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4/10/26
名稱: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陳美如
學號:113436501
2024/10/26-線上論壇作業
終身學習 人力資源發展的遇合及挑戰之論壇主題,以下為內容簡要整理。
於台灣對於學習型城市的發展元年為110年而起,中央與地方之努力下,已能透過城市型認證之推動促成多個城市進行落實學習之社會發展,有助於全人之終身學習之促進。
於本次之專題演講 | 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的發展趨勢由李隆盛 教授主講。提到因應時代步調線上學習已為人所習慣,沉浸式學習將持續發展與AI學習趨勢將為熱門之題材。工作之趨勢遠距之型態已為國人習慣,而訓練之著重也有以工作需求及重學(運用其他面向)或提升(原本之技術)為重點。故對於HR如何辦識職能缺口是重要之工作外將個人發展與工作策略發展緊密結合實為重點。
於主題論壇一 | 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的新遇合中,日籍學者新保教授提到其日本之代間學習之實務,介紹善用其空間及人的資源之結合,不僅是年幼或年長,年輕女性積極投入之實例,以男性為主之學習活動能非常有動能的結合學習這件事,幫助活化身心靈,更有助於經濟之結合。實為生活有意義有意識之良好循環。另外論壇中也邀請積體電路產業先進分享其企業演變成長及自身的學習如何透過不間段的學習連結產業進步的寫照。而高教授之演說中提到台灣已快速的時間將超越其他國家邁入超高齡社會,反觀現狀如何意識未來需及演變,來準備學習的方式與企業中如何善用壯世代將是需要思考及提出策略之運用。
於主題論壇二 | 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的新挑戰中陳玉樹教授介紹多款生成式AI之運用,現在於論文分析數據,文書PPT有效產出等未來之運用廣泛度是我們要認知且可以試著學習使用幫助我們在工作產出是有效性可以追求。而孫弘岳副教授也同樣提到AI之使用面向特別於臉部表情中之判讀,將超越人類之所及更加的精準,且遍及所有產業之運用不管是面試或政府運用於治安管理中。在學者們大量分享AI趨勢及運用的同時,趙胤丞 執行長也提供於與會者面對AI的心態,特別是知道到想要及付出行動,心態的調整需要建立,AI不會消失只會遍佈,提醒現代職場工作者該怎麼有效學習。你不想做會找一個藉口,你很想做會找一個方法。
於主題論壇三 | 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的新未來中首先牧野篤教授的資料中亦說明到日本對於促進社會教育人力培育其政府已訂振興基本計畫,其基本想法是教育是驅動社會的核心力量,為實現每一個人豐富和幸福的人生,及社會的永續性發展。其政府的方針為培育可肩負創造永續社會的接班人,及提高及實現社會的Well-being(福祉)。再提醒現在處於VUCA(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 模糊性) 快速變化和充满挑戰的外部環境,企業和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需要敏捷對應和靈活調整策略。身於這要的時代,人類存在的需求是值得再確認的,其人類存在的需求基礎是尊嚴、自尊心、自我肯定及自我再社會的有用感。終身學習的時代中人們彼此的連結中產生。其連結的存在,將能重視質的滿足,既所謂的關係及關心亦為重要面向。另外林教授亦同樣也談及AI之廣用性,以實際其作品的分享讓聽者可以更想像之運用。最後由104銀行吳總經理提到人才永續如何運作,人力短缺且徵才天數拉長的現今,提及全球人才議題四大趨勢,雇主品牌的打造即深化有助於人才的企業好感。進而解決缺工之方法之重要參考。以員工為核心的留任,如彈性工時及居家辦公等,另外於對於壯士代打造友善工作職場環境亦是解決人力短缺之處方簽。
最後整天的參與論壇的感想為資訊真的非常多不僅是知識上的技能上的都有非常多的「輸入」,而如何把保持今天的活力持續於變化快速的社會是自身要學習的課題外,對於新技能的增能及活用,對於X世代的我,無非是一種挑戰,而其中我也在隱性培養的職能為「適變力」,這是其中一位講者提到未來13項的重要能力之一,故若能以這樣的心境來面對新的科技或新的各式變化。將不再著眼於是否要學AI或這新技能。而是持續保持用適應改變的能力存在於此社會的任何一角落,我都能自在地有尊嚴及自我肯定的存在。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學習心得報告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3
課程時間:2024/10/26(六)09:00-18:00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洪英玲
學 號:113436519
2024全民終身學習論壇會後心得報告
今天的論壇講座令人印象深刻,每位主講者的發言皆字字珠璣,資訊密度極高,涵蓋了許多關鍵概念,需要花時間去消化與吸收。能夠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並有幸成為終發所的一員,這一切宛如天賜良機。
此次的講座主題從終身學習談到AI工具的發展與應用,講師們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寶貴經驗,讓每位聽眾收穫良多。事實上,每位講師的內容都足以成為一堂獨立的課程。我常想,如果不是在這裡深造,怎麼能夠接觸到如此豐富的學習資源?終身學習帶給人的多巴胺與滿足感,是其他事物難以相比的。在這個充滿探索的過程中,我帶著笑容汲取知識,感到生活更豐富多彩。正如吳明烈老師所說:「終身學習實現富有人生」。
李隆盛教授在講座中談到,掌握趨勢的核心在於「順勢、應勢、度勢、造勢」,這對終身學習和人力資源的發展同樣適用。數位學習的普及使知識得以隨時隨地傳遞,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未來十年,無疑將是AI技術的主場。我們期望的未來是什麼樣貌?AI是否會像電影情節般最終擁有自我意識,這些都還是未知之數。但在當下,AI確實已快速融入我們的生活,正如智慧型手機逐漸成為必需品,其簡便的人性化操作使更多人願意了解和使用AI。
中正大學的高教授提出「零工經濟」和「斜槓創業」的概念,並闡述了智慧社群如何通過經驗分享點亮未來。此外,他也提到個人學習雲(Personal Learning Cloud)與數位學習,這些都與AI技術密不可分。怡君老師則提到「歸零學習」與「重塑學習」的重要性,這讓學習過程變得更自由無壓,是我非常受用的觀點。
此外,104的吳總經理分享了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Edward Kelly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他呼籲政府、社會團體和企業共同支持高齡者和退休人士,幫助他們規劃人生下一個階段,繼續學習並發揮所長。假如人生是一段不斷學習的旅程,那麼終身學習結合AI將為高齡者和退休人士開啟一段全新的精彩生活。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研究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4/10/26(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芯愉
學號:113436518
這次的論壇有太多老師提供不同國家及不同層面的的論點,資訊量非常大,只能憑印象寫出比較有興趣的部份。
首先是李隆盛教授發表的人力發展趨勢。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 趨勢像馬一樣,順著牠們前進的方向較容易駕馭(順勢而為)。這一點,明烈老師上課時也有提過一樣的觀點,以現在語言來講就是「簡單又暴力」。而隨著科技時勢的推動下,以及前幾年疫情肆虐,加速了線上學習的發展。當時我仍在大學夜校,許多國中小學的所有課程皆改為線上課程,筆電也因此有缺貨的風暴。課程如何設計、學生如何應對、家長如何協助,大家都在進步中學習,不知不覺都在終身學習的途中。另外也有提到組織在員工職崖發展作為駔進留任率的策略,這部份我體會不少,因為本身工作跟教育訓練有關,各大企業歷年來積極地派訓有目共睹,但同時也會遇到留任力的問題,因此要如何取得明平衡是一大課題。
第二樣是關於與AI之間的溝通。自己本身對人工智慧情有獨鍾,而新世代一直在推進,由林筱玫老師講解AI的溝通與詠唱,得知在較早之前是需要通過很多步驟,才能取得與AI正確的溝通。但現在透過技術把步驟簡化,只要表達得夠明確,AI就能夠精準製作出你想要的東西。論壇中也介紹了許多系統,值得在論壇結束後去嘗試使用。
再來是由吳麗雪總經理講述的人才永續、人才創新的部份。由於已在目前服務的單位任職了6年,職場上的不友善,無論是主管管理不當,亦或是公司政策不優,導致其他分公司的某個職位在1個月內異動了3人。吳總經理講解了因應現在少子化及中高齡化,為了提升留任力,公司在這部份的政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包含了提供婦女凍卵的補助,這個政策我覺得滿重要的,也的確對少子化有幫助,雖然現在已經是新一代,但職場對婦女仍不算友善。如此可以讓女性員工沒有後顧之憂,確實可以大大提升留任力。
最後是我最喜歡的總結,由怡君老師所說 : 我們沒辦法用舊觀念去解決新的問題。在目前任職的公司天天上演,主管用10幾年前的認知在經營,實在讓下屬無奈又無言,明知不可行卻行之的無奈,真心認為我們主管應該要跟著我們一起上課。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4/10/12(六) 09:00-18:00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趙文傑
學 號:113436502
老師以料理比喻如何進行論文研究, 由制定主題、大綱, 接著由近而遠, 優先閱讀新近性資料再延伸較久遠的文獻, 再來去蕪存菁, 必須謹慎篩選具備權威性/代表性/影響性, 專家學者的專刊文獻, 避免引用碩士論文, 順序上先中文再延伸外文的部分。研讀一篇文章就要識別重點, 並決定要放在自己文章中的哪一個段落, 不要讀了一大堆論文才要歸納整理重點, 這樣會事倍功半。最後, 引用及參考的文獻必須前後對應, 也要檢視是否符合APA格式要求。
名言佳句及感想
《要共事必須要有共識》
---> 在專案團隊建立初期, 必須讓大家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內容及權責, 並清楚專案願景及目標。 另外。專案Leader要發揮領導力, 凝聚團隊向心力。
《口號是為了打動人心, 執行是為了實踐夢想》
---> 專案規劃初期制定章程的第一步就是提出打動人心的口號, 而專案執行的管理就是為了達成專案目標。
《創意 + 實踐 = 創新》
---> 過去在研發部門曾經建立創意點子的提案及獎勵制度, 但組織投入在先行開發方面的資源不足, 導致 ”實踐” 這一塊的產出較有限, 所以整體來說, 創新力仍有待強化。
《特色就是具備 獨特(你無我有) 或 出色(你有我優), 有特色才能出色, 沒特色相形失色》
---> 企業產品也有雷同的劃分, “敵無我有” 表示公司的創新產品, “敵有我優” 表示公司相較對手有競爭力的產品, 不同類型的產品就要建立不同的開發流程及方法。
《自燃 + 助燃 = 產生共伴效應》
---> 學習型城市或組織的變革, 都有需要內部改變的動機及意願, 再結合外部政府或顧問等資源的支持及協助, 才能產生最佳的效能及成果。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4/10/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子嫻
學號:113436508
心得,
上了老師的課,能更深入思考終身學習的內涵層次,增加自己的經驗。
在全球化、數位化、少子女化及高齡化趨勢的多重衝擊之下,持續正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終身學習勢必需要掌握未來趨勢,預測未來環境,並且採取有效策略,以前瞻因應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
*為了找到工作或在職業的生涯中取得進步。
可不斷學習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並且在面對自動化和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時不太可能落後。
*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保持健康。
學習可以使腦細胞保持最佳工作狀態,從而有可能減緩我們隨著年齡增長認知功能和記憶力的下降。最好的部分是學習可以以任何形式發生。只要我們獲得新知識,我們的大腦就會保持健康。
*可以幫助您保持滿意。
許多人一生都在學習,世上沒有文盲只有不終生學習的人而終身學習是讓人感到滿足的好方法。
學生姓名:魏淑婷 ,學號:113436504
2024-10-20, 週日 22:38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4/10/21(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淑婷
學號:113436504
【課程內容目次】
第五單元:終身學習的在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第六單元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202410
第六單元 學習社會的批判、模式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正式刊登線上版)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2024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全文一)(2024教材)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全文二)(UN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校稿版20091130-1)
【分享心得】
1.老師一開場引用做菜說明如何寫論文,淺顯易懂的方式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2.終身學習能力之關鍵內涵:
五大支柱不僅為終身學習能力之關鍵內涵,且亦為個人在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能力
1)學會認知 (Learning to know)
2)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
3)學會與人相處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4)學會發展 (Learning to be)
5)學會改變 (Learning to change)
將UNESCO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內涵(21項關鍵能力+教授補充,總共28項關鍵能力表單貼在冰箱上分享給家人參考。
第五支柱「學會改變」的能力對每個人都非常的重要,若前四支柱本身都具足的人,若沒有第五支柱學會因人、地、時、事、物而調整自己,所學的也有可能會因無法接
受改變而停留在原地打轉,學會改變則蘊含了接受改變、適應改變、積極改變以及引導改變,具備改變的能力係與批判思考、創造力、創新、冒險以及熱望相關。學習不僅可以回應改變,亦能創造改變是一種適應的機制也具有引發改變的能力。
3.老師分享的四樂:樂學、樂業、樂活、樂居 與 五共: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
再加上我在帶領繪本故事活動時也有四個動,讓每個人身體動、互動、腦動、最後會產生心動的感覺。
5.打動人心的口號,行動夢想才會實現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4/10/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雨沛
學號:113436505
【生活比喻的啟發】
明烈老師將寫論文比喻成「做菜」,這種幽默的方式不僅讓大家會心一笑,更幫助我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掌握要領。雖然我其實不太會做菜,但我已經開始想像自己如同一位大廚,期待著呈現色香味俱全的佳作。
1.菜名代表論文主題:不得不承認,我這個「名稱控」總是容易被吸引人的標題打動。因此,如何選擇具體且富有研究價值的論文主題,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2.確認食材,拆解架構:就像料理需要仔細備料,我們也需將論文架構分為前言、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果分析與結論等小單元。
3.選購食材,搜尋文獻:要做出好菜,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市場購買優質食材。同樣地,我們應透過學術搜尋引擎(如 Google Scholar),運用適當的關鍵字來提高搜尋效率,找到相關的學術文獻。
4.優選新鮮食材,重視經典:新鮮的食材往往是料理的靈魂,這提醒我們應優先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也不忽視具歷史意義的經典文獻。我們可以先以國內研究為主,再延伸至國外資料,以增強研究的多元性。
5.火候控制,歸納核心:火候控制對我來說可能是除了訂出菜名外,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學會從文獻中歸納核心概念,找出各研究的異同,並形成自己的論點,將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6.盛菜擺盤,去蕪存菁:將重點聚焦,刪除無關資料,確保論文精簡而有力。我們應選擇具代表性的期刊或專書作為主要參考。
7.上菜前的最後確認:菜餚上桌前需做最後檢查,確保盤子上沒有其他汙漬,這也呼應了論文完成前需要仔細檢視APA格式的準確性。
【國際經驗的學習】
1.歐盟:1996年推動終身學習,呼應全球化、資訊社會及科技變遷帶來的衝擊。能力應涵蓋知識、技能與態度三大面向,主要目標包括:獲取新知、促進學校與企業合作、對抗社會排斥、強化多語能力等。
2.韓國:終身教育司/推動學習型城市計畫
【終身學習的關鍵】
1.學會求知:發展探索精神,保持對新知的渴望。
2.學會做事:掌握應用所學的能力,提升實踐力。
3.學會共處:培養合作與社交能力,促進融合。
4.學會發展:追求自我成長及個人潛力的發展。
5.學會改變: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推動創新。
在同學報告的互動環節中,我有機會檢視自己在五個向度內的實踐經驗。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是「學會做事」中的創新進取。我回想起自己曾在語言教學中結合戲劇治療的角色扮演技巧,讓學生透過沉浸式角色扮演提升表達能力與語句的掌握。學生們的積極回饋不僅讓我深受感動,更激勵我持續嘗試多樣化的課堂設計,實踐「把教室還給學生」的理念。我也期許自己能在面對不同教學對象時,靈活運用多元媒材與設計,打造更適切的學習體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研究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4/10/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芯愉
學號:113436518
重點紀錄:
➤歐盟終身學習的八大政策中的政策具有延續性與統整性【政策延續性:不會因為換人做就改政策】;提供推動終身學習的架構條件【若架構不夠將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要共識之前必須先要有共事
➤新創不等於創新
大家都沒有的才是創新,但創新也是新創的一部分
特色(特別出色),我有你沒有 你有我優
把優勢變亮點 把亮點變成特色
➤創意-原創性
創新-實踐創意的過程
生意-生生不息的創意
生活-生生不息的樂活
➤台灣學習型城市 12345
(1)有具體的學習城市圖像 輪廓跟願景
(2)公私部門的整合
(3)三個導向 需求(因應需求 創造需求)、問題導向(解決問題)、發展導向(正向發展)
(4)4樂 樂學、樂活、樂業、樂居
➤學習中心模式 以學習者為中心知道他們的需求
結構改變模式 從教育為經濟而服務 轉為以教育為單位
社會控制模式 社會融合
在地化學習社會模式 要有在地自己的方式
老師課中提到的『炒菜理論』是頭一次聽到那麼生動有趣的描述方式,讓同學們淺顯易懂。這方式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同學都打在心得中,我就不多述了。另外印象較深刻的是,老師請同學們用兩句話分享今天學習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其中芷澐的舉例讓我很有共鳴。芷澐說:因時代的不同,有些話語在我們這一代是稀鬆平常的,比如「笑死」,但在長輩耳中卻是不堪入耳的。這讓我想起與家人去爬山的時候,我脫口而出了一句:「公司最近好忙,超厭世的。」媽媽聽到就皺眉了,說這個詞很難聽,意思是活不下去想死了,但在我們這一代,單純是指「很煩很累」。不同時代教育產生的文化差異果真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