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19.02.26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林如栩
學號:108409507
拉丁文cultura animi,原意是靈魂的培養,它被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其著作的圖斯庫盧姆辯論Tusculanae Disputationes一書首次使用,而我們所熟悉的文化一詞,就是源自於其中的拉丁文cultura。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一個就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本周的課程便是在討論有著相似定義的組織學習文化。
在課堂上老師分享了對於南興打鐵街的看法,因為學生時期經常參加父親舉辦的走讀活動,當中也曾走入打鐵街的歷史,如今再聽到早期的興盛變成現代的蕭條,感觸依舊很深。如何從落寞產業中看見新生命,引發能夠相互感染的動機,凝聚共識、點燃人們參與的熱情,透過繼續學習、共同腦力激盪、分享創新思維,最終創造新價值讓產業永續,便是學習型組織存在的重要。在我所服務的志工據點,如是能好好運用相同概念,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同好好規劃,想必我所期望的能為長輩們做更多事的這個念頭,很快就能有個有形的永續經營的計畫出現!期許自己能擁抱過去由我一手創造出的景色,秉持著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看似無所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的精神,一步步邁向憧憬的康莊大道。
組織學習心得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心得感想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108年3月6日
學 號:104409501 陳宜君
今天老師針對組織學習文化跟我們分享了組織中常見的幾種文化,如消極又缺乏危機意識的煮蛙文化、踩著別人的身體往上爬的螃蟹文化、恪遵前人失敗經驗,平白錯失大好機會的猴子文化、適者生存自然淘汰的老鷹文化、能適度刺激組織成員的土虱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普遍存在於職場中,組織中的成員若能勇於改變,或者主動提出需要改變的決心,組織才能有進步的可能。
我很欣賞老師提到的雁行文化,從觀察雁群飛行的特性中發現一種適合團隊合作和創新進步的文化,其中的內涵包括:
1. 透過與擁有共同願景的成員密切的互動,可使組織快速朝向目標前進。
2. 高度團隊的凝聚力使得組織中的成員不斷地感受到夥伴們的支撐力與支持力,這股力量會帶著成員不斷進步與成長。
3. 當組織遇到艱難的考驗時,成員們可以輪流擔任繁重的工作,適時適地互相補位,形成一種生命共同體。
4. 當發現組織中有成員跟不上團體成長的腳步時,其他的成員不會袖手旁觀,而是會真誠地給予精神和實質上的幫助,給予正面肯定的力量。
5. 組織中有成員遭遇家變或遇到瓶頸時,夥伴們會展現真誠關懷與互相扶持的精神,使組織充滿溫暖,讓成員安心。
課程結束前,老師請我們到校園中走走,探索校園中的組織學習
文化,這個小活動讓我印象很深刻。
透過我看見、我感受、我領悟、我學習、我分享……的敘述,我發現即便是朝著相同的方向看,每個人所看到的景物都不同;隨著每個人不同的專業領域或興趣或專長,領悟到的事物也不同,有人著重人,有人著重事物,還有人聯想到古文詩詞,分享的內容多元而豐富
,我相信這就是組織學習的重要性與價值--在分享中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觀點。
張艷紅(小紅)
2019-03-10, 週日 10:53
(一)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二)組織學習的文化塑造與發展
學校:中正大學
課程時間:2019.03.08
課程地點:558室
班級:高齡教育 碩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博士
學生姓名:張艷紅(小紅)
學號:606751006
授課大綱:
(一)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二)組織學習的文化塑造與發展
透過老師多元化的架構引導,組織學習是哲學的應用、是嚴謹的整體發展、更是能透過種種浪漫的形式,學習、驗證、實用。老師以浪漫的學習方式-旅遊,人在情境中,實證到個人學習與團隊學習是息息相關。
組織學習也回應到黑格爾的辨證學,更是一種修練。而且須從改變開始,改變的信念產生動機與行動,因此改變的信念是重要的行動樞紐。深具意義的信念包含,改變的信念~①改變所能改變②接受所不能改變的③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改變的改變。
以參觀旅遊三個層次,分享著組織學習~①風景(美景)②美食③文化(尤其特別的儀式透過耆老的傳承)。寓教於樂的學習相對有助於提升效能,但老師特別說明應避免的三錯:①錯誤的時間②錯誤的地點③錯誤的事情。
3/8 課程心得
課程:中正大學組織學習研究 心得感想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2019年3月9日
學 號:607710005 葉蕙瑄
老師在課堂中,以動物行為來代表不同的組織文化,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促進組織學習時同時要考慮組織行為與組織文化,擬定有效的、合適的策略,在實務上不知道應該要怎麼做,這似乎需要經驗的累積,同時必須是掌握推動權力的人、負責決策的人,才能使學習方案的推動事半功倍。
在組織學習中強調的非正式聚會,是形成社群很重要的一環,需要社交技巧與禮儀。
3/8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中正大學組織學習研究 心得感想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2019年3月8日
學 號:606710015 莊宛螢
今天上課最大的收獲,是老師提到面對改變的三要素,當自己面對到改變時,一開始都會選擇抗拒的心態,其實環境不停在變動,事情的發展絕對不會如我們所想的順利,過程中勢必得應付許許多多突如其來的意外與變化。因此,我們必須習慣改變,增加自己面對改變時的適應能力,同時也要學習接受自己所不能改變的事情。
當自己努力達成目標的同時,更應該要留意外界的變化,即使是很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帶來無法預知的巨大影響。針對組織而言,愈早發現變化、及時做出調整,才能降低組織面對失敗的機會。
組織學習心得
課程:組織學習 心得感想
授課老師: 吳明烈教授
授課日期:2019年2月26日
學 號:104409501 陳宜君
今天在課堂中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在強調個人崛起的時代中是否會對組織學習有所影響? 兩間是否有衝突?
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訊息,加上研讀書籍後找到一些答案,我想將此作成紀錄,當作學習心得。
首先,個體崛起追求的是一種自由工作的狀態,而不是個人獨立工作者;他們有包裝、行銷和營運的能力,他們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在組織中與人合作;追求的是一種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自由工作狀態。當組織中有這樣的強個體出現時,領導人要更關注他們的需求,包括物質生活、成就感或自由工作狀態的需求,在成就個人的過程中,也會成就組織的發展。若這個強個體是領導人,那麼他不斷學習所得的能力,更有助於帶領組織在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在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吳明烈,2005)這本書中提到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的比較,個人學習的範圍以個人領域為主,缺乏人際互動與腦力激盪,獨白式的反省思維造成思考的面相不夠廣泛,缺乏吸收他人意見和深度匯談引發出的好點子,也缺乏團體合作創造出來的榮譽感,所以組織學習不但對組織的發展或是個人的成長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19.03.05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簡品嫻
學號:108409503
課程一開始,老師讓我們討論何謂「文化」,文化是具有影響力、特色、可被傳承下去的,且文化具有無形、無形的樣態,每個組織都有其獨特的文化,但文化需要被營造,可以創新跟改變,要能夠接地氣,才能夠讓組織持續成長,讓其文化能夠延續下去。就像觀光景點,有吸引人的文化特色才會讓人想前往觀光旅遊。
我們公部門更可以是「學習型政府」,透過共學、交流、實踐、回饋與反思,讓我們政府部門的組織文化能夠活化、創新,透過「看見需求、點燃熱情、創造價值」的過程,逐漸地規劃出更有利人們的政策,而非因循過去的規範,造成僵化、無效率、讓人民無感的政府。回想自己過去待過的組織,都會要求內部職員要上課、討論,透過理論印證或別人的實務工作經驗分享,經過反思後可以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因為組織文化形塑內部職員透過共同學習、經驗分享,提升工作效能及效率,才能創造政府部門的服務價值。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不只是鼓勵組織內部人員學習而已,這是攸關整個組織發展,更應該要建立繼續學習文化,透過社會支持、繼續創新,讓內部人員有成就感,並可以分享及回饋給組織。往往學習參與的動機多樣化,在課堂中,我很喜歡老師跟我們分享的其中一句話:「提供適當的誘因雖有效,但讓當事人體會做這件事的意義、價值會更好」。學習不是被強迫,是出自個人意願與對組織的認同,看見價值,而非功利,所學才能真正轉化成行動。
組織文化中難免有多種樣貌,透過「煮蛙文化、螃蟹文化、猴子文化、老鷹文化、土虱文化、雁行文化」的寓言檢視,確實活生生可以在身邊的環境中看到,雁行文化是所有組織學習目標,但有適當的老鷹、土虱也是可以讓組織有適當的淘汰制度與刺激,才能保有組織的活力。最後,宜君跟同學們分享「個人崛起與組織賦能」,因為個人崛起是追求自由工作方式、不受限組織與空間,對於這樣的員工,組織主管可以給予工作的方向,並且讓他發揮創意,關鍵在於執行效率,賦能可以讓員工去創造價值,因此個人崛起也是刺激組織成長的力量,可以啟動、帶領組織成長,與組織文化並不相悖。
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19.03.05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8終發碩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顏曉菁
學號:108409502
什麼是文化?這是老師一開始問大家的,也是開啟我對「組織學習文化」新的看見與認識。其實我們每天都活在文化當中,不管身處哪個環境、哪個組織團體,甚至是家庭生活,無形、有形的特色、價值觀、態度與信念都一直影響著當中的每個成員。然而,我們期待自己所處的組織具有什麼獨特性的學習文化呢?這是需要由組織內成員透過討論、不斷地學習修練而成的,如此的過程才能夠造就一個讓人願意投入、成長、學習的組織。因此,每一個組織成員,即工作者都是學習者,沒有人是例外,而當一個主管或是領導者是學習型領導,那麼就更容易帶動組織學習力。這也是創造「共享、共學、共好、共樂、共憶」的好方法。
而今天的課程中,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分享「組織文化寓言」的部分。因我個人很喜歡讀繪本,所以當老師以動物習性或是故事去分享「組織文化」時,我有種一點就通的感覺,雖然還是需要消化一下,但透過故事確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而在這些動物中,「雁行文化」是我以前就唸過,但在真實的生活中卻是一直忽略,因此,當我再一次聆聽老師的分享後,我期待自己要在教會中要更加確實實踐「雁行文化」,讓教會這個組織能夠真正成為一個「組織學習文化」,讓教會的團隊服事同工能夠更多的合一朝向共同異象來邁進,並達到雁行文化中具有「責任分擔、共享領導權、彼此鼓勵支持、相互關懷照顧的文化」,這也讓我想到我所信的主耶穌所教導的「新的誡命」中的第二條:「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而為什麼我要提到我所信仰的這份「愛」呢?因為要做到雁行文化中的「責任分擔、共享領導權、彼此鼓勵支持、相互關懷照顧的文化」,我認識唯有組織成員們都具有有這份「彼此相愛」的心,就是能夠彼此為彼此著想的心、是一份無私的心、願意彼此共享、共學、共樂、共好、共憶的心才能夠達到,否則是無法完成的。因此,我也要勉勵班上的每位同學,讓我們能夠在這條學習的道路上,不管我們有多麼的不同,只要我們有顆願意彼此相愛、扶持、幫助的心,相信未來的學習路上,我們能夠一起創造出屬於我們獨有的學習組織文化,是一個彼此成長、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