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一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這是我來到新學習環境的第二週,對於許多事情仍感到陌生,無論是學習方式還是環境,都與我之前的學校有很大的不同。老師讓我們自由發表個人意見,每節課後,每個人都需要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收穫。這種做法在我以前的學校並不存在。我認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今天,在老師的講課中,我看到了一句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的話:
「人的觀點,來自於現在站在那一點,也決定未來會站在那一點」
這句話讓我深思。例如,如果我們願意敞開心胸,學習新知識,未來就能擁有更廣闊的視野;相反地,如果我們固守當前的想法,不願改變,未來的思維也可能受限於現在的框架。
這句話提醒我們,人的觀點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我們今天的選擇,將決定未來的成長方向。
組識學習研究第一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 號:113409522
今天,在老師的講課中,我看到了一段讓我感到非常感興趣的內容:「當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且真心想改變的時候,事情才有可能改變;當我們認為都無從改變的時候,一切便都真的變不了。在組織中我們需要的是勇於積極改變的信念、態度與行動,進而結合善的力量,為創造更美好的組織願景而努力。」
這段話讓我深思:
改變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而是始於我們內心的思維與信念。
如果我們能發現問題,並真心希望改變,那麼一切才有可能發生轉變。但如果我們認為無法改變,甚至放棄嘗試,那麼一切真的會停滯不前,毫無進展。
在組織中也是如此,真正重要的不是制度、政策或策略,而是每個人是否擁有勇敢面對改變的信念、態度與行動。只有當我們願意主動擁抱變化,並且結合善的力量,彼此支持,共同努力,才能不斷創新與成長,最終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與願景。
這提醒我,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決心,而不是外在條件的改變。在組織中也是如此,只有當個體勇於迎接變化,組織才能真正進步和發展。這讓我更加明白了改變的力量,也讓我對未來如何面對挑戰有了新的思考。
帶來行動改進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課程時間:2025/2/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 號:11409502(114先修生)
本次課程從學習與改變,開始探究組織學習的要義,L=P+Q+A+R (Learning, Programmed Knowledge, Questioning, Action, Reflection)公式似出於國際行動學習協會(World Institure for Action Learning)創辦人教授麥克.J.馬奎德(Dr. Michael Marquardt)將行動學習內涵整理成六個元素與兩個指導原則之中。
行動學習的六個元素為1.問題、2.行動學習小組或團隊、3.提問及反思的流程、4.針對問題採取的行動、5.對學習的承諾及6.行動學習教練;而兩個指導原則包含1.只有在回應提問時才能發表意見、2.行動學習教練有權介入。這門學習之所以蔚為一時風氣,應與1940年代行動學習之父雷格瑞文斯教授(Dr. Reg Revans)在英國國家礦業委員會提出行動學習的概念,在這觀念影響下,提升該國工業生產力102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實務經驗的累積,行動學習因此被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所採用。
國際行動學習協會(WIAL)主席邁克爾.馬奎特在美國管理協會發表「如何用行動學習打造學習型組織?」更是直接點出,在建立學習型組織時,或許沒有哪一種方法論比行動學習更加有效。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更在《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指出:要成為學習型組織,組織需要具備將日常工作和學習合二為一的能力以及持續反思和學習的文化。行動學習恰恰精於此道!行動學習奉行的心智模式是:學習和行動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每個人都可以從每一次行動中獲得學習,但只有能夠帶來行動改進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意即要學到心崁裡,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在教授結構分明的授課中,看到了組織學習的重要性,其包括促進組織創新、增進應變能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增進個人成長、利於組織發展、減少錯誤等優點。變化莫測的競爭環境以及日益複雜的管理事務推動政府、企業乃至於個人均要不斷改變心智模式不斷學習,組織惟有以行動學習(提問與反思的團隊互動及專案設計),並發展學習型組織,才能打下良好與穩固的根基,展現前瞻思惟,實踐願景。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2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次上課地點為學校的櫻花林,在櫻花樹下與在教室內上課的感覺實在不同,猶如在第一週上課時老師有問到,對移地教學的想法或看大為何,我認為移地上課就像跳脫框架一樣,讓我們能在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而不是面對四面墻壁和桌椅才叫做學習。
老師在課程一開始有提到關於終身學習的概念,首先是以時長的面向,也是我們所認識的「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再來是我首次聽到的「全面學習」或「全方位學習」(life-wide learning),這個全面學習包含了正規與非正規學習,以及非正式學習這三種學習形態,但無論是哪一種學習形態,我認為皆會帶給我們非同凡響的收穫。譬如當我們去其他國家旅遊時,可以體驗不同文化習俗,也透過這些體驗得到新資訊,進行非正式的學習形態。
除了以上兩種學習概念之外,老師也有提及「生活深度學習/生命深度學習」(life-deep learning),強調深度探索的學習,在生活或生命當中不斷地去探索、去學習,另外則是「生命富有的學習」(life-rich learning)。我覺得這四種學習的面向,顯示了終身學習便能實現富有的人生,而所謂的富有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有,也包括了心靈上的富有,就像老師所說的“以禪悅為食”此一概念,在學習方面,便是代表著將從學習所得到的喜悅作為滋養自己身心的飲食。
透過上述各種學習的概念與形態,我們可以建立自己在不同層面的帳戶,包括健康、人際、知識、智慧,及福德帳戶,這也呼應了老師所講的「學到就是賺到」(learning is earning)的說法。我們把自身所學累積起來,存在這些帳戶上,每學到一樣東西便賺到一樣,因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我們也會經過知識的積累,而變得富有。其次,老師也有分享說閱讀可以增加知識,對話可以啟發智慧,我很認同這個說法,當與人對話時,可以透過不同的觀點及立場來換位思考,進而收獲更多的啟發和主意。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老師有詢問我們這次上課心得或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時,我看到了簡報中讓我有共鳴的一句話——人的生命史就是一連串的學習與成長史。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就是會有很多值得讓我們學習的事情,它可以是翻過的錯誤或者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我們更加進步並獲得成長的契機,展現了我們不斷學習與成長的過程。而在這段學習的過程以及我們的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關鍵在於能夠從所有遇見與發生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老師這一嘉言錄倒是令我有所反思,回憶起之前所有好與壞的經歷,確實讓我學習到不少,也成長了許多,我因此而變成如今現在的自己,升級版的自己,也是我很滿意的那個自己。
組織學習研究-W2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週上課讓我對組織學習有初步的了解,老師在課堂上講解了許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哲理和知識,並分享自身在國外時的經驗,這對我而言又是一種不同形式的學習。
在課程一開始,老師有提到眼耳鼻舌身意的部分,讓我想起小時候很常看也很常念的心經,這提醒我們要覺察自己所看、所聽、所聞、所嘗、所感、所念的,並從這些當中去找到可學習的東西,因為學習本來就無所不在,也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寶藏。透過學習,我們能開悟、領悟並體悟所學,我很認同老師講的這一句,我覺得人人眼中所謂的「讀書」跟「學習」不同,「學習」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強調認識、了解和經歷,亦能夠將所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將理論與實務進行結合。
其次,老師也有提及「不計較、不比較,比較好睡覺」這一句,讓我非常有共鳴。當每晚睡覺前,我都會告訴自己將該天所發生,無論讓我開心與否的事情皆放下,保持心靜的狀態入睡。之前還未實施此策略時,帶著掛念、心結、不甘的心,以及不好的心境入睡,會感受到其對身體的影響,進而無法得到好的睡眠品質。因此,老師說的這一句倒是提醒了我身心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聯,讓我更注意自己的意念,覺察自己的心態,以避免造成身體的不適就及更進一步的健康問題。
另外,我也非常同意老師對「改變」的看法,當我們想要改變時,首先可以改變所能改變的,從最簡單且可及的部分進行調整,若遇到無法改變的事情或狀況,便進入第二個改變,即接受所不能改變的,懂得取捨,因為有捨也必有得,這兩個改變我當下就可以理解,不過讓我需要深思的是第三種改變——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改變。我認為這第三種的改變是那些我們通常沒有或不會意識到,但卻可以做改變的部分,是三種改變中最關鍵的因素,不過當然,我們一定要為了改善而去改變,並非僅僅為了改變而改變,這一點也是值得去思考的,了解自己為何要改變的原因能讓我們有更強的改變動機,也較清楚改變的方向。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部分,老師也有分享關於自己曾經去韓國安防學習型城市的學校,詢問過推行學習型城市成功的原因為何,原來成功的原因是把握時機(timing)以及政府的投資與支持。我認為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把握時機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我一直以來都相信「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這一說,同一個的機會將不會那麼幸運地兩次都來到我們面前,所以當機會來臨,一定要以最好的狀態去迎接,正所謂機不可失,提醒我們需要時時刻刻呈現最好的自己,準備好並把握時機。
當聽到「學習」這一詞時,在我腦海中想到的是不斷增進自己,知識與技能方面皆是,不過知識與技能感覺上都是偏學術或專業領域上的,而老師所提的“從生活當中去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學習的層次就在裡面”卻啟發到我了。學習不只是在專業領域上的收穫,亦可以是我們在生活中對問題的發現與解決的過程。我們可以進行反思,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吸取教訓,實施「再學習」。而在這些過程中,若能解決問題,讓學習發揮其作用,才能促進成長與發展,亦能避免重蹈覆轍,如此的話學習才有意義與價值。
最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廣結善緣,多接觸正能量的人這個部分,我認為老師說的很有道理,且這也是我親身所經歷的,當靠近充滿正能量之人時,真的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和影響,很想去認識並接近,也覺得自己又被修復到。因此,我也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量和影響,讓身邊的人能感受到被修復。但是我認為結緣最主要的一定要順其自然,以真誠的態度珍惜當下所接觸到的人,非刻意去接近,而是從自己作為提升能量的出發點。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二單元: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理論分析
課程時間:2025.02.2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櫻花樹下的緣聚~
何曾有幸身為暨大人,不用舟車勞頓,避開賞花人潮,近水樓台,美景俯拾即是,在綠地粉櫻中,徜徉於大自然,在茶香與各式點心中,聆聽老師的學問與人生智慧。
老師談到終身學習這個觀念,並不是現在才有,中國先秦時代的學術思想代表人物,都曾經提出相關的概念。而放眼國際,許多國家對終身學習的重視及發展都值得我們學習。例如:韓國有終身教育師的設置、各城市有終身學習館,歐洲有幾個國家在終身學習領域,也有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了解到終身學習的相關概念以及發展趨勢。簡報中有一句話:人的生命史就是一連串的學習與成長史。這句話於我心有戚戚焉,回想自己當初報考這個科系,也是因為感覺到人必須不斷的學習。在簡報中看到台灣最年長的畢業生,96歲讀研究所,真是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很喜歡嘉言錄中的這幾句話: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我會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見與發生,學習從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
終發碩一 林昭銀
2025-03-01, 週六 22:28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02.2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這堂課中老師首先談到學習,學習能帶來改變,而學習的內涵,包含了結構化的知識、思考問題(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學習內容應要多思考、分析甚至質疑,而不是照單全收)、運用所學付諸行動、再加上反思及回饋
組織學習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組織中成員的積極程度,若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參與,勇於面對挑戰,並檢視問題適度調整方法,則能促進組織整體的成長與發展。
組織學習的三個層次:
1.單環學習:是一種組織內部適應的過程,學習重點在於檢視錯誤所在,再加以改進以符合規範與。
2.雙環學習:涉及組織對外在環境的適應,需重新修正組織目標、政策、規劃與組織意圖的關係。
3.再學習:築基於上面兩個層次的學習結果之上,以過去的經驗為學習基礎,近一步整合學習成果,提升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
組織效應和組織學習:
*蝴蝶效應(微小的變化可能帶來劇烈改變)
*比馬龍效應(信念的重要)
*鳳凰效應面(大破大立、浴火重生)
*飛輪效應(凡事起頭難,一旦轉動就會愈來愈快 並持續)
*水結晶效應(正能量能讓事務往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堂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幾句話:「改變所能改變的,接受所不能改變的,知所取捨。有時狀況看似無法改變,但卻又可能可以有小小的改變,這小小的改變慢慢可以累積出成果,發揮改變的力量。」這幾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我想把這幾句話做為我的座右銘。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2/2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雨沛
學號:113436505
【春暖花開的重逢】
新學期的開始,很開心漫步在校園裡的賞櫻行程提供了一個不同於課堂的學習場域。在輕鬆的氛圍下,我與老師、同學有更多非正式的交流機會,透過對話彼此分享,漸漸的從假期的氛圍回到學術的狀態。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只是正式課堂內的活動,非正式的互動也能促進知識共享與信任建立。組織文化影響學習氛圍,當組織成員願意互相傾聽與交流時,學習效果會更好。
一整天的課程不只是讓我們能夠吸收理論知識,還透過世界咖啡館與賞櫻的體驗,讓我們實際體會組織學習的運作。這也讓我思考未來如果要在職場中推動組織學習,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實際應用到工作場域,例如:
1.設計更多互動式的學習活動,而非只依賴講授式培訓。
2.創造開放的對話空間,讓員工願意分享知識與經驗。
3.透過非正式交流(如午餐聚會、休閒活動)增進團隊的信任與合作。
【組織學習的體驗】
明烈老師提到組織學習不只是個人學習的累積,而是如何透過團隊合作,進一步擴展到整個組織。在碩友會春酒的世界咖啡館活動中,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五共」交換想法。這個過程讓我體驗到:
1.個人層級:每位成員都先基於自身的知識背景與經驗提出觀點。
2.團隊層級:藉由小組內部討論,意見相互碰撞,進而激發新想法。
3.組織層級:不同小組的成果被彙整分享,讓所有參與者能共同學習與成長。
這讓我理解到,組織學習並非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動態互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