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第14單元 樂齡學習的發展
課程時間:2022.05.18(三)
課程地點:線上Google Meet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學生姓名:林佳蓉
學號:111409504
學習心得:
本週老師幫大家精選一系列「大腦與終身學習」的相關影片,是洪蘭教授所主講,談到「終身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學習是一生的功課,學習也會影響神經元的結構,依照「用進廢退」理論,大腦是越用越靈光,學習是抗老的良方,因此,我們應該培養「終身學習腦」。此外,還提到學習的四大支柱:注意力、主動參與(好奇心)、錯誤回饋、固化(透過睡眠、做夢的整理,成為長期記憶)。
洪蘭教授也提醒大家要培養閱讀、運動和靜坐的習慣,習慣就是自我改善的複利,細微的改變可以帶來巨大的成就。
演說中除了舉生活中的實例外,也提出很多腦科學方面的實證結果,來支持論述。
洪蘭教授的兩本著作「大腦如何精準學習」及「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值得拜讀。
05/22第五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課程名稱:第五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2022.05.22(日)
課程地點:線上Google Meet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0710008
學生姓名:曾柏儒
之前在工作,老闆跟主管總訴說著願景是甚麼跟甚麼,但每次寫結案報告又改來改去,自始至終,直到我離開那個單位我還是不知道他們的願景到底是甚麼,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有所向心力,對組織員工來說也很痛苦,因為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到底在哪裡,要怎樣做才能達成目標,在願景不明確的情況下更何況團隊學習,每次的學習都只是為了消耗經費應付了事,硬是要員工學習只會增加怨氣,對單位產生抱怨進而更厭倦工作。
透過課程,也讓我知道共同願景的重要性,往後再加入團隊要先考量的不僅僅是薪資福利,也得考慮到自己是否認同團隊的共同願景,而不是盲目的加入到後來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或無法接受願景,而團隊學習也讓我知道團體學習跟團隊學習的差異,過往的學習都像是團體學習,根本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只是茫然地接受台上講師的講述,到底吸收多少也不知道,當學習有一個目標的時候,學習動力更強,也會積極主動的學習也帶動團隊的成長。
沈孟瑾(沈大衛)-中正成教
2022-05-23, 週一 14:36
05/22第五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課程名稱:第五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2022.05.22(日)
課程地點:Google Meet線上教室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0710004
學生姓名:沈孟瑾(沈大衛)
本次課程是在老師引言下,由二位同學分別於上下午各利用半天的時間報告第五項修練中的「建立共同願景」與「團隊學習」。二位同學的報告皆在經老師預先指導下,相當程度跳脫了單純覆述書中內容給同學們以聆聽吸收。相信全體同學皆是對於上下午各一次的實作練習印象最為深刻,上午搭配建立共同願景內文的公司願景構思實作中,我們被分為兩組代表兩間公司以進行願景的共築,然而兩間公司的風格不同可謂立現迥異,同樣一組各有一位博士班學長姐坐鎮,但一位是在企業內訓講師歷練中經驗豐富、引導性強;另一位則是在公務體系歷練豐富、更善於表現謙遜,二人無所謂高下之別,但產生的結果便是前者組別產出的內容明確聚焦、甚至產出從願景到具體策略目標的結構合理且完整;相對之下,後者組別產出的內容則更顯海納百川、相對的還未能稱得上聚焦得當與完整。但如果從不同面向觀之,前組別精確又完整的產出,似乎在充滿合理性中卻較少了些更多的可能性;相對地,後組別廣納之下,亮點與創意表現上則似稍更富有可能性。
以上的上午實作演練已經相當精采,然而個人以為下午的實作更是對上午的上述論述有一相對呼應。下午的實作為六頂帽子角色設定與轉換的思考模擬,這部分其實在角色設定上有正反意見者以及從中再迸發出嘗試中立者、嘗試純粹情緒表達者到嘗試立基在所有人之上激發出全新想法與創意者,這樣諸多不同角色能在一掌握全局者協調下激發出最大化、涵蓋面向極廣的團隊思考協作。恰如老師巧妙的以辯論中的正反合為整個實作學習畫龍點睛,其實在個人觀之,與上午的二組成果對照,是強烈呼應的。上午前組在一主控者引導下,團隊成員作為正反甚至純粹天馬行空創意發想的自由度自然較受限,精確與效率為最優先,主控者也難以抽身將自己重新定位為超然的全局掌握者與真正的引導者;而後組則是在自然的主動參與中,海納百川,也是甚幸我們是研究所課程組成的小組,否則一般團體中恐怕參與主動性上都成問題,然而這種豐富精彩背後的代價即是缺少了帶領者協助創造兼顧精確與效率的發想後收斂。由此而言,上下午的兩次練習綜合起來,實際上為我們反思基本的組織運作到組織要訂立共同目標深度學習,正是最佳的實作學習引導了!謝謝老師充滿智慧的在同學們報告背後也能引導報告同學帶領這麼重要的學習內涵,謝謝全班同學一起的同心學習。
05/22第五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課程名稱:第五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課程時間:2022.05.22(日)
課程地點:線上Google Meet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0710012
學生姓名:蘇怡潔
原本是實體課程學習,調整為線上學習,雖然有點可惜,但線上課程也有不同的體驗與學習,從「理論」的學習,「實際案例分享」,進而到「虛擬實作」,讓我們學習良多。
這次的學習主題是第五項修煉的「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一、針對「建立共同願景」部分:
感謝學姊帶來如此精彩的分享以及實際的討論。透過小組討論,讓我們了解到願景的建立是不簡單的,策略的訂定更需要集眾人的創意構思。團隊中的分工是很重要的,透過討論更近一步身鏈整合。我們這一組的討論過程是兼容並蓄,所以聚焦收斂上是比較缺少的。很感謝老師最後給予的回饋:「願景」的建立,要朗朗上口還要簡潔明瞭。讓組織的成員知道,組織的願景,不是被動性的配合,而是主動性參與,才有辦法實現。
幾項學習重點:
1.透過老師的引導性思考,了解到「願景」與「目標」的差異性,「願景」是具有前瞻與未來性的,而且對組織來說,是很重要的;對領導者而言,如何將「願景」導入組織工作氛圍中,更是一大修鍊。
2.「高倡導」、「高關懷」:老師以實際案例的分享,讓自己認識與瞭解了這「二高」,其實就是企業組織要如何形塑出好的溝通與互動。領導者不應該只追求「效益」,更要懂得「以人為本」,看見員工的需求。一個組織的發展靠得不是一個會賺錢的員工而已,而是團隊要有共同的願景使命,向前邁進。
3.願景的建立,無論是以「top down」、「bottom up」或是「上下交融模式」,討論過程要能夠「傾聽」、「收集」、「整合」與「歸納」,更重要的是願景要建立在團體之上。
二、從「團隊學習」學習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見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以此引述「六頂思考帽」,學習從不同角度觀點進行探討、透過探討對於主題有更完整的輪廓以及深入的了解。藉由過六頂思考帽的實作研討,了解團隊成員如何以不同思維進行討論,學習接納他人的觀點。身為領導者要知道如何選擇團隊成員;當還不是領導者時,要懂得見賢思齊。團隊學習固然重要,但是要在一個對的團隊中,才能變成一個優質的學習型團隊,有更多正能量的連結。
總結:
「這世界不缺乏學習,缺乏的是一顆學習的心」。如何引出足夠的「深度匯談」除了有利害關係的建構,也要能夠學會換位思考,彼此會有相互的激盪,而不是衝突。組織中,擁有好的團隊是非常重要的,團隊成員要發揮1+1>2的力量。
組織學習研究(中正成教)-04/15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自我超越&心智模式
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自我超越&心智模式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中正成教)
課程標題: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自我超越&心智模式
課程時間:2022.4.15 (五)
課程地點:531教室、中正校園
學系名稱:成教四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代號:407710012
學生姓名:蔡淇崴
學習心得:從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中了解到兩種人類學習的來源,並且得知向過去學習已經遠遠不足,還要向未來學習,也就是過去的例子給予我們一個範本,而自己必須跟上未來的趨勢,即使在學習的路上會遭遇許多挫折與困難,但是這都是幫助我們能夠順應這個快速的社會的途徑。另外很喜歡康熙敬酒的故事給我的啟發,敵人對我們來說前進道路上的威脅,同時又是逼迫自己成功的動力,因此當下如果遭受上司或朋友的批評以及指責,雖然心情當下會受到影響,但是在事後也必須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足的地方,這些都是促使你進步的原動力。如同心智模式中的反思與探詢的技巧,保持開放的態度,才能從衝突中學習。
第14單元 樂齡學習的發展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標題:第14單元 樂齡學習的發展
課程時間:2022.05.18(三)
課程地點:線上Google Meet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習心得:
本週老師精選一系列「大腦與學習」相關的影片,是由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創所所長-洪蘭教授所演講,談到每天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反思驗證自己的學習過程,雖然學習進度緩慢,但是每天都不斷地學習,逐漸可以拉近與同儕的落差果真如此。背景知識+專業知識→創造力、人文素養。科技的進步人們普遍過度使用3C產品,尤其是給幼兒看影片,大人忙著做家務事,久而久之易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疾患,它會讓大腦中的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無法正常運作,引發過動、衝動、不專心等反應。對於「幼兒」可以透過「親子共讀」來治療改善,由父母親抱著幼兒閱讀書籍唸誦給他(她)聽。「青少年」可以透過「運動」來治療改善。若是更大甚至「成年」可以透過「靜坐」來治療改善。年齡越小因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其治療效果越好。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想要孩子認真讀書,家長也要做好模範,一起閱讀書籍,少看電視影片,而不是嘴巴叫孩子去唸書,自己卻沒閱讀的習慣。
「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人生是場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很多人認為,有些人生下來就比較聰明、有些人就是比較笨,這些在出生時就決定了,無法改變,智力是固定不變的。其實只是學習的快慢程度上差異而已,有些是天生英才、有些是大器晚成。經過科學實驗研究指出透過「學習」可以影響神經迴路的改變和強化。OECD提出終身學習腦的理論,日本也說學習是抗老化的良方。在小老鼠的實驗中證明,主動學習才能改變神經的連結,動機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反思驗證自己的學習過程,一路走來不甚順遂但是能堅持努力考進研究所,也是跌破眾人的眼鏡,唯有自己堅持努力不放棄,持續學習的動機非常關鍵。「最後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智商(IQ)、學業成績平均點數(GPA),而是品格和習慣。」美國教育界在「品格教育宣言」中指出,家庭、學校與社區,都應共同參與這個影響深遠的事業。品格教育的6E教學模式:典範學習(Example)、詮釋釐清(Explanation)、勸勉規諫(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體驗學習(Experience)、自我期許(Expectation)。亞里斯多德:「每個人都是重複行為的結果,因此,卓越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個習慣。」以此勉勵自己養成良好品格與持續學習的好習慣。
第六項修練 知識管理
課程時間:2022.04.19(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內容:第六項修練 知識管理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報告同學:石蕙萱、何文莉、曾美陵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知識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網路新經濟時代的新興管理思潮與方法。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預言:「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 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
「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過程。「隱性知識」總是個人執業成功的秘密。過去組織放任「隱性知識」隨著個人的離去而消逝。但是,如今採行「知識管理」就是要解決這種困境,以積極方法將「隱性知識」外顯化,讓「隱性知識」能轉化為「顯性知識」。知識管理不僅在察覺現在的知識、 儲存需要的知識、發展新知識以及傳播知識、更寄望建構讓「知識」能在組織與個人間流動的系統,以獲得組織中良善的知識循環(黃元冠,2014)
在知識管理中存在著兩個極端,一端是“獲取”,另一端是“連接能力”。以“獲取”為重點的知識管理,將帶動一系列針對顯性知識的獲取、存儲和組織,這裡強調的是人與文檔之間的聯繫。以“連接能力”為重點的知識管理,則帶動一系列針對隱性知識的對話、討論和交流,這裡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是可選擇的多種不同的知識管理傾向,這些選擇(包括兩個極端在内)並沒有對錯之分,組織完全要據自身情况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MBA智庫百科https://wiki.mbalib.com/zh-tw/)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5/18課程心得
日期:2022/05/18(三)
課程地點:線上課程
學系名稱: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 大腦與學習的關係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古冬青
學號:111409502
課程心得:今天的課程中明烈老師分享洪蘭老師的影片給我們做學習,讓我學到了用科學的態度認知我們的大腦,更好的運用它。觀念影響行為,行為結果又會影響大腦,做出相應的改變,大腦通過學習新的東西活化腦神經,OECD研究終身學習腦,說明大腦具有可塑性,通過學習讓神經元產生更多有意義的連結,一個人的腦神經連結很好的話,是會受學習的影響。當然學習要努力,學到才會快樂,人生對學習的境界要不斷提升。經常保持正向的思維觀念,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態度,如果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正向思考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經常動用我們的大腦神經,保持正知正見正行。成功靠努力的軌跡,每一分耕耘都會有收穫,請我們始終保持樂觀期待的心情。
達爾文進化論描述如何使用大腦,就是用進廢退,善用大腦就會不斷進化,經常閒置不用,便會退化消沉。因此不斷的學習會讓神經元之間連結的更緊密,而不會不斷讓神經元稀疏遠離。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通過鏡像神經元我們從一出生就掌握了學習的本能。還是從出生最先接觸到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在人生路上的老師,習慣非常重要,大腦值占體重2%,卻用了20%的能源,生活中60%的行為是習慣化的行為,養成具有行動力的習慣,好的習慣可能會影響一生,當你發現自己在哪些方面花費時間用心經營,那麼你就會在哪些地方有所成長,把時間規劃出來做有意義的事情,用品格和毅力去培養自己好的品質,發揮自己的長處,不要糾結於自己的短處。
大腦如何來精準學習中洪蘭老師理性科學的研究證實學習的精準度,大腦如何使用才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包括學習的四個支柱:注意力、主動積極參與、錯誤的回饋(滾動式修正)、固化。
雖然環境也會慢慢改變基因,我們對外界內隱知識要善於發現,並培養好的習慣,很多父母都知道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但現實生活中不一定能夠完全做到,當孩子習得性無助時,父母往往追悔莫及,尤其是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會表現的尤為明顯,父母束手無策,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可以借鑒洪蘭老師的研究,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給孩子好的刺激,不斷強化其正向,有韌性的品質,會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起到很好的阻力作用。智商不是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取決於是否有毅力堅持學習。
最後老師講到保持閱讀的習慣,如何保持國民的腦力,閱讀是最好的方式,在4/23世界閱讀日的時候,全民推廣閱讀,從孩子做起,不單單流於口號,真正有在閱讀的人,就會發現閱讀的積累會改變生活的習慣。後疫情時代,也是AI的時代,任何工作都可能被機器取代,但機器替代不了人的感受,代替不了情感的互動,所以更要有人文素養,更需要人際關係,更需要提升自己的軟性裝備,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不如多和他進行語言溝通,傳遞給他正向的觀念,孩子更能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