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中正成碩二徐滄維
2017-03-11, 週六 17:31
組織學習研究:架構二 三
授課日期:2017.03.03(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 架構三
任課老師:吳明烈博士
學生:成碩二 徐滄維
民國86年,我參加中國生產力中心舉辦的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師班,當時就談及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變形蟲組織/組織扁平化等議題,可惜當時似懂非懂,並沒有深入學習~~今天的課程就讓我從頭了解了一次組織學習的意涵,可謂收穫良多!
要塑造一個組織的學習文化,並非簡易的事,麻雀再小也得五臟俱全缺一不可,組織越龐大,要塑造學習文化就越加困難,此時,領導人的真知灼見就左右了組織學習的開始,但一如雁行理論,領頭的大雁是須更替的,不同的大雁在不同的位置都有其功能與貢獻,因此,隨著組織的擴張,領導者會是一個領導團隊,管理者也要在不同的位置上扮演好恰如其分的角色;往下延伸至各個職務,也需要各級從業人員善盡職責完成職務功能,這一些都需要不斷的學習,也唯有學習才能確保組織的競爭力~~故而,個人對學習的認知以及相對的努力,構成了組織學習~~針對這些學習的規畫以及學習成果的管理,從而構成了組織內的知識管理,可以說:知識管理是組織學習的具體表現,也是學習型組織競爭力之所在!
要在企業內推動組織學習文化,首要獲得領導者的認同與強力支持,其次,要有成熟的專業人員被授權主導其事;推動方式與方法要獲得管理階層的了解與配合,有這些條件,乃具備成功塑造組織學習文化的可能!
以上是學習心得~~
成人教育專題研究(二)106.3.7.上課心得:
時間:106.3.7.(三)
地點: 暨大304會議室
課程:成人教育專題研究(二)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秋玉
學號:106409506
教授一番附有哲理的話:
「改變能改變的,
接受不能改變的,
改變看似無法改變的但是卻是又能改變的。」
讓我重新思考自己以往的人生經歷與生活上種種的考驗與改變,而從每個人課堂上的分享當中,也學習到許多很實際的經驗。雖然對於自己的發言,原意只是單純知道面對很害羞的同事,該如何一同互相學習改進的方法?以創造銷售上更好的價值與成績?希望提出來透過同學豐富的經驗能給予我實際的建議。
也許是表達上不夠清楚完整,造成誤解成我對同事有芥蒂,其實受到的回饋,心裡有點小難過;但也正因為如此能讓我學習到,在發表問題時,應該先思考更完整、把重點表達更清楚!所以還是謝謝大家給予的建議,我知道自己資質愚鈍,但我會更努力學習的,謝謝教授與大家熱心的指教!
組織學習研究106.3.7.上課心得:
時間:106.3.7.(三)
地點: 暨大303會議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秋玉
學號:106409506
今天上課聽到教授說到有關行為教育學的一句話:「一個習慣的養成;要有21次的堅持。」覺得很受激勵!
在團體當中如何去學會適應環境?或者從當中能夠因著共同願景,而能共樂、共學、共享、共好、共憶(益),當遇到問題時要如何一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團體中的價值,都是像Argyris(阿吉利斯)跟Schon(熊恩)所說,我們需要透過單環、雙環、再學習,與彼得聖吉的進行學習+促進學習,兩項學習型組織的概念不斷去努力的,透過不同類型的學習型團體、學習型城市,甚至學習型台灣的系統化+專業實際的行動+反思,陪才、育才、留才、適才,才能真正讓組織能創造價值,帶動終身學習的發展。
教授後來給我們看的圖片,組織學習中的五隻手:(1)握手~良好人脈。(2)舉手~透過分享,彼此學習。(3)牽手~同心合意(共識)。(4)拍手~讚美、鼓勵、正向肯定。(5)動手~實踐、執行。跟分析有關團隊中的幾種文化比較:煮蛙文化、猴子文化、土虱文化、雁行文化、螃蟹文化、老鷹文化等,更讓人印象深刻,學習到更多!
(*上課地點跟課程題目前一篇寫錯.再傳一次做更正.不好意思!)
組織學習研究106.3.7.上課心得:
時間:106.3.7.(三)
地點: 暨大管院5010室
課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秋玉
學號:106409506
今天上課聽到教授說到有關行為教育學的一句話:「一個習慣的養成;要有21次的堅持。」覺得很受激勵!
在團體當中如何去學會適應環境?或者從當中能夠因著共同願景,而能共樂、共學、共享、共好、共憶(益),當遇到問題時要如何一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團體中的價值,都是像Argyris(阿吉利斯)跟Schon(熊恩)所說,我們需要透過單環、雙環、再學習,與彼得聖吉的進行學習+促進學習,兩項學習型組織的概念不斷去努力的,透過不同類型的學習型團體、學習型城市,甚至學習型台灣的系統化+專業實際的行動+反思,陪才、育才、留才、適才,才能真正讓組織能創造價值,帶動終身學習的發展。
教授後來給我們看的圖片,組織學習中的五隻手:(1)握手~良好人脈。(2)舉手~透過分享,彼此學習。(3)牽手~同心合意(共識)。(4)拍手~讚美、鼓勵、正向肯定。(5)動手~實踐、執行。跟分析有關團隊中的幾種文化比較:煮蛙文化、猴子文化、土虱文化、雁行文化、螃蟹文化、老鷹文化等,更讓人印象深刻,學習到更多!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 架構三
授課日期:2017.03.07
授課地點:暨大303會議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 架構三 課後心得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號:106409503 學生:鐘家淇
老師在課堂中說的:只要人類存在的一天,就有學習,在組織學習裡,「人才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而找對人才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是相當可觀的」。課堂中了解從組織學習的意涵、觀念、重要性、層次、與文化的關係、效應、改變、自我超越、到群體團隊的學習及運作。組織學習修練是否能達成目標,除了學習環境外,也取決於個人、團隊、與整體組織的學習、並積極參與和投入,過程中不斷的調整,避免重覆錯誤,來提升個人、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其中老師講解有趣發光蠟燭的故事中,比喻企業領導人及用才的重要性、和組織文化裡的老鷹、土虱、到雁行文化裡,加速實現共同目標、工作分攤、高速凝聚力及向心力,到組織成員的相互關懷照顧、及互相鼓力的重要性,如學習的五隻手、伸手相助,而非背後襲擊(企鵝的影片..很好笑)。
老師說在組織學習中,「若知識只是理念跟想法,而沒有行動,是沒有用的,需要勇於積極改變信念、態度與行動,當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看到老師認真沉浸在閱讀的照片中,及課堂中的講解,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激勵,讓我更清楚我想學習的明確目標是什麼,除了我有心學習外、不要害怕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能夠適應性的學習、創新性的學習,還要能將學習活用於生活中,自我超越。
中正大學成碩二 李芬蘭
2017-03-07, 週二 19:15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 架構三
授課日期:2017.03.03(五)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 架構三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成碩二 李芬蘭
今天授課分成兩大架構分別是架構二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及架構三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組織學習是指,組織為了實現發展目標、提高核心競爭力而圍繞信息和知識技能所採取的各種行動;是組織不斷努力改變或重新設計自身以適應持續變化的環境的過程。把組織學習一詞列在探討組織理論的基本概念。正式把組織學行當作“理論”研究,是甘吉洛西(E.Cangelosi)、迪爾(W.Dill),兩人於1965年在《管理科學季刊》發表〈組織學習:對理論的觀察〉一文。在學習型組織中,學習的層次應包括: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和組織間學習。 從學習的過程看,組織學習主要分為單環學習(對內)和雙環學習(對外包含外部組織)。組織學習著重在反思、調整、精進即為滾動是學習。今天讓我更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提到的蠟燭故事的啟發,故事中的老爺爺就好比是企業的領導人,要有知人用人的先知,將團隊帶領上軌道,那麼自然而然就會產出一股龐大的正向學習,進而將組織文化形成一股力量,讓進入組織的新成員進入學習學組織中,讓整個學習變成組織學習。老師在文章中有提到學習千萬不要是: 為了改變而改變;而是要為了改善而改變。
組織學習研究-2.3
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三
授課日期:2017.03.03
授課地點:中正教育二館558教室
任課老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施永智605751008
今日進入狀況了.老師的上課方式我很認同,先講上課內容再由同學各題心得和意見,可以有效消化課本內容和導入實務,
今日組織的各種類型,同學一致認為雁行文化是大家推祟最好的企業文化,我也認同,但所有重擔都在領導身上,有風險,如果領導不ok,那組織不就瓦解了?老鷹文化的弱肉強食是否可以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困境,似乎值得討論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106.3.1上課心得:
時間:106.3.1.(三)
地點: 暨大管院5010室
課程:終身學習專題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秋玉
學號:106409506
「終身學習專題研究」今天的主題是『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內容有談到關於終身學習的定義發展歷史脈絡與台灣現在終身學習的發展現狀與遇到的困境。
終身學習發展的過程中有三個終要的組織一是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二是經濟發展組織(OECD)、三是歐盟。國外的終身教育發展自1960年代,甚至是希臘三哲..、中國古代…,終身學習概念思想的起源…至今,已有許多國家有相當的共識與很好的配套跟機構,但在台灣,除1998年教育部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為推動終身社會政策上的高峰期外,目前似乎在終身教育的持續性及未來發展或政府政策如何支持…等?仍有需再努力的空間。
這門課因為上課的人數不多,所以這次上課地點改在吳教授的研究室,除了請假的同學外,我們三人近距離的對談討論,對於第一次接觸這樣的上課方式的我來說,感覺很特別,卻也覺得因為能抒發自己感想的機會變多,接收到教授直接的指導也更多、更真實,讓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真的還有很多不足跟需要學習的地方,希望自己也能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