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單元: 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時間:108.3.23
地點:中科教室
學系:107終發專班一年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葉世凱
學號:107436516
心得:
組織一詞,源自希臘字“Organon”,亦為工具或手段,是指用來幫助達成目標活動的機械設計(Morgan,1997);組織用來指涉已然組合的系統或社會(Spencer,1873);組織是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形成的有意識的協調活動或勢力之體系(Barnerd,193
,組織為人類為了達成某些共同目標而刻意創造或重建(Gross&Etzioni,1986),如公司、學校、軍隊等,至於自然形成的群體,例如部落、家庭則不包括在內。然而組織就是個大家庭,也唯有如此稱呼,方能造就組織內部的成員團結一心,休戚與共,否則組織這個冰冷的機械意象,永遠讓人只就意識部分加以分析,而將組織潛意識、無意識漠視不理,只因我們常常陷入自己的基模陷阱,心智模式均侷限於內在所投射出去的現象,正如同所言之井底之蛙,不知外界之天地,而只看到的是自己井上的景象。也只有克服異化心態,檢討自己的執著模式,實事求是,探求事實,人是心智的浮虜,唯有學習來使我們的心智攤開。
上課中老師舉例了組織意象之隱喻-「蝴蝶效應」,的確,學習就是要如何來使小改變創造大效果,其中一個變數之改變可能連動地促成其他變數的跟進或反制,微小的變遷,就可能會引發關鍵性的轉型效果,所以我們要改變,就應對組織運作所面對的變遷詳加考察與診斷,否則在組織中面臨許多變動與轉動,組織的問題也只有在這些變遷的緊張關係中才能發現。而組織與環境的變遷是建立在自我創造,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唯有如此,才能將外在變化吸納至自己的內反省,運用潛意識來處理複雜的問題,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才能不斷擴展他們生命中真正的能力,從個人不斷學習為起點,形成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另同學也分享「雁行理論」的組織隱喻,大雁成群結隊在高空飛行,始終保持V形隊形,由於集體飛行所產生的氣流作用,比一隻單飛的效率增加70%,因此,雁行文化所帶來的組織學習啟示,即是與擁有共同願景的組織成員共事,則能經由彼此的密切互動,而更快速地朝向目標邁進,進而達成理想。啟示共有五大內涵:要有願景、凝聚力、激勵、責任、關懷。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積極的、付出的、友愛的、互助的的學習態度,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所在。
課後老師請同學們分享學習心得,每個同學均以個人的學習態度與工作態度配合課程內容說出自己學習的阻礙,以及如何去克服自己學習的心智模式,當威脅來臨,是啟動防衛機制,還是把威脅自我超越,說出心中的阻礙,化威脅為力量,危機就是轉機。如此反向關係,形成1+1>2的綜效。以及和工作融合說明組織學習以及組織文化,學生分享職場上同仁的學習態度,組織中之工作均須學習新知以回應外在變化,然而組織同仁只為達行政目的,坐享其成別人之學習新知,站在學習型組織角度,這種間接學習或許符合組織願景,然而真正付出卻是少數人,且其學習態度更是消極,只為得到成績,對內容即使不了解也沒有關係,如此的心智模式如不攤開,組織文化惡性循環,機關何足以談論學習型組織,這就如同雁行理論所啟示的,不僅大家要一起飛更要一起努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