409520
Learning= earning Lifelong Learning= Lifelong earning.透過學習讓我們不斷的獲益,終身學習讓我們終身獲益,讓我們可以累積知識財、智慧財、還有社會財與文化財,而當持續學習的能量(Learning)超越社會改變的速度時(Change),我們將能帶來創新(Innovation)。這簡短的公式,讓我了解終身學習的重要。
當談到教育和學習時,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它們之間的區別。以下是教育和學習之間的一些主要差異:
教育:教育通常指正式的學習過程,例如在學校、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接受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教育更多地關注知識的傳遞,通常由教育者(例如老師、教授)來引導。教育通常包括課程、考試、文憑和學位。
學習:學習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不僅涵蓋正式的教育,還包括自主學習、實踐和經驗。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涉及到知識的獲取、理解、應用和實踐。學習可以發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例如在工作場所、社交經驗、日常生活中。
總之,教育是一個正式的、組織化的過程,而學習是一個更廣泛、持續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取過程,不僅局限於教育機構。學習是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讓其成為持續學習的主體。促進個體的自我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鼓勵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中持續學習,不僅局限於學校教育。
老師在課程的最後以印度詩人泰戈爾 《用生命影響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請相信自己的力量,因爲你不知道,誰會因爲相信你,開始相信了自己。」勉勵我們努力成為那道光照亮自己業照亮別人。
終發組碩一巫錦妮
2024-03-21, 週四 14:02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第五單元: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24/03/19 (週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 號:112409521
姓 名:巫錦妮
報告小組:季彤/郡方同學
在這次課程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組織學習的五項修練之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引言明烈教授分享了他到清靜寺那裏環境清幽較,讓我覺得更特別的是主持的大愛精神以及佛法與身心靈療育法門的融合,提供一個多元並可提升自己層次的好修行的地方。
明烈教授財提醒我們福慧雙修活在當下善用三補(天補/地補/人補)來讓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期待自己可好好落實於生活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季彤和郡方同學的小組報告在老師的指導及他們用心的準備下真的呈現得很完善,他們簡報內容充實不僅融合了課程理論,還運用故事做延伸,口語表達也十分用心。這次報告讓我更深入理解了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之間的關係,並激勵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斷超越自我。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我們不僅對組織學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意識到這些概念在生活和人生各個層面都有應用價值。感謝吳明烈教授的指導和季彤、郡方同學的精彩報告,期待將這些學習應用於未來的個人和專業生活中。
終發所碩一魏沂茹
2024-03-19, 週二 23:38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五: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 2024.03.19(二)
課程地點: 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魏沂茹
學號 112409517
今天郡方和季彤分享五項修練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概念,
他是組織學領域中著名的學者和作家之一,
專注於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和實踐。
核心思想是關於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過程,強調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旅程,而不是一個有著明確終點的目的地。
在學習型組織的理念中,組織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學習和進化的體系。
社會和環境都在不斷變化,組織需要不斷地適應和學習,才能保持競爭力和持續成長。
對組織而言,自我超越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領導力的關鍵。
領導者的行為和態度對於塑造組織文化和氛圍至關重要。
領導者能夠真誠地追求自我超越,這將鼓勵和激勵其他成員也投入到自我超越的過程中。
自我超越是建立學習型組織和實踐其他四項修練的基礎之一。學習型組織強調持續的學習和改進,而自我超越則是推動這一過程的關鍵因素之一。
通過自我超越,組織成員能夠改善其心智模式,激發創造力,並朝著共同的理想目標不斷前進。
彼得·聖吉在天下學習《人才永續頻道》專訪中對氣候變遷和人工智能對學習型組織的影響所做的評論。
聖吉指出氣候變遷的問題與30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人類對宿命的認知。
即使在過去,氣候變遷的問題也存在,但現在人們更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
其次,聖吉提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ChatGpt的大幅躍進。
這顯示了學習的核心問題:是出於內在需要還是僅僅是出於想要。
人工智能的發展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和意義。
聖吉暗示,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技術和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要從自我超越和改變心智模式開始。
這意味著個人和組織應該從內在的動機和需求出發,而不僅僅是被外在的技術和工具所驅使。
最後實作的部分,烏龜如何運用改變心智模式修煉,最後贏得勝利?
運用改變心智模式的修煉來贏得勝利,團隊需要建立共享的目標和價值觀,
開展對話和反思,培養成長型心智模式,實踐系統思考,並提倡創新和冒險。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團隊成員共同克服挑戰,取得更好的結果。
中正碩一 許汶緣
2024-03-18, 週一 23:45
組織學習課後心得(2024/0308)
課程時間: 2024.03.08(五)
學系名稱: 中正成教碩一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許汶緣
學號 612710005
今天老師除了上課之外,還帶我們到學校後山去體驗課程中所講到的「三補」:天補、地補、人補,今天實際體會到天補及地補,在探索校園的同時,也讓我們以大自然為師,體悟出我們所看見、感受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大家一起探索校園結束的時候,老師請我們每個人簡短地講述心得,聽到每個人的心得後覺得很有趣,因為大家都去同一個地方,但是每個人所看到的、體悟到的觀點都不同,讓我深深的體悟到一句俗語:「一種米養百樣人」,明明是去同一個地方但大家所看到的觀點都很不一樣,所講出的話也都很不一樣,在對於表達自己想法的方面還有很多可以像同學們學習的地方。聽到大家再經過一次短短的校園探索之後,都可以侃侃而談的講述自己的體悟,很令人感到驚艷,再次感受到班上同學每個都是臥虎藏龍。
暨大碩一生_巫玫真
2024-03-18, 週一 19:43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_2024/03/12
課程時間:2024/3/12(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班(11202)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W3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要因應現今變動快速的AI時代,組織的發展與變革是個人、企業、國家很重要的課題,課堂中吸收到了老師很多精典語錄:
一.從生活中發想且能實踐出來才是創新,不然就只是創意。
人要培養三力 : 軟實力、硬實力及巧實力,指的是說故事的能力。
二.運用U型理論中的五共:
共同創始、共同感知、共同流現、共同創造、共同發展。
老師實踐運用說故事的力量,分享向紫南宮募獎學金的溝通過程,透過輕鬆幽默的方式聊天,觀察了解,傾聽內在的聲音,校內建構一個原型,及時分享訊息過程進行外部形象建立、鼓勵學生感恩心得分享回饋,連結校內資源創造與捐贈單位的連結,結合成一個善的循環,實現了由我到我們的世界,關心人、關心人所關心的事,增進生活資產(生命的尊重)與永續(環保、全球暖化)議題。
三.組織學習的本質
啟發個人學習動機,開放性的正向思維,持續學習接受觀念改變、有系統
思唯的人才,才是人才遴選的重點,透過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以及非正
式學習,推動塑造組織新學習文化
四.好的關係 連結
感謝老師在課程中,用很多的故事與理論來引導我們思考組織學習的正確觀念,組織學習中需要相互了解與分享,在一定的基準下,有好的關係,感情的溫度會影響效度與信度,平常在組織中、團體中就是廣結善緣、厚德載物。老師用個人買房談判與鄰居投資分享的案例,提醒了我談事,要用幽默輕鬆的方式談,大部份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定見後,才會詢問你的意見,但事情沒有絕對,一件事有不同的面向,當你知道對方已決定了,那你的功能只是支持,與你分享喜悅而己。
五.組織變革模式
看見:能夠發現問題、正視問題,進而願意 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經由看見才能激發出內心深刻的感受
感受:透過目睹現況與問題,進而喚醒變革的積極感受以及降低阻礙變革的消極感受
改變:新感受強化新行為或已改變的行為,持續積極實現願景,不畏艱辛也不半途而廢
六.因應組織學習發展趨勢的變革策略
1.落實組織系統變革
2.從人的改變做起
3.提出適當可行的變革願景
4.變革需要時間累積與循序漸進
5.實踐組織的深層變革
6.化解變革阻力與障礙
7.創造變革的效益
8.變革融入成為組織文化
9.結合生命感動的變革
10.型塑愛的組織氛圍以展開變革
七.智慧語錄:
生活是生生不息的樂活
生意人是生生不息的創意
協調協助他人調整自己
中正成教所余佳諼
2024-03-17, 週日 11:23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20240308
課程時間:2024/03/08(五)
學系名稱:中正大學成教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余佳諼
學 號:612710012
Learning To Earning
「活到老學到老」不單單只是一句口號,更是要讓我們持續學習的動力來源。老師說要存有三千萬才可以創造三億,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要享受外更要學會享用,這樣才可以有創意的去做每一個有意義的行動,讓人生可以充滿回憶。
組織學習要從改變開始
「改變你所能改變的,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改變看似不能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 只有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這讓我想到了心理比地理重要這句話,很多時候,從不同的心態出發,就會有不一樣的狀態,當狀態不童很多事情自然就會變得不一樣。
組織中的夥伴關係
「一個人或許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很遠」 不管在哪一個環境,因為是人所以我們都要有夥伴。很多事情或許可以單打獨鬥,但有夥伴的我們可以透過交流一起激發新的想法,一起找到方向,這就是夥伴的重要。在每一個組織中,都要讓彼此發現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而這也是組織中夥伴的重要性之一,因為有夥伴,因為會互相激勵,所以可以走得更遠,可以一起改善組織。
用生命影響生命
最後,老師分享了三補,且帶著我們一起去體會三補,這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放鬆。從來沒有認真地走過中正校園,但在這趟路途中,我們互相陪伴互相照顧,讓每個人可以跟上腳步。我想,組織學習文化很生活,每一個道理每一個精神都可以運用在日常中,謝謝這一天精彩的課程,真真實實的感受到用生命影響生命是多麼充滿能量的事。
中正成碩一_陳唯欣
2024-03-16, 週六 15:17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_2024/03/08
課程時間:2024.03.08 (五)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姓名:陳唯欣
學號:612710011
通過這次課程,我對組織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過去,我對組織學習的概念感到困惑和難以理解,覺得這是一個複雜且抽象的理論。然而,透過這次課程的學習和與大自然的互動,我意識到組織學習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個人學習總和,更重要的是組織如何整合、共享這些學習,進而轉化為組織的智慧和能力。這種轉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還包括組織文化的建立和價值觀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和組織成員都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需要共同努力,促進學習的發生和轉化。
在下午與大自然學習的過程中,透過觀察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生物之間相互作用,我深刻領悟到了「組織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在組織學習中的重要性。組織學習不應僅是機械性的遵循一套固定方法,而是應該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調整,適應變化。就像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一樣,組織也應該能夠根據外部和內部的變化來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這種靈活性和多樣性讓組織可以更好地應對變化,提高競爭力。通過不斷學習和創新,組織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從而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領先地位。
組織學習的真諦在於不僅追求知識的增長,更關注如何協助組織適應迅速變化的環境。建立以學習為核心的文化,實現永續經營。這次課程讓我深刻認識到組織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組織學習不僅是一個理論框架,更是一種實踐和適應的過程。通過不斷學習、創新,提出獨特解決方案,組織就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持續領先、生存。
成教碩一-吳彥霖
2024-03-16, 週六 12:52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4/03/08(五)
學系名稱:中正大學成教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彥霖
學 號:612710003
Learning → Earning
古人有云:「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人們進行學習的同時,自然也能迎來財富,正所謂學到就是賺到,除了終身學習,深度及廣泛度的學習,同樣成為學習路上的必備元素,因此要將老師給予的三千萬隨時帶在身上,才能運用自如,快樂學習。
Learning by Doing
「沒有實務的理論是空的,缺乏理論的實務是盲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即使已學富五車,仍得融會貫通,才能將學問與實作結合,發揮最大的成效。並且透過實務活動,才能確保學習的持續性與有效性,做中學便是不變的真理。
組織學習
「改變你所能改變的,接受你無法改變的,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改變的改變」。組織進行學習,組織促進學習,組織學習在於避免重蹈覆轍,可見改變是必然的,不能像溫水煮青蛙般後知後覺,要在環境改變前做好對策,防微杜漸。組織內的每一位成員,都需要藉由自身的修練使組織能夠因成員間良好的關係而運作,進而達到目標及願景。
組織文化
雁行理論展現了高度的向心力,成員間各司其職就是為了實現共同的願景。在組織文化中更要注重內在與外在的因素,從團體的制度到個人的思考模式與價值觀,因此在組織內的各項環節都是緊密相扣的,互助與共識才能讓組織走的快且走的遠。
在我們進行三補的過程中,沿路上同儕間相互扶持,更透過大自然這個天然教材讓我們探索生態中的學習文化,驗證了生活中其實隨時隨地都在學習;最後向我們解說林清江校長過去的點滴及清園存在的意義,我們也應將這一份理想放在心中,在未來的路上開創屬於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