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20.10.27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李昭婷
學號:109409505
今天的課程是由偉豐同學分享「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能看出他很用心地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報告內容精實豐富,能內化後流暢表述,尤其獨自一人完成此報告,實屬不易,值得我們學習。整體內容以學習型社會的定義、概念源起、發展時間軸、省思與批判學習社會為主軸。學習型社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終身教育為基礎,強調全民的終身學習,而且是人人能學,處處可學。
最早於1966年由奧地利學者貝德納立克出版的「學習社會」一書中提及,而在1968年由美國學者R.M.Huctchins在「THE learning society」一書中正式提出學習社會的理念。1973年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則提出建構學習社會的構想,包括建立回流教育制度、擴充社區學院、遠距教育、開放大學等…並提出要克服學習障礙,提高學習的參與率,遠距教學是如今的數位學習,而開放大學就如同台灣的空中大學,早期的空大是能突破時空限制學習的管道,如今卻面臨現實的挑戰,各大學廣設校外人士選讀課程,空大亦該隨著時空背景有所因應,否則日後終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另外,老師分享最近看到的兩則報導,一則是中央大學即將成立全台唯一太空系,另外是萬國通路的謝明振董事長,24歲以行李箱事業白手起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因此另闢戰場,成立萬國通路創意觀光工廠,老師勉勵大家要用新思維面對新挑戰,正所謂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探索教育的角色learning to become,又再複習一次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be,老師更加提出第五支柱learning to change。台灣的發展自1998年教育部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提出學習社會的發展目標及具體途徑,朝目標邁進,倡導自律的學習,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必須不斷地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林清江教授提到的十點學習社會的基本特質,與學者胡夢鯨從共同願景觀點提及的學習社會基本特質理,不難找到兩位學者的學習型社會共同論點,不外乎學習機會是全民共享、處處存在的,anytime、anywhere、anyone,由自我導向的學習演變為終身學習的社會,強調人性的尊重、潛能的充分發展與自我實現,這也是學習社會所追求的崇高目標。
課程最後進行學習社會的省思與批判小組討論,主題為學習型社會有什麼缺點?學習社會真的存在嗎?它到底是一把鑰匙還是一個烏托邦的迷思?有沒有適合台灣的實際辦法?我們這組討論的結論是,台灣的學習型社會是存在的,目前也正往這條路上努力前進,過程中仍需時時採滾動式修正,缺點則是應該要中央、地方與企業共同資源整合,而非各自為政。而每個人都是那把鑰匙,唯有從自己本身做起,自主學習推己及人,包括家庭、組織、社區、社會乃至於國家,才能到達烏托邦的理想世界。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學到就是賺到,自我期許莫忘初衷,珍惜每一次的學習能讓我收穫滿滿!
學習社會的批判、模式與展望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0.27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林珮瑜
學號:109409502
今天的主題:學習社會,同學的整理與報告,讓我可以完整有系統的了解這個主題。
批判不等於批評,有系統性的思考,脈絡與歷史背景來思考,自發性心態,是社會特徵,我們不只是社會的部份,是社會的主體。
理念正式提出:1968由美國哈欽斯在學習社會書中提出,提出終身學習與教育的概念,將教育移到社會的層面,重顯人的發展。
全球教科文:Learning to become,學會成為。每個人有生涯目標及夢想,
社會發展中,空中大學的挑戰,高等教育的發展,數位學習的教學方式,競爭很大
要跨越挑戰,要國際化,解決少子化,學生來源的議題,將觸角拓展到國際
教育部學習檔案,轉換成終身檔案,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共生發展
用新思維,因應新的挑戰,觀點要與時俱進
老師提到當需求遞延時,企業要有足夠資金才能度過危機。萬國旅行箱:七月開始營業創意工廠,隨時依時事,而調整活動內容,創造行銷亮點。建立自己的品牌,創造品牌價值。用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做企業內部的轉型,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高等教育的重新定義:1988年學習社會的高等教育
1983年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的必要,教育藝術的重要
在可行的制度下,學習更多,資源分配,透過共享,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人是為了什麼而學習?思維有功利主義,如果最後沒有得到證明時,是否會想要繼續學習?台灣的教育學習環境,一直以來以成績為導向,學習有其功利主義,所以當人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完成時,像是物質、工作、家庭等,自我成長與學習就會被往後順延了,除非這個學習是對自己的職涯有幫助的。當自己的思維、人生被塞滿時,就無法有足夠的空間去感覺、或思考,是否有別的選項,或另一項出路。因此台灣的學習,呈現兩極化,在人生階段與經濟能力相對穩定時,而且有時間的情況下,才能認真思考關於學習的事。
學習社會的批判、模式與展望
課程時間:2020.10.27
課程地點:暨大A302教室
學系:109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吳沂倩
本週透過偉豐的報告讓我們對於「學習社會」有更多的認識,學習型社會一詞於1968由美國學者正式提出。
而在偉豐有架構的簡報中,幫大家整理出關於學習社會幾個重要指標,而老師亦立即給予資料補充,如在全球教育對話中:未來的教育提到學會成為(learning to become)的重要性,求知、共處、與學會改變。
老師於報告中補充了一個重要的資訊:提倡將每個人在求學過程中的學習檔案變成終身學習檔案,這個概念是從產學合作到產學共生,與時俱進的思維,不管是企業、組織或個人,都應具備順勢潮流的改變,學習亦是如此,並舉例台灣萬國企業實例,傳統產業的轉型,從旅行箱的設計到發展觀光產業,疫情前後的影響與轉變。
除了偉豐精湛的報告外,有一重點則是由我及彥妮擔任評析組,針對偉豐的報告內容給予正反面的回饋或建議,並將其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內容充實:能夠就學習社會一詞作完整的資料與呈現
2.提供各國推展學習社會的現況與困境,並回到台灣的實務發展做說明
3.提到「學習力決定未來」,說明發展學習社會的重要性
4.簡報架構清晰,觀點皆能從時間點做編排,清楚呈現主題的歷史脈絡
5.能夠為資料做一個完整的總結,表達觀後心得,整理出自己對於學習型社會的重點,以供同儕能快速理解該主題。
6.能夠引用具有代表性、指標性的資料。
最後以開放性題目引導小組思考學習社會真的存在嗎?並以英國:市場導向、德國:讓企業自己鏈結、法國:政府主導為例,重新思考台灣推展學習社會的現況與困境,其參考資料為「邁向社會學習白皮書」。
在老師的補充內文中,更加理解關於學習社會烏托邦即是一種具體實現的概念,是一種未來式、可期待,並持續進行的狀態。
成人教育學研究-學習型社會心得
課程時間:2020.10.27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黃慧玉
學號:109409510
課程心得:
從學習社區是到今天的學習型城市以及我自己組別準備的社區大學,就如同學所體悟得上而下的概念很像,但我的想法有點像同心圓的概念,從最外圍的學習型社會到學習行城市到學習型社區到自身的終身學習,一層層都是因為願意持續不斷的學習才有進步的可能。
今天的小組報告帶領者,向大家提問:學習型社會有無缺點?我對於這個問題抱持著疑問,持續的學習會有缺點嗎?我想是的如果沒有一個目標只是為學習而學習,雖然學到但無法對生活周遭產生益處,例如:學了繪畫可以陶冶自己的涵養、學了開車可以當代駕、接送家人等,便無法產生有用的回饋產生學習效應。這樣的動力只是暫時的,終身學習核心概念便是願意自己主動的意願,而上從政府小至學校老師都是希望能激發起這股力量,因為主動帶來的吸收力比起填鴨式或趕鴨式教育都能夠吸收和發揮創造力。
為我而言學習型社會是一個美好的目標,如果自經驗來說,公公不是終身學習者,他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工作賺更多的錢,所以並不支持我來讀書,因為沒有經濟效益;但也看到因他的不學習而無發和社會產生連結的自我貶抑和沮喪以及觀念固著造成的許多提升生活品質、家人感情之間的機會流失,都會以他:「不會,沒時間。」而推掉,也無法開放自己融入新的觀念造成家人間的溝通困難,這是作為人非常可惜的事情。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首先偉豐定義了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是以學習型社區為基礎,是一個社會特徵,整個社會的一個大概念,接著介紹學習社會脈絡,從1966年奧地利學者貝德納立克所出版的學習社會一書,一直到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於1973年「邁向學習社會 toward a learning society」,提出了回流教育制度,而第一所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也譯作公開大學於英國。開放大學就像是台灣的空中大學,而台灣有兩所,一所是國立空中大學、一所是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歐盟(European union)於1995提出「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 鼓勵人活出新的知識、運用多媒體學習、鼓勵不只在學校學習,企業也不需要進入、資源共享及連結使大眾有更好的學習、語言的接觸、除了課程教育還有生活的技能。
報告到一段落老師分享了兩則時事,第一則是中央大學即將成立我國第一個太空系,目前已經完成甄選入學招生,這30名新生將成為第一批「太空人」;第二則是萬國通路的老闆因為旅行人數下降,行李箱購買驟減,開創了其他行銷點子,於七月份營運萬國通路創意觀光工廠目前已經開始賺錢,觀光工廠有體驗DIY、實境遊戲、表演等,這是二十四歲開始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思維。老師以兩則時事分享提醒我們學習要融入生活,對於新聞時事要有敏感度,時代變遷觀點必需與時俱進,這就是生活即教室!
分組討論時以省思批判進行,台灣目前的方式為由上往下推行的概念,使社區建構再到社會,但如果只停留在社區就沒有辦法繼續邁進。華人的觀念會不會與其他國家不同呢?在台灣的孩子上完課之後要到補習班,我們為了學習而學習,外國人下課後多半於自主學習或是休閒活動,但在能力的表現上沒有特別的不同,國外從小開始培養自主學習的觀念,而反觀自己如果沒有碩士學位我還願意繼續學習嗎?課程後老師補充了學習社會的重要資訊:ESRC的學習社會模式、Andy green的學習社會模式、Michael Young提出的四種模式及吳明烈教授提出的三種模式,最後學習社會運動:全民終身學習總動員Lerngesellschaftsbewegung,鼓勵我們除了學習之外也要多多發表,發表是吸收的利器。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堂心得-學習社會的批判、模式與展望
課程時間:2020.10.27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陳昱蓉
學號:109409509
課程心得:
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最早起源自英國,在台灣稱之為「空中大學」,讓許多早期因各種因素未能繼續升學的人,有更多的學習管道。而美國學者C.S.Benson之著作中提到:「機會能擴充到每個人的身上,使不同年齡的人能享高等教育的機會,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品有質。」早期「教育」與「學習」兩個詞彙,似乎有一條無形的年齡侷限。現今普羅大眾價值觀與時俱進,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觀念滲透到各年齡層的價值觀裡,科技進步帶動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後疫情時代「數位學習」的重要性已更受到重視。
「烏托邦」是這堂課的關鍵詞之一。回首1961年蘇聯太空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對於多數人而言太空旅行是「烏托邦」,是科技大躍進,是僅有極少數人才能參與體驗的事。而歷經約一甲子的時間,維珍航空銀河之旅的出現,雖可體驗的群體侷限在金字塔頂端尚未普及,至少太空旅行這件事,已不再只是一個遙遠的理想境界。學習型社會的存在是否為「烏托邦」?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烏托邦」,且為正向的理想境地。當每個人都努力趨向自己的「烏托邦」同時,是一股正向的力量結合,使整個社會環境趨向全球性的「烏托邦」,是「蝴蝶效應」的概念。
學習型城市
課程時間:2020.10.20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張孟勲
學 號:109409517
課程心得:
今天課程由家芸及侑紜進行學習型城市的報告,從學習型城市的概念起源到台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UNESCO的全球學習型城市獎到台灣學習型城市網的介紹,也讓同學透過分組實作討論,用台灣的縣市規畫以地區特殊性規劃學習型城市。
老師分享台灣學習型城市推動的過程,幾乎都建立在主事的縣市首長或主辦人對終身教育及學習型城市推動的重視程度,許多縣市幾乎只是推廣當地的產業或旅遊,並未形塑成在地的終身學習文化,促進個人及社區,甚至城市的永續發展。
課程上最為感動的是同學分享就讀暨南大學時,許多的教育的刻意串連讓學生與埔里的社區有了連結,越來越多的師生投入公共事務,透過不同政策議題,建立起跨鄉鎮、跨單位的共學團隊。大學在地社會責任的概念是令人激賞的,與地方共同成長,是大學的社會責任之一。不是短暫性的合作,也不是常見的契約關係,而是產官學平等的合作模式。大學有跨領域的資本,地方政府有政策資源,激發學習型城市的熱情,期待更好未來的願景,是形塑在地學習的重要因素。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堂心得-學習型城市的未來展望與永續發展
課程時間:2020.10.20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陳昱蓉
學號:109409509
課程心得:
從歷史的脈絡,到現今的近乎穩定的教育環境,看見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全球學習型城市獎」表彰為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在「全民教育與終身學習」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城市。同學於課堂上,成都在中國為一線城市,未來可塑性和城市樞紐性,高於二線、三線城市,相對在發展教育方面之政府資源取得較為容易。而哥倫比亞屬於代議民主制,麥德林雖為第二大城市,高失業率引發高犯罪率治安嚴峻問題,以及地方勢力的介入,能從排除萬難打造學習型城市,實為不易。
「從全球聚焦到地方」,倘若將此概念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偏鄉所在的環境提供教育最棒的資源,以縮短城鄉差距,亦是地方創生。放眼全球,氣候變遷以及環境惡化超過發展,乃為無國界區分之挑戰及議題,則需共同努力、實踐與改變,使其不再淪落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