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學研究
2020-10-26, 週一 09:28
學習型城市的實踐與反思
課程:學習型城市的實踐與反思
授課地點:A302研討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王素貞
學號:109409514
侑紜、家芸同學簡報:簡潔扼要內容豐富讓我們更加了解學習型城市樣貌,學習型城市程大綱分為6部分1.名詞解釋2.學習型城市介紹3.台灣學習型城市介紹4.實務5.延伸閱讀6.實作。。
台灣學習型城市發展介紹:2010年第八次全國教育部會議提出(屬於
播種期)2011-2014年教育部推動「學習型城鄉–社區永續展實驗站」計畫
(屬於紮根期)、2015年7縣市舉辦「全國性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2016年增加至10 縣市參與計畫、2018年增加至15縣市參與計畫(屬於深化期)。
台灣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趨勢:可分為九個部分1.學習型城市的政策承諾、2.創新學習型城市計畫、3.因應程式需求與增加發展力4.城市機構組織邁向學習型組織5.建構學習型城市夥伴關係網路6.發展本土化學習型城市模式7.推進學習型城市的社會運動8.建立學習型城市成效評估機制9.型塑學習型城市的最佳實物。
學習型城市發展的意涵:學習型城市是ㄧ個能有效動員各種資源以提升教育體系的全面學習機會、活化家庭與社區學習、促進職場學習、擴展現代學習科技、提升學習品質以及創造充滿活力的終生學習文化之城市,進而強化個人
能力、社會融合、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與永續發展。
學習型城市的模式有六:
ㄧ.多元發展模式:多元取代單一,例如:台北的多元學習運用現代化科技等多元模式,提高終身學習參與率,「在地連結」發掘在地議題,寧聚社區意識,促進地方文化發展。多元面向包括人文、生態、水岸、健康、安全、福利等。
二.產業創新迷事:透過終身學習以強化產業創新,因應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依當地產業模式與當地一所大學合作,單一推動來看是有成效的,如由學習型城市的觀點來看是較薄弱,因錢是分散給各個計畫做不是統籌規劃。
三.社區發展模式:凝聚社區學習與社區參與力,進而促進社區發展,例如台東推動的「臺東幸福城、東和學習趣」春春好生活。
四.文創發展模式:透過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運用文化創意塑造品牌形象,以南投為指標
五.生活美學模式:以美感為學習型城市發展核心,讓市民有美感體驗與美好生活,例如:臺中好(ㄏㄠˇ)學好美的願景、彰化「美麗學習、藝轉彰化」
六.跟經濟模式:激發學習型城市在地經濟發展能量,創造在地經濟,強調運用在地元素與在地特色,有效創造在地經濟發展,例如:南投縣的「打造綠活城鎮、從頭開始」。
最後實作小組討論,以新北市、新竹縣、南投縣以實縣市為例攘我們實際操作運作,以看到行動目標與亮點特色為主的活動,同學們討論熱絡都能現學現發揮,從終生學習與學習型城市中分享到、樂學、樂業、樂活、樂居。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學習型城市
影片對學習型城市的介紹
城市中的人會主動學習,由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帶動整個城市去學習
教育城市:人主動參予教育,學習型城市的起源,1970年代OEDC起源
OECD著重經濟性:建構更有系統的網絡,藉由系統化,往更好的學習性城市發展
亞洲與歐洲對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模式並不一樣
2015年,SDGs北京宣言中,提供多元資源,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資源,政府角色是重要的。建構的支柱,從基礎到高等教育,學習家庭化,工作學習化,利用現代科技,提高教育品質,學習終身學習的文化(主動自發)。造成的效益包括了:提升個人及政府的能力,帶動經濟發展,永續經營的概念,由城市,到社區,到個人。
包容性social inclued:包容弱勢團體,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相對詞:社會排斥
台灣學習型城市:
長青學院:內政部社會局在推動
樂齡中心:教育部推動出發
成人學習,永續教育
學習型城市網站:https://www.learningcity.ncnu.edu.tw/
台灣學習型城市模式:智慧引導,充滿愛與關懷
多元發展:用多元取代單一,台北城市人文,水岸,台南大廟興學
產業創新:產業活化,宜蘭礁溪。至少和地區的一所大學合作。活化學習場域
社區發展:台東-台東幸福城,東河學習趣,學習型農村,村村好生活
文創發展:基隆,文創加值,產業應用,鼓勵在地微型創業,文化到基,留人在基
生活美學:台中,好學好美。彰化學習,藝轉彰化
根經濟:在地元素及特色整合。南投:綠活城鎮,從投開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109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魏彩玲
學號:109436505
1.終身學習的內涵:
是一項進步理念是一種公共政策是一個理想願景是一種教育的整體觀並涉及到終身與全面兩項要素。
2.終身學習的目的:
建立融合的社會,提供平等的機會,使人人在生活中獲得學習品質。並且兼具工具與人文雙重價值。邁向五共的學習人生: 共學、共享、共樂、共好、共憶。
3.感想與啟示:
現在的世界是5年前我們無法想像的世界,有很多職業是5年前不知道的甚至從來沒有不知道不存在的,也有很多是慢慢消失的。終身學習與自主學習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態度能力,才能隨時因應時代轉換而不被淘汰。
4.課程中得到老師的至理名言:
要學會改變,改變所能改變的、接受所不能改變的、改變看似不能改變卻看似有所改變的改變。
學習型城市的實踐與反思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學習型城市的實踐與反思
課程時間:2020.10.20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
學生:蕭仰福
學號:109409507
今天開始便是由同學們來為我們的上課來做報告的部分啦。今天同學的報告主題是學習型城市。同學詳細的從名詞介紹、緣起,到國內外的學習型城市來做介紹。老師也在同學報告的同時,對於有不明白或是需要多敘述的地方做適當的補充。讓我們對於學習型城市的主題有更多的了解。同學的報告的也非常棒!
其中包括台灣在地終身學習與大學合作,總共有六種模式。
1.多元發展模式
強調學習型城市的發展係以多元化取代單一化
2.產業創新模式
透過終身學習以強化產業創新能量,並且能因應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俾以促進產業全面升級。
3.社區發展模式
凝聚社區學習與社區參與力,進而促進社區發展。
4.文創發展模式
透過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提升並運用文化創意內涵,塑造產業品牌形象。
5.生活美學模式
以美感為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核心,營造美學新城市,讓民眾有較佳的美感體驗與美感生活。
6.根經濟模式
激發學習型城市的在地經濟發展能量,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有價值的行為模式,進而創造經濟產值。
課程的最後,有分組做實作討論的部分也非常精彩。用台灣的縣市為勢力,讓我們對於各縣市的文化與運作來規劃而做討論。讓我們試著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構想自己要是在推動學習型城市,應該要如何下手。我覺得這方面的討論,有助於我們對於自己負責報告的縣市的文化與運作能夠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從別組的討論中了解到別的縣市,而並不只是一般的觀光旅遊。
學習型城市
課程: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學習型城市
課程時間:2020.10.20
課程地點:A302 研討室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系:109 終發碩一班
學生:李昭婷
學號:109409505
今天的課程是由家芸及侑紜同學分享「學習型城市」,能看出她們很用心地收集資料,報告內容精實豐富,能咀嚼內化後以自己的觀點有條理的表述,唯一的小小疏漏就是PPT當中的UNESCO全部都打成UNSECO,已於會後提醒同學做更正。課程從學習型城市的源起、名詞解釋到終身學習國際組織如UNESCO、OECD、EU的學習型城市指標,讓我對學習型城市這個名詞更加深了解,若人人都能終身學習,就能看見城市的未來。從國際的得獎城市,到台灣的學習型城市,無一不展現知性在地之美,正如social inclusion包容性的學習,彼此接納並包容,不會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老師詢問我們,長青學苑與樂齡學習中心之差異為何?同樣都是以55歲以上的族群,長青學苑隸屬於內政部社會司,是以社會福利的觀點來推動學習;至於樂齡學習中心則隸屬於教育部,乃以學習的觀點來推動學習,僅管出發點不同,但教育學習的推動是多面向的,只要能達到最終目的即可,正所謂〝All roads lead to Rome〞。
台灣是在2010年第八次全國教育部會議中,由明烈老師提出,也因此才有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示範計畫,當時台北爭取到2800萬經費,而台南則推動「大廟興學」,老師說教會和廟宇都是很好的學習場域,讀書有如神助,我深有同感,在大學時代也曾經在寧靜的觀音廟裡讀過幾次書,那種磁場與氛圍真的會讓我非常專注。台灣自此開始建構學習型城市網,包含在地實踐、城市亮點、論壇及國際視野的連結,而台灣學習型城市網的Logo也非常有創意巧思,從圖像就能看出其象徵意義,又剛好中部以北是藍色,以南是綠色,與現在的政治地域色彩不謀而合,頗耐人尋味。
瞭解了台灣學習型城市的內涵與目標之後,透過與在地大學合作形成六種模式:
一、多元發展模式:強調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是以多元取代單一,例如:將台北市建構為綠色城市、水岸城市,蘊育學習型城市更多元的價值。
二、產業創新模式:透過終身學習來強化產業創造新的能量,並因應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例如:宜蘭礁溪與在地的佛光大學合作,將觀光產業升級的學習型城市計畫,無疑是替在地產業注入一股新的發展契機。
三、社區發展模式:凝聚社區學習與社區參與力,進而促進社區發展,例如:臺東縣推動的「臺東幸福城,東河學習趣」,結合了在地藝術建構藝術牆,蘊含以終身學習驅動社區幸福力;又台東農村之多,也許可以建構學習型農村,實現村村好生活,提升產值及經濟復甦之餘,又能帶動社區發展。
四、文創發展模式:透過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提升並運用文化創意內涵,塑造產業品牌形象,例如:基隆市推動的「文創加值,產業應用」計畫,透過文創學習發揮文創加值之效,促進終身學習與文創產業的融合。
五、生活美學模式:以美感為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核心,例如:臺中市的好(ㄏㄠˋ)學好美的願景發展,以及彰化縣推動的「美力學習,藝轉彰化」,讓美麗與藝術融入生活。
六、根經濟模式:強調運用在地元素與在地特色,有效創造在地的經濟發展機會,例如:新竹縣的「在地心學習,產學新風貌」、南投縣的「打造綠活城鎮,從投開始」以及嘉義縣的「田園教室抵嘉,親山近水生態樂活享學之旅」,尤以南投做得最紮實且具延續性,似活水般綿延不絕。
課程最後進行小組討論實作,以新北市、新竹縣、南投縣為例,分別針對推動的主軸、各自的行動目標、亮點與特色,討論出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具體策略,過程中各組均熱烈討論,欲罷不能,每個人除了先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透過整理與整合,最後由各組作總結報告,實作的內容與主題相呼應,加深我們對於這3個學習型城市發展趨勢的了解,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是,終身學習就從個人本身做起,推己及人,進而從學習型城市邁向學習型台灣,樂學、樂業、樂活、樂居!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陳歆儒
學號:109436510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下午的課程內容中提到「回流教育」。
我的工作領域中,除了職前訓練,亦鼓勵民眾在職進修強化回流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邊就業、邊就學」的推廣下,回流教育已經是現在評估自身職涯發展,安排學習進度的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我認為教育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在我們從事一段工作經驗後,應重新接受教育,保有教育→工作→休閒的一種循環模式,如此提升自我職能,更能在職場上,保有競爭優勢。
學習社會的來臨,也使終身學習的發展受到重視,包含各種學習方式、學習對象、學習時間等都更加多元化。今年因應疫情狀況,更多方發展出線上學習等相關學習方式。
在回流教育制度的實施中,在職者如何利用工作期間進修?學歷認證對工作成就的影響,衍伸出入學方式、教學方法,及學制方面等,都是可能影響回流教育推行的因素。
所以我深感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除了應多元管道外,更須針對在職工作的人,因職業上的需要,有必要再做進修的觀念建立,藉由回流教育,可以解決個人工作問題、充實知識,完成自我實現的一種心態,才能成就自己。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下午的課程內容中提到「回流教育」。
我的工作領域中,除了職前訓練,亦鼓勵民眾在職進修強化回流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邊就業、邊就學」的推廣下,回流教育已經是現在評估自身職涯發展,安排學習進度的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我認為教育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在我們從事一段工作經驗後,應重新接受教育,保有教育→工作→休閒的一種循環模式,如此提升自我職能,更能在職場上,保有競爭優勢。
學習社會的來臨,也使終身學習的發展受到重視,包含各種學習方式、學習對象、學習時間等都更加多元化。今年因應疫情狀況,更多方發展出線上學習等相關學習方式。
在回流教育制度的實施中,在職者如何利用工作期間進修?學歷認證對工作成就的影響,衍伸出入學方式、教學方法,及學制方面等,都是可能影響回流教育推行的因素。
所以我深感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除了應多元管道外,更須針對在職工作的人,因職業上的需要,有必要再做進修的觀念建立,藉由回流教育,可以解決個人工作問題、充實知識,完成自我實現的一種心態,才能成就自己。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0.10.18(日)
課程地點:中科104教室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王緹蓁
學號:109436514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下午移動到戶外學習的課程內容,談論到第四單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2020。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1970年及1990年代分別發表了《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以及《全民終身學習》報告書。回流教育強調教育機會的均等,以及教育的進行應與個人的生命相久遠,因此,回流教育必須成為一種長期的計畫策略,而有助於終身學習的推動,並培養個人成為一位成功的終身學習者。1990年代中後期及二十世紀初知識經濟、知識管理及學習經濟的理念陸續受到倡導與推動,在1996年《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提到,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價值,而知識管理則是促進組織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核心要素,而知識經濟的興起提出了有關教育與訓練的效率及公平性問題,而這也必然是一種學習經濟(learning economy)。
我們這組分享的就是學習經濟。彼得聖吉(Peter Senge)認為學習型組織的建立與發展需具備五項新技術,這五項新技術稱之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這五項修練內容包括: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是學習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現實。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像、印象。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一種共同的願望、理想、遠景或目標的能力,有了衷心可望實現的目標,大家會努力學習、追求卓越。
第四項修煉: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團隊的集體智慧高於個人智慧,團隊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除非團隊能夠學習,不然,組織也無法學習。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練,幫助組織認清整個變化型態,並瞭解如何有效的掌握變化,開創新局。系統思考以一種新的方式使人們重新認識自己與其所處的世界,是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做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
透過小組分別收集資料與分享,感覺學習效果加乘,期待與大家持續邁向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的學習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