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發碩ㄧ楊素珍
2018-10-08, 週一 10:47
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心得報告
成人教育學的發展源起、背景與範疇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主題: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
授課講師:吳明烈老師
日期:2018/10/02
學生:楊素珍
學號:107409515
學習心得:
“學習是抗老化的良方”,在高齡終身學習的意義上給與最佳的詮釋,抗老化不只是生理,個人認為心理更加重要,身體走向衰弱是不可逆的自然法則,而心靈卻可以透過學習不斷強大.
今天每位同學都分享了學習以來的心得與收穫,發現每位都好用心學習,自己真的是比較沒花時間做功課,應該好好改進,幾週下來將課堂上學習到的IDEAL運用於實務的經營管理上,在設計活動與制度時也將之融入思惟,受益良多.
老師介紹的三條哲學步道很令人嚮往,海德堡-哲學家之路、京都-哲學步道、而埔里步道近在尺呎,真的要去感受一下.
還有OLD咖啡的特色經營,讓我明白什麼是差異化經營,”有特色才能出色、沒特色就會相形失色”,特色就是獨特及出色,”你無我有.你有我優”非常接地氣的讓我明白思惟的方針.
改變需要自燃者+助燃者的動力與合作,團隊培力是資源缺乏地區的首要工作,唯有在地人才能長久經營這塊土地,培養在地人才很重要.
三悲:慈悲.謙卑.口碑, 二廣:廣結善緣.廣行善事, 這跟我在慈濟的理念是一致的,我的師父要我們”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做人做事要有”純真的赤子心、駱駝的耐心與獅子的勇猛精進心”,以此與大家分享.
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機構研究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主題: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機構研究
授課講師:吳明烈老師
日期:2018/10/2
學生:莊于葶
學號:107409506
學習心得:
今天的開頭老師提到了期刊的閱讀技巧,要從年代近看到年代遠、整體慢慢聚焦到想關注的議題,並且做國內外的比較,是我們之後在做期中報告時可以使用的技巧。期刊相較於我們平常閱讀的書籍是不那麼有趣的,且研究議題時需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期刊論文,所以掌握住文獻回顧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之後老師提到了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全神貫注地投入一件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端的享受,以至於會不惜代價的全然投入。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狀態,代表自己是非常喜愛正在從事的這件事,以至於可能忘了時間,甚至完全不知道周遭發生了什麼事,如果能有越多事情是在Flow的狀態完成,效率與成就感就能大大提高,且願意再次投入從事同樣的事情」,同學在分享自己的心流經驗時的語言與動作也都充滿著喜悅。最近閱讀的「像芬蘭這樣教:快樂教、快樂學的33 個祕密」書裡有提到:『芬蘭教育鼓勵學生(教師也需要)追求「心流體驗」,而非競爭當人們極度專注,自我就會消失、時間快速流逝,致力做出最佳表現。』如果課程學生有興趣,願意投入去尋找解答,老師也十分投入並享受在傳遞知識的過程,其能達到的效果是遠遠大於一般的上課考試的。
同樣在那本書裡提到關於數位設備的運用,在芬蘭教育意外的教學並沒有非常數位化,甚至設備老舊,數位設備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老師提到的數位落差可能造成的學習、知識,甚至經濟、文化的落差時,我心裡是不是太過於依賴數位化的教學,弱化了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性,而數位教材雖然方便,效果跟以往的書本教學方式相比成效是否有落差?
老師今天多次提到特色這件事,包含「有特色才能出色,沒特色就會相形失色」、「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當第一或是創造唯一」,再再都說明了建立特色的重要性,因為在這個快速更新的時代,如果沒有特色、標誌性、記憶點,是很容易被取代的,當相關產業推陳出新時就可能被遺忘。比如老師提到的埔里Coffee Reflections OLD特色就是可以喝到多國的咖啡,且是一對一(組客人)、採預約的形式,增加的老闆與客人的互動機會,產生情感的連結,以至於老師對這間咖啡店印象特別深刻。但在發展特色的同時也要注意到,特色太多反而會失焦、沒有記憶點,讓我想到之前吃過的餐廳,餐點種類很多,可是沒有一種是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所以專注在幾件事並做到最好才會成為特色。
「先誇獎再給建議」是今天新收穫的溝通技巧,當人先聽到對自己的肯定與讚賞時,自然會更卸下心防接收之後的指導與建議;而如果一開始就以批評開頭,人在想捍衛自己自尊心的狀態下,自然會無法聽進其中的建言。
最後老師在今天PPT裡介紹的網站,提供了世界、歐盟關於終身學習的相關資訊,都已經發展一段時間,有與時俱進的訊息,是我們在尋找資料或是想了解國際趨勢時可利用的管道。
107409501王佑晴
2018-10-07, 週日 22:04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時間:107.10.02
學生:王佑晴
學號:107409501
課程主題: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
在課堂上同學們輪流分享了學習這門課一個月的感想,我的最大收穫是能與上學期吳老師所授課的組織學習課程內容做連結,也就是老師後來補充的知識連結之概念,在上學期由於跨領域學習之因素對於很多概念只是了解理論,卻無法運用在實務或是生活中,但這學期在成人教育學中也時常會提到關於組織學習的內容,在聽課的當下會更清楚了解組織學習之應用及重要性,在學習的路上在不同階段都會接觸到新的知識概念,學習如何把這些新舊知識串聯起來,貫徹learning is earning。
在課程當中老師也分享了在教室外的愉悅授課經驗,這不禁也讓我開始思考了在報告主題時是否也可以嘗試新的報告方式,讓參與課程的同學可以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學習我們所要報告的主題內容知識,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能有所改變的改變。
成人教育研究心得2018/10/02
成人教育研究心得
上課時間:2018/10/02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高子晴
學號:107409512
閱讀增加知識,對話激發智慧,這是老師今天上課說的,其實在開靴這一個多月以來,在成人教育的領域受益良多,最明顯的就是,老師們很喜歡跟同學們對話,從老師和同學們的對話中,其實可以聽到更多不同的想法跟不同的認知,不同的主題在每個人之中不斷激盪,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火花。除此之外,對話激盪出不同的火花,透過自己沉思或是出門走走也都可以激盪出不同的思路,達到所謂的心流經驗,沈浸在事物中,一種無我超脫的境界,並且忘我且享受喜悅滿足的感覺,這樣真的或許會比自己坐在那邊一昧的想破頭或是鑽牛角尖來了更能有靈感的激發,我想許多天才的想法或是念頭就在這一念間。
今天也提到另外一個議題,就是有關於不同地區的想執行終身學習或是社區營造的難處,沒有人想要認真的推動怎麼辦?這時候就要開始進行培力計畫,培養在地的人才成為自燃者,讓在地的人可以自己來協助推動在地的社區發展,並且願意深耕在地文化,有熱忱的繼續服務自己居住的土地,畢竟雖然外地的人真的可以提供不少的協助,但是畢竟是外地人,所以沒有辦法深耕,也因為不是在地人也不能夠真的完全了解在地的文化跟特色;再說到特色,要有特色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現在的社會不斷求新求變,大家對於特色的概念也可以說是越來越嚴格,要是沒有自己的獨特性或是夠出色,很快就會被後來居上的新事物給掩沒,其實我們也是,如果我們自己沒有一直求新求變,追求新知、提升自我,保持自己的特色跟獨特性,我們也會被取代的。
1071002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主題: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
授課講師:吳明烈老師
日期:2018/10/02
學生:劉芳珍
學號:107409504
學習心得:(因工作請假,故此為ppt閱後和自修心得)
從前幾次的課程延續下來,成人教育的發展從基礎教育、中學教育、高等教育至全民終身教育的理念,已成為國際發展的重要指標,也因此回流教育漸漸備受到重視。「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一詞,係由瑞典教育學家巴莫(Olof
Palme)於1969年提出,它常常被視為「成人教育」的同義詞。,其係指成人(在職的人、失業的人、休閒中的人、退休的人等)每隔一段時間之後,再回到教育機構裡進行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所以,它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歷程,教育與工作可以輪流交替,不會相互衝突。
當全球發展潮流強調知識經濟的發展下,知識工作者成為未來工作的主流,故它與終身教育是密不可分,唯有終生教育可以引領人們進入知識經濟的新世代。終身教育其強調處處皆是學問,可從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學習,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化的發展,數位學習成為學習獲得最快速的方式,然而,社經地位、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在數位學習上造成極大的落差,因此在推動終身學習的過程中,減少因數位化學習所帶來的落差,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透過同學的分享,老師提到「心流經驗」,當一個人要能夠體驗到心流經驗,必須能夠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目標,並且能夠不分神地全心投身於其中。它是一種忘我的時間點,專心於活動本身,例如閱讀精彩的文章、進行一段令人興奮的對話。終身學習強調心流經驗的學習,因此,透過心流經驗學習,學習變得有意義和滿足感,亦可內化得更深入,因此讓學習設計得更有趣可以增加心流經驗的學習。
成人教育學研究第三週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18/10/02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陳韶雯
學號:107409507
課程進度: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
課堂中講到心流經驗(experience of flow),指的是個人把精力、精神完全投入在某件活動上,達到神馳的境界,有時候看一部有興趣的電影、做熱愛的工作會有這樣的感覺,彷彿聽不見外界的聲音,只專注在某件事上,而且時間會過得特別快,我自己的經驗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在結局出現的那刻才會發覺原來結束了,甚至期待會有續集,默默的一、兩個小時就過了,發現在電影院看有興趣的電影很容易產生心流經驗,大螢幕加上燈光及音效,讓人可以完全投入影片當中,另外熱愛工作的人可能也常常有這樣的經驗,每天沉浸在興趣中工作,不僅能提高效率、 效能,更能做的長久。
對於「國際成人學習週」有搜尋一些資料,是要促進學習文化的發展,美國於1980年規劃並舉辦全球第一個成人學習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以「國際識字日」建立「學習社會:知識、資訊與人力發展」,開啟國際成人學習週的活動,想必成人學習在很久以前就被重視,但我卻是今年進到研究所才對成人學習有所認識,對我來說就是不斷在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及新觀念,因此需要多加學習,才能與世界接軌,並把成人學習及終身學習的概念分享給周遭的人,尤其是家中的長輩們,讓他們知道活到老學到老不再只是隨口說說,而是能真正去實踐的,找到生命工作的第二春,做有興趣的工作或是課程,要維持身體機能才不易生病,讓健康與學習兩兼顧。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成人教育重要國際組織與學術研究機構
課程時間:2018.10.02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劉怡汶
學號:107409511
這次的課程首先老師跟我們提到看文獻的大原則,每次閱讀時都應當先整體掌握再逐漸聚焦,並且從年代近的看到遠的部分,這樣讓我們未來在找文獻資料時,能夠更有效率地閱讀,並找到真正所需的部分。且關於知識連結這個部分真的很重要,如果我們能把以前所學,與現在逐漸獲得到的知識加以串聯,那麼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對於知識有更系統性地瞭解。另外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可以依照三個步驟來進行,依序為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當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做的並非逃避,而是正視問題所在,並且運用各項辦法來試圖處理與解決,而當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之後,最後要做的就是放下它,而非讓其一直阻礙著我們前進。
接著老師提到了心流經驗、神馳狀態這個概念,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感覺很新奇,它的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這就讓我想到,我大學時期曾有一段時間很迷射箭,每天只要下課就會往射箭場跑,然後射箭時就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射箭這個運動上,當時感覺到非常的充實且愉悅,就算練習再多也不覺得疲憊,有種打從心底的滿足感,我想當時就處在所謂的心流經驗裡了吧。如果我們能更進一步,把心流經驗帶入工作或是學習的習慣之中,那麼或許我們就能在面對日復一日的瑣事之時,可以感到快樂與充實,而不僅只是疲憊與倦怠,也進而能為我們的工作及學習帶來更大的效率。
再來老師提到了「有特色才能出色,沒特色就會相形失色。」且特色要符合獨特(你無我有)及出色(你有我優),這讓我們發掘的差異化經營的重要性,若我們想贏過他人,就要找出自己所具備的特色,並且懂得善用本身的優勢。另外,老師還提到很多十分值得省思的概念,像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改變看似無從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這三個層次的改變看似深奧,但細讀之下會發現它的道理所在,尤其是在「改變看似無從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的這個層次之下,只要我們多用點心觀察並多加努力,那麼就有可能改變許多看似不易動搖的局面。另一個概念「三悲(卑、碑)兩廣」,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分別為慈悲、謙卑、口碑,並且要懂得廣結善緣、廣行善事,我想這樣的概念讓我們更方便記憶,不管是應用在待人處事上亦或是現階段我們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之中,都應該以此為警惕並保持初心,這樣才有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然後還提到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概念,數位指的是數位科技、數位資源,該落差是指因數位資源的分布不均,或數位資源使用機會不同而造成的落差現象,且數位落差的出現更可能造成後續學習落差、知識落差、經濟落差甚至到文化落差,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或許我們從未想過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可能造成後續的連鎖反應,這也提醒著我們在看事情時不能只有看到它的表面,更要學習思考其可能影響到的各個層面,進而加以思考防範方法或解決辦法。
最後於課堂尾聲,講到了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那就是不畏創新及挑戰,綜觀許多社會上成功之人,多半具備這樣的特質,面對社會的不斷進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思進取的人終將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因此我們應當督促自己不斷學習與思考,並懂得創新以找出自身特色,才不致被更優秀的人所取代。
成人教育意涵及心得
成人教育學研究 吳明烈教授
終發所碩107409510
學生:方璟臻
課程日期:107.09.25
開學至今三個多星期,我一直在自我省思~何為成人教育?成人又指人生何階段?根據憲法規定滿二十歲得為成年人,也等於每個人於成年後,該為自我教育成長負責,自我人生呈現作全方位、多元性的成人乃至終身教育學習。至此,不禁讓人聯想到前賢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界乃「觀自在」。
且中國自古以來即有「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說法,日本亦早有「修業一生」的觀念,而二十世紀初,美國學者杜威(J. Dewey)也提出教育和學習是終生歷程的說法;到了二十世紀後,這些早已存在的觀念進而發展形成理論,並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教育思潮。
成人教育(英語:adult education),是以成人為對象的教育,通常指在經歷一般正常教育後的再學習,例如在的社區大學、進修學校等,所學不一定是一般所認知的科學或人文教育,如語言、文化、藝術、興趣方面的課程,也有些是技能培訓或考取專業資格或受到業界承認的證書等。 1798年,英國設立成人學校於諾丁漢;各西方國家在19世紀中葉後實施成人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6年所舉辦的成人教育會議中對成人教育所下定義為:『代表具有全部有組織的教育歷程、而不管其內容、水準及方法如何;是正式或非正式;是學校教育的代替或學校教育的延長;其目的在提供社會中的成人,發展潛能、充實新知、改進技術與提升專業資格,導引其新的發展或使其在態度或行為上產生改變』(楊國賜,1989)。
歐洲經濟合作開發組織(1977)為成人教育下的定義是:『指已逾規定離校年齡者,提供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或方案,以滿足個人生活中的學習興趣或需要,其範圍包括非職業性的、職業性的、一般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學習與教育』(楊文彬,2003)。
台灣教育部的『發展與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綱要』則將成人教育定義為:『指提供不再參與一般學校教育的成人有關基本教育、進修教育、職業進修教育、生活及休閒教育等活動機會,以增長成人生活基本知識;增進工作知能;擴展生活領域,提昇民主素養及充實精神內涵,好充分發揮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功能』(教育部,1991)。
至此,學生有所感~成人教育學研究,應是未來每個人終身學習的目標,畢竟如眾所周知的王永慶先生、張忠謀先生…等名人,無一不是做中學,走到那兒學到哪兒,如根據美國一位有代表性的職業管理學家舒伯(Donald E. Super, 1986)認為人生好比彩虹,它的整體發展由三個層面組成...時間、廣度與深度。
時間: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分成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五個階段。
廣度:包括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如:兒童、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家庭照顧者等。
深度:一個人在扮演某種角色時所投入的程度 。
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是一種縱向職業指導理論,所重在對個人的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過程進行階段性研究。舒伯以美國白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把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如依據此論點結合成人終身學習理論,則成人教育的末端理應會是呈現趨緩向上沒入雲端的彩虹,而不是拋物線,如此的研究讓人深感興趣。
參考資料
詹棟樑(2005)《成人教育學》,台北縣:冠學文化。
楊文彬(2003)《透過「非正式學習」做一個終身學習的現代人》,菁莪,15(4),45-53。
教育部(1991)《發展與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楊國賜(1989)《迎接社會轉型的挑戰,邁向成人教育的新境界》,隔空教育論叢,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