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2.24 (五)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何欣恬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所博一
學生學號:811710007
記得那週五那天下課後回家,我跟媽媽說「今天上吳老師的課有種彷彿看到妳的感覺耶!」。(寫至此突然驚覺,巧的是她正好也姓吳呢!)
許多老師所說如「因緣殊勝」等是我熟悉著多年來母親亦常提及的話語,常懷著感恩,感謝眾因緣們的來到,給予學習與磨練的機會,都是生命珍貴的滋養呀!
然老師之「悟是生活與學習的上乘境界」一文,特別說明許多參悟之道來自生活,及將所悟再應用回生活當中。而對於悟的方法,其中的如如不動與善用孤獨兩項特別有感。「以安穩的心境去面對一切的順境與逆境」是所嚮往的內心狀態。雖自知這或許是一輩子的修練吧!如此境界絕非一蹴可幾,是需要持續不斷地透過當下的覺察與省思,方能到達時時心如明鏡的穩定狀態。在此時遇見這個心所嚮往之處,是好重要的提醒,讓生活中的修練更有方向!
「善用孤獨」也與如如不動之道有所連結,當獨處時坦然地面對真實的自己,使心平靜淡定,在過程中亦能慢慢培養對萬事泰然處之的心態。另也對老師所說的「活在我的世界與活在我們的世界,這兩項是並存的」此話語印象特別深刻。人是群居的生物,是難以獨活的。縱然某些人的特質喜愛也適合獨處,縱然孤獨之中有許多的益處,始終必需在社會上與他人共存。即使享受著獨處,卻無法全然不與他人互動地於大環境中生存,因此我想著尋找到與世界的他人最適合和自己相處的距離,亦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呢!
課程後半段進入到主題「組織學習」的相關議題,而我對於「組織文化」這部分的內容亦特別有感。組織文化的塑造,老師有提到一句「以有形與無形之方式來創造組織文化」。企業往往會設立核心價值觀,並將之轉換為文字如積極、創新、團隊合作等,並以各種“有形”方式試圖將此價值觀傳遞給組織夥伴,而無形的方式相對則較常被忽略。
三種形塑文化的方式:物質、制度與精神。「精神文化」需使成員產生對自我實現及成長的渴望,並使成員之間建立關係,創造良好人際網絡,相較於物質與制度文化更難以具體化,因此也較難以執行。
然而我思考著,若要創建有效的組織學習文化,精神文化是否為最重要的一項?又或可說是整個組織學習文化的基礎呢? 組織必為眾個人所組成,而管理者也常將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以各種制度形制展現,但倘若個人未能展現其“精神”(或稱之為“心態”),所有外在層面用來展現文化的內容,是否都可能將會遭到稀釋?
結合老師的嘉言錄之一「學習型組織的發展,猶如凡鐵鑄成寶劍的過程,即使寶劍尚未鑄成,但也已非當時的那塊凡鐵,一切的努力已有了改變。」
我進一步的思索著。悟的過程與組織文化創建的過程,若以盧梭之自然學習的概念及莊子的自然無為法則來看,在個人的人生與組織的經營中,達到特定目標仍是重要的議題,但同時若能適當地先“暫時放下”目標,回到當下的覺察,用最真實的內在狀態來發現個人的渴望,或許速度會變慢,但是否更能在鑄鐵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組織學習的願景!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2023/2/22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1(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余孟憶
學生學號:112409504
今天的課程了解終身學習的概念於一九六0年代就開始發展,強調學習貫穿整個生命週期,早期概念以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永續教育(permanent education)及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現今會採用『學習』一詞讓終生學習更以學習者自發性為主,學習環境也不在侷限於教室內而是加入情境式教學讓學習內容更豐富更提升及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且讓學習者了解學習是普遍發生於生活遭環境中,能更用心去感知生活中、大自然中想透露給我們學習線索。終生學習目的在於增進個人的知識、情意、技能與能力,進而提升個人生涯發展、生活適應以及創新應變的能力。現今的學習潮流知識量很大、速度也很快,所以我們也必須跟上潮Learning>Change,提升自我。
老師課堂中分享的智慧語錄~~
聖嚴法師:四它
面對它➝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處理它➝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接受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惟覺法師:四對
對上以敬➝父母、師長、公司主管等要有恭敬心。
對下以慈➝對晚輩、下屬、乃至三塗惡道的眾生要有慈悲心。
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合、客氣、謙卑。
對事以真➝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星雲法師:四給
給人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
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
給人希望➝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功的動力。
給人方便➝能通權變達。
證嚴法師四句
什麼叫做幸福?
白天有說有笑,晚上睡個好覺。
什麼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沒有安排的事能想到。
什麼叫EQ?
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
什麼叫做正能量?
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2023/3/1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1(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今天課堂的學習有以下各項跟我理念符合:
終身學習的主要目的
建立一個融合的社會,提供平等的機會,以促使人人在生活中獲得學習品質,在此社會中,教育與訓練的提供係首要建立在個人的需求與要求之上。
調整教育與訓練的提供途徑,同時促使人們的知識與技能,得以因應工作及職業、就業單位與工作方法的不同需求。
促進人們在現代公眾生活領域中的參與,特別是在各種社群層級的社會與政治生活。
終身學習具有四大特徵
(一)提供系統的學習觀
終身學習架構體察到學習機會的需求與供給,並且涵蓋生命全程以及包括各種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型態。
(二)學習者為中心
學習者以及迎合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乃是終身學習策略的核心。這是一種將教育政策焦點,由正規機構的學習供給轉移到需求面的轉移。
(三)重視學習動機
強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及重視學習者能依個人學習需求、能力與情況,自訂學習進度與進行自我導向學習。
(四)抱持教育政策多元目標的平衡觀點
多元目標涉及到經濟、社會或文化成果、個人發展以及公民身份等等,而這種終身取向中個人層面的優先性,可能改變個人的一生,並且每項目標已被考量於政策發展。
終身學習力
處於現代社會,衡量個人、組織、社會及國家的競爭力與發展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乃在於終身學習力。
全民終身學習乃是建立學習社會的策略,當理想逐步在人類生活世界中被實現時,將可有效解決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學習落差問題。
邁向五共的學習型人
共學
共享
共好
共樂
共憶
終身學習嘉言錄~ 吳明烈教授
終學習是持續開悟、領悟與體悟的過程。
身學習是一連串的探索與驚奇之旅。
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人的觀點,來自於現在站在那一點,也決定未來會站在那一點。
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關鍵在於能夠從所有遇見與發生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
學習型組織的發展,猶如凡鐵鑄成寶劍的過程,即使寶劍尚未鑄成,但也已非當時的凡鐵,一切的努力已有了改變。
聖嚴法師:四它;善;愛。
面對它➝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處理它➝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接受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工作上遇到煩心的事,首先,要勇敢的去面對問題,再來解決問題,接受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不管結果如何,都要平心靜氣接受,並且放下,重新出發,好好面對自己現在的生活。
惟覺法師:四對;善;愛。
對上以敬➝父母、師長、公司主管等要有恭敬心。
對下以慈➝對晚輩、下屬、乃至三塗惡道的眾生要有慈悲心。
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合、客氣、謙卑。
對事以真➝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時刻保有謙卑、慈善之心,對主管、平輩、下屬都必須尊重對方,做事必須盡力做好、認真的去完成。
星雲法師:四給;善;愛。
給人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
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
給人希望➝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功的動力。
給人方便➝能通權變達。
給就是一種付出,肯捨得付出,在付出的過程中,也能因為幫助他人,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滿足。好比這是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不代表你必須承擔一切苦果,而是代表你願意比別人多付出、多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吃虧就是佔便宜」不代表你真得吃虧了,因為你在吃虧的過程中,你也得到了不少。並不會因為你付出了,就代表你失去了什麼,反而是會收穫滿滿,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發生。
證嚴法師四句;善;愛。
什麼叫做幸福?
白天有說有笑,晚上睡個好覺。
什麼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沒有安排的事能想到。
什麼叫EQ?
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
什麼叫做正能量?
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
在今天的課程中學習到,人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不斷學習吸收新事物,為何離開學校後卻沒有繼續學習,以為已經夠用了,熟不知現在是資訊科技通訊知識爆炸時代,必須跟緊腳步隨著環境學習生活;從心出發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現在全球及產官學都在推的課程,所強調的是學習者的自主性及多元的選擇,不應該只侷限在學校的教育體制下,應該是讓學習者在生活中也能學習,透過細微的觀察,豐富學習者的生活,只要多用心體會、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到生活中處處皆學問。
自身投入終身學習的腳步;當生命、生活中融入萬事萬物皆有我可以學習的知識,並且熱在學習,培養一顆終身學習腦及一顆快樂的心,去體驗當下學習的美好感受,將能展開豐盛的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生命的終身學習。
感謝學校,教授,學姐,同學們憶起陪伴成長。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3.03.01 (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要跟生活、生命連結,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培養一顆終身學習腦!故明烈老師對於這門課採小班制,師生共同規劃課程。參訪:學習情境改變,神經元緊密連結,促進學習吸收。社會中的職人、達人多帶有終身學習的特質,均可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終身學習的概念與理論發展,開啟於一九六0年代,早期的主要論述出現於六0年後期,強調學習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觀點,並涵蓋終身的(lifelong)與全面的(lifewide)學習概念。係指個體在一生中於各種生活環境,所進行一切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包括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意義在於終結當今世界社會內以及各社會間學習富有(learning-rich)與學習貧乏(learning-poor)的落差。
第一代的終身學習理念:促進了個人發展並增加自信心。個人自主、自我實現、平等與民主。第二代的終身學習理念: 視為是一種創造成長及就業的機會,以及經濟政策的工具。是故,經濟現實不容被忽視;然而,終身學習對於民主的發展以及從人文主義教育觀點而論,卻是相當重要。終身學習四大特徵: 提供系統的學習觀、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動機、抱持教育政策多元目標的平衡觀點。數位世代極速變化,衡量個人、組織、社會及國家的競爭力與發展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乃在於終身學習力。 個人生存立命重點在於Lrearning > Changing!
深具人文關懷的「組織學習」課程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2.24 (五)
課程地點:教育學院208教室
學系名稱:中正大學 成教所 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1710009
學生姓名:余金娥
此次課程一開始明烈老師就以佛法概念來帶出組織學習的寓意: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還有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的「四對」─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組織學習和佛法都是在不斷學習、尋求改變和提升的過程,這些箴言不僅是佛法中的重要概念,提醒我們做人做事應遵循的方針,也是對「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及「組織學習」有益的指導原則,可以引導個人、團隊及組織在學習發展過程中建立一個正向的學習氛圍和發展環境,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和諧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互動,並勇於面對問題和挑戰,克服困難和阻礙,並定期進行反思和省悟,以促進成長並實現目標。
緊接著明烈老師帶著我們一起探索「悟之道」,文中提到『生活與學習是持續開悟、領悟與體悟的歷程』,這段話讓我深有所感,對我而言「開悟」是靈性或心理上的感知,「領悟」是通過思考和學習逐漸深入理解,「體悟」則是通過體驗和行動來實踐,以往的我對於某個事物或議題因缺乏覺察,而沒有更進一步的「參悟」,但從進研究所後自己有意識地培養思辨與批判能力,雖然還有很多進步空間,但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自己開始對很多以往"看不到"的議題已有所「覺悟」,也較能突破文字及事件的表相,透過較為全面的思量與融會貫通,讓自己擁有不同以往的啟發與反思。「悟」是「吾心」所形成的狀態,我們應當讓心通徹並經常直指本心,以開啟內在的智慧和洞見,提升生命深度與心靈能量;除此之外,也應該要「悟空」,也就是拋開舊包袱、邁向嶄新的未來。透過老師的導讀與解析,我們瞭解「悟」的方法有「寧靜致遠」、「韜光養晦」、「如如不動」、「深層觀照」、「實踐反思」以及「善用孤獨」,而在「寧靜致遠」這個段落所闡述的「定、靜、安、慮、得」,是修行禪定的五個步驟: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中「知止」的意思是指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也指懂得適可而止、知所取捨。深深感受到這是現階段的我們需要好好琢磨的事情,「寧靜方能致遠」,惟有心靜下來,智慧才會湧現,如何在學習進修以及做研究時善用六種「悟」的方法,在生活與學習的當下,時時事事處處皆能心領神會,達到「悟」的境界。
明烈老師在說明組織學習的理論與知識的同時,也提醒我們:組織不應該只關注經濟效益和生產力,而是應該更關注個人和組織的全面發展和幸福,組織是由人組成的,每個人的修練狀態都會影響到團隊及組織整體的修練狀態,所以,人的修練是組織修練能否成功的關鍵,亦是組織學習能否有效發展的要素,只有當組織成員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修練需求並得到有效的實現,並將個人的修練與組織的目標相結合,組織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其目標和使命,從而取得成功。因此,對於組織來說「選才」是最重要的事,「育才」能讓人變成人才,進而讓其成為組織的資產,而凝聚團隊共識和建立組織願景則是實現「留才」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組織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文化和工作環境,透過持續而有效的個人的學習、團隊的學習與組織的學習,進而有效解決問題、增進應變能力、促進創新與發展,共同構成了一個能夠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方才能實現組織長期發展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終身學習是一連串的探索與驚奇之旅,明烈老師在課堂中提醒我們應以「以生活及大自然為師」,用開放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擷取寶貴的經驗和智慧,例如河水會持續沿著河道向下流動,萬物皆有往「最小阻力之路」運行的傾向,而這個概念也被應用到組織和管理方面,強調當面對複雜的問題和挑戰時,我們應該尋找最簡單、最直接、最容易達成目標的方法和路徑,避免對抗和衝突並減少組織和個人的阻力,以提高效率和產出。將此觀點運用在組織學習的執行策略上,則是表現在「¬尋找正確切入點及能充分著力之處」,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避免浪費時間和資源在無用的方向上。隨後在老師帶著我們走讀校園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生命中能有一個良善的生命導師,懷抱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引領著我們朝向想望的理想世界前進,我們能跟隨其足跡走在「最小阻力的道路」上,何其有幸啊!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01(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二單元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心得:
在社會快速變遷的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下,需要讓自己保有一顆學習的心,才不會被世界所淘汰。就像90年代的人,可能無法想像,現在竟然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撥打電話出去,在使用視訊鏡頭的方式下可以看到對方,並且與對方進行溝通及交流,雖然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但使用者必須有想要學習的心態,才能順利使用最新的產品,所以Learning>Change(L>C),當一個個體想要好好生存下來,其學習的速度應該要大於或等於環境改變的速度,在社會流動快速及高科技的衝突下,需提升自己的存在優勢及競爭力變成重要的課題。
在終身學習方面,所強調的是學習者的自主性及多元的選擇,不應該只侷限在學校的教育體制下,應該是讓學習者在生活中也能學習,透過細微的觀察,豐富學習者的生活,只要用心體會、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到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
當生命、生活中融入了萬事萬物皆有我可以學習的地方,並且熱在學習,培養一顆終身學習腦,去體驗當下學習所帶來的美好感受,將能豐盛自我的生命歷程。
聖嚴法師:四它
面對它➝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處理它➝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接受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工作上遇到煩心的事,首先,要勇敢的去面對問題,再來解決問題,接受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不管結果如何,都要平心靜氣接受,並且放下,重新出發,好好面對自己現在的生活。
惟覺法師:四對
對上以敬➝父母、師長、公司主管等要有恭敬心。
對下以慈➝對晚輩、下屬、乃至三塗惡道的眾生要有慈悲心。
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合、客氣、謙卑。
對事以真➝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時刻保有謙卑、慈善之心,對主管、平輩、下屬都必須尊重對方,做事必須盡力做好、認真的去完成。
星雲法師:四給
給人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
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
給人希望➝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功的動力。
給人方便➝能通權變達。
給就是一種付出,肯捨得付出,在付出的過程中,也能因為幫助他人,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滿足。好比這是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不代表你必須承擔一切苦果,而是代表你願意比別人多付出、多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吃虧就是佔便宜」不代表你真得吃虧了,因為你在吃虧的過程中,你也得到了不少。並不會因為你付出了,就代表你失去了什麼,反而是會收穫滿滿,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發生。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報告
2023/2/21「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2/21(星期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先修)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郭祝佳
學生學號:112409505
碩士班的第一門課,課前有點緊張、有點興奮,緊張的是太久沒當學生,不知能不能適應,興奮的是重新當學生的新鮮感。
透過明烈教授的導論,對「組織學習研究」這門課的上課方式及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課程目標:
一、了解組織學習的概念與理論。
二、探討組織學習的實務與應用。
三、運用組織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四、發展組織學習的規劃執行與研究能力。
課程的進行針對三大探討主題:五項修練、U型理論、世界咖啡館,同學分別於課前研讀資料並於課堂中進行分享,另安排實務參訪與校際共學交流,讓我對這門課充滿期待。
指定用書「第五項修煉」在我剛成為社會新鮮人時曾讀過,那時真的完全當教科書在讀,但經過20多年的社會歷練,再重拾這本書,相信我與它應該會產生許多不一樣的火花。
學習,樂於悟;組織,成於學。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2.24 (五)
課程地點:教育學院208教室(課後錄影學習)
學系名稱:中正大學成教所博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810710008
學生姓名:黃菁萍
一、學習,樂於悟。
在學習的旅程中,「悟」與「心流」是相當重要的元素。當我們遇到問題或挑戰時,我們需要有一種心態去探索問題的本質,而這種心態就是「悟」。在這種心態下,我們會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並且開始探索更深層次的問題。
而當我們投入到學習中,也需要一種心態去保持專注與投入,這種心態就是「心流」。心流是由米哈里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當一個人全神貫注地投入一個活動時,他會感到時間停滯,感覺到自己和活動合而為一,產生一種身心完全融合的感覺。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學習效率會大幅提升,也更能夠保持對學習的熱情。
二、組織,成於學。
塑造組織學習文化的過程,就像學習大自然一樣,需要發現、感受、領悟、學習和分享。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學習到許多智慧,例如「萬物互相依存,不可分割」,這讓我們了解到組織學習的重要性,沒有一個人能獨立完成所有事情,而是需要成為團隊中的一份子。同時,我們也能從大自然中學習到「萬物皆有其規律,必須遵守」,這讓我們了解到系統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在整個系統運作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和組織的目標。
在組織學習領域,有不少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他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為組織學習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啟示。其中,彼得·聖吉(Peter Senge)被譽為組織學習的先驅,他提出了許多有關組織學習的理論和方法。他曾說過:“組織學習是使組織成為人類共同體的一種能力,其過程不僅是單個人的學習,也是整個組織的學習。”
聖吉提出了組織學習的五隻手,即「個人能力」、「共同願景」、「心智模式」、「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這五隻手可以說是組織學習的核心,它們彼此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組織學習體系。除此之外,聖吉還強調了組織學習的重要性,他說:“組織學習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是建立在人們日常互動中的一種文化。”這意味著組織學習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努力,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文化。
除了聖吉之外,還有許多學者對組織學習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克里斯·阿根(Chris Argyris)是組織學習領域的另一位著名學者,他強調了組織學習的問題導向,他曾說:“組織學習需要關注人們如何解決問題,並將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轉化為組織的智慧。”
三、人生,樂於悟亦成於學。
在組織學習的旅程中,「悟」和「心流」是互相補充的。當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我們需要用「悟」的心態去探索問題的本質;當我們需要進行深入學習時,我們需要用「心流」的心態去保持專注。這種心態的建立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練習,而我們需要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具體的方式去實現。例如,可以從生活中尋找感興趣的活動,不斷挑戰自己,並且用專注的心態去投入其中,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悟」和「心流」的本質,進入flow的狀態,讓學習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改變成為我們的動力,並建立一個充滿學習和成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