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處處留心皆學問
時 間:105.10.08
地 點:中科106會議室
課 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 生:陳思婷
學 號:105436507
本課程是「終身學習與理論實務研究」剛好與中正大學成教所學長分享「共食廚房」的理念互相輝映。終身學習表示學習不侷限於課堂,透過共食,讓人與人的距離更靠近。有一位專門輔導青少年導向正途的心理諮商師,她發現光只是面對面溝通會讓青少年無法卸下心防,於是她將與青少年談話的地點從觀護所改至附近的小麵店,透過輕鬆的用餐氣氛能讓青少年慢慢的卸下心防與她溝通談話。同樣的在大自然裡的共食廚房,在無拘束的環境下用餐,人與人的對話沒有利害關係,反而更可以從對方的身上學得自己所欠缺的。不管是人生經驗、老生常談等等。
還有從國外學習的「禮物經濟概念」影片當中一位妹妹願意捐出跟自己如家人般的兔子娃娃給另一位未曾謀面、但一定比自己更喜歡兔子的小朋友,這種無私的精神在現今這個功利主義的現實社會更顯難得,也為我們上了另一堂課。
另一則是全天灣最美的民宿「天空的院子」,讓我看見了天真的無絕人之路以及他們對重建竹山文創小鎮的熱情與執著,在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下,竹山小鎮也為也自己創造了價值。
這禮拜學習了三件事,通通不在課堂哩,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各種生活智慧其實就在不經意的地方顯現出來。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二週課後心得
時間:105.10.08
地點:中科106會議室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師:吳明烈 教授
學生:黃嬿臻
學號:105436511
今天有中正成教所的學長姊和我們一起上課,下午老師讓我們分組報告。小心得為「很精采的一天」。至於認真的學習心得,概述為下列四點:
一、保持學習的熱情
每個人有興趣的事都不一樣,如何在看似無趣的一些學習中找出熱情?而不淪落為彼此浪費時間。知道其用意,找出其內涵,連結自身渴望。我相信每件事多少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標,在每次學習中與其做連結,找出可以參考、激出創意、運用的方向(像是此次課程中天空的院子的以創意代宿、峨嵋的禮物經濟、免費廚房等可以思考如何運用在教育、社區中,帶給大家一些想法與學習)。我目前以這樣的心態保持著熱情。
而就教育者而言,如何提高知識水平較低的人的學習動機?今天學習到因為每個人的主要思考方向幾乎都是由本身出發,所以「提供所需」就很重要。陪伴者需要看見需求(需求評估:師資、學習內容、地點、學習方式),創造熱情,點燃價值。讓學習從「要他學他要學他樂學」。
二、看似簡單的字詞,卻有大大的涵意
記得曾有個老師說過,在看教科書時,通常我們覺得簡單的字詞,你更要仔細去思考其操作方式與涵意。往往是有其深度的。像是今天老師將協調、討論、對話三個語詞提出來比較,讓我更加了解這些動詞深層的意義。明烈老師上課常會說出一些教育標語,這些標語的內涵有時並不是就字面上即可簡單帶過,因其在不同時間、地點,各有其操作意義與內涵。
(一) 協調:協助自己調整他人?協助他人調整自己?(有同理心才能共創價值,創造共有,共同發展。)
(二) 討論:碰撞後的產出結論
(三) 對話:探究更複雜的問題,了解彼此更好的想法。激盪出更好的想法。(意見在兩岸之間互相流動)
三、不知為何而學?找到意義與價值
老師提到未來可能在學校的編制上會出現調整(在學校的時間,可能縮短)。我們從國小讀到研究所,使用18年來學習。在這18年中,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學習上無成就感,幾乎已經放棄學習,不清楚自己為何要學。因此選擇在學校浪費時間,停止學習。以下就自己在求學的過程進行反思:
(一) 國小: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生活實用能力(孩子容易忘記的學習意義與價值)。
(二) 國中:數學、理化對部分學生來說開始變得困難,易有習得無助感。(雖開始有技藝班的探索,不過大部分是給學業成績較落後的學生。)
(三) 高中、高職:分為學術取向及技能取向。(高中課業變得更加困難,習得無助感加劇,只求為了考上國立大學,不清楚自己要的方向。)
(四) 一般大學:玩我想玩的,學我想學的,但是接近大四時開始擔心以後的出路。(到了工作現場,才開始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的充實自己。不過也發現工作現場與在學校所學的有些出入。往往需要工作的應證,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不足,有哪些東西已不適用。因此所學與所用需要繼續實證繼續學習。)
(五) 研究所:有了工作經驗後與學習有更多的激盪,進而調整、創新與反思。
老師說:「找到當下的意義於價值,將會樂在其中,樂在學習。」我想,就自己的經驗來說,有實作才更有印象,更有體悟。在清楚自已要的是什麼的時候,才有熱情追求學習。因此讓學習者知道學習目標與影響是重要的。而若是課程無法調整成適合學習者的需求,可以有一些彈性(也需教育家長不是一直漫無目的的升學就是好的),讓學習者先有工作經驗,再回來找尋自己的學習方向,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四、HRD在分組報告的實踐
最後小組報告時,我們用對話的方式激盪出想要呈現的內容與方向,討論出共識。而看到成員們每個人適其所,盡其才、物暢其流,盡其用。想喊話表示一起合作完成報告的感覺很棒!OH~我們一起寫出一頁有趣的回憶!
課後心得
時間:105.10.8
地點:中科106會議室
課程: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分析(105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博士
學生:蘇孟緯
學號:105436515
今天有中正大學成教所研二的學長來台中和我們共同上課,在他們逐一自我介紹中,得知大多是在職能教育線上具經驗的前輩,其中較特別的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大哥(真的年紀比我大),叫何雲達,在退休之後還千里迢迢來台讀書,正是所謂的不是猛龍不過江啊!可說是終身學習的榜樣,對更多有心却沒付諸行動的人,是個莫大的鼓勵。
一開始的課程,老師說讓大家看一片CD;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主要在介紹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而OECD的宗旨在於『幫助各會員國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就業,會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從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並不在會員國之列,而僅能以幾個委員會的觀察員身份參加OECD的相關活動,若國內不積極有更超越的企圖與作為,不論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方面,很有可能被邊緣化於世界的不知名角落。
OECD在終身學習的發展上,倡導回流教育與終身學習機會平等。反思相對於台灣要能推動實現,必須克服四種障礙:1.結構情境障礙 2.機構障礙 3.個人意向障礙 4.資訊障礙。
我們認識了學習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而提升並促進社會的生產力與生活品質,並不僅強調個人學習,同時亦重視組織學習。目前歐美己有很多城市因而有學習城市,也建立了國際合作關係。台灣的學習型城市雛形則始於1998年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之後,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等計畫在此後數年陸續推出,接著又推動五年的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以及2010年以後的學習型城鄉兩年計畫,以及2015、2016年的學習型城市計畫。吳明烈教授是舉足輕重的推手,擔任台灣教育部建立全國性學習型城市領航計畫主持人,帶領國家社會朝向OECD的共同目標:『1.學習型城市的發展是一種新學習運動 2.跨越傳統教育思維與架構』而努力。
後記&Q&A:
在老師妙語如珠(一般人的協調是:協助自己,調整別人)和同學熱烈互動的課程中,一天的學習收穫滿滿,不覺疲累,回家再複習教材也頗感耐看(要忍耐不出遊,在家仔細的的看),借由心得作業再次整理一次,更能加深印象。
組織學習,包含三個需求:職能需求、組織需求、個人需求(組織需求優先於個人需求)
歐洲發展終身學習,是以匱乏分析(需求)為出發點,旨在對抗失業率。
KPI,要以滾動式修正,增強其效度。
評鑑,要加入行程性評估。
歐盟五項發展目標之一的【熟練三種歐盟會員國語言】:一為本國語言、二為英文、三為任選一種其他歐盟會員國語言。
中正成碩二李芬蘭
2016-10-09, 週日 13:39
105/10/08上課心得
終身學習,在「活躍老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在樂齡學習中心擔任講師的這幾年,大多講授核心課程中有關於生活安全的議題,如:預防跌倒、預防詐騙、用藥安全等,也因為我是交通部路老師,所以也會講授有關用路安全的課程;在跟樂齡長者接觸的過程中,真的令我深深的佩服這些前來上課的祖父母、甚至是曾祖父母級的「學生」,「終身學習」在他們的身上展露無遺!
今天的課是跟暨大終身學習及人力資源發展碩專班一年級的菁英們一起上課,雖然跟大家是第一次見面,但很能感受到大家的熱情,讓我很快地融入一起學習的氛圍;分組研討時我分配在第二組,主題是:終身學習備忘錄,研討中我就自己實務工作上所見所聞跟同學分享,同學們也毫不吝嗇的表述自己的經驗以及觀點,這樣的交流讓我覺得萬分的喜悅;各組報告時,發現各組都各有特色,而且把內容整理得分常好,加上老師畫龍點睛般的補充說明,整天下來讓我收穫良多、授意滿滿,真是愉快又充實的一天!
林合鑫 蘇孟緯
2016-10-09, 週日 13:33
發展圖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qpOw84ThaPRDdLNzF0UmJuREU/view?usp=sharing
105436508終發專一曾瀚賢
2016-10-09, 週日 13:32
終身學習理論第二週課後心得
授課時間:1051008
授課地點:中科106
授課老師:吳明列教授
又是一次充滿許多對話與討論的課程,如同老師提供的文章「強迫自己有想法」,每次上課都有許多機會強迫自己去省思去動腦!
今天也有來自中正大學成教所碩二的學長學姐來共同上課,聽完大家自我介紹後,發現大家的背後都有許多的故事與努力,深刻地值得我去學習,他們能夠再出了社會,有一定的年紀與包袱後,仍然選擇回頭進修實在令我欽佩萬分,因為換作是我,如果今天我50歲了,我還願意回頭回到學校裡面再讀書嗎?我想很難說,但這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持來push自己的一件事!
而今天的課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下午的分組討論,再次見識到同學們的認真與努力,每個人各司其職都只為了更好的呈現與轉化成更加淺顯易懂的說明,在一個小時多的時間內,整理負責的章節並分工確定如何呈現與說明,當然一開始組員夥伴間的意見會有出入相歧,正因如此才需要彼此「協調」,彼此「協助調整」,進一步與退一步之間碰撞出更好的想法,以我們第五組為例,一開始大家對整體歐盟的概念都比較模糊,但再彼此先閱讀過後,一致性地得到了這章節的重點後才能決定要如何去表現出來,夥伴更提到可以用演戲、對話的方式呈現,這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就這樣大家拼一點、湊一點,慢慢地就有雛形出來,或許呈現的不是很正確與完美,但很快速的,一次的分組討論與呈現,就能幫助夥伴間彼此更加熟識,也能加深對於文章的理解,如同「雁行」一般,一個人總會比較吃力,但有人一起分擔、一起努力,就會輕鬆更有效率!
林合鑫 蘇孟緯
2016-10-09, 週日 13:30
HRD & L.L.發展圖草稿
[IMGLINK=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qpOw84ThaPRDdLNzF0UmJuREU/view?usp=sharing[/IMGLINK]
概說:
太極圖圓形的含義:太極圖表示宇宙萬物的結構和運動,都是圓形的,表示萬物運動都是以旋轉為基本運動形式,而且具有順轉與逆轉的雙向運動。
太極圖的對稱性:太極圖的整體結構均衡對稱,表明它是一個穩定的結構維持其穩定的基本保證,就是太極中德一能量是中和之氣,駕馭著陰陽兩側的運動始終是均衡的、平衡的、穩固的。
中心的三角形(可轉動可不轉動):
代表需求能量源、是象徵"全人"的身心靈、也是穩固的智慧(知識、技能與情感)表徵。
內涵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習金字塔、人力資源創新金字塔…
內環虛線(隨主體大圓而轉):
為各項未被滿足、未被統整、彼此不關聯的知識、技能與情感etc.,在轉動時會呈現實線的圓滿輪廓,代表透過HRD&L.L.的帶動(持續的)而沒有缺憾。
主體太極(持續轉動):
因中心動力源(三角形)而啟動,也就從出生到死亡,為滿足個人家庭團體社會;由微視到鉅視環境全方位的需求。
大圓內的兩個對稱的圖形,一是代表人力資源發展(HRD),一是代表終身學習題(Lifelong Learning),可以說是二元對立相互聯結的圖解,又統一在一個圓中,對立而統一。在太極圖上解為陰陽互補;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在學習及應用的領域上,可解釋為:互為體用-而生能量、剛柔並濟-相輔相成、環抱旋轉-生生不息,從彼此依存的關係也可看到這兩者間的動態平衡,沒有矛盾的成份,不能孤立存在。既是運轉的核心,也同時是擴展運用的交替角色。
補充參考資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研習論壇096期
知識與學習是讓一個人的生命過得更好,它不應侷限在文字世界。純知識的學習與模仿不是一個真實的生命,它是不真誠的。
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應該很自然地在下列領域進行廣博性的潛力開發:
身,是本能的,要運動,使之健康。智力,是大腦的,要彈性,要廣博見識。
心,是直覺的,要溫暖,有愛,能與各種生命分享喜樂與資源。
靈,是寧靜的,認識生命,活得自在,能與整個自然、存在交流,甚至合而為一。
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的精采對話
課程:1008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分析
班級:105終發專班
授課教師:吳明烈 老師
學生:施玉婷
學號:105436501
本次課程分成三個重要部分,實務分享與對話,以經濟發展組織及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為重要借鏡,激盪與反思。
老師授課時談到了「討論」與「對話」的不同,討論旨在尋求共識,通常希望產生結論。而對話是彼此交流見解,為著繼續找尋答案而非做出立即結論。在課室中,我們交錯運用這兩種方式,用以探討當日的課題-經濟發展組織及歐盟在終身學習這個議題上的發展脈絡,成果及帶來的反思。以及這樣的反思回到人力資源這個場域上,所能做出的貢獻。
人才是公司的資本,這是時下企業主漸漸意識到的重要課題。隨著時代的變遷,全球整體人才移動力(Talent Mobility)的路徑變化,經濟趨勢對台灣產業的衝擊,我們可以感到台灣目前正在一個調整中階段。企業主莫不希望自己所網羅的人才有足夠的洞見可以協助公司成功邁向「未來」。當此之際,論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的關係較以往密切並不為過。當老師提出了系上對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關係的詮釋-「終身學習為核心,人力資源發展為運用」時,同學便能根據目前實際的狀況提出反思與自己的見解-兩者互為體用,相互交流運轉。這真是很精彩的對話,也足以反映出在人力資源這個面向上對於終身學習發揮果效的期待。因為,當我們談到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的關係時,個人的實現只是其中的一環,組織面與職能面的期待,也是企業非常關心的重點。因此在這個面向上,我們無法不考慮效度的提昇,因為在此議題上,不僅僅關乎個人。若是多數個人缺乏學習動機,那麼組織必蒙受損失。(至少是資源的虛擲與浪費)這一點,在人力資源發展現場的實踐上,較之於終身學習在社區的發展上,是更被嚴謹監督與要求的。
在效度評析這個議題上,老師提出了兩點回饋「滾動式的修正」與「形成式的評鑑」,我認為這是過程很重要且很具體的機制,立刻做了註記,決定在工作上落實。同時,我自己也分享了Facilitator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包含了Project Leader的功能但是具備更多實際上「推動」與「促進」的功能。因為終身學習若是期待在人力資源這個場域上有所發揮,那麼需要排除的障礙更加複雜,需要給予的支持也更多。比如教育單位在實踐時事權是否能夠整合?結果是否能夠呈現在人才對組織的向心力與人才在職能表現上更加卓越?
甚至就著終身學習的角度而言,視野是更高的推動者極力符合人力資源發展的期待固然重要,但若是視野高點上的推動者先於學習者或需要學習者看見了「隱形的需要」(學習者可能不認為他們需要),那麼前端的「行銷」,「推廣」工作必不能忽略與省略。反而要用心經營,讓人們明白其重要性而非一味地要求或質疑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我們從歐盟實現終身學習的經驗中,真的發現他們在夥伴關係的經營與外在條件的協調整合,是有策略性地在進行的。並非著墨於只談枝微末節的方法或具有高度但尚未被理解的理論,反而是先協調方向,整合資源,在專注進行以求結果。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這堂課對我而言寶貴及精彩之處就是師生反覆交錯提出見解與回饋,是精采但值得省思的對話,而非一言堂的空泛理論。在2016年10月8日那天我們共同參與並成就了這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