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107409513 李晉毅
2018-10-30, 週二 23:05
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與策略
課程時間:2018.10.30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諮人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專題研究
講座名稱: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與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李晉毅
學號:107409513
此週老師一上課以此週主題社區大學的永續發展與策略跟大家進行說明,提問大家社區大學相關問題,透過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發現到專業內化重要性,老師比起學生還認真每週都準備詳細PPT上課內容,不利用PPT上課還能說出簡報內容,深深覺得自己對於學習以及事前預習不只是看過也要將東西內化。
從丹麥成人教育學之父Grundvig創辦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進而影響歐洲、美洲、亞洲等等國家,而社區大學在各國有不一樣的名詞及意思,在老師上課中補充許多,而我國社區大學1998年創辦第一所至今有87所,是類似歐洲民眾高等學校,也分為三大類:學術、藝能、社團,而老師也提到課程公共化、以及現在所提到最新的地方創生等等,都是對社區大學是不一樣的轉變;老師也補充社區大學及樂齡大學差異性讓我對兩者有所區別,而這週為我與韶雯報告對於國際社區大學名詞上有些微搞錯,一開始以社區大學名詞來找國外文獻資料,而我們因找不到國際的社區大學改成第三年齡大學尋找,但卻不是與社區大學一樣的,國際上是以社區學院一詞解釋社區大學,讓我認知到對於文獻資料尋找上需要更加仔細,也設計實作課程讓同學大家可以動動頭腦連結在地資源及找社區大學開一到兩門課程,在這實作分享中看見同學認真討論及連結在地特色並且分享,若大家都是在各地推動的人員會讓台灣社區大學更加不一樣。
此週深深感受到老師所說的專業內化,若有人提問相關專業問題時卻是看手機或是在利用手機尋找資料時,會讓提問人覺得你是否對於相關專業有所不足,今天老師說明社大永續發展策略雖然沒有看簡報,但對於內容卻瞭若指掌而補充更多不一樣的資料給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專業內化例子,讓我對於自己的專業想要更加的精進。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18.10.23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學生姓名:林秀玲
學號:107409502
學習心得:
今天同學在上課時向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關於上次課堂中老師選播的彼得聖吉當年演講時所提出的一些社會觀察問題,例如教育面臨的困境、地球資源過度使用造成自然環境惡化議題…,十年過去了,今日看來當初彼得聖吉所提出的問題仍未見非常具體的改善…
同學的問題引發我思考著一些常見的現狀,現今社會常會藉助一些專家學者對一些社會問題提供專業的想法與建議,雖然專家學者的觀察與建言,很多都非常切中時勢與現狀,但如果當權者沒有正視、落實執行或改善,那建議也只能流於建議,即使再好的構想仍只能落於空談,反思自己對於學習這件事,如果只是一直處於計劃、構想的階段卻一直沒有落實去執行,再好的學習計劃也只能落於想像呀。
老師在課堂中舉了一個當初徵選研究助理時的經驗與我們分享,從選才、育才、用才、留才,每個階段都存在著細節,如一開始面試時老師會特別注意中午休息時間,每個應試者與其他應試者的互動,隨不隨和、會不會主動協助別人…,從小細節可以觀察出應試者的人格特質,就如大家很流行說的一句話:魔鬼蔵在細節裡,每個環節可都是蔵個大學問。
今天的課堂我與芳珍是第一組小組報告,我們的報告主題是: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老師之前在課堂中就提醒我們報告的重點需扣緊主題,除了要有理論做基礎外,也需要提供國內外的佐証實例,而且以愈新的資料愈好,另外對於回饋也就是批判部份需掌握正反合的重點,當然報告中更要有實作方案在其中。在整理報告的過程因為有老師提供的方向及建議,讓自己在準備過程有一個不至偏離的方向,準備過程讓自己受益很多,但對於學習社會國內外案例收集覺得自己尚待加強。雖然學習社會是一個期待達成的理想社會型態,但相信透過政府民間個人齊力的推動與執行,這美好的社會狀態一定會一步步實現。
成人教育研究心得 上課時間:2018/10/23
成人教育研究心得
上課時間:2018/10/23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高子晴
學號:107409512
“學習要由內而外發展“,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實際上是有點難度的,因為人總是被我們的心智模式所控制,或者應該說是被我們習慣的模式,所以當我們在做事情或是在做決定的時候,會習慣性地被原本的框架所框住,這也是上星期彼得聖吉與張忠謀在對談時,一直出現的問題,而上星期的我一直抱著這個疑問,直到今天我得到解答。
上星期在聽彼得聖吉與張忠謀深度對談中,一直提到有關於企業進步和環保議題中的對立關係,企業是一定要進步,不進步的企業就會被淘汰,但是在人類進步和成長下,勢必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彼得聖吉不斷地強調,要重新定義成長的定義,但是對於張忠謀這樣的企業家來說,感覺彼得聖吉談的東西有點像是紙上談兵,因為太不實際了,也不夠考慮到實際的情況,這感覺就像是我們常說的,學術跟實務時常不會在同一個點上,所以其實當下的我,也一直思考,確實,科技在進步,人類也已經掌握很多有關於相關的科技力量,但是我們的知識是沒有辦法控制這些力量的,因此造成許多的污染,站在企業家的立場,他們只能盡量,但是不可能可以做到完全,因為這樣就是叫他們不進步一樣,而對環保人士,當然是希望都不要再有污染,這根本就是完全對立的;因此,在他們的深度對談中,可以看出彼得聖吉是沒有解決張忠謀的疑問的。
而我一樣抱著同樣的疑問,而在今天老師解決的我的疑問,我們之所以會一直卡在這個疑問出不去,是因為我們依舊被我們的心智模式所困著,一直說的做不到或是這個很衝突,只是因為我們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而已,正如同教室的門,只知道壓門把然後推,門永遠關不起來,有的人就一直用門撞門框,有的人就會改變方式關門,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很多事情就不會再是紙上談兵。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成人教育學研究 吳明烈教授
學生:方璟臻
學號:107409510
10/23 主題: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近幾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聲浪中也逐漸形成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來達成「學習社會」的共識,教育部頒布「1998為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以及「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的宣佈,更不斷的推陳出新無數項具體政策及行動方案。其中「推展終身教育,邁向學習社會」是行動方針與明確政策。值此政策積極推行至今已逾二十年,承蒙教育界師長們、社區前賢及大眾的永續努力與經營,目前雖無法與歐美英終身學習社會媲美,但也證明我們更具有遠大的未來努力空間,值得大家更積極更精進省思與批判。
值此高科技世代,終身學習發展已成爲國家進步具體性以及世界競爭力所必須推動的成人教育學習社會要項,更是個人因應專業創新發展與提昇個人終身生活品質所必須從事的自我突破、改造與省思的重要元素。現今台灣,學習社會是一門日漸受到重視的助己助人活動,學習社會與成人教育除了可以接受學校養成繼續教育的薰陶之外,如何面對社會劇烈的變遷與社會群體服務需求,終身學習社會繼續教育成爲協助每個人適應社會變遷與社會進步下的有效途徑,透過每一個學習或每一段學習教育的總總歷程,將更有助於個人專業職能提昇,並可提高組織與社群工作效能,創造社會福祉與個人終身整體效益。從學習成就相關認證的理念,探究在終身學習社會潮流中,如何因應或推動其繼續教育,最後,發展校外學習成就的各類評估與推行學習社會、學習社群等等方案,以及批判學習教育的適應及應用範圍與相關可能的迷思與限制,作爲規劃與推動社會成人學習繼續教育者的終身標的。
學習型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主題:學習型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授課講師:吳明烈老師
日期:2018/10/23
學生:莊于葶
學號:107409506
學習心得:
今天的課程老師分享了幾個上周末他去評鑑的案例,都在南投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實施成效。從老師的說明中可以明顯看出,每個地方的承辦人員是不同的,有公務員協辦的、有熱心與此事的當地居民,同時也有專業團隊運作的,呈現出來的結果也有落差,有連書面資料都沒有的,也有資料極其完整的。但這三者有一個共同點—承辦的單位並不是專職於辦理樂齡教育這件事、並不是以這個為業的,這反映出台灣目前樂齡教育推行的困難處:
1. 人力與專業: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專門的團隊在推動樂齡教育,像老師說的公務員協辦,他就只有一個人,再怎麼努力與投入他能做的還是有限。而因工作需求或是因熱忱投入的人,不見得有受過專業知識訓練,雖然短期成果不錯,但可能缺乏長遠的規劃,或是承辦人員換了之後,就形成斷層無法延續下去。
2. 時間:因人力不足,投入的時間無法太多,就沒辦法有很好的成效。
3. 金錢:成效不彰,在申請經費上就會有阻礙,容易放棄推動。
一個個都是緊扣的環節,因此我認同老師之前說的,儘管成效不彰還是不能將那個地方的經費砍掉,如果連經費都沒了,可能樂齡教育、學習型城市的推動在那個地方可能真的就此打住。
本周同時是第一組的上台報告,第一組的報告內容很豐富,看的出來花了許多時間在整理資料與統整,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在台灣學習型城市的問題方面,她們陳述得很精準,確切的點出目前待解決的問題。其中芳珍提到台灣目前沒有樂齡教育、學習型城市的專門職缺時,就讓我聯想到老師稍早的評鑑分享。如果能設立專門單位、由專業人員來負責推行的話,是不是更有穩定與延續性。如同老師所說的、韓國終身教育師的設立,每個地方都有專業人員的投入,讓整個地區的終身學習推行是有系統有計畫地進行,進而達到整個社會都持續學習的氛圍。
2018全民終身學習論壇 心得感想
科目: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教授:吳明烈老師
班級:碩專一 學號:107436506 學生:莊雅君
時間:2018.10.12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在課程接獲論壇消息時,就非常期待可以親自參與這場終身學習論壇盛會,尤其是主題論壇(國外考察分享與學習型城市亮點特色)與下午的學習型城市案例分享,受益良多。
在早晨踏入國家圖書館時,已經深受優美寧靜的氛圍影響,尤其在國際會議廳後的一隅,映入眼簾的蒼翠綠樹與令人放鬆的環境,更激發我對論壇學習的期待。在第一場的專題演講-學習型城市的在地連結,回顧了國際終身學習的發展與重點,這讓我體會到百年樹人的重要性,如果對一個主題有興趣,卻沒有太多資訊與發展時,何不挺身做領頭羊,就像這場論壇一樣,因為別人再多的優點終究是別人的,所以唯有從自身做起,才是屬於自己與台灣的特色,因此擷取別人的優點,可以縮短歧路,並發展屬於自己的特色。
PASCAL大會暨國外考察分享過程中,我了解到人不是單獨的,而是社會共同體,人因為互動形成社會,所以每個人的行為都會相互影響,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因此進入學習型城市領域之前,應該要以永續發展為前提去經營,並且透過互相學習與傳承,讓我們生活的廣度與深度越來越好,除此之外,也要瞭解到公共困境問題都是一體兩面,因此問題往往沒有正確答案(如開發、環境),因此我覺得透過永續發展的群體最大利益考量方式,可能會有較好結果,因此正向的品格與倫理,可以協助抉擇與實踐。
考察分享的第二段-韓國烏山市學習型城市案例分享,讓我從理論、知識裡面看到實踐的方式與成果。透過了解問題的源頭,再設計解決方案,才能獲得最大改善成效,而且越大的群體改變,需要越長的時間發酵。因為一個個體的成功是點,但無限的點相連會變成網狀,將學習擴散成一種常態與態度。
學習型城市的亮點特色,講述城市唯有了解自己的優勢,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升推動成功率,並且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因此在第二段的台灣的學習型城市計畫重點與推動成果分享中,透過三大指標:在地連結、創新作為與亮點特色,可以了解推動學習型城市的成效。
透過這段分享,我也較能了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在推動政策的角色,在推動初期政府要花較多資源與心力提倡,但最後能不能延續,就要靠民間團體的執行,讓星星之火燎原,因為城市是由社區組成,而社區來源是市民,所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應該付出更多關懷與參與,才能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
接著的學習型城市案例分享,分為三個場次,其中對基隆創生學學之旅主題最有興趣,因此選擇了A場次,分別有基隆、台北、宜蘭、新北與新竹。透過各縣市實際執行分享,學習到推展一個理念,可以有許多種不同做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基隆市的案例,由分析基隆問題(人口縮減、就業銳減、城市發展邊緣化),盤點自身資源(文化底蘊,轉型城市觀光增加競爭力),因此設計出相關行動策略(學習理念-應用階段-成果行銷),尤其以結合基隆海洋優勢的拓印文創商品最令人印象深刻,誘發我更想要了解基隆這座城市,並上網搜尋相關資訊,發現本身已經舉辦12年的終身學習博覽會,並且在10月20日舉辦成果展,首長也共同參與,上下推動的齊心,讓學習型城市更生活、更迷人。
經過一天的洗禮,我瞭解到終身學習拓展到社區與城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資源永遠不足,但如何透過盤點,發覺自身優勢,以原有基礎發展,串聯資源整合,發揮學習型城市成效,讓理想與概念付諸實現,並且永續發展。
107409513 李晉毅
2018-10-28, 週日 00:02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18.10.23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學生姓名:李晉毅
學號:107409513
此週課程主題學習社會批判與省思,這次為第一組同學報告感受到同學非常精心準備報告內容,老師有說道報告主題需扣緊主題,而我們準備報告同時其實有很多資料,但需要找到重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下週就換我們報告對於到告內容雖然花很多時間但也不敢說十分齊全。
學習社會及終身學習兩個名詞有些許相關但其意義較為不同,第一組同學在報告上引用需多資料,讓大家對於學習社會與終身學習概念分隔,而學習社會也是處處皆可學習的地方,而此次為我們這組評論同學報告,第一次評論報告未運用老師所說的正反合兼具來評論報告,下週報告可能有些微不足希望同學及老師能夠給予我們指導、補充。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18/10/23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陳韶雯
學號:107409507
課程進度: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在此次課堂中討論到,明明有很多議題已經被注意了很多年,但實際上的改變似乎不多,像是溫室效應問題、綠能議題、核能議題等,在政策與民間的推動上十分緩慢,過去到現在依然都在邁向或是前進的過程中,如果要長久發展還是需要連結在地資源,我想問題只會越來越多,不過每個議題所牽涉到的人事物太多元,要真正落實不容易,光是要建立一項政策的草案就需要不少時間,其中也提到為什麼我們的科系無專業證照的證明辦法,不像韓國有推動〈終身教育法〉並有終身教育師的認證,若在台灣要推動類似的專業認證,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及各界的努力。
從這周開始換同學們報告,作為下禮拜報告的組別也在學習與觀摩這禮拜報報告組的模式,但我們選擇用靜態的方式作為實作的部分,而且考慮到時間的因素,不過也有聽到別組想帶大家到戶外進行實作演練,不管場域是哪裡皆是可以學習的地方,因此老師才會說「處處皆可學習」,在生活上的學習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我期待能到戶外學習的機會,或許能擦出不同的火花,若要實現學習型社會,就要把終身學習的概念套用在每個人身上,不過也有企業家說過他要的人才不是進到公司才要學習,來到他的公司是要奉獻的,那我覺得就有一定必要提供員工在職訓練,要有能力的員工且不斷進步的話,企業是需要給予員工相關資源的,以免整家公司都一直停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