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3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林珮瑜
學號:109409502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吳沂清,林彥妮
沒有學習的發展,是空洞的;沒有發展的學習,是盲目的。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概念,為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的責任,終身學習,取代終身教育。
台灣目前類似廣泛模式。社教館已經改名為生活美學館,為為教育部管轄,現為文化部管轄。經費教多,工作人員職等提高,但對社會教育推動較弱。自主學習團體,綻放生命的光與熱,學習會提升一個人的生命力,和人的生活產生密切連結。培養好的習慣,建立共識,學習會改變人的生命。
高齡人口如何走出自己的家,活化體力與腦力,對健康的影響。腦動,運動,互動,手動=四輪傳動
保密防跌:保持密切的互動,防止跌倒。
學習社會白皮書行動方案2.0:要有足夠的經費,好的團隊去推動,才能讓政策好好運用。回歸系統思考,才能讓政策如實推動,而非貪圖方便,只求經費核銷。要學習如何解決社區問題,未來的需求,挑戰。社區的觀點,可以從行動及心理出發。從生活中找到問題,透過社區學習機制,解決問題,化成行動,促成發展。
清楚社區中有哪些資源。
整合資源,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組織資源,地理資源(環境資源)
參予式預算:讓民眾透過公民審議及溝通協調方式,讓財務更加透明化,讓更多人對組織有認識
幸福社區的概念:在地人口留住,外來人口進駐,當地房價保值,居民素質提升。社區學:幸福地理學,住的地方會影響幸福。創意:產生原創性的想法。創新:將創意加以實踐落實的過程。創新=創意+實踐。
職業是被一個地方所定義出來,美是共同的事物,生活在這裡純粹的好,層層疊疊,堆疊出文化的厚度。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今天的課程是由沂倩和彥妮同學分享「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收集資料豐富多元,能清楚說明各種不同的面相,包括:什麼是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要如何推動社區學習、臺灣地區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近年來致力推動的地方創生,以及最後的小組實例討論,讓大家更了解主題的整個脈絡。老師一開頭先問大家為何要社區學習?因為沒有社區學習的個人學習是盲目的,沒有個人學習的社區學習是空洞的,兩者必須合而為一,眾志成城,凝聚共識與向心力,以持續促進社區中的個人自我成長以及社區發展。社區學習隨著世代變遷、生活型態不同而有所改變,目前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及青年人口外流問題,行政院為達成「均衡臺灣」之目標,特別訂定108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將全台人口外流嚴重及居民相對弱勢之鄉鎮,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期望根據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產業,讓人口回流,以及促成青年返鄉,就如同台青蕉熱青年王繼維般的築夢踏實,為高雄旗山這塊土地挹注新生命。國家發展委員會期望以「投資代替補助」,協助推動地方創生,只是也不能單靠外部的力量,內部力量的產生尤其重要,要與人的生活產生密切的連結,並且學習改變人的生命。同學分享的「厚熊笑狗」咖啡館,它的立牌上寫著「老有所用,互相照顧」,看到創始者的理念,還有這群長者快樂學習的笑容,很是令我感動,每位長者似乎重拾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的終身學習行動方案中,推動城鄉社區學習方案,除了要爭取經費,更要有對的組織團隊、對的人去推動,非僅是為了核銷經費敷衍了事,而是要採系統思考去找出社區問題,並且化為行動去解決社區問題,如此價值才能充分發揮,
亦促進社區的永續發展。地方創生place-making,透過盤點地方既有「地、產、人」的資源優勢、確立地方特有的獨特性與核心價值,及導入「創意(設計力)、創新(生產力)、創業(行銷力)」的輔導機制,為地方注入產業發展動能,創新=創意+實踐,空有原創性的想法是不夠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努力加以實踐更為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推動社區學習的一顆種子,社區亦是我們學習的殿堂,唯有彼此共學共成長,才能促進社區的發展,一起努力吧……。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本周由我及彥妮一起報告「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該主題,我們從四個面向作解說:一、何謂社區學習?何謂社區發展?二、如何推動社區學習;三、臺灣地區推動社區教育發展;四、地方創生;最後以實例與討論做為同學們互相討論、激發創意與分享的時間。
在此次的報告中,我們加入了許多關於地方創生的相關資訊,透過影片及文字的介紹,了解到台灣的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的脈絡是漸進式地跟著潮流推進,從早期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到衛服部社區發展至去年萌生的地方創生,每一步都是因著社區人、地、產為基礎核心,透過居民的力量凝聚共識,發展出自己所在社區的特色,除了留住年輕族群,進而吸引外來人口駐足,這次報告中的土溝村即是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創生示例,把地方當作自己的品牌經營,讓地方更好,
也讓居民過得更好,土溝村的蛻變是在2012年,由黃鼎堯等人從藝術創作出發為地方帶來不一樣的能量,將一個老舊的村落透過藝術創作重新活化社區,賦予新的生命力,創始人說著「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農民是藝術家,農產品是藝術品。」這樣的概念,讓地方創生能夠真的實踐,用共生來創生。
而學習帶動行動,促成發展並累積社會資源,其類別有: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組織資源、地理資源(環境資源),因此推動社區發展需要資源整合,而創意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意即原創想法/創新=創意+實踐。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03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黃佳慧
學 號:109409504
課程心得: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吳沂倩、林彥妮
為什麼要社區學習呢?社區學習就是讓成人脫離學校之後也能夠繼續學習,有著終身教育的概念,而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都是要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又有什麼不同呢?社區營造主要是“凝聚社區意識”,尋找地方特色,社區發展工作針對社區居民之需求,由當地社區居民自行擬定推動計畫,社區發展是國家建設的基礎。為什麼社區發展很重要?1.改善居民生活2.保留吸引人才3.增加工作機會4.使犯罪率降低5.促進社區繁榮6.活絡社區經濟。不論是社區總體營造還是地方創生都是強調地貌、產業、人才,社區總體營造是1994年台灣的新名詞,根據一個社區的特色改造其文化面貌等,而地方創生發源於日本,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自2016年起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計畫,地方創生最重要的「創生」概念就是可以使一個地方能夠不被世代的洪流淹沒,可以繼續留存;地方創生與社區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報告同學介紹了「厚熊笑狗」為埔里基督教醫院、愚人之友基金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共同推動的,創新理念所創設之長照生活品牌,目的在於推動「互相照顧」的長期照顧模式,而「厚熊笑狗」即是取於閩南語的諧音。每個人都會老,或許健康、或許不健康、或許有錢、或許沒錢,但不論是哪一種變老的方式,都需要人與人互動,老師提到了「保密防諜」是對於老人重要的提醒,意思也是與人保持密切互動,防止跌倒;當我們老在一起時到底可以做什麼?提早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就能更願意投入這些議題。我們住的地方、遇到的人事物,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產生影響,幸福地理學意旨住的地方會影響你的幸福,這就像是古代的孟母三遷,不論是原生家庭的生活、價值觀或是學校、社會對於一個人的將來有著遠深遠的影響。最後報告者介紹了台青蕉(台灣青年愛香蕉),台青蕉有兩個意義:一個指72年次的團長王繼維(老王)與其他旗山在地青年組成的搖滾樂團;另一個則是同樣由老王領軍的在地創意團隊。越來越多青年願意返鄉,用自己的力量將新活水注入社區,使社區共好;他們左手玩樂團,右手推廣香蕉,不只用音樂吟唱青春,更把自己的青春種在旗山沃土,希望讓旗山香蕉再次偉大。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堂心得-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成人教育學研究課堂心得
課程時間:2020.11.03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主題: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系:109終發所碩一
姓名:陳昱蓉
學號:109409509
課程心得:
學習思考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上週於「2020全民終身學習論壇」時,進到場內剛好聽見「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當時點頭如搗蒜,聽見從1998年的1.0版本至今,睽違22年後出現2.0版本,演講者的每句話皆相當有道理;今課堂上講到現實面-「經費」,各機關單位預算將直接與間接性的影響執行層面,如何使每一塊錢的經費,皆能妥善分配,並發揮最大的價值。經費,是欲達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柏拉圖」的驅動力之一。對此,自我的反思,深度思考的學習品質,實則比勤奮更重要,批判性思考亦是「深度思考力」。
面對人口總數減少、高齡少子化,以及城鄉發展落差不均等問題。倘若「地方創生」能與「創意、創新、創業」結合,並支持青年返鄉就業,提升社區發展。年輕人口大量移向都市,造成鄉村地區的勞動力老化和產業衰退,當社區發展漸漸成功之時,亦可能改善此社會現象。
2020.10.20 課程心得
課程時間:2020.10.20
課程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A302教室
學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學生姓名:黃慧玉
學號:109409510
學習型城市的課程中提到有關台東的例子,這個城市所承接的計畫在第一年固執己見的做了自己希望的藝術牆卻沒有符合計畫案的終旨;第二年沒有將計畫延續在同一地深根而是移往其他區。讓老師覺得這個計畫主並沒有盡到這份補助的主要責任。
從剛開始聽老師講述終身教育到近期的學習形城市,以及自己做的社區大學;論壇的學者所發表的相關內容,似乎越來越懂這整體的脈絡;但這全部的一切都必須圍繞在個體本身的自主性學習身上。這些美好的願景才能變得更進步和更完善。
今天的組別所用的壁報紙討論,我覺得很棒,有一種參加營隊及時發表的感覺,雖然很努力聽講,但要在短時間內想出好的提案,也還是回到老師常說的:時常聯想專業並且問題探討,讓發現成為自己的找尋答案的動機並成為這科別中的專業。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周遭的相關議題,或者和相關人士交流成,才能變成即時發揮的媒材。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20.10.27
課程地點:A302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學 系: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班
姓 名:張孟勲
學 號:109409517
課程心得:
本週是由偉豐進行學習社會的報告,說明學習社會的定義、發展脈絡及模式。
學習社會是不是一個烏托邦,就像老師在學習社會的概念批判、模式與展望一文所說,從不同觀點來看,學習社會是一個烏托邦(我們無法保證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終身學習的公平正義的學習社會是否真會出現),也不是一個烏托邦,而是一個必要的且可以實現的理想。
除了教育普及、科技的發達,我認為當今社會快速的變遷及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也讓終身學習成為顯學。從專一職業到斜槓人生,發展多元才能、積極拓廣人脈之外,不管是轉變職涯發展,或是同時兼任許多職位,我們不只要涉獵廣泛的知識,還要能夠專於某個領域。不斷追求新知識已成為不被職場或社會淘汰的重要態度。
人類壽命延長也讓學習產生質變。55-60歲退休卻有著高教育及個人定見的中高齡長者,因身體健康及教育水平,也推動著第二次學習的高峰,以前學習—就業—退休的概念已不再同日而語。
社會運動是指由個體或社會群體組織,為了實現推動、抵制、阻止等社會變革,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現象或行動。老師提出的學習社會運動,是奠基於公民對於教育的覺知與態度。當全體公民皆認識到終身學習是一項權利及義務時,學習社會於焉產生。而社會必須提供充足的充足的資源,並確保資源是人人所能共同使用的,並非只有菁英團體或特定族群方能享有,而這些措施也必須仰賴有足夠充分的財政提供相對應的支持。
學習社會奠基於終身教育,我國自87年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至今已有22年。以Green的三種學習社會模式來看,台灣習慣以政府領導模式來推動,期待政府提供較多的終身學習經費及支持,雖有大專院校等與政府合作的社會夥伴模式,但大體與民間機構的合作大多奠基在政府領導的模式之下。而數位媒體及科技的發達與應用,全球學習社會模式成為可能且理所當然。然在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反省是時時且必須的,有足夠的論述及理性的公民社會,方能有反省式的學習社會。
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
課程時間:2020.10.27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
學生:蕭仰福
學號:109409507
今天輪到韋豐來為我們報告學習社會的批判與省思的章節。
韋豐準備的資料相當豐富,連老師也讚不絕口。報告一開始是先從用簡單的定義學習型社會的部分開始來切入,通過韋豐的解釋,我們都對學習型社會的定義及源由脈絡有一定概念上的理解。
而且,韋豐在後來一系列對社會學習的基本特質介紹過後,也有做簡單的統整。
1.一個機會開放的社會
2.學習社會中,學習機會處處存在
3.學習型組織普遍存在
4.是個人終身學習的社會
5.自我導向學習成為學習的重要方法
6.學習社會激發個人主動的學習
7.學習的管道是多元與多樣
8.學習社會強調人性的尊重,潛能的充分發展與自我實現
非常難得的是,韋豐的報告無論在開頭或結尾,都串聯的非常好。我認為這也是我們作為報告者應該多多學習的。
我對最後進行小組討論的環節特別印象深刻。討論的題目是:學習型社會有什麼缺點?以及學習型社會,它究竟是一把邁向更好的社會的鑰匙,亦或是,它只是一個烏托邦的一種迷思呢?對我來說,這其實就牽扯到了一些思想觀念上的問題。
學習究竟是因為“想學而學”,還是“被迫而學”呢?因為華人社會相信,只有讀多點書,灌多點水,以後就會變成一個有用的人。在這種思想觀念下,一直對自己的孩子,學生,給予功課壓力。當學習變成了是一種壓力,不管你要不要,都得學,那應該就不會有人想要學習了吧。相反,還會變得厭惡學習。所以我認為,學習型社會的促成,其實並無不可能,只是在思想觀念上面,我覺得可能有必要在省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