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6.5.2.(二)
地點: 暨大303會議室
課程: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林秋玉
今天上的是「系統思考」,「系統」是要當做名詞來看,
它是有次序、有架構、有脈絡的,形成的原因是相互影響的,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症狀解決,而是要解決根本問題的,就像這次我們這門課跟將舉辦的跨校的組織學習一樣,在準備的過程中,如何用系統思考的方式去做規劃或研討?透過大家互相的學習、吸收、內化…,創造出屬於自己或團體中的價值,達到整體學習上的成長與最大獲益。
系統(德語、英語:system;法語:système;西班牙語:sistema)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中,泛指由一群有關聯的個體組成,根據某種規則運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
「系統」一詞,源自於古希臘語:σύστημα(systēma),譯為拉丁語:systēma,轉變為英語:system,日本漢字書為「系統」,成為中文名詞。其涵義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和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等。它的意思是「總體」、「整體」或「聯盟」。
在19世紀第一個發展自然科學中「系統」概念的,是研究熱力學的法國物理學家尼古拉•卡諾。1824年,他研究了蒸汽發動機中的「工作物質」,即通常說的水蒸汽,在一個由鍋爐、冷儲(冷水流)、活塞組成的體系中做功的能力。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擴展了系統的含義,使之包括了環境的概念。
生物學家貝塔郎非是發展一般系統論的一個先驅。1945年他引入了討論廣義系統或它們的子類的模型和法則,而不糾纏於其特定種類、性質、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或相互作用等細節。諾伯特•維納及Ross Ashby應用數學方法對系統概念做出了重大發展。
自然系統:人體系統、生態系統(在大自然中,所有生物共同組成一個生態系統)、大氣系統(天氣,氣候的演變)、水循環系統。
人為系統:生活中的系統、電子系統(電視由電阻、電容等電子零件組成,根據預先編排的線路工作)、社會系統(為達成某共同目標,而依規律化的交互作用,或相互依賴的事物之結合,所構成之整體。政府、商業機構可視為由人組成的系統。
子系統:子系統也是由一群有關聯的個體所組成的系統,多半會是更大系統中的一部份。
課堂中老師巧妙的用古代文學家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及唐朝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首詩詞,告訴我們每個人對事情看的角度不同,也會影響到個人的系統思考,所以如何運用團隊整體的集思廣益綜合成最佳的思考模式,讓「論述」因為專業的足夠而更有系統,可以信手捻來,達到共識、共學、共享、共好、共益,朝著整體的願景去執行及努力,為團體創造最大的價值。
過程中也許會有壓力,適當的壓力,就會有助力,表示您在乎這件事情、看重這件事情。而如何紓解壓力?從字面上就可以解釋,「”壓”」是「厭」(表示討厭)+「土」(土所代表的是所處的環境),最佳的壓力的管理是心智的轉化,自我的學習與成長,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把所有意見都當作是好的意見,透過吸收與內化,讓自我能力提升,就像壓力的英文,相反是甜點的意思,適當地出外走走,曬曬太陽也會比較有正能量!這也是我們在這個「組織學習研究」的課程中要互相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