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 2023年3月28日(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在職碩一先修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第五堂課:五項修練之共同願景
共同的願景是從發自內心的意願,共同願景不是一個想法,而是我們想要創造什麼?只有當人們致力於實現某種他們深深關切的事情時,才會產生創造型的學習。
許多的共同願景是由外在環境刺激而造成,並不能長期維持組織的力量,還需要發自內心意願的共同願景才能維持組織的力量。京都陶瓷稻盛和夫懇求員工們「向內看」,發覺它們自己內部標準。他認為,雖然在努力邁向成為同業中最優秀的目標時,公司會把目標瞄向成為最好的,但他的願景是,京都陶瓷應當持續追求完美,而非只是最好的;就如在養育孩子教他為人處事,生活本能待人接物都是由內在的家庭做起然後才是向外面擴張到社區、學校、社會、終身學習樣樣都不可缺乏。
追求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晚年從事於傑出團隊的研究,發現他們最顯著的特徵是具有共同願景與目的,在特別出色團隊哩,任務與本身已無法分開,當個人強烈認同這個任務時,定義這個人真正的自我,必須將他的任務包含在內,如志工對團隊的認同,擁有共同的願景付出愛心及陪伴的角色。
學習聆聽,不管我們身處什麼樣的職務或擔任什麼角色,都需要聆聽我認為它是一種本領,能跟他人的溝通管道及建立共同願景的起點。
投入與奉獻的準則,對你自己而言,導源於你對願景真正的熱忱;對別人而言,是由於妳願意讓其他人自由選擇而發生。自己必須投入;如果你自己不投入,就沒有理由鼓勵別人。對願景的描述必須盡可能簡單、誠實而中肯,讓別人自由選擇,必須表現出能夠幫助他們的誠心,給他們時間與安全感來發展自己的願景意識。這樣志工的投入奉獻、時間更加熱誠與圓滿。
為何許多願景都夭折,由於大多是由上到下的政策願景,少了由下到上的共同願景的配合;沒有達到共同願景只有上說下聽,只有服從無法建立好的共同願景,共同願景需要達到一致性才能順利實行,只能說萬事起頭難改變需要耐心跟時間等待。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 2023年3月21日(二)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在職碩一先修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第四堂課: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修煉學習不斷釐清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以客觀觀察現實是一項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自我超越和超能夠不斷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
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l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對行為的影響。如常笑口常開的人,我們可能認為他樂觀豁達;對於不修邊幅的人,我們可能覺得他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藉此,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圖像,使這些圖像浮上表面,並嚴加審視。進行一種有學習效果的、兼顧質疑與表達的交談能力,有效表達自己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自我超越是透過我們能夠做到從未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他的關係,以創造未來的能量。如我能夠不斷實現自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感受到能夠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過程是不斷的探索及極富滿足感,這是這堂課我認為的自我超越,也是一種愉悅的終身『學習』。在這項修練中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承諾;組織整體對於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植基於個別成員對於學習意願與能力。
改善心智模式重點,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起步。我認為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必須有深刻的自我察覺與堅毅的驅動力。
在 1983 年Don Norman提出,心智模型是一個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可以透過觀察、教學、推測建立而成,進而幫助人理解並且預期一個事件的發生。
透過實驗觀察,他歸納出心智模型有幾個特點:
1.不完整性(Incomplete)心智模型會一直成長演化。
2.局限性(Limited)人們執行心智模型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穩定(Unstable)人們容易忘記一些系統細節,特別是當已經有段時間沒有運用那些細節的時候。
4.缺乏明確的界線(Boundaries)人們容易因為載體或操作很相近而混淆。
5.不科學(Unscientific),人們會保留「迷信的」行為模式,即便他們理解是非必要的。
6.粗略(Parsimonious),人們寧願做額外的體力活,也不願花心思進行計畫,人們樂於多花力氣,也不想增加認知複雜度。
心智模型目的幫助人們進行預測與解釋,這些模型並不需要技術上精準,但要(於個人而言)合理並有效。每個人的心智模型不同,變因包含使用者的技術背景、之前有沒有碰過類似系統的經驗、以及使用者資訊處理程序的架構,在生活中常見的算命、塔羅牌、星座分析、占卜等。
根據以上論述,將鏡子轉向自己,做深入自我察覺與認識,不斷的練習和修正及建立正確的思維,才有辦法改善心智模式。
鍛鍊心智思維也是需要經過不斷練習、學習轉換中成長。
心智固有的模式,如洞穴人生的繪本故事,是形容當有一人想要走出洞去看看卻被阻,經過許多阻礙可是他心裡還是想著要去外面看看世界,終於有一天他堅持自己的理念走出洞穴才發現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寬廣,有太多吸引他學習的地方於是他把這消息帶回去洞穴邀請他們一起走出來學習。要如何跨出舒適圈,如何走出洞穴需要勇氣及努力與溝通,做出有勇氣的自我超越。
曾美陵110409517
2023-03-29, 週三 11:38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四堂課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四堂課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22 (三)
課程地點:拂水山莊、金龍山
學 系:終發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1終身學習、2學習社會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曾美陵
學 號:110409517
課後心得: 拂水山莊-生活的藝術-五葉松的莊園
進園內看到滿是偌大的五葉松,修剪整齊的枝幹,讓人内心臣服。經地主賴大哥介紹後,才知道200顆五葉松已種了34年,每各枝條都需精心雕塑,作出最美的形態,呈現在大地莊園上。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散步松林下真有詩意!結合賴大哥、林老師們嘔心瀝血的照顧經營,加上現代化白色蒙古包帳蓬,是美感十足。
住家旁有小河,女主人巧思提到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主人取其能將酒杯放小河中環流,自取飲杯,作詩吟詞談笑風生,真是太美的意境啊!另有段「夫人之相與俯仰ㄧ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就是說人與人相交往,很快就過一生了,有時候從彼此說出內心懷抱的理想,自然好友在悟面時能高談闊論、舒壓解愁。查看這首詩的情境,不難發現為何主人從都市來鄉下的心路歷程,凡事有得必有一失,要擁有健康身體要遠離繁重工作與塵囂喧鬧,也是必然的趨勢。帶來了種下幾百棵五葉松林的拂水山莊,更是我們有幸託明烈教授的福氣來此上課,真是感謝莊主盛情款待。
山莊如植物園,園中有很多主人特別栽種如雀舌黃楊、紅彩木、黃金串錢柳、夏威夷可奈咖啡樹、粉色心怡等等,有一顆特別如朗世寧畫家畫的八駿圖中的「西藏柏樹又名垂柏」,太美好喜歡。走在林間若換位思考想想,當時若是我們可有此一心一用禪修專注哪!專心用心是善良美妙的,林老師池坊流插花藝術很道地,呈現主角與配角間,活潑穩重、平衡中道、靜中生慧諸多原則,如做人做事要循規導矩不失分寸拿捏技巧恰到好處。古琴演奏猶如回到漢朝時期,有被感動到内心激動的,連女主人自己來學習並彈奏,太感動人心啦。
莊內可以曾辦過禪修、仁波切講法、小型音樂會等等,功能多元採各種面相展露無遺,精緻點心五葉松饅頭是美食,好好喝的「五葉松醋」太特別珍貴啦,環境悠閒特色美食具創意自立招牌,是成功的經營團隊,值得大家學習效法,這正是終身學習的典範。萬分感謝賴大哥、林老師賢伉儷與少當家小龍及莊園同仁熱情招待,感謝明烈老師帶我們出來體驗人生,見證此終身學習家庭及終身學習團隊。
下午金龍山森林宜娟、雋玲講說分享。(一)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内涵與發展。(二)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資料多元且豐富,講說清楚又詳細,溫馨有趣且效率的學習方式,課間還有帶動唱三首舒緩坐姿,參觀蕙萓同學百年老家寬敞乾淨,愉快充實的學習真棒。
023/03/21「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2023/03/21「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21(星期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先修)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單元:架構五: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與心智模式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郭祝佳
學生學號:112409505
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也就是自我的終身學習,要訂定個人的願景,不斷的釐清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然後看清楚自己的現況,從中發現差距,產生改變的動力。但許多人往往容易滿足於現狀,遇到困難時會選擇跟困難妥協,將目標降低,以符合要求,而不是挑戰困難,漸漸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失去工作熱忱,而變成溫水煮青蛙裡的青蛙,無法覺察細微的變化,而被淘汰。
目前公司裡的有些員工有這種現象,也是因為組織裏沒有營造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現有的教育訓練只是為了符合工作要求所規劃的。所以如何營造出一個工作環境,讓員工願意持續地去學習,達成自己真心想要的結果,並能達成公司的使命,與想要的願景一起前進是目前一項重要的課題。
心智模式中提到, 我們有時會用未經檢驗的假設去做跳躍式的概括推論,而被誤導,如果又沒運用反思,在辯論與諮詢的過程中,就會習慣性的自我防衛,而造成與他人的對立。所以要常訓練自己的心智模式,越熟練越能適應變化,越能用直覺判斷,也要接受別人不同的心智模式,每個人都有主張自己看法的機會,辯論中雖然最後是別人的看法獲得採行,自己也要能處之泰然。
我自己對心智模式的練習很少,所以常常在做判斷時選擇困難,而浪費許多時間或錯失機會。必須練習跳出舒適圈,不用慣性思考,多探詢、深入了解別人的想法,從中增加學習的機會。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2023/3/22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四堂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3/3/22(星期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ㄧ在職生(先修)
課程名稱: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靜真
學生學號:112409503
課程地點:拂水山莊、金龍山
課程內容:1終身學習、2學習社會
課後心得:
因明烈老師與「拂水山莊」的善緣,我們才得以請「拂水山莊」創辦人賴聯聰(賴大哥)及其家人們,親自分別與我們分享三十多年來五葉松園林創造及經營之道。
創辦人夫婦,除了講究園林造景表現恬然自得的意象,搭配太太日式花藝頂級教師─林老師獨特生活美學的調和;使寂靜的「拂水山莊」,增添不少悠然自得的愜意。
創辦人賴大哥,為建築科班出生,分享「拂水山莊」的起源時提到,因想做一個可以讓世界上所有人需要時心靈放鬆的場地,為了夢想的實現,所以購買了這塊田地。將原為一片筊白筍田,一步步改造為今日富有名氣的心靈避風港。
草創期家人及朋友們都笑賴大哥犯傻,認為這個理想,不過是嘴上談論的烏托邦。
加上林老師身體狀態需要休養,於是他們毅然決然帶著家人來到此處,從定居開始種植的二百棵五葉松樹苗,如今已是蒼挺獨立。經賴大哥說明才知五葉松一年才長三十公分;且種植五葉松的間距是精心設計的,搭配園藝巧手幫忙個別修枝維護、塑造,讓它們呈現出獨特的樹型(如拱門型、舞獅型)。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在園區裡發現一棵樹,長得很像柳樹,經詢問得知是非常少見的品種─藏松。除了藏松外,在園區中也有其他獨特意象的松樹,如夫妻松(兄弟松),在松樹下擺放一顆大石頭就是現成的講道授課場所,真實感受到創辦人的用心,及對學佛、道的尊重相應。
小池塘生態園區中,柔和的水與挺拔的松樹林相互映襯,讓來休憩的人們,感受松林的祥和、靜謐、生意盎然;與大地的能量共生息。
也感謝創辦人夫婦精心準備的美味茶點─五葉松饅頭及藕粉紅豆大福等,下回探訪若有時間,也期待可以品嚐更多樣化創意料理。
終身學習能力是激發個人學習,學習和促進個人思想的想法,終身學習是擁抱學習,也是一生所需要具備能力,終身學習者在適應自己和社會環境造成的變化,學會關鍵能力後,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自己、他人的能力提升,往更美好人生邁進,讓終身學習靈活和快樂。社會學習現今數位科技時代,社會共同調整學習從個人移轉到個人與團隊學習的整併,團隊學習成員在問題表達、專題探究、互惠教學、遠距教學等,觀看他人學習過程調整自我學習,合作調整學習和社會共同調整學習,從批判的脈絡,探討學校的教與學習實務挑戰及呈現在教科書裡的世界觀呈現在社群網路及媒體文本觀點的差異進而創造新價值和新技能,思考真實情境如何應用與實踐相對重要。由於數位網路時代學習機會模式開啟,將學習化為沒有空間場所限制,但網路資訊不全都是正確內容,學習者判斷能力不同。學習者通常無法承擔自己的學習計畫與學習責任,單靠自己有可能導向低層次的技能學習問題。在課堂上發覺學生由網路上學唱不雅的歌曲,還覺得好玩開心,學習在各個角度還是需要慎選。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四堂課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22 (三)
課程地點:拂水山莊、金龍山
學系:終發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1終身學習、2學習社會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石蕙萓
學號:110409510
課後心得:
明列老師與園主的好交情,讓我們能來到拂水山莊,認識創辦人賴大哥、林老師夫婦,聽他們分享建造園區的心路歷程。
金黃色的陽光灑落大地,微風徐徐,賴大哥帶著我們沿路一一介紹,從零到眼前的壯觀,經歷三十多年的歲月,與松為伍、對話,在介紹五葉松的成長過程中,從他的言語、舉手投足之間,亦能感受到人與松培養出濃厚的感情,松樹不再是松樹,是家人、朋友、伙伴。這趟短短的遊園路,呈現賴大哥三十多年來的堅持、忍辱與智慧的一面,在因緣俱足的時空下,身、心、靈合而為一,讓他的心念換化成實境,這是禪修得最高境界,正所謂生活無處不是禪。
林老師招待大家喝他熬煮多日的橄欖茶,天然的清香,順口舒暢,大家毫不客氣喝了好幾杯,真是美食中的極品啊。林老師是日式池坊花藝頂級教師,他談到:人要保持中道,可以活潑但不失穩重,花藝的技術就和人的修養一樣,不偏不倚即是中道;深度是可以培養的,行為舉止的表現,與人知識交流,修正自己的行為,都是在培養智慧的增長,期間談到65歲學古琴,現場與兒子個自彈奏一曲,氛圍溫馨大家沉溺於美妙的琴聲中,原來終身學習可以怎麼美好。
松樹下大家排排坐,美麗可口的佳肴逐漸上桌,是賴大哥,林老師精心準備,有自製五葉松饅頭配上園區的獨家豆腐乳,真是絕配,蓮藕粉做的紅豆大福、新鮮的美味水果,精緻的排盤,與濃濃的人情味,夫妻逗趣的對話與相處模式,讓人覺得好輕鬆,與人相處之道也是一門終身必修的功課。
此次拂水之旅,與松的對話,身、心、靈的體驗,讓人增長智慧。 學習不分老幼,每個當下都是最好的時機,用心去體悟與你的相遇,無論逆境、順境皆是終身學習。
組織學習研究
第五單元 五項修練之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與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課程時間:2023.03.2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組碩一
課程名稱:成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雯雯
學號:111409511
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練是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事實。自我超越是學習組織的精神基礎,也是一種真正的終生學習。
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的起步;藉此,我們學習挖掘內心世界的圖象,使這些圖象浮上表面,並嚴加審視。此外尚可藉此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接納別人的意見。
當思考如何成為一位『自我超越』的人,一開始的動機想法是「競爭」;但如果是轉向自我內在的思考,意思應趨向「自我提升」。轉向自我提升的思考模式,比較不哪麼苛刻嚴厲。如我能夠不斷實現自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感受到能夠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過程是不斷的探索及極富滿足感,這是這堂課我認為的自我超越,也是一種愉悅的終身『學習』。
而在這項修練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之間的關係,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承諾,是學習型企業所特有的精神。這也許是進階精進至團隊學習重要的一環。
關於改善心智模式重點,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起步。我認為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必須有深刻的自我察覺與堅毅的驅動力。
在 1983 年Don Norman提出,心智模型是一個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可以透過觀察、教學、推測建立而成,進而幫助人理解並且預期一個事件的發生。
透過實驗觀察,他歸納出心智模型有幾個特點:
1.不完整性(Incomplete)心智模型會一直成長演化
2.局限性(Limited)人們執行心智模型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穩定(Unstable)人們容易忘記一些系統細節,特別是當已經有段時間沒有運用那些細節的時候
4.缺乏明確的界線(Boundaries)人們容易因為載體或操作很相近而混淆
5.不科學(Unscientific),人們會保留「迷信的」行為模式,即便他們理解是非必要的
6.粗略(Parsimonious),人們寧願做額外的體力活,也不願花心思進行計畫,人們樂於多花力氣,也不想增加認知複雜度。
心智模型目的幫助人們進行預測與解釋,這些模型並不需要技術上精準,但要(於個人而言)合理並有效。每個人的心智模型不同,變因包含使用者的技術背景、之前有沒有碰過類似系統的經驗、以及使用者資訊處理程序的架構。
根據以上論述,將鏡子轉向自己,做深入自我察覺與認識,不斷的練習斷開錯誤的信念和修正及建立正確的思維,才有辦法改善心智模式。鍛鍊心智肌肉也是需要經過不斷不斷練習的。
2023.03.22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3.03.22(三)
課程地點:拂水山莊、金龍山
學系名稱:終發組碩二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單元:第六單元 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 反思。
第七單元 終身學習能力的架構內涵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宜娟
學號:110409519
心得:
今天很謝謝老師的課程安排,讓我有機會來到拂水山莊進行參訪,雖說在三年前就已經知道這個地方,但也一直沒有機會可以走進來。透過賴大哥的介紹,讓我們可以了解到拂水山莊的脈絡,是什麼樣的因素,可以讓原本在都市生活的人,會願意來到鄉下地方,來做發展,而後,帶領我們參觀整個莊園,他對於莊園是十分了解,且很用心的在照顧莊園,莊園裡的每一顆、每一株花、草、樹木都是他用心去栽種的,透過賴大哥的介紹,也讓我學習到許多以前不認識的植物:雀舌黃楊、木蓮、黃金串錢柳等等。
對於莊園的植物種植規劃方式,也要考慮許多,如成長過程中,會不會去佔領到另一顆的成長空間,種樹也是一門學問,要考慮到關係、空間、實用性,在腦海中,對於莊園是有一副構圖的,才能打造出讓人心曠神怡,貼近大自然的地方。在五葉松的身上,會看到許多繩子,這是去做雕塑的作用,用繩子牽引著成長的方向,因此,每一顆五葉松都各有特色,在參觀的過程中,發現到小黑蚊沒有想像中的多,賴大哥表示:樹木要透光,這樣就不會產生較重的濕氣,也就不會孳生小蟲子了,當下說完,就馬上去看五葉松,真的是每一根樹幹上的葉子,都是有經過修整,所以都可以透光,馬上又學到一個小知識。
在賴大哥身上,讓我看到了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及熱情,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隨坡逐流,跟隨著自己內心所嚮往的事,去做發展、研究,雖然一開始會很辛苦,但到最後仍會苦盡甘來,就像是種植植物要有適合的海拔及環境,人們也一樣,最終也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也會有個自己一片的小小園地。
林老師講述著,以前所認為的成就,就是努力賺錢,別人給予自己一些掌聲,就更努力的加班,但透過賴大哥,將林老師帶來這片莊園後,想法也就慢慢的轉換了。在這當中,也領悟到了中道所說的道理,做事做剛好就好;做事情不能太積極、也不能敷衍失職,因為太積極,可能鋼刀易折;太消極了,事情不能成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走的路,只要靜下心來去走,平靜看到事物,內心就會有無限的喜悅,但最難的事,現在處於一個科技快速發展的社會,如何讓自己心靜下來,不被外物所干擾了,應該要去尋找一個讓自己這件事,可以全心全力的投入在其中,從這過程中,獲得到心靈的平靜及滿足。學習花道,透過花道,可以了解到人生中的道理,也了解心態的重要性,在花藝比賽過程中,因為林老師豁達、無所求,最後獲得到最高的獎項,唯有心靜、心態正確了,所插出來的花才會漂亮。透過林老師向我們解說當天的那盆花的意涵,原來透過一盆花,也可以發現到這麼多重要的線索,活潑又要不失穩重,作為點綴的花,也不能搶走主角的風采,方方面面互相都要維持平衡。我們可以將所學習到的花道藝術,可以運用在生活中、融入生活,像當天林老師所準備的點心,每個擺盤都是經過設計的,沒想到透過葉子及花的點綴,讓點心看起來別具一格。
以前的教育觀念,總是會說學習藝術,以後會沒有工作,但在我看來並不是這樣,生活當中處處都是藝術、處處都是美學,我們必須要培養欣賞藝術的眼光,小至房間佈置這些都是要透過美感去完成的,學習任何一項藝術或音樂也好,都是讓自己多一份才能,添增自己小小的成就感,當自己工作不如意時,我們可以運用自己所才能,自己去療癒自己,讓自己的壓力、不愉快,有個宣洩的管道,而多了這份才能,可以與相同興趣者,結為同伴,一起互相學習、進修,進而提升才能方面的造詣。
人生要美好,首先要先認識自己,唯有認識自己,才會認識周圍的一切,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那要如何將生活過得好呢。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常交流往來的人,要自己去做選擇及篩選,可以多接近高德之人,不要害怕朋友少,怕孤單,每一個的人際互動,都是要去用心經營的,要學會好好自己過生活,在這過程中,也會吸引到與你價值觀相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