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目標與心鏡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3.06(一)
課程地點:Google Meet
學系名稱:中正高齡所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0751011
學生姓名:梁雅琪
「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每次在明烈老師的課堂及文章中總是能深刻感受到老師以自然為師的那份恬靜與悟道。在老師的課堂中也常常能將心思沉靜下來。尤其昨天週一幾乎是馬不停蹄的滿堂,在晚上的線上課堂中隨著老師的帶領,將一天的忙碌慢慢沉澱,直至心思澄淨。
老師在這次的課程中除了再次講述組織學習的理論之外,也提到了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柴郡貓。故事的片段是這樣的:
愛麗絲問柴郡貓:「請告訴我,我該往哪邊走?」
柴郡貓貓:「那得看你想去哪裡。」
愛麗絲;「我不一定要去哪裡。」
柴郡貓:「那走哪條路都一樣。」
我之前讀愛麗絲夢遊仙境時並沒有特別留意到這一段,經老師提及才發現這一段對話不僅只是童話故事而已,而是富有哲學意涵的對話。啟發了我們對於目的地與方向的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愛麗絲想知道應該往哪裡走,但柴郡貓卻問她想要去哪裡,因為沒有確定的目的地,選擇哪條路都一樣。這個情境也顯示了「目的地」對於人們行動方向的重要性,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容易迷失方向,走向錯誤的道路。一如組織學習中必然要有「共同願景」,眾人才能齊心一致地往前邁進。
這也讓我想起了第一次獨自去東京自助旅遊時,因為不小心提早下了地鐵站,必須徒步走到東京車站。當時的手機網速非常慢,而且租借的網路很快就到達上限。沒有了google地圖的輔助,只能仰賴路人幫忙。當時就深刻體會到:大家都很願意幫你,但你自己要知道你要去哪裡。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師幾乎每堂課都會提到這句千古名言。我們必須常在紛亂的訊息中安住自己內心,並傾聽內在的心聲。當一個人感到內心平靜之後,才能夠專注地思考問題,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心如明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一切清澈澄明。
期待透過後續的課程能涵養出更有智慧、更有直覺力、心緒更加通透的自己。
目標與心鏡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3.06(一)
課程地點:Google Meet
學系名稱:中正高齡所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學號:610751011
學生姓名:梁雅琪
「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每次在明烈老師的課堂及文章中總是能深刻感受到老師以自然為師的那份恬靜與悟道。在老師的課堂中也常常能將心思沉靜下來。尤其昨天週一幾乎是馬不停蹄的滿堂,在晚上的線上課堂中隨著老師的帶領,將一天的忙碌慢慢沉澱,直至心思澄淨。
老師在這次的課程中除了再次講述組織學習的理論之外,也提到了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柴郡貓。故事的片段是這樣的:
愛麗絲問柴郡貓:「請告訴我,我該往哪邊走?」
柴郡貓貓:「那得看你想去哪裡。」
愛麗絲;「我不一定要去哪裡。」
柴郡貓:「那走哪條路都一樣。」
我之前讀愛麗絲夢遊仙境時並沒有特別留意到這一段,經老師提及才發現這一段對話不僅只是童話故事而已,而是富有哲學意涵的對話。啟發了我們對於目的地與方向的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愛麗絲想知道應該往哪裡走,但柴郡貓卻問她想要去哪裡,因為沒有確定的目的地,選擇哪條路都一樣。這個情境也顯示了「目的地」對於人們行動方向的重要性,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容易迷失方向,走向錯誤的道路。一如組織學習中必然要有「共同願景」,眾人才能齊心一致地往前邁進。
這也讓我想起了第一次獨自去東京自助旅遊時,因為不小心提早下了地鐵站,必須徒步走到東京車站。當時的手機網速非常慢,而且租借的網路很快就到達上限。沒有了google地圖的輔助,只能仰賴路人幫忙。當時就深刻體會到:大家都很願意幫你,但你自己要知道你要去哪裡。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師幾乎每堂課都會提到這句《莊子》的千古名言。我們必須常在紛亂的訊息中安住自己內心,並傾聽內在的心聲。當一個人感到內心平靜之後,才能夠專注地思考問題,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心如明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一切清澈澄明。
期待透過後續的課程能涵養出更有智慧、更有直覺力、心緒更加通透的自己。
BEI-YUN WANG
2023-03-07, 週二 01:37
Theory U framework & five movements
Course name: Seminar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Date: Mar. 6, 2023
Classroom: Online Classes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Instructor: Ming-Lieh Wu
Student ID: 810710004
Name: BEI-YUN WANG
Theory U is a change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framework developed by Otto Scharmer, a senior lecturer at MIT. I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must undergo a profound inner transformation to create meaningful and sustainable change.
U Theory integrates the theories of Peter Senge, Ed Schein, Donald Schön, Chris Argyris, and Kurt Lewin in action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 U blends systems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leading change—from the viewpoint of an evolving human consciousness. Drawing on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radition of action research and learning by doing.
The Theory U framework consists of five movements, which are:
1. Co-initiating: This involves creating a space for dialogue and co-creation, where individuals and groups can explore and articulate shared aspirations and goals.
2. Co-sensing: This involves suspending our assumptions and biases and opening ourselves up to new perspectives and ways of seeing the world. This requires deep listening, empathy, and a willingness to be vulnerable and open to feedback.
3. Co-presencing: This involves connecting with our most profound sources of wisdom and intuition and allowing them to guide our actions and decisions. This requires accessing a state of mindfulness and awareness and cultivating a sense of inner stillness and clarity.
4. Co-creating: This involves working collaboratively with others to prototype and experiment with new solutions and ways of working. This requires a willingness to experiment and take risks and a commitment to learning and iterating as we go.
5. Co-evolving: This involves embedding new practices and working methods into our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ies and continuously evolving and adapting as our environment changes. This requires a deep commitment to ongoing learning, reflection, and adaptation.
By following the Theory U framework,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an create deep, lasting change grounded in shared purpose, empathy, and wisdom.
組織學習研究之課後心得
2023/02/21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02/21(星期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先修)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李慧琪
學生學號:112409502
歌德說:「無論你能做什麼或夢想自己能做什麼,開始去做吧!膽識將賦予你天賦、力量和魔力。」暨大終發所碩班的第一堂課—「組織學習研究」,課程大綱的架構中—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知識管理,這些看似艱澀的課程名稱,卻似乎也包含著許多生命哲理。然而何謂「組織學習」?何謂「學習型組織」?對我而言,仍是陌生。期待在教授充滿哲學與幽默的教學風格指導下,在同儕充滿愛的學習氛圍中,我要認真地傾聽與學習,領悟其中之真諦,然後正確地運用在我的生活與生命中。
組織學習課後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內涵/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
課程時間:2023.02.24 (五)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何欣恬
學系名稱:中正成教所博一
學生學號:811710007
記得那週五那天下課後回家,我跟媽媽說「今天上吳老師的課有種彷彿看到妳的感覺耶!」。(寫至此突然驚覺,巧的是她正好也姓吳呢!)
許多老師所說如「因緣殊勝」等是我熟悉著多年來母親亦常提及的話語,常懷著感恩,感謝眾因緣們的來到,給予學習與磨練的機會,都是生命珍貴的滋養呀!
然老師之「悟是生活與學習的上乘境界」一文,特別說明許多參悟之道來自生活,及將所悟再應用回生活當中。而對於悟的方法,其中的如如不動與善用孤獨兩項特別有感。「以安穩的心境去面對一切的順境與逆境」是所嚮往的內心狀態。雖自知這或許是一輩子的修練吧!如此境界絕非一蹴可幾,是需要持續不斷地透過當下的覺察與省思,方能到達時時心如明鏡的穩定狀態。在此時遇見這個心所嚮往之處,是好重要的提醒,讓生活中的修練更有方向!
「善用孤獨」也與如如不動之道有所連結,當獨處時坦然地面對真實的自己,使心平靜淡定,在過程中亦能慢慢培養對萬事泰然處之的心態。另也對老師所說的「活在我的世界與活在我們的世界,這兩項是並存的」此話語印象特別深刻。人是群居的生物,是難以獨活的。縱然某些人的特質喜愛也適合獨處,縱然孤獨之中有許多的益處,始終必需在社會上與他人共存。即使享受著獨處,卻無法全然不與他人互動地於大環境中生存,因此我想著尋找到與世界的他人最適合和自己相處的距離,亦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呢!
課程後半段進入到主題「組織學習」的相關議題,而我對於「組織文化」這部分的內容亦特別有感。組織文化的塑造,老師有提到一句「以有形與無形之方式來創造組織文化」。企業往往會設立核心價值觀,並將之轉換為文字如積極、創新、團隊合作等,並以各種“有形”方式試圖將此價值觀傳遞給組織夥伴,而無形的方式相對則較常被忽略。
三種形塑文化的方式:物質、制度與精神。「精神文化」需使成員產生對自我實現及成長的渴望,並使成員之間建立關係,創造良好人際網絡,相較於物質與制度文化更難以具體化,因此也較難以執行。
然而我思考著,若要創建有效的組織學習文化,精神文化是否為最重要的一項?又或可說是整個組織學習文化的基礎呢? 組織必為眾個人所組成,而管理者也常將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以各種制度形制展現,但倘若個人未能展現其“精神”(或稱之為“心態”),所有外在層面用來展現文化的內容,是否都可能將會遭到稀釋?
結合老師的嘉言錄之一「學習型組織的發展,猶如凡鐵鑄成寶劍的過程,即使寶劍尚未鑄成,但也已非當時的那塊凡鐵,一切的努力已有了改變。」
我進一步的思索著。悟的過程與組織文化創建的過程,若以盧梭之自然學習的概念及莊子的自然無為法則來看,在個人的人生與組織的經營中,達到特定目標仍是重要的議題,但同時若能適當地先“暫時放下”目標,回到當下的覺察,用最真實的內在狀態來發現個人的渴望,或許速度會變慢,但是否更能在鑄鐵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組織學習的願景!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2023/2/22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1(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余孟憶
學生學號:112409504
今天的課程了解終身學習的概念於一九六0年代就開始發展,強調學習貫穿整個生命週期,早期概念以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永續教育(permanent education)及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現今會採用『學習』一詞讓終生學習更以學習者自發性為主,學習環境也不在侷限於教室內而是加入情境式教學讓學習內容更豐富更提升及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且讓學習者了解學習是普遍發生於生活遭環境中,能更用心去感知生活中、大自然中想透露給我們學習線索。終生學習目的在於增進個人的知識、情意、技能與能力,進而提升個人生涯發展、生活適應以及創新應變的能力。現今的學習潮流知識量很大、速度也很快,所以我們也必須跟上潮Learning>Change,提升自我。
老師課堂中分享的智慧語錄~~
聖嚴法師:四它
面對它➝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處理它➝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接受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惟覺法師:四對
對上以敬➝父母、師長、公司主管等要有恭敬心。
對下以慈➝對晚輩、下屬、乃至三塗惡道的眾生要有慈悲心。
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合、客氣、謙卑。
對事以真➝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星雲法師:四給
給人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
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
給人希望➝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功的動力。
給人方便➝能通權變達。
證嚴法師四句
什麼叫做幸福?
白天有說有笑,晚上睡個好覺。
什麼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沒有安排的事能想到。
什麼叫EQ?
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
什麼叫做正能量?
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2023/3/1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1(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今天課堂的學習有以下各項跟我理念符合:
終身學習的主要目的
建立一個融合的社會,提供平等的機會,以促使人人在生活中獲得學習品質,在此社會中,教育與訓練的提供係首要建立在個人的需求與要求之上。
調整教育與訓練的提供途徑,同時促使人們的知識與技能,得以因應工作及職業、就業單位與工作方法的不同需求。
促進人們在現代公眾生活領域中的參與,特別是在各種社群層級的社會與政治生活。
終身學習具有四大特徵
(一)提供系統的學習觀
終身學習架構體察到學習機會的需求與供給,並且涵蓋生命全程以及包括各種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型態。
(二)學習者為中心
學習者以及迎合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乃是終身學習策略的核心。這是一種將教育政策焦點,由正規機構的學習供給轉移到需求面的轉移。
(三)重視學習動機
強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及重視學習者能依個人學習需求、能力與情況,自訂學習進度與進行自我導向學習。
(四)抱持教育政策多元目標的平衡觀點
多元目標涉及到經濟、社會或文化成果、個人發展以及公民身份等等,而這種終身取向中個人層面的優先性,可能改變個人的一生,並且每項目標已被考量於政策發展。
終身學習力
處於現代社會,衡量個人、組織、社會及國家的競爭力與發展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乃在於終身學習力。
全民終身學習乃是建立學習社會的策略,當理想逐步在人類生活世界中被實現時,將可有效解決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學習落差問題。
邁向五共的學習型人
共學
共享
共好
共樂
共憶
終身學習嘉言錄~ 吳明烈教授
終學習是持續開悟、領悟與體悟的過程。
身學習是一連串的探索與驚奇之旅。
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人的觀點,來自於現在站在那一點,也決定未來會站在那一點。
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關鍵在於能夠從所有遇見與發生中,找到意義並獲得啟發。
學習型組織的發展,猶如凡鐵鑄成寶劍的過程,即使寶劍尚未鑄成,但也已非當時的凡鐵,一切的努力已有了改變。
聖嚴法師:四它;善;愛。
面對它➝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處理它➝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接受它➝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工作上遇到煩心的事,首先,要勇敢的去面對問題,再來解決問題,接受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不管結果如何,都要平心靜氣接受,並且放下,重新出發,好好面對自己現在的生活。
惟覺法師:四對;善;愛。
對上以敬➝父母、師長、公司主管等要有恭敬心。
對下以慈➝對晚輩、下屬、乃至三塗惡道的眾生要有慈悲心。
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合、客氣、謙卑。
對事以真➝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時刻保有謙卑、慈善之心,對主管、平輩、下屬都必須尊重對方,做事必須盡力做好、認真的去完成。
星雲法師:四給;善;愛。
給人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
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
給人希望➝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功的動力。
給人方便➝能通權變達。
給就是一種付出,肯捨得付出,在付出的過程中,也能因為幫助他人,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滿足。好比這是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不代表你必須承擔一切苦果,而是代表你願意比別人多付出、多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吃虧就是佔便宜」不代表你真得吃虧了,因為你在吃虧的過程中,你也得到了不少。並不會因為你付出了,就代表你失去了什麼,反而是會收穫滿滿,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發生。
證嚴法師四句;善;愛。
什麼叫做幸福?
白天有說有笑,晚上睡個好覺。
什麼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沒有安排的事能想到。
什麼叫EQ?
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
什麼叫做正能量?
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
在今天的課程中學習到,人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不斷學習吸收新事物,為何離開學校後卻沒有繼續學習,以為已經夠用了,熟不知現在是資訊科技通訊知識爆炸時代,必須跟緊腳步隨著環境學習生活;從心出發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現在全球及產官學都在推的課程,所強調的是學習者的自主性及多元的選擇,不應該只侷限在學校的教育體制下,應該是讓學習者在生活中也能學習,透過細微的觀察,豐富學習者的生活,只要多用心體會、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到生活中處處皆學問。
自身投入終身學習的腳步;當生命、生活中融入萬事萬物皆有我可以學習的知識,並且熱在學習,培養一顆終身學習腦及一顆快樂的心,去體驗當下學習的美好感受,將能展開豐盛的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生命的終身學習。
感謝學校,教授,學姐,同學們憶起陪伴成長。
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課程時間:2023.03.01 (三)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謝雋玲
學號:110409509
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要跟生活、生命連結,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培養一顆終身學習腦!故明烈老師對於這門課採小班制,師生共同規劃課程。參訪:學習情境改變,神經元緊密連結,促進學習吸收。社會中的職人、達人多帶有終身學習的特質,均可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終身學習的概念與理論發展,開啟於一九六0年代,早期的主要論述出現於六0年後期,強調學習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觀點,並涵蓋終身的(lifelong)與全面的(lifewide)學習概念。係指個體在一生中於各種生活環境,所進行一切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包括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意義在於終結當今世界社會內以及各社會間學習富有(learning-rich)與學習貧乏(learning-poor)的落差。
第一代的終身學習理念:促進了個人發展並增加自信心。個人自主、自我實現、平等與民主。第二代的終身學習理念: 視為是一種創造成長及就業的機會,以及經濟政策的工具。是故,經濟現實不容被忽視;然而,終身學習對於民主的發展以及從人文主義教育觀點而論,卻是相當重要。終身學習四大特徵: 提供系統的學習觀、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動機、抱持教育政策多元目標的平衡觀點。數位世代極速變化,衡量個人、組織、社會及國家的競爭力與發展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乃在於終身學習力。 個人生存立命重點在於Lrearning > Cha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