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第13單元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第13單元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時間:2022.05.11(三)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習心得:
「學校培育終身學習者的策略之探究」
知識是由大量閱讀後累積而成的,面對知識半衰期越來越短,而在網際網路領域知識的半衰期可能不到一年。因此要不斷的學習增加新的知識,108課綱是要從小培養孩童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解決未來工作及生活所需知識技能。十二年國教課綱在108學年度上路,稱為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希望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並善盡國家公民的責任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要成為終身學習者需要培養閱讀力和學習力,知識是靠大量閱讀後有系統的思考並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知識除了有形的以外還有無形的,大自然是本無形的書(無字天書),必須要能體察天地萬物,用心觀察聆聽並感受它傳達的訊息。例如:天空中看飛行的野雁→雁行文化;國父孫中山看水中魚兒→逆流而上力爭上游;海明威看海→生命是用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梵谷的麥田→太陽躲在藝術背後;夢的解析家佛洛伊德→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羅丹看人體→哥倫布尚未發現的美麗海岸線;卡謬的卡夫卡→真理已被說完一大半。
本週由翊銘負責專題報告,題目是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介紹終身學習者的特質有1.培養成長型心態2.發現自己的熱情3.建構知識體系
4.掌握學習方法5.長期堅持刻意練習。標竿學習者:張忠謀(目標、紀律、系統性計畫),股神巴菲特(坐著、讀書、然後思考)。首次聽到知識的複利效應,複利效應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複利效應之所以能產生這麼大的威力,有兩個關鍵因素:足夠長的時間和持續的投入。當持續學習累積知識一段時間後,便會產生知識的複利效應,這時以複利的方式更能快速擁有豐富知識。
知識管理
2022/04/19組織學習研究心得-知識管理
課程時間:2022.04.19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第六項修練之知識管理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上課心得:
知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習的東西越多,越會發覺到自己的不足,如今資訊蓬勃發展,所接觸的新事物不斷增加,越要將所見所聞,做有系統地整理、歸納。
知識管理可以運用在工作場域、行政機關、專案計畫推動、執行、個人生活上等,知識管理就像是獲取、分享的概念,知識訊息是流動的,可以將結構化的經驗、價值,透過文字,產生的訊息,使用電腦、行動裝置、文件做為載體,讓大家更方便閱讀、取得,也可以使用知識來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滿足組織內部對於知識管理的處理、儲存、有效運用、解決工作上問題的需求。
在一個企業、組織內,每個人都是維持運作的小螺絲,為了使每個人的工作能力能好好的發揮作用,平常就要將知識資料做好歸納,並開放權限,讓每個人都可以公開閱讀資料。
在個人的知識管理上,就像是建立一個小知識庫,平常會將耳聞目睹的事物,都記錄下來,但將來要使用時,會發現收藏夾的資訊雜亂、資訊來源過片段,到頭來也是一無所獲。而應該是要將接受到的資訊,保存在長期記憶內,藉此,必須要學習內化資訊,把資訊變成知識,並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思考深度。在這個知識、訊息資料多元的時代,我們不僅要更快獲取新知識,也要將知識有系統性地保存。
最後,知識庫就像一個龐大的系統,幫助你吸收和成長,透過學習、思考、消化、吸收,轉化自己的知識。
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養策略、學校培育終身學習者之探究
課程時間:2022.05.11(三)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養策略、學校培育終身學習者之探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高婕寧
學號:110409514
心得:
今天是翊銘報告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他整理了很多終身學習者的特質,也讓大家開放討論何為終身學習的特質,大家整理出三個特質:1.有好奇心2.積極向上3.有行動力,我們討論出要對於身邊事物有好奇心外,個人也要有積極向上的特質,並具備行動力。但說得容易,可是要做的話往往很困難~通常身邊要有這種以身作則的人,好像才能促使我們跨出舒適圈去學習、挑戰不同的事物。翊銘也舉出了終身學習者的例子,告訴我們,他都可以了,那我們也可以!其實勇於跨出一步之後,實際做起來也沒這麼困難的。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5/11 課程心得
日期:2022/05/11(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養策略、學校培育終身學習者之探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古冬青
學號:111409502
課程心得: 感謝翊銘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如何成為終身學習者,作為終身學習者應該具備哪些特質,還有成功人士終身學習的習慣,內容非常豐富,資料詳盡,包括歡樂的腦筋急轉彎,報告結尾的分組討論,都能為我們今天的學習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思我們生活的年代,已不同於父母時代一個崗位工作幾十年,退休養老。隨著全球化的趨勢不斷打破常規,信息量極大的網絡媒體不斷衝擊眼球,即便是看似文藝范十足的文化產業也倍感壓力,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與時俱進,適應新發展,了解新事物,知名健身APP的slogan曾經風靡在年輕人的圈子,自律即自由。自律已經成為隨時接受挑戰的素質之一。
當然雖然社會節奏快,但我們仍然要保持學習的熱情,當你發現學習的樂趣,樂在其中,就會發現學習甚至可以緩解生活中的壓力,生活與工作的煩惱往往會導致焦慮,放任焦慮的情緒蔓延只會陷入惡性循環,不如嘗試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學習,更要持續學習。善於學習的人思維靈活,面對變化更能快速適應,面對困境更願意嘗試新的思路,願意聽取多方意見,會勇於冒險,不會瞻前顧後,停步不前,即使失敗也不會氣餒,因為學習是一種習慣,並不是為了升職加薪而學習,而是一種終身的修練,修練正果自然有好的事情發生。
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時,會發現你已具備接受新鮮事物的開闊胸懷,積極樂觀的正向心態,以及自發的行動力。不斷累積自己的知識,終將會收穫成長的機會,今天很喜歡翊銘講到的“複利”這個詞,累積就是在孕育複利,不要忽略些許的進步或小小的快樂,它們都會是疊加成長,會讓人變得富有而自由。
學校作為終身學習重要的實踐平台,如培養孩子的終身學習習慣,要從學校,從老師,從家庭的多方面共同努力與克服現在面臨的困難,如同老師提到,創造學習的無限可能,讓學習無處不在。不止存在於課堂,不止存在於知識的教與學,還有很多種可能性,去為孩子營造出終身學習的情境。
2022 04 27竹山小鎮文創+中和國小研習會
課程時間:2022.04.27(三)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竹山小鎮文創+中和國小研習會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佳儒
學號:111409505
原本滿懷開心的心情要去,踏訪竹山小鎮文創與何先生一手修復的天空的院子但,無奈,疫情也來參一腳,不得不臨時改為線上,其實,對於,何先生並不陌生在去年苗栗場,也聽過演講對於何先生來說,竹山人重視,竹山事,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有多少人會真的的關心,注意呢?何先生用不同的,視野,把竹山帶領到不同風景。
苑裡跟竹山的環境結構很雷同,在人口數上也是5萬到4萬多人,特產竹子與藺草,當何先生分享他的經驗時,不由得,想到苑裡雖然,我並不是苑裡人,但小孩生活在這,腳踩這土地,先生工作在此,果真有需要帶領著小孩,好好的瞭解這環境。
何先生有提到。我們要關心政治。但不要熱衷它。心中就想我是不太關心。更別說熱衷。在來。提到過內的教育是。把小孩送到環境比較好的地區念書。但卻沒有根留家鄉是非常可惜的。是因為不斷把人。送出去卻也留不下來。
何先生的小鎮文化很成功的經驗,吸引不管是大陸、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國,紛紛邀請何先生至該國演講傳承他的成果,向他取經。連國內的邀約也是絡繹不絕,這也許是令人想像不到,如此受歡迎,許多人,都是做別人心中所期望事,但對於何先生來說,是做我自己喜歡的事,這兩者的差別是,一個活在別人眼中,嘴中,一個是自己想要如何生活更好,照自己的想法,活出自我,不管他人說三道四,這是很讓人敬佩的狀況,現今社會的氛圍,是好念好書,讀好書,找份好工作,安逸的過一生,但對何先生來說,這不是他所想,所要,所追求的,固然,自己找尋另一條充滿刺激且富有相當程度上的不確定性,是個很勇敢的決定。
在整個訪談過中,提到創業何先生,是充滿的熱情,有力量的,並說明,不要害怕失敗,失敗為成功之母,國父也是經歷了11次的失敗,才獲得成功「創業是為自己想做的事去打拼,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掌聲。」這個跟自家本身也是有點關聯性,因為本身也是自營業,所以很多時候,都得親力親為,道別人不足道也,在這過程中,會快速的,讓自己的不足處,馬上外顯後,立刻尋求解決之道,這是很真實且實戰經驗的,所以創業真的會讓人銳變成另一個境界。
其實,最後,想問何先生一個問題是,在還沒有真正獲利或者說有收入的階段,是如何撐下去,是有甚麼貴人相助,還是甚麼偉大的信念,還是有長輩無私的相挺,可以讓何先生一路撐起來。
近幾年來,地方創生這詞,是風行的,但如何創,如何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需要有一群具有熱情的人,來撐起這需要非常花心思的一片天,不管是人文,環境,藝術,還是產業,都是要相互去融合,無縫接軌的串連起來的,我想我們都是非常期待這未來性……
接著登場的是,班代婕寧的報告,讓大家知道數位媒體、數位素養、數位學習平台和數位科技的運用,有個朋友家就是最好的典範,還沒到家就把家裡的車庫門、冷氣、電燈,都打開了,聽說還有更強大的功能,下次有機會去觀摩看看,這系統還是自己處理的,真是太有才了,在大量的數位轟炸下,要懂得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資料,而不是一天到晚掛在網路上,是非常浪費生命與時間,進而教導小孩使用數位產品的優缺點,一物都有,正反兩面,正面就是好好使用得到想的東西訊息資料,反面就是永不止步的陷下去拉都拉不回……
下午,依舊是中和國小的研習,很喜歡這學校的氛圍與人,校長帶領著老師終身學習,這因如此整個校園儼然就是學習型國小,小孩真的很有福氣,老師也很有智慧選擇這學校,名烈老師仍然發揮辯論社社長的風範分享了,善用五隻手(舉手、握手、牽手、拍手、動手)多閱讀、多對話、多思考、多分享、多旅行,期待下一場的研討之旅………
組織學習研究
日期:2022/04/19(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石蕙萓
學號:110409510
心得:
這次報告由我們這組報告:在課本上沒有的資料,我們分工進行,組長一段時間都邁進圖書館裡找資料,而我們負責找實際個案來和大家分享,以下是我們分享的重點:
知識分類
. 事實性知識-知其何 ( know-what ) 2. 原理性知識-知其因 ( know-why ) 3. 技能性知識-知其然 ( know-how ) 4. 人際性知識-知其誰 ( know-who)
可呈現的程度分類:
外顯知識:理性知識(心智的)、連續的知識(非此時此地)、數位知識(理論)。
內顯知識:經驗的知識(實質的)、同步的知識(此時此地)、類比知識(實務的)。
可移動性來分類:
可移動的知識可分為三類:存在設計中的知識 、 存在機器中的知識 、 存在人腦中的知識。
.嵌入組織的知識::在個人與組織中有著特殊關係、較難透過文字符號移轉,存在組織體中非個人腦海。
知識管理-相關研究方向:1. 資料處理研究 2. 知識結構論 3. 行為學習理論 4. 媒體豐富理論。
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 :
個人知識:歸屬於個人的知識與智慧、個人可再利用、難以共享
組織知識:歸屬於組織的知識與智慧、組織可以再利用、易於共享
學習型組織 與 知識型組織-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比較分析
組織學習:屬靜態觀點、起源於1960年,以科層組織為焦點,以了解組織的更新改革與變遷(包括公共部門、軍隊等)。強調穩定的結構和組織學習是科層組織適應、發展和改變之道。組織學習強調的是個人在組織中的學習。
學習型組織:屬動態觀點、起源於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初期,以大型企業組織為焦點,係基於回應變遷之需要興起 ; 在科技一日千里、經濟日益成長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隨即帶動學習型組織的發展。強調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轉型,帶來快速變遷的步伐,同時也強化了全面的競爭。學習型組織強調的是整個組織進行的學習。
以下是我個人分享的重點,實務分享:中華汽車實施的知識管理,我個人非常佩服,主管到員工、(由上到下)、員工到主管(由下而上)、到上、中、下游廠商都是知識管理模式去管理。
中華汽車於1969年創立,2005確立其 知識發展願景為「成為大中華地區知識型企業標竿」希望藉由傳統型轉為知識型企業,追求創新的企業是有遠見的,知識發展策略有四大項:發展核心知識、建立知識平台、塑造分享文化、建構社群網路。
他們採取的方法是透過進行教育訓練、舉辦專題演講、進行知識分享發表會,方便員工迅速蒐集知識。訂出建立個人知識工作、知識管理與官做管理結合,第一階段在五個內完成上線。在各種企業活動營造有助於知識分享的環境,使企業員工確實感受到知識分享的好處並樂於分享。將知識管理融入企業日常營運工作目標,並且合員工績效獎勵制度做搭配,促使企業員工有良好的知識管理概念。
由於汽車製造業是一典型的中衛合作系統(即由產銷分工達成經濟規模效益,形成上、中、下游經銷商合作體系)。和上下游廠商、經銷商形成一個完整共應鏈的管理。除了內部宣導社群觀念,全面推廣知識社群,與顧客、上下游合作夥伴工同建立專業社群。
汽車業對知識管理的強烈需求:典型汽車製造業具有中衛合作體系和完整的供應鏈管理特性,因此需要即時性、整合性的資訊,「價值鏈的知識需求」日益大於「製造鏈的知識需求」。
其組織推廣策略:由近到遠,由「點」到「線」再至「面」的做組織推廣。
中華汽車決定要做知識管理系統後,負責推動的成員和各單位主管都做了不少e化前的功課。知識管理系統總動員-在中華汽車各廠區,從餐廳、走廊,到各單位的辦公室,都可看到印有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名言的海報,提醒大家重視知識管理。那段話就是—「你需要的是參與,而非觀望。」中華汽車「地毯式」的宣導,是希望達到耳濡目染之效。
以上的分享:可以看見他們對知識管理的強烈需求,不但個人提升,整個團隊也提升,過程是如此的艱辛與感動。
再報告前我個人時間大部分用於找資料,卻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就像老師課堂上講的沒有知識內化,經過這段期間又回過頭去看資料,確實有許多地方不足,需更加努力,以上報告。
組織學習研究
日期:2022/04/12(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石蕙萓
學號:110409510
心得:
系統有兩個要素以上:1.連動關係2.互動關係。見樹要見林:不是看見一棵樹,而是看見一整片深林。例:胃出了問題,其他的器官也會受影響。做研究要系統思考,面面俱到。
這堂課由第五組報告:介紹什麼是系統思考?系統思考理論?
同學們將系統分析如下:
系統思考:
發現問題、解決複雜問題的工具!運用範圍被廣泛運用在:商業經營、股票投資、生態環境、國家政策。
系統:系統可以是一棵樹、一片森林、一個人、一座花園、一個城市、經濟系或地球…
實體的系統概念:公司、學校、國家和公園。
抽象的系統概念:人際關係、個人時間管理,理財規劃。
系統的組成:系統的構成,可以理解:達到目標需,要每項要素互相連接。一組互相連結的事物,在一定的期間內,以特定的行為模式互相影響,系統可能引起外界的觸發、驅動、衝擊或限制,而系統對於外界的影響,會產生反饋的力量。
談到流動系系統的指標又分為兩種,存量與流量。存量:能被觀察、感知、測量的任何東西。流量:一段時間內改變的狀況。經過同學的分析原來系統指標還有分成這兩種。談到系統的特系:一個完善的系統會有適應性、自組資能力、及次層姓,三者密不可分。也就是說:能夠自行組織,自行修復、到接受任何變化,都能去面對處理,有足夠的穩定性。
接著介紹系統功能:調節迴路:保持平衡及達到特定目標的結構,也是穩定度與抵抗制改造的根源。增強迴路:強化系統本身的變化趨勢。如果A影響B,那麼B是否也可能影響A呢?這是要我們增強思考,去探討這問題的因與果與存在的意義。
分析常見的思考陷阱:
1.就事論事的假象:例如殺人犯應該判死刑嗎?死刑能降低犯罪嗎?沉迷於系統產生物件,卻很少關注行為歷史。
就這個分享;我個人想法,一個人會殺人,不是一時,而是隱埋在內心長久累積而成,從出生成長的家庭關係、求學時代經歷、到成人世界的種種不愉快的經歷,造就殺人的動機,這確實是現代社會對事件發生沉迷於案件的內容的一大假象。
2直線思考的陷阱:點到點的距離:不想思考,不一樣的問題,找到老問題的相同點,試圖老方法解決問題。這種不去思考問題點出在哪裡?而套用老辦法,隱藏著想要息事寧人的心態,我覺得這是一般人的通病。深入問題的根源朝出問題,經過多方面的假設與求證,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系統思考的主要根本。(老辦法不是不好,而是做為參考)就以上兩個思考陷阱提出個人的想法與方式。
分享七種關鍵的系統思考的技巧:
動態思考:比起一次性的事件,會隨著時間演變的問題或議題更適合用系統思考處理更適合系統 思考處理。2..內生思考:幫助你解決模型的邊界,也就是說什麼要納入模型、什麼不要。3.宏觀思考:透過宏觀思考所建構的模型,可以將細節聚合,讓我們看到系統平均的整體面貌。4.操作性思考:若要發展你操作性技巧:你應該要問「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如何運作的?」而不是「哪些因子會影響這個過程?」5.閉環思考VS直線思考:閉環思考則顯示了「果」通常會回饋給一個以上的「因」,而因子之間會相互影響。6.量化思考:量化不等於量測,像是那些暖性變數、動機、自尊
。投入程度以及對於改變抗拒。這些變數本身雖然無法被測量,但卻可以被量化。7.科學思考:在使用科學思考的時候,系統思考者專注於選取簡單易懂、更有助於理解問題的數據。
在投影片上看到的一段話:「眼睛看到的是視線,演工看到的是遠見。」又分享:見樹又見林的書,覺得很棒,實務操作讓大家玩得開心,可說是遊戲中學習,同學們很用心。
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日期:2022/04/12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潘彥榛
學號:111409507
阿基米德:「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我單手便可以移動這個世界。」融合五項修練、成就學習型組織,便是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
少了系統思考,就無法探究各項修練之間如何互動,並不斷提醒我們,整體能夠大於部分之合,強化其它每一項修練,促使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與所處的世界;轉變心靈,從將自己看作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從將問題視由外面某些人(事)所引起的,轉變為看到自己行動如何造成的問題。
並以四項修練來發揮最大的潛力,如,建立共同願景,培養成員對團隊的長期承諾;改善心智模式,專注以開放方式體認我們認知的缺失;團隊學習,發展團隊力量並超乎個人力量的加總;自我超越,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遭影響的一面鏡子,而缺少自我超越,人們將陷入壓力-反應式結構的困境。組織為了適應與生存而學習;個人為了潛能心靈而學習,五項修練缺一不可,亦促進學習型組織活出生命的意義。
而我因學習型組織課程接觸第五項修練,進而開始思考,如何將其融入生活方式中;如何使我們的社會成為學習型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