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的在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2/10/22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第五單元:終身學習的在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第六單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第七單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推廣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文心
學生學號:111436520
終身學習一詞源自於英文的lifelong learning, 概念源自於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永續教育(permanent education)與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
1960年代後期, 終身學習強調學習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觀點, 終身學習的概念與理論陸續受到探討; 終身學習不同於終身教育, 終身學習的意義在於終結當今世界社會內以及各社會間學習富有(learning-rich)與學習貧乏(learning-poor)的落差.
1972年,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 的《法爾報告書》(Faur Report)強調學習應該兼顧”時期”與”多樣性”, 貫穿個人的生命權成並且擴展到社會各層面中,以建立學習社會.
1973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報告書, 促成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倡導帶薪教育假(paid education leave).
1970年代若是終身學習觀念的萌芽階段, 1990年代無疑的是終身學習理念的發展階段, 許多終身學習的討論再度出現, 成為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間最炙手可熱的政策議題.
1990年歐盟(EU)發表《白皮書》對終身學習的重視與推動, 提出不少的創新的理念與實踐策略, 推波助瀾終身學習的發展.
1995年歐盟(EU)實施〈蘇格拉底方案〉(Sokrates-Programm)普通教育交流合作、〈達文西方案〉(Leonardo da Vinci-Programm)職業教育交流合作, 以促進歐盟資源整合與互動.
1996年OECD發表《全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報告書 ,蔚為全球教育風潮.
1996年UNESCO出版《學習:內在的寶藏》(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報告書,強調終身學習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的4大支柱:
學會認知 (Learning to know)
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
學會與人相處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發展 (Learning to be)
2000年ILO國際勞工局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發表《21世紀的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報告書, 指出開放式的社會對話(social dialogue)是一項關鍵, 人力素質、生產力與就業力三者均與終身學習息息相關.
2000年UNESCO舉辦〝國際成人學習週〞(International Adult Learner’s Week), 在德國漢諾威(Hannover) 的世界博覽會中以〈建立學習社會:知識、資訊與人力發展〉(Building Learning Society: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為主題, 進行全球對話(global dialogue).
2001 年0ECD發表《教育政策分析》報告書,認為終身學習乃是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中, 一切有目的的學習活動, 目的在於增進所有學習者的知識與能力.
2001年EU發表《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Making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指出終身學習是所有生活中所進行具有促進知識、技能與能力的學習活動, 並蘊有個人、公民、社會或工作相關的觀點.
2002年EU發表《歐洲終身學習品質指標》報告書(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提出終身學習品質15項指標.
2003年UNESCO召開〈全球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ternation Society)以邁向知識社會(Towards Knowledge Society)為主題, 建構學習社會.
2003年UNESCO發表《開發寶藏:願景與策略2002 - 2007》(Nurturing the Treasure: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報告書, 提出終身學習的第5支柱概念, 終身學習再概念化.
5大終身學習支柱:
1.學會認知 (Learning to know):因應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迅速變化, 必須具備廣博知識, 能針對問題做深入了解以謀求解決, 這是一種學習如何學習及學習深度思考的能力, 其目的在學會如何追求知識.
2.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 將知識化為具體的行動產生力量, 在學得理論知識的同時, 學習落實於實際生活上, 包括處理人際關係、合作態度、社交行為、解決問題能力、創造革新、勇於冒險精神等.
3.學會與人相處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由於地球村的形成, 人類相互依賴日深彼此相互了解、和平相處的需要日益迫切, 學習認識與尊重多元文化, 能促進人類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及衝突;培養溝通、傾聽及口語表達能力, 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 共同解決未來各種可能的風險和挑戰.
4.學會發展 (Learning to be): 21世紀要求人人都要有較強的自主能力與判斷能力, 也要求每個人擔負較多的社會責任, 因此, 透過學習讓每個人擁有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人類對自己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5.學會改變 (Learning to change):面對劇變的全球環境及多元化社會, 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2002年管理學大師 彼得·杜克 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提到: 2030年的世界變動劇烈, 知識工作者將成為職場主流, 要有效面對環境快速改變的方法, 就是主動接受改變、適應改變, 才能管理及創造改變;L≥C (Learning vs. Change) , 個體應學會時時關心環境情勢, 透過學習以發展因應改變與主導改變的能力, 若個體的學習速度能夠比環境變遷的速度快, 才能保有優勢競爭力, 反之, 若個體學習的速度小於環境變遷速度, 則個體就容易被淘汰. 學習改變也成了終身學習的第5支柱.
2014年UNESCO出版《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報告書》(Conference Repor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Cities), 以「全民終身學習:促進城市融合、繁榮與永續」(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inclusion,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cities)為主題, 強調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城市的發展, 必須促進政府與所有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s)的參與及協力合作.
2021年UNESCO發布《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的全球報告, 該報告呼籲開展關於終身受教育權的合作研究計劃,並敦促全球重新團結起來開展國際合作, 在人的一生中以及在社會、文化和職業領域擴大教育機會. 它申明, 應擴大受教育權, 使之持續終身, 並涵蓋連通權.
探討內容包括從氣候變化到「工業4.0」下的各種科技進步, 包括物聯網(IoT), 人工智慧(AI)、智能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5G、區塊鏈等會如何影響改變教育的方針。
2015年OECD啟動《未來的教育與技能》(The future of education & skill education 2030)計畫.
2018年OECD提出《學習指南針2030》,指出2030年學習的核心能力涵蓋知(knowledge)、技能(skills)、特質與態度(character & attitude), 有效的學習就是將這三個面向的元素進行豐富的混合, 使得學習者成為具有素養或是競爭力的世界公民, 以達成個人或是全球社會的幸福(well-being)最高境界, 因此,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不僅可提供學校教育改革參考, 同時是用每一個人的終身學習.
隨著科技進步, 社會變遷劇烈, 人類文明快速前進未來, 終身學習是因應未來社會的最佳方式, 而終身學習再概念化也不斷的推陳佈新, 藉由終身學習接軌世界潮流, 國家也才能與時並進的發展更美好的社會, 締造人類幸福感.
參考文獻
吳明烈(2004).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台北,五南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2/11/5(六)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第九單元:11/5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八單元:11/5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
第十單元:11/5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文心
學生學號:111436520
學習社會的理論淵源
1968年 美國教育家哈欽斯(Hutchins R.M.)提出〝學習社會〞這個概念, 從尊重人性的觀點主張每個人都能充分自我實現, 成為一個更有自主性、更有智慧及更有人性的人.
1989年 克羅伯里(Cropley)對學習社會的描述, 學習是個人不斷求發展的過程, 終身學習是學習社會的基石. 終身學習的概念涉及終身(lifelong)與全面(lifewide),就時間面向而言, 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是持續一生的活動, 從一個人出生到生命終了. 就生活面向而言, 全面學習(lifewide learning)涵蓋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非正規學習(nonformal learning)與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學習方式, 強調自我導向學習; 學習結果, 最終目標促成自我實現.
學習社會的反思
1995年 賈維斯(Jarvis)在論述學習社會時提到, 學習社會是一個未來式, 是一種理想.
1996年 胡夢鯨教授進一步提出學習社會的特質:
學習社會是一個未來性的概念, 所以並不存在任何一個社會或國家中;
學習社會是一個理想的概念, 帶有一種烏托邦的色彩. 它的理想性在於學習障礙的去除、教育機會的均等與人類潛能的充分發揮;
學習社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 融合教育與學習, 包括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回流教育、社區教育等的多重學習概念, 這些學習活動的實踐, 是發展學習社會的基礎;
學習社會是人類為應付急遽變遷的社會環境所產生出來的一種思想與行動, 藉此以協助人類更能適應變遷社會的生存方式.
歐盟(EU)對終身學習的推動與實踐
1990年歐盟(EU)發表《白皮書》對終身學習的重視與推動, 提出不少的創新的理念與實踐策略, 推波助瀾終身學習的發展.
1995年歐盟(EU)發表《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終身學習白皮書, 支持獲取知識的多元管道.
1995年歐盟(EU)實施《蘇格拉底方案》(Sokrates-Programm)普通教育交流合作
1995年歐盟(EU)實施《達文西方案》(Leonardo da Vinci-Programm)職業教育交流合作, 以促進歐盟資源整合與互動.
1996年歐盟訂〝歐洲終身學習年〞(European Year of Lifelong Learning)推動終身學習以建構學習社會.
2000年舉辦〝里斯本的歐盟高峰會〞提出《終身學習備忘錄》(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 訂定2010年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知識經濟實體」目標.
2000年歐盟(EU)推動《青年計畫》(Youth)
2001年歐盟發表《歐洲各國終身學習實踐行動》(National Actions to Implement Lifelong Learning in Europe)
2001年歐盟(EU)發表《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Making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指出終身學習是所有生活中所進行具有促進知識、技能與能力的學習活動, 並蘊有個人、公民、社會或工作相關的觀點.
2002年歐盟(EU)發表《歐洲終身學習品質指標》報告書(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提出終身學習品質15項指標.
2004年歐盟(EU)《布魯塞爾的教育訓練整合計劃》強調落實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理念.
2005年歐盟(EU)提出《終身學習的8大關鍵能力》母語溝通能力、外語溝通能力、數學素養與科學基本能力、數位能力、學習如何學習能力、人際與公民能力、企業與創新能力、文化表現能力.
終身學習的架構內涵
21世紀的學習社會是知識社會, 知識經濟的終身學習更強調發展能力為導向的學習, 關鍵能力的養成是提升競爭力的必要策略刻不容緩. 關鍵能力 ( key competencies)是一種含括知識、技能與態度所組成的能力, 具有可移動的、多功能的特性, 可以運用到不同情境、達成不同的目標、解決不同的問題, 對未來發展能起關鍵性的作用.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層面與內涵:
能力層面 關鍵能力具體內涵
學會求知 1. 學習如何學習
2.專注力
3.記憶力
4.思考力
學會做事 1.職業技能
2.社會行為
3.團隊合作
4.創新進取
5.冒險精神
學會共處 1.認識自己的能力
2.認識他人的能力
3.同理心
4.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學會發展 1.促進自我實現
2.豐富人格特質
3.多樣化表達能力
4.責任承諾
學會改變 1.接受改變
2.適應改變
3.積極改變
4.引導改變
台灣學習社會願景脈絡
1998年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2001年發布《圖書館法》
2002年發布《終身學習法》
2003年發布《家庭教育法》
2006年發布《老人教育》白皮書
2015年發布《博物館法》
2015年啟動《學習型城市》計劃, 強調共學、共享、共好、共活、共居的學習精神.
2017年發布《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劃》》
2021年發布《學習社會》白皮書, 提出跨學科、創新、網際網路、國際、代間、跨文化的理念與願景, 建構出學習型台灣的藍圖.
結語
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的《法爾報告書》為終身學習的發展勾勒出理想願景, 進而強調學習社會的建立, 乃是人類未來的教育希望, 願景即在邁向學習年代與建立新學習文化進而實現學習社會.
參考文獻
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單元: 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 2022.11.08 (二)
課程地點: 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潘彥榛
學生學號: 111409507
心得
人間生活禪,教育是活水源頭,如《六祖壇經》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心即是活水源頭,而眾生困於妄想、執著之中,不知一切法皆苦、空、無常、無我,不知道因緣果報之理,迷失本心,故在六道中頭出頭沒,輪回不已。活在資訊越超載,我們的知識增多,判斷力卻降低了;閒暇的時間愈來愈多,樂趣是愈來愈少數,心也越迷茫,若心就是活水源頭,找到活水源頭就沒有煩惱、便能安心而自在。
為什麼現在大多數人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一切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沈大海,註定無法帶給我們想要的回報,而人生選擇,是要事業成就、還是幸福快樂?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每個人都活得筋疲力盡,活得心存餘悸,生怕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面,大多數人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甚至不能坦然接納自己,人生之始,便帶來了與生俱來的條件,包括生理的物質成分、生命的心靈成分,若是達到自覺的階段,能否瞭解自性與需要,能否瞭解自身的潛力與侷限,能否瞭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然後不斷地去充實、去發揮,尋求自我更高理想去實現。
我能助他人改變嗎?如同神創造我們時,賦予我們改變的能力,教導我們如何幫助他人努力改變,變得更像祂一樣,但邀請他人作出改變,是強迫不來的,改變需要時間,我們都必須「繼續忍耐,直到〔我們〕成為完全」(教義和聖約67:13)即讓人們按自己的步調而行,而愛和接納是促成改變的強力媒介,我們對待別人,如果只是看他們的過去,而不是看他們能成為怎麼樣的人時,可能會使他們退縮不前;相反地,我們可以寬恕並忘記過去的錯誤,相信他人能改變,我們可以忽略弱點,指出他們自己可能看不見的一些正面的特質。然而,人們太容易走回頭路,我們可以不斷地以溫柔的鼓勵,幫助他們不要放棄,我們要相信,可以協助他人悔改及成長,我們要確信,有能力幫助他人改變和進步。
時代的巨輪下,我在細雨中呼喊尋出自己的活水來,如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又子思《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謂性。」與《孟子》「盡心、盡性」皆在揭示人性的本源,瞭解自己心性後,順流而下,再求提升、創造並充實諸己,自然且合理的行為,而人皆萬物之靈,心的淨化湧現出來智慧的源泉,是無階段之分的,一切都靠自覺以反照諸己,且人在自覺之後,性靈自然超越,不落窿俗,一旦啟發私愛的源泉,才能享受自由和平靜,自然會付出大愛,讓不同宗教信仰皆和諧,使大愛無國界助於他人也能助於己。
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單元: 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 2022.11.08 (二)
課程地點: 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潘彥榛
學生學號: 111409507
心得
為有效協助社區大學克服發展所面臨之問題,確保社區大學健全發展,其社區大學在地深耕需求也隨著教育改革浪潮、終身學習風潮、及社區營造總體營造運動等三股力量推動中邁進,我國也於今年(2022)舉辦開門辦教育社區大學連結十二年國教總場成果論壇,藉由「從專法看社大的社會責任」、「社區大學與十二年國教」、「後疫情下之數位教學與學習」等議題,以世界咖啡館的座談模式,展開全面性的交流與對話,盤點全國縣市政府及社區大學的現況,集結各方意見作為未來中央制定相關政策及推動業務參考依據。(方一成,2022)
高齡社會成為嚴重的國安問題,以終身習為社區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因為數量成長太快、經費等資源有限,以致近年來出現資源稀釋或者資源浪費等現象,而社區大學在臺灣社會教育的發展實屬重要,透過教育部大力支持社區大學發展下,推動不同族群學習,促使長輩參與社教,對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為解決少子化衝擊大學缺額,學者建議不宜以退場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提出青年與高齡者一同上大學的「青銀共學」滿足高齡者的未考上大學的遺憾,朝分工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創造更多的利基,而新住民因語言和經濟因素致招生成效不彰(簡嘉佑,2022),並可針對本國即將退休或退休後之高齡者為對象,滿足大學進修的心願。
為了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因應相關法令和行政管理的配合,以及學術研究領域的支持,其不應該無限制地擴張,而應建立穩定且有系統的學習資源及最適當的發展模式和架構,汲取先前社區大學的發展經驗,縱向跨齡學習合作和結盟機會、橫向連結各級學習組織與單位,整合區域內各教育資源,並深究社區大學落實核心理念的精髓與否,分階段和標準進行評鑑,重視過程式的評鑑和多面向的評鑑資料之檢核,才不會因為行政管制和評鑑制度,而扼殺了社區大學正常發展的機會,並規劃學術、社團及生活藝能主要價值理念和教學特點融入課程中,可從日常生活中的高齡社會與在地整體照顧、生態危機與恢復河川生命力、新住民融入與多元教育、民主深化與參與公共決政策等議題去發現,培養公民素養省思,以社區大學的發展型態優勢資源、課程與教學、人力培訓、志工成長等領域,進行有效的研究發展和人力訓練,讓社區大學的理念、策略和實踐方法,可以成為獨特而有價值的知識,提升社區大學在知識研究方面的專業素質,以及課程教學方面的實際成效(張德永,2009)作為改善其永續發展之策略。
第八單元:社區學習的理念與實務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 第八單元:社區學習的理念與實務
課程時間: 2022.11.01 (二)
課程地點: 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潘彥榛
學生學號: 111409507
心得
台灣在推動社區學習不遺餘力,希望能以社區大學的經驗,回饋終身學習政策,促進未來終身學習素養與社會需求有更深的連結,再由社區大學的角度回應終身學習白皮書發展計畫,致力於推動地方發展、社區幹部、照顧服務者、志工,培養在地織人才,建立社大學習證書,為地方創生,青年回流、開發教育合作學習多元管道同村共養社區,認同展齡活化照顧的社區互助網,結合地方經濟及學習知識圈,打造群體共學、群體共創、創新創舊的文化(學習社會白皮書論壇,2021),就依各地區性的年齡層人口數、性別結構、產業經濟特色、民眾生活需求、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等調查結果,並結合在地的公共資源和發展想像,設立一社區一特色社區學習大學,促使每個人都享有參與終身學習的機會,改善個人的健康生活、公共事務參與,研究也顯示,有受教育的人,壽命比較長,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犯罪機率較低,也比較不需要依賴社會協助。
酎見於Apple有關教育領域之報導,在40多年歷史以來於(2021)年1億美元提出的「種族平等與正義倡議」(REJI)計劃,以協助消除系統性種族歧視、促進全國性種族平等,對抗有色人種社群所面臨的不公待遇,促進教育平等和普及的承諾,並與CEI 合作夥伴服務歷來資源不足的社區,為有色人種社群擴大提供機會,結合 K-12 學校的合作提升校內學習,繼續為社區大學、非營利倡導者和地方組織貢獻心力,努力為下一代賦能並擴大機會,培育新一代多元化領導者。並鼓勵年輕人回饋社區,對藝術相關領域有興趣、苦於沒有學習資源、針對18-25歲年輕人、與當地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出「創想營」,提供藝術創意的培訓課程。其副總裁 Lisa Jackson表示:「我們相信教育是促進平等的強大力量,幫助學習者探索提振社區和塑造未來所需的工具。我們很高興繼續擴大我們的 Community Education Initiative,讓所有年齡層、無論來自何處的學生都能獲得世界一流的學習機會。」(Newsroom,2021)
見於台灣為提供民眾近便的學習機會,提升全民終身學習風氣,未來能持續鼓勵各學習中心推動社區教育,教育部於今年(2022)補助19個縣市36所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運用國中與國小閒置空間,轉型社區多功能學習場域,以結合當地文化及社區資源,發展地方特色,並透過學習中心,積極結合學校、鄉公所、臨近村落及民間團體的力量,形塑其學習型社區特色,提升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參與率,落實社區資源共享,及偏鄉成人創意美學教育學習的機會,課程更以美麗生活為主軸,結合樂活彈唱、拼布、原住民編織、陶土等不同創意元素,使偏鄉美感教育有了多面向的發展,(林志成,2022)希望未來能創造部落創意美學之學習型社區據點,實現終身學習即是幸福社區願景。
第八單元:社區學習的理念與實務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 第八單元:社區學習的理念與實務
課程時間: 2022.11.01 (二)
課程地點: 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 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 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 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 潘彥榛
學生學號: 111409507
心得
台灣在推動社區學習不遺餘力,希望能以社區大學的經驗,回饋終身學習政策,促進未來終身學習素養與社會需求有更深的連結,再由社區大學的角度回應終身學習白皮書發展計畫,致力於推動地方發展、社區幹部、照顧服務者、志工,培養在地織人才,建立社大學習證書,為地方創生,青年回流、開發教育合作學習多元管道同村共養社區,認同展齡活化照顧的社區互助網,結合地方經濟及學習知識圈,打造群體共學、群體共創、創新創舊的文化(學習社會白皮書論壇,2021),就依各地區性的年齡層人口數、性別結構、產業經濟特色、民眾生活需求、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等調查結果,並結合在地的公共資源和發展想像,設立一社區一特色社區學習大學,促使每個人都享有參與終身學習的機會,改善個人的健康生活、公共事務參與,研究也顯示,有受教育的人,壽命比較長,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犯罪機率較低,也比較不需要依賴社會協助。
並酎見於Apple有關教育領域之報導,在40多年歷史以來於(2021)年1億美元提出的「種族平等與正義倡議」(REJI)計劃,以協助消除系統性種族歧視、促進全國性種族平等,對抗有色人種社群所面臨的不公待遇,促進教育平等和普及的承諾,並與CEI 合作夥伴服務歷來資源不足的社區,為有色人種社群擴大提供機會,結合 K-12 學校的合作提升校內學習,繼續為社區大學、非營利倡導者和地方組織貢獻心力,努力為下一代賦能並擴大機會,培育新一代多元化領導者。並鼓勵年輕人回饋社區,對藝術相關領域有興趣、苦於沒有學習資源、針對18-25歲年輕人、與當地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出「創想營」,提供藝術創意的培訓課程。其副總裁 Lisa Jackson表示:「我們相信教育是促進平等的強大力量,幫助學習者探索提振社區和塑造未來所需的工具。我們很高興繼續擴大我們的 Community Education Initiative,讓所有年齡層、無論來自何處的學生都能獲得世界一流的學習機會。」(Newsroom,2021)
又見於,台灣為提供民眾近便的學習機會,提升全民終身學習風氣,未來能持續鼓勵各學習中心推動社區教育,教育部於今年(2022)補助19個縣市36所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運用國中與國小閒置空間,轉型社區多功能學習場域,以結合當地文化及社區資源,發展地方特色,並透過學習中心,積極結合學校、鄉公所、臨近村落及民間團體的力量,形塑其學習型社區特色,提升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參與率,落實社區資源共享,及偏鄉成人創意美學教育學習的機會,課程更以美麗生活為主軸,結合樂活彈唱、拼布、原住民編織、陶土等不同創意元素,使偏鄉美感教育有了多面向的發展,(林志成,2022)希望未來能創造部落創意美學之學習型社區據點,實現終身學習即是幸福社區願景。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2/11/05(六)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專班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第八單元 11/5 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第九單元 11/5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
第十單元 11/5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林佳儒
學生學號:111436505
心得:
第八單元-- 我們小組剛好是這個課程第一組報告的,準備報告時一開始毫無頭緒,但熱鍋上螞蟻最後垂死的掙扎,終於把報告完成了。離開校學十多年後重返校園,不像以前是老師教學,在職專班反而是由我們從報告中分享學習,再由教授補充說明。報告內容的教與學剛好與我們的報告呼應。唯獨最新資料蒐集這點沒有想到,經由同學Feedback讓我印象深刻。實作的部分也讓同學都可以在實務上有更多的認識與學習。
第九單元-- 學習型城市的個別指標:在地連結、創新作為、亮點特色。讓在地可以結合其特色,因地制宜去發展其指標。這組同學有分享了一個全球學習節,讓我們認識了Derby City,那個城市的人民都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不管事生活或者是工作上。終身學習節結合終身學習與節慶這兩項概念。
第十單元-- 終身學習力涉及到1.自我導向學習 2.團隊合作 3.縝密思考 4.品質生產 5.社區貢獻。這些關鍵都是人人所必需,也是人人所擁有。做中學,學中做,有效的進行學習。對這組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實作的部分,充分的運用到終身學習力的五大要素,另一方面也能審視自己自我的認識有多深,很好玩。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單元:第九單元: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課程時間:2022.11.8(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劉漢民
學號:111409503
一、成為自己與他人生命中的活水
生命影響生命,是我願意用我這個生命去影響生命。
因為,我這個生命,也是被其他生命所影響而成的。
上週在一個碩專班分享,我驚訝著看著近50位的同學,在開學已經半學期後,進教室後就找位子坐下來,然後玩起手機沒有任何跟其他人互動對話。當下氛圍,就是各自獨立,其他人與我無關。因為無關,也就照顧自己即可。
其實很可惜,畢竟能夠在工作多年之後,回到學校精進,應該不只是知識的擷取,更多也是有機會跟其他領域的人互動交流。
可是課堂上沒有任何設計,就讓那個互相成為活水的機會流失掉了。
我用了將近90分鐘透過階段式的表達與自我介紹讓大家活起來,希望能讓這個碩專班能夠轉動。
二、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策略
Grundvig認為成人教育應是一種心靈的激發與啟發,受此思想影響,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於1844年在羅登Rodding創立。
不是純粹的知識性,而是有更多的公民意識。
當激發更多公民意識,也就代表公共溝通越有效,社會的生命力也越強壯。
互動,對於個人來說,是雙向的、多向的、有多重回饋的溝通。
互動,對於社會,則形成有效的公共溝通。
社區大學的公民教育應該有更多與世界真實連結的意義,以及更多在地社區草根性的真實互動,促進更多的激發與啟發。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
ontological concerns。
本體論(Ontology):研究存在、存有、生成和現實等概念。
所有的設計如果能夠回頭去看我們的根源,回到起心動念,很多事情就能夠有解。
高度分眾的網路時代讓人類社會的前路,出現大分岔路口。
往右,是非不清。
往右,價值錯亂。
回頭,回歸與世界真實的連結。
社區大學原是心靈的激發與啟發,若回到原點,除了藝能類之外,應該有更多的公民意識教育,學術性跟社團性。
可惜,台灣還需要很長一段路,各個社大開公民參與課程都叫好不叫座,連免費都不容易開成。
也就缺了深度互動的影響力與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