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學習心得分享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18/11/03
課程地點:中科A302
學系:107終發專班一年級
單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與終身學習的發展、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行動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蕭宗原
學號:107436504
壹、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與終身學習的發展
OECD是除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外,對全球終身學習發展,最具影響力的重要國際組織。1973年出版『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強調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進行應與個人的生命相久遠,回流教育成為長期計劃策略。此期間OECD指出回流教育主要原則目標有:學位證書不應視為教育生涯的結束;中等教育應給予學生在進階學習或從事工作之間獲得客觀選擇;促進成人高等教育參與;承認經非正規教育途徑所獲學分的價值,工作與相關經歷亦被視為一項入學資格;義務教育後,仍能繼續獲得教育。
另外,OECD在1996年發表『全民終身學習』報告書明確指出終身學習的目的在促進個人發展、社會凝聚及經濟成長,且必須為人人提供。而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有三項關聯要務,一、改善終身學習發展基礎,使學習者能獲得工作或繼續學習的資源,二、促進學習與工作的轉換及互動,三、思考學習提供者的角色與責任。
終身學習應是具體的政策與行動,各國也陸續發表報告書並形成政策、具體行動。OECD在『教育政策分析1998』報告書中,特別以終身學習為探討主題,並分析各國終身學習重要政策報告書,這是國際第一份專對上述內容作分析的重要文獻。另外,OECD也從5個層面探討終身學習的發展,一、全民終身學習的政策導向,二、全民終身學習評估,三、弭平落差,確保人人從教育訓練中獲益,四、知識經濟的能力,五、未來的學校。
1990年代中後期及20世紀初,OECD陸續倡導及推動知識經濟、知識管理及學習經濟,如1996年發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自此知識經濟的理念廣受國際社會高度重視;2000年出版『學習社會中的知識管理』指出,透過終身學習,個人及組織得以不斷累積知識,形成珍貴智慧資產,進而促進經濟繁榮;2001年出版『新學習經濟中的城市與區域』研究專輯,以5個區域與城市為個案對象,分析不同學習型態與經濟成就的相互關係。
學習經濟一方面希望提升生產力與促進生活品質,另一方面意味著個人與組織在面對較大挑戰時,仍能適應新情況。學習型區域亦重視組織學習。新經濟時代中,個人與組織的學習力,也是一種競爭力與進步的趨力。學習社會中的知識管理不僅是單純的管理現存知識,而是要進一步創新知識。創新是由各參與者與機構形成的共同體,頻繁互動作用後的成果,這種結合型態稱之為國家創新體系。在創新體系中知識擴散力是項重要關鍵,即是要促使創新者能適時獲得相關知識。
貳、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
歐盟自1990年代以來,持續致力於終身學習的發展,在政策規劃方面,已充分展現系統性及完備性,在實踐策略方面,實質兼顧持續性與效益性。
歐盟在1996年訂為歐洲終身學習年,3目的為推廣終身學習的理念、反省終身學習的意義、為歐洲人民實現終身學習的理想。為達成上述目的,並致力於一、改變學習、教學及訓練的方法;二、基礎教育及訓練階段中,加強終身學習基礎;三、促進個人在教育、訓練與工作中彈性學習途徑;四、重視組織學習需求。
歐盟為積極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學習社會,特地在歐洲終身學習年來臨前,公布『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將終身學習視為最重要的教育發展焦點,並強調人類正處於鉅變的時代。隨著社會變遷,人類面臨資訊社會、經濟國際化及科技知識等3大衝擊。為發展學習社會,有效因應衝擊,必須建立在廣泛知識基礎、工作與生計的能力兩大要素。
為實現真正的學習社會理想,歐盟亦在上述白皮書中提出5項發展目標:一、促進新知獲得,二、促進學校與企業界緊密結合,三、對抗社會排斥,四、孰練三種歐盟會員國語言,五、兼重資本投資與人力訓練投資。
進入21新世紀,終身學習理念與實務的發展,也不斷求新。歐盟於2000年發表『終身學習備忘錄』,提到終身學習不僅是一種教育與訓練的層面,而是必須全然成為提供與参與繼續學習脈絡中的指導原則。這份文件提出6項議題作為開放討論實現終身學習的架構。一、人人具備新基本技能,二、更多人力資源投資,三、教學與學習革新,四、評鑑學習,五、學習輔導與諮商的再思考,六、將學習緊密帶進家中。
参、學習心得
由於OECD、歐盟等重要國際組織致力於終身學習的推動,提出的各項理念均在國際間獲得重視,影響範圍並擴及全球社會,各國也積極推動全民終身學習且蔚為國際重要思潮。後續知識經濟的倡導以及學習組織、學習區域、學習城市的轉化,持續往學習社會發展,一切都是因為社會進步發展,伴隨變遷衝擊,而產生的因應行為。
臺灣也因為國內、國際變遷的影響,陸續發展終身學習、知識管理、學習經濟,也獲得不錯的成果效益。尤其受回流教育影響,臺灣亦陸續承認非正規教育途徑所獲得學分價值,工作及經歷亦被視為一項入學資格,例如在2013年修正『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相關條文,只要在專業領域有卓越成就或乙級技術士證照,即可報考碩士班,以上即是所謂『吳寶春條款』。至此,讓許多有心欲進修學習的人,有更寬廣的回流管道。
另外,學習社會不僅學習現存知識,更要進一步創新,而創新也以多型態展現,例如現有產品增值改善,或技術應用於新市場,或新技術提供服務。臺灣在創新、創意方面,頗有績效,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140個經濟體中,台灣排名第13,亞洲僅落後新加坡、日本和香港。四個評比大領域,包括「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以及「創新生態系」,在「創新能力」項目中,台灣和德國、美國、瑞士,是「超級創新國」(super innovators),創新的評比分數遠高於其他國家。
在終身學習的領域裡,臺灣有優秀的條件,也陸續有許多良善作為,目前亦刻正積極擴展學習型城市實施縣市,不久即能開創臺灣學習型社會新未來,最終實現學習型臺灣的理想。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時間:2018/11/20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碩一
學生姓名:陳韶雯
學號:107409507
課程進度: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這次小組所報告的主題是「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整個很有內容且能清楚表達準備的資料,從介紹中開始能分辨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不同,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一個是組織的行為一個是組織的樣態,而且兩者是不斷相互影響的,組織學習需要有個人、團隊、組織三者的運作,成為一個學習系統,再加上五項修練,達到學習型組織,再由學習型組織督促組織學習,是種滾動式的學習模式,可以使得組織的進步,人類學習的來源是向過去經驗學習與向浮現的未來學習,從過去經驗的累積中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思考未來方向時所產生的努力,不管是對過去還是未來都要有學習的動力,還要有系統性的思考,對自己或是組織皆有幫助。組織學習的4個支柱:組織、人、知識、科技,其中我最有感的是人的部分,內容有提到組織內需要有各層願意學習的領導人,且能使員工安心又信任的團體,案例中就有提到在企業中成立學習小組,遇到問題已討論的方式解決,若大家都各自處理問題,會影響其他專業人員的判斷,甚至影響到整個產品的品質,因此成立學習小組是能為組織帶來效益的,透過互相學習提升自我的價值。
實作部分是進行世界咖啡館的活動,從主題中發想各自的想法,我覺得是種刺激式的對話,以小組模式結合大家的想法,讓每個人都有發表的機會,綜合起來或許能有更好的策略,再以換組的方式進入不同的主題,桌長會先將上一組所討論出來的結果告知大家,由新組員提出不同觀點或見解,過程中不停思考在過去經驗中是否有相關的東西可以提供,與他人對話中能有新方向出來,因為每個人考慮的點不同,第一次體驗世界咖啡館,覺得是可以好好學習與省思的活動。
成人教育學研究心得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課程時間:2018.11.20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劉怡汶
學號:107409511
這週的課程,是由我和于葶報告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其實在報告之前真的感到十分緊張,並且不斷討論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呈現方式,才能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明瞭我們所準備的內容,並且是希望我們是在真正吸收相關文獻資料之後,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而不只是照著文獻的內容來唸誦,因此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個蠻大的挑戰;不過也因為有了這個準備報告的過程,不僅讓我們對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學習到了報告邏輯架構的重要性,再加上老師給予我們的指導意見,都讓我們有更明確的方向來調整修改以求讓整體報告的呈現可以更加完善。
回想整個準備的過程,其實是很充實的,雖然一開始對於這個主題有些陌生,但在藉由不斷閱讀許多相關資料後,慢慢統整出了一些邏輯,且逐漸浮現了很多想法可以跟我的學習夥伴一同討論,很開心在這個討論的過程是和諧且有趣的。其實在整個報告的大綱架構上,我們對於相對應的內容做了數次的調整,並在每次重新順過內容之後把該主題相關的內容做增刪及調整,以求能夠讓報告內容緊扣主題。另外對於實作世界咖啡館的三項討論議題,也是我們思考很久的一個部分,因為我們希望不僅可以讓同學們體驗這個組織學習的方式,且要讓這些討論議題是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就將問題的設定拉到關於成人教育學這個層次來做發想,並且在考慮到未來職涯的可能性、班上同學的工作經歷以及有些同學有教導小孩的經驗等因素,就決定將這些方面也納入討論,也因此而產生了以下三個議題:「假設身為樂齡大學課程的規劃者,會如何規劃符合樂齡者的課程需求?」、「組織學習推行方式—分享在職場所經歷過的,你認為好的組織學習方式。」以及「如何以有趣的方式,培養身邊的孩童終身學習的概念?」等三項議題,作為我們實作的討論依據。
在報告完之後老師及同學們對我們的回饋真的讓我們受益良多,像是評論組十分專業的評論,讓我們了解到可以藉由改進甚麼部分而讓自己報告的呈現更加完善,像是對於知識管理的部分可以再做深入的說明,且可以探討組織學習會失敗的因素可能有哪些,以及案例的部分可以再增加比較同性質的產業,以及可以考慮減少案例數量並對其中幾個作更深入的討論與說明等,都讓我們看到了自己所忽略的部分,因此這樣的教學相長我認為是很好的,透過這樣的學習模式讓我們彼此都可以更加進步。
最後我認為在這週課程裡的收穫不僅止於專業知識的提升,以及心態上看待事情的轉變,就像老師所說,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應當正向思考,不該一味地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在阻撓我們前進,相反的他是在考驗我們對於理想有多大的決心。我想每個人在自己生命的課程中,無庸置疑地都有屬於自身的課題,也會有遇到難關的時候,或許當我們的內心多正向一分,也就多了一點勇往直前的勇氣。
107409513 李晉毅
2018-11-20, 週二 23:48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課程時間:2018.11.20
課程地點:A302研討室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李晉毅
學號:107409513
本週報告為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本次報告組別精心準備簡報內容,內容十分充足許多內容及脈絡都寫很詳細,而有理論內容加上實務讓大家實作世界咖啡館體驗擔任桌長,之前做過世界咖啡館也擔任過桌長,但之前可能沒有學習過擔任桌長的要點,而今天報告組也有詳細說明擔任桌長要注意的事情例如:為背景定調、營造愉悅好客的空間、探索關鍵議題、鼓勵人人有貢獻、交互激盪並連結不同視野、諦聽並凝聚共識、分享收成與創新。透過以上這幾點讓我在今天擔任桌長時收穫更多也知道如何擔任一個桌長。
今天評論組也以正反合的方式來評論同學的報告,評論組對於造成學習型組織困境提出疑問,報告組也有給予相關回應,而老師也透過一些時間進行補充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困境發展,有兩大因素人與制度而人是指領導人與組織成員要如何讓組織成員有認識度及認同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進而達到價值創造,而組織領導人對於組織重視及支持非常重要,組織領導人要是要成為一位學習型領導人,不是領導人就不用學習而是大家都要不斷學習,每個人可以選擇成為助燃者或是自燃者,而學習是持續開悟,領域與體悟的過程。
每次上課都有不同的收穫,不管是從同學身上或是從老師的課程中都有很多讓我能夠不斷學習的人、事、物,而學習是永無止盡的人生不應該中斷學習,今天報告組最後說道: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的,而希望自己透過不斷學習及精進能夠成為做出快速反應的人。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程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單元: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學習社會的批判、模式與展望
時間:2018.11.4
學系:107終發專班一年級
學生姓名:葉世凱
學號:107436516
心得:
OECD於1973年提出的回流教育以及1996年全民終身學習,都是推動終身學習的代表作,之後便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回流教育最早由瑞典於1969年提出,就是在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後,而到了一定年齡,這時便可考慮繼續回到學校教育。另言之,當學校正規教育結束後,進入職場工作,甚至休閒中、退休後或處於其他生命中的活動,仍有繼續受教育之權利與公平正義,使人人在需要學習時或有意願學習時,達到繼續學習的願望,這和教育學者伊里希(Ivan Illich)所提出的反學校教育有相通之處,畢業證書不是代表教育的結束,回流教育延長了個人接受教育的時間,幫助個人成長,促進社會發展,帶動經濟的起飛。
我們專班學習就是學校教育體制改革,讓我們成人有機會再回到學校,其成立就是推動終身學習的一種策略,無論結構制度、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均需進行體制改變才能成功,感謝教授推動終身學習社會不虞餘力,然而推動實現上也須考慮OECD根據美國柯羅絲觀點提出的三種障礙(1996),「結構情境障礙」:學校提供的學習方案與機會是否符合個人在勞動市場與經濟發展下的需求(當初學生學習動機就是與個人職涯發展相關)。「機構障礙」:學校的學風,評鑑等級,教學內容與方法,位置與環境的改變(如在中科上課)。「個人意向障礙」:個人對於回流教育更新工作技能,提升生產力,降低失業率之功能符合個人價值,態度是積極進取的,並受到前述兩種障礙之因應之道而受影響。
歐盟於1996年訂定的歐洲終身學習年,主要目的有三,分別為推廣終身學習的理念、反省終身學習的意義以及為歐洲人民實現終身學習的理想。如此明確的目標與政策,領導世界各國與國際接軌,制定具體可行的終身學習政策,正如同我國也於1998年訂為終身學習年,並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在富裕社會、資訊社會、開放社會來臨之後,先進國家紛紛邁向學習社會。建立學習社會是教育的願景,也是社會發展的理想。之後更在2002年制定公布《終身學習法》。日本於1988年設置終身學習局,負責終身教育的統籌;1990年公布《終身學習振興法》,明訂各級政府振興終身學習必須辦理的工作。韓國1997年修正社會教育法為「終身學習法」推動終身教育,並建立全面負責終身學習的組織和支援機構,同時強化大學的終身教育機能,推動遠距教育的終身學習。期望政府制定出具體可行的終身學習方案,提供完善項目架構制度,成立跨部門合作的組織,以利各界推展終身學習。
歐盟也提到未來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學習社會,因為世界的潮流,社會的變遷,人類未來會面臨三大衝擊,資訊(網路).全球化.科技(數位革命),歐美在21世紀來臨前即已預知到未來的社會將被AI所取代,而我們當然也不是沒預測到,然而我們卻放任危機的來到,等到燃眉之際才來體會學習之重要性。但這些危機也帶來了轉機,促使人類邁向終身學習社會的建構。21世紀是變革的世紀,是不可預測的未來,為打開這個大門,須培養具有觀察外在變化的能力,適應變遷的判斷力與決定力,因應之道就是在於終身學習,此點與歐盟有相通之處,歐盟的主張是促使人們能掌握事物的意義,並具備理解力、創造力、判斷力與決定力,以上能力就是面對這些衝擊時,找出運用教育與訓練的最佳方法所建立的知識與技術(人力素質)。因此人人在學習社會中的知識管理尤為重要,因為知識管理不僅只是管理現有的知識,而是要能創新知識,有創新力才能因應外在的變化。
學習社會的產出,需要成員普遍參與方能成效,是一種需要全民學習的運動,然而此理想卻一直沒有具體實現,乃因在傳統理論,原則上只強調單一效率,主觀判斷,不容許別人超越自己,看不見自己的缺點(違反標竿學習),為了目的不考慮學習歷程,違反學習的多元途徑,因此有必要採實質理性的當代理論用批判性觀點去省思,強調不同途徑下各種價值目標的出現,以發展出較佳的實踐方式。批判學者認為學習社會是一種迷思,也沒有證據證實它的存在,但仍相信學習社會能解決經濟及社會問題,此迷思充滿著教育、變遷、生產力之概念。批判並非批評,而是找出推展過程的缺點,容許各種不同看法的出現,提供更客觀可行的方向,而不應淪為口號而已。然而學習社會到底是不是迷思,學生贊同薛亞(Sakya,1993)的看法,對落後國家學習社會可能是個迷思,但對先進國家,則未來可能是個事實。但此觀點似乎又違反了學習的公平正義,但也點出了學習社會的建立,不僅只是學習社會,任何有關的學習政策或計畫推動,資源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習社會的具體烏托邦就是建立在一個學習資源已遍布在社會各角落中。
結論:任何學習模式、口號、語助詞(城市化.共同體.燈塔…..)都是為了推展終身學習,引導成員能進入這個領域,熟悉這個領域,甚至成為導師加入推展行列。然而傾聽學習者的心聲、給予學習者較大的自主權、共同參與學習的設計、學習環境的改善、給予合理的資源、才更能吸引成員的加入。另在學習評估上:如學習內容的合適性(課程反映)、師資的專業性、學習後的行為後果、行為改變後所產生的價值影響,都是推動後的反饋,如此才能更具體,更有成效。
107409503陳文琪
2018-11-19, 週一 13:46
1113心得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主題: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授課講師:吳明烈老師
日期:2018/11/13
學生:陳文琪
學號:107409503
學習心得:
今天我們將上課地點移至位於籃城社區的「籃城書房」,當初開始要找此主題的資料,在實例部分很快地就確定是「籃城書房」,因為早在幾年前就曾經接觸過「籃城書房」,知道「籃城書房」不只是書房,更是一直在推動『終身學習』,無論在閱讀、英文的學習和成人教育…等各方面皆有在推動抑或是當一個學習平台,更與籃城社區合作推出友善稻米,所以「籃城書房」正與這次的主題「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相符合。在與同學提出有此構想時,大家其實不太清楚知道「籃城書房」真的在做什麼,尤其在同學們看到羅老師的當下,個個都覺得她很酷,但羅老師一開口,她源源不斷的創新思維,讓大家收穫許多,聽完了羅老師分享,知道羅老師做什麼事情都是有規劃性,且有多少本事﹝能力和財力等﹞就做多少事,而且羅老師本身也相當愛才惜才,只要你有本事有相當理念想要與羅老師合作,羅老師都非常歡迎。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創新與創意的不同』,創新就是將創意的想法去實踐,個人覺得羅老師與「籃城書房」就是一個非常成功『將創意的想法去實踐』的案例。
今天的主題,我們思考了很久,實例和實作兩部分我們很快就定案了,剩下的我們就著墨許久才開始有脈絡,也謝謝老師的補充,讓同學們更加對志業的價值與創新的認識。
雖然已經去過兩次書房,但今天真的是對羅老師有更深層的認識,很佩服羅老師將書房辦得如此具有那特性與創新性,也想過是否可以與羅老師有所結合在社區兒童課後照顧這一塊,這也是我一直想過的,不過目前整個想法都是很模糊的,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實現。
成人教育研究心得 上課時間:2018/11/13
成人教育研究心得
上課時間:2018/11/13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高子晴
學號:107409512
今天上課來到了籃城書房,這是一個很棒的書店,小小的書店涵蓋的大大的文化還有夢想,籃城書店的LOGO是一隻獨角獸,被上載滿了滿滿的籃城之美和各個國家的文化,獨角獸都是生活在最乾淨、最純淨的地方,而籃城書店就像是出現在最純樸的地方—籃城社區的獨角獸一樣,推廣書香跟推廣終身學習,而蘭城書店,也是一個最好的創新概念,並且是很有效地在推動社區學習。
而今天也提到志業和創新?什麼是志業?在做一樣的事情,但是因為不同的態度,會為這件事情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意義跟價值,因為加上了無私的大愛,因此普通的事情,變成了志業,變且轉化為個人的人生目標,並且將理想抱負至於自己的經濟之前,知道自己的價值跟動力在哪裡,對於結果就不是那麼在意,重點在於熱情,尤其對於教育者來說,這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並且要看見需求,要深入了解才能夠深入學生的角度,看到學生的需求,看見他們需要什麼並且用心來觀察、用心去傾聽。
而何謂創新?創新有許多的面相,首先整體價值觀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因為創新是很難的,在教育中,也要不斷的創新,創新會賦予教育新的價值,尤其是對於成人教育,對於成人教育,要先培養撐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對整個職場有更完善的發展情況下,有專業的的工作者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專業跟職業,因為成人教育師是沒有執照的,所以專業更是要培養,讓自己的目標以及要教育的目標更為明確,此外,做成人教育是要更有熱忱的,要無私且大愛,變成自己的志業,看到事情的意義和價值,願意去分享,對做的事情,就會有不一樣的的意義價值。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課程時間:2018.11.13
學系:107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教學進度: 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
學生姓名:林秀玲
學號:107409502
學習心得:
工作、職業、志業…,從開始踏入職場,大部份的人應該都曾思考過這類的問題,到目前我還是一直反覆不斷的問自己。我思考著自己正從事的工作是否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思考著這份工作是自己想從事一輩子的事業還是只是一份獲取薪水的職業;思考著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能將興趣與職業結合嗎?我的付出是否也能為社會帶來些什麼正面的影響與價值…
近年來獨立書店的風氣很盛行,在我的夢想藍圖中也有一幅一間結合自己想法與商品的複合式類書店,今天分組報告的同學帶我們來的這間”籃城書店”滿足了我部份的想望。我認為這組同學對於今天上課的地點完全切合了他們今天主題中創新的部份,一開始同學用一個故事讓我馬上對志業有一個非常清楚的了解,另外報告的呈現方式條列分明結構清楚,報告內容分層一階一階的介紹今天的課程內容,我覺得非常捧。
今天在籃城,我看到了”成人教育志業的價值與創新”,近年獨力書店的經營一直都朝創新的方向去創造自己不同於別人的價值與獨特性,經由羅老師介紹她的籃城,我看到了很多的獨特,羅老師鮮明的個性在我認為就是一個很明顯的獨特性;那一進書店吸引目光的獨角獸LOGO她背後想呈現的意像及故事,也是一個動人的獨特性;書店內展示的書種是經由經營者本本讀後才販售的個人精選,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商品的獨特性;另外書店結合了民宿、在地生活導覽、在地人力培養武術課程、在地優質農產品…等,都是籃球的獨特性,這些獨特性不只突顯了籃城書店的創新形象,更創造了籃城這個地方的價值,我感受到羅老師的這項志業為在地營造起來的價值性,除了整體環境的提昇還有她為保留武術所執行的另類方式,真的都讓我非常的敬佩。
對於羅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對她提及的一件事非常認同,老師提到目前在籃城社區執行的武術課程,她們藉由長者訓練年青者再一一成為教師,她提到傳呈並不是把這項技藝拍下照片;錄影下來就算是…。我在這裡看到她這項志業的另一個超具意義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