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9/27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1
學生姓名:黃嘉琦
吳教授抱歉,因為沒填到個人學籍資料,我再重新發佈一次。
我是在職專班碩一學生,在業界工作二十餘年,這幾年有機會接觸到成人教育,目前是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的手機課程講師,以及勞動部職前訓練專業課程講師。
先針對樂齡這份教學來闡述我的想法,在來暨大上課前,我對於樂齡學習還停留在[延緩老化]的概念中,純粹地認為來樂齡中心上課的長輩們,都是想透過上課來活化自己,延緩老化(除了培訓課程中曾有教授提及,同時也有長輩跟我分享他來中心上課十年的心得,他說比起很多同齡的退休人士,他的狀態是同齡人當中最好的),但漸漸地,我開始感受到似乎還有什麼,但我說不上來,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我不太明白的東西很多,所以我也來學習成人教育的核心精神。
上了怡君老師的課,再接著上明烈老師的課(弘基老師的是寫論文的教學),針對終身學習與人資教育發展這塊,我漸漸領悟到我真的把終身學習看得太狹隘了,過往我總是很單純地認為終身學習是一種必需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因為自己想學,所以怎樣都來學,學習的效率當然也比較好,因為有目標,能看到自主學習者的熱忱,對比正在12年國教裡為了學歷或工作在學習的年輕人,二者的喜樂有很明顯的差異。例如一個八點半開始上課的課程,年輕學子會拖到快九點才到,而樂齡班的長輩們總是八點十分就到,互相討論上次的教學回去後再做發生什麼狀況,因為教學過程中剛好同時看到這二種情況,心情挺百感交集與複雜。
一開始在明烈老師的課本中,看到樂齡學習中心是定義在非正式學習範圍,但更多時候,我總覺得它更像非正規學習,我跟長輩們都在互相學習著彼此的專長。他們一開始是以想學手機技能的態度來報名,而我以教導手機基本知能的課程來上課,但更多時候,我常離題教他們的不是手機基本知能,而是不要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自己老了就什麼都學不會,更不要覺得自己很沒用,別忘記他們有拉拔一家人安樂走到今天,那才是最難的;他們教導我的是對人生的體悟,不用汲汲營營在人生帶不走的事物上,他們告訴我,那些自以為最寶貝的物質(例如辛苦花錢花時間所收集的珍藏品),在人走後的七天內都會變垃圾。
學習的確是會貫穿個人一生的活動,從小嬰兒學走路、學拿筷子與筆、到學校求學拿學歷、入職場後與前輩學習經驗、另外報名課程自我提升技能;退休後的樂齡長者仍在持續更新知識與能力,即使已沒有工作與學歷的需要,這份學習仍持續發生在各種環境與情境中,並沒有因為退休而中斷,我過往太武斷地認為那種只限於教室裡的學習才是學習心態,在此獲得轉變。
同時上完課比較令我思緒大開的,是原來大家過往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學習,都將帶動國家未來的發展與社會經濟,一個全民都不斷在學習的國家,自然不會弱到什麼程度去。
我偶爾會去大學做業界分享教學,常看到不少大學生對學習缺乏熱忱,一進來上課就直接趴在桌上睡到下課(該班專任老師也無奈地說現在的孩子就是這樣,請我當沒看到繼續上課)。本來心裡有點憂心,覺得我們的孩子這麼沒學習力,國家將來要怎麼辦?可是回心一想,或許他們還沒體悟到人生該有的責任與目標,還無法進入為了自己去學習的心態,但面對現實帶來的壓力,總有一天仍是會為了自己去學習,不管那個學習來自哪裡。
因為我不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甚至可以說我非常不擅長讀書,本來很擔心自己都記不住書上的那堆理論,很擔心求學要怎麼辦?但後來有透過一些觀念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其實學習可以有很多模式,應該都能幫助我學習。未來我也想來研究一些對課程有用的開發技巧,希望讓很多人學習不來的知識,能透過課程規劃方式的改變來被學習到,這樣算不算也是為了國家發展盡一份心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上課心得
我是在職專班碩一學生,在業界工作二十餘年,這幾年有機會接觸到成人教育,目前是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的手機課程講師,以及勞動部職前訓練專業課程講師。
先針對樂齡這份教學來闡述我的想法,在來暨大上課前,我對於樂齡學習還停留在[延緩老化]的概念中,純粹地認為來樂齡中心上課的長輩們,都是想透過上課來活化自己,延緩老化(除了培訓課程中曾有教授提及,同時也有長輩跟我分享他來中心上課十年的心得,他說比起很多同齡的退休人士,他的狀態是同齡人當中最好的),但漸漸地,我開始感受到似乎還有什麼,但我說不上來,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我不太明白的東西很多,所以我也來學習成人教育的核心精神。
上了怡君老師的課,再接著上明烈老師的課(弘基老師的是寫論文的教學),針對終身學習與人資教育發展這塊,我漸漸領悟到我真的把終身學習看得太狹隘了,過往我總是很單純地認為終身學習是一種必需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因為自己想學,所以怎樣都來學,學習的效率當然也比較好,因為有目標,能看到自主學習者的熱忱,對比正在12年國教裡為了學歷或工作在學習的年輕人,二者的喜樂有很明顯的差異。例如一個八點半開始上課的課程,年輕學子會拖到快九點才到,而樂齡班的長輩們總是八點十分就到,互相討論上次的教學回去後再做發生什麼狀況,因為教學過程中剛好同時看到這二種情況,心情挺百感交集與複雜。
一開始在明烈老師的課本中,看到樂齡學習中心是定義在非正式學習範圍,但更多時候,我總覺得它更像非正規學習,我跟長輩們都在互相學習著彼此的專長。他們一開始是以想學手機技能的態度來報名,而我以教導手機基本知能的課程來上課,但更多時候,我常離題教他們的不是手機基本知能,而是不要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自己老了就什麼都學不會,更不要覺得自己很沒用,別忘記他們有拉拔一家人安樂走到今天,那才是最難的;他們教導我的是對人生的體悟,不用汲汲營營在人生帶不走的事物上,他們告訴我,那些自以為最寶貝的物質(例如辛苦花錢花時間所收集的珍藏品),在人走後的七天內都會變垃圾。
學習的確是會貫穿個人一生的活動,從小嬰兒學走路、學拿筷子與筆、到學校求學拿學歷、入職場後與前輩學習經驗、另外報名課程自我提升技能;退休後的樂齡長者仍在持續更新知識與能力,即使已沒有工作與學歷的需要,這份學習仍持續發生在各種環境與情境中,並沒有因為退休而中斷,我過往太武斷地認為那種只限於教室裡的學習才是學習心態,在此獲得轉變。
同時上完課比較令我思緒大開的,是原來大家過往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學習,都將帶動國家未來的發展與社會經濟,一個全民都不斷在學習的國家,自然不會弱到什麼程度去。
我偶爾會去大學做業界分享教學,常看到不少大學生對學習缺乏熱忱,一進來上課就直接趴在桌上睡到下課(該班專任老師也無奈地說現在的孩子就是這樣,請我當沒看到繼續上課)。本來心裡有點憂心,覺得我們的孩子這麼沒學習力,國家將來要怎麼辦?可是回心一想,或許他們還沒體悟到人生該有的責任與目標,還無法進入為了自己去學習的心態,但面對現實帶來的壓力,總有一天仍是會為了自己去學習,不管那個學習來自哪裡。
因為我不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甚至可以說我非常不擅長讀書,本來很擔心自己都記不住書上的那堆理論,很擔心求學要怎麼辦?但後來有透過一些觀念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其實學習可以有很多模式,應該都能幫助我學習。未來我也想來研究一些對課程有用的開發技巧,希望讓很多人學習不來的知識,能透過課程規劃方式的改變來被學習到,這樣算不算也是為了國家發展盡一份心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9/27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號:114436502
學生姓名:陳華菁
課後心得感想 114/09/27
這一天是離開學校數十年來第三天回歸學生身份的課堂日子,課堂名稱是「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在尚未接觸課程前,僅是終身學習這四個字便已經能從字面上解讀其涵義了。然而,在明烈老師一整天的傳道授課解惑之下,我有了一番更深的體悟,就如同老師說的,學習是一連串的開悟、領悟及體悟的過程,實足讓我瞬間醍醐灌頂,原來"終身學習"是深具歷史意義的。
課堂上了解到第一個提倡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是聯合國教科文國際組織,早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召開成人教育促進會議,自此終身學習也開始擴及到整個國際社會。終身學習的概念正源自於終身教育、永續教育及回流教育,回流教育理念即是成年人在工作、學習、休閒中不斷輪替發生,學習不受年齡增加而侷限,學習更能豐富生命帶來人生中各種帳戶,包括健康帳戶、智慧帳戶、福德帳戶等等,從而真正體現了「Learning is earning」,學習即是獲益,經由學習所獲得到的是無窮無盡的寶藏,而終身學習便是讓自己透過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的方式,讓學習自然而然地融入生命中。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到以系統性思考,透過不斷練習將思維整合並完整表達呈現,可知其根本而不在僅止於知其表面而己。學習的目的更是為增進個人的知識、技能,以提升個人生涯發展、生活適應及創新應變能力,最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發展。正如老師所說的,每周六來學習個人都是帶著快樂的心態,因為學習而讓生命產生更多的養份,讓我不禁心存感恩於每位老師們不吝分享寶貴的知識與專業及人生的智慧和經驗,而我也認為每位教育工作者皆是終身學習者,因為分享便是完整落實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請相信你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為相信你,開始相信了自己。」相信產生力量,願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一束光,綻放著所有的美好。這篇詩作出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用生命影響生命》。感謝明烈老師的分享,讓我有機會與這一篇美好的詩作結緣,藉著細細品味感受字裡行間的涵意,在對應照工作上,原來我也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影響著他人的生命,期盼自己因持續廣結善緣,廣行善事,而讓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發生,因為我相信我可以從所有的遇見與發生當中,找到正向的意義並獲得力量與啓發!
黃郁琇114436518
2025-10-01, 週三 21:48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郁琇
學號:114436518
終身學習課後心得分享
課程章節
1.終身學習的再概念化與發展潮流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3.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
一、終身學習核心與概念
吳教授以「生命,是相應與回應」作為開場,提醒我們唯有讓自己成為強大、光亮的學習者,才能吸引並回應他人,進而在群體中形成良性循環。
課程帶領我重新思索「終身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終身學習更強調主體性、內在動力與生命實踐。今天的課程中,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一種生命態度,一種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對話。
從國際學術脈絡到走讀體驗,每一個環節都讓我重新理解終身學習,以及它對個人與社會的深遠影響。在全球視野下,國際組織對終身學習的推動功不可沒。
UNESCO 提出「學習社會」理念,強調每個人既是學習者也是教師,並以學習權與教育權引導教育政策革新;OECD 透過《全民終身學習》等報告指出,教育訓練的投資不僅促進個人發展,更帶動組織、社會及經濟的長期效益;學習型城市與區域的建設,也展現了知識經濟下學習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系統思考觀點下,終身學習涵蓋 Lifelong(終身)、Lifewide(全面)、Lifedeep(深度)、Lifereach(影響力),四個層次形成了完整的學習框架。
二、終身學習邁向五共及富有的人生
吳教授的名言,給了課程靈魂與方向:「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分享是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
在「五共」——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之中,我看見學習真正的力量:不是一個人孤獨前行,而是與他人攜手,創造共同的記憶與成長。
豐盈人生三千萬: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用學習。這是人生最美好的禮物,不但可為自己持續增值,並可創造難能可貴的價值。
人生三意:想法要有創意,行動要有意義,人生才會留下珍貴的回憶。
三、終身學習的信念與感動
今天教授提醒我們「莫忘初衷、善上若水、厚德載物」,讓我深深感受到這三句話其實是一條完整的人生修煉之路。
莫忘初衷:是一種提醒。我們在人生或學習的路途上,常會因外在挫折與誘惑而迷失方向,但唯有牢記最初的信念,才能走得堅定而不偏離。
善上若水:是一種態度。水雖柔卻能穿石,默默滋養萬物卻不爭名利。做人若能如水般謙和、包容,才能在複雜的人際與挑戰中保持韌性與清明。
厚德載物:是一種境界。德行若厚,就能承擔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如大地承載萬物般穩重無私。
這三句話互相呼應:初衷是出發點,若水是過程中的姿態,厚德則是最終的成就。在未來的學習與人生旅程中,我希望自己能時時檢視初心,以水的謙和去對待挑戰,並以厚德去承擔與給予。這不僅是一種學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四、終身學習與生命共鳴
趙慕鶴先生 96 歲進入研究所、成為台灣最年長的畢業生,讓我明白:學習無年齡限制,心態才是界線。
泰戈爾曾說:
「請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
這些故事與智慧,使我深刻感受到學習與生命、與社會的連結,也激發我將學習化為行動。
五、終身學習內在寶藏
課程中學到的「改變智慧」也深深觸動我:
1.改變你所能改變的。
2.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
3.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有所改變的部分。
4.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這讓我明白,終身學習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改善與成長的智慧選擇。它教我們在生活中辨識什麼值得努力改變,什麼需要接納,並將學習化為行動。
六、終身學習落實生活
最後,教授帶領我們以「走讀」的方式上課,讓我真切體會到學習不限於教室。學習是用眼去看風景,用耳去聽聲音,用心去感受生命。
這樣的經驗,讓我更加相信「處處可學、時時能學、人人可學」並非口號,而是一種可以落實的生活方式。透過現場觀察、師生互動、實地討論,我明白了「生活即課堂、經驗即教材」的價值,也感受到學習因場域而生動、因體驗而深刻。
終身學習是知識啟發思維,學習觸及智慧,分享延伸影響力。它讓我深刻感受到學習可以照亮生命,也能影響社群與社會。我願意將生命的光與善良,投入於持續學習,也希望更多人能一起踏上這條富有意義的終身學習之路。
江佩璟114436513
2025-10-01, 週三 18:56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第1-3章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江佩璟
學號:114436513
心得:學習就是生活
一、學習與生活的融合
‧學習不僅存在於教室或課本中,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處。生活中遇見的所有問題都是構成學習的動機。
‧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每個細節都能成為學習的機會。
‧學習當作日常:若能以喜樂、自在的心境來面對學習,生活會更加充實與快樂。
二、學習的心境與狀態
‧心流經驗(FLOW):專注於學習過程時,人會進入心流狀態,感受到高度的滿足與投入。
‧終身學習:學習不應侷限於學生時期,而是伴隨一生,隨著年齡與經驗不斷累積智慧。透過持續學習,每個人都能獲得新的覺察與自我超越。
三、學習的啟發來源
‧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遇見,所有的發現都是最好的發現:學習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中的經驗,以及突如其來的發現。
‧從遇見與發現中找到意義或啟發:學習的價值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從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
‧悟入日常:學習是一連串「開悟、領悟、體悟」的過程,讓「悟」自然融入生活。
四、生命影響生命的力量
老師分享詩人泰戈爾的詩《用生命影響生命》,學習不只是個人提升,我們也能透過行動與態度,影響他人的生命。
五、學者啟發與文章觀點
‧Joachim Knoll(德國成人教育之父)
‧吳明烈/終身學習實現富有的人生
‧吳明烈/終身學習 豐盈人生三千萬
透過終身學習,豐富自己的人生,積累無形資產,帶來不僅是知識上,還有精神上的富足。
六、行動的重要性
口號是為了號召行動,行動是為了實踐學習。
學習不能停留在理念或文字,而應落實於生活的每一步。
因此在課程最後,我們一同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進老建築,在生活中實踐終身學習。
宋惠民 114436509
2025-09-30, 週二 23:36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第1-3章課後心得_行走的課堂
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 第1-3章課後心得_行走的課堂
課程時間:2025/9/27(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宋惠民
學號:114436509
第一堂「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課程,教授以幽默卻充滿哲思的開場白,展開了一場日常與哲理交錯的對話。就在那一刻,我體會到「風行草偃」的意境──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自在與心靈的舒展。
最觸動我的一句話是:「改變能改變的;接受無法改變的;改變看似無法改變卻又能改變的改變。」這讓我想起《易經》的「三易」──簡易、變易、不易。若以太極陰陽觀之,陽象徵可改變,陰象徵不可改變,而陰陽流轉提醒我們:人生沒有唯一答案,關鍵在於能否調整視角、保持彈性。
教材的內容進一步拓展了我的視野。《第一章》強調,終身學習是一種生活化的實踐,涵蓋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既支持個人成長,也促進社會包容與國家競爭力。《第二章》提出新趨勢──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產業鏈,以及「Learning is Earning」理念,並以「三千萬」(要學習、要樂學、要享用學習)提醒我:學習不只是責任,更是一種樂趣與態度。臺灣如新北市的「學習地圖」與「終身學習商鋪」正展現了這樣的精神。《第三章》則以OECD的《回流教育》《全民終身學習》報告,突顯國際視野下對公平、民主與數位落差的關注,說明終身學習既是個人成長策略,也是社會與全球發展的基石。
當我專心投入時,常覺得時間悄然飛逝,那份專注與喜悅正是「心流」的體驗;當我開始為自己的進度負責時,才明白「自我導向」是一種態度的落實。學習是一種長遠投資,雖未必立見成效,卻能在日積月累中化為底氣。許多深刻的學習來自一次對話、一場合作,甚至一次挫折。
令人驚喜的是,這門課並不只停留在講義與簡報之間。下午教授帶著我們走出教室,展開一場「社區小走讀」。在街道與巷弄中,我看見知識如何與日常生活交織,也體會到學習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鮮明存在於社區空間與人群互動裡。曲徑轉折之間,總有意外的驚喜:一旁的工業景象與懷舊風貌交錯,與書香氛圍相互呼應,讓這段小小走讀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堂延伸。更可貴的是,理論並未停留在書本,而是能映照生活。原來,生活才是最豐厚的課堂。
我想起《紅樓夢》中的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學習從不局限於課堂,它早已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只要保持好奇與熱情,每一天都能是一個新起點與邁向光的旅程。謝謝教授。
簡宛莉114436522
2025-09-30, 週二 18:31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課後心得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114/9/27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4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簡宛莉
學號:114436522
上課感想:
原來上課從教室到社區,從書香到鳥語花語甚至可以有菜香,學習可以不限任何場域,只要肯學習有熱誠處處都是學習好地方。從新冠疫情改變了每個人學習認知,以往只有在固定教室裡上課刻骨的舊觀念,這幾年因為疫情改變學習,產生新思維創造線上學習、線上聽課、看電子書、耳聽學習法、線上購物、Youtube、Podcast、ChatGPT、付費課程…只要有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搜尋電腦或手機讓學習變得很容易,讓學習更容易。
課堂上教授授課時用輕鬆的方式導入學習,讓我覺得像是在家上課愜意自在,書本的課綱融入簡報讓知識更生活化,從教授的照片又讓我穿越時空又聽著鉅細靡遺說著過往,看著簡報的照片,我好像體會了人生哲學:「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原來優秀的人養成是經過歲月時間的洗禮、自我成長,養成今日的非凡的成就,人人羨慕的學識和地位。
終身學習是樂在其中,生活融入學習,學習每一個人的經驗和職人精神,一輩子做好讓自己認為最驕傲的開心的,那就是職志。終身學習對個人而言提升自己獲取新知識,提升自己內在的勇氣,學習有邏輯的表達力,有時候腦子有想法卻緊張時忘記如何表達,也是想成為二個女兒的典範,雖然從小家裡沒有餘裕可以栽培,但是現今的自己可以透過自己的能力可以培養、增進技能,所謂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勉勵自己,只要肯開始永遠不嫌晚!
本次上課獲取新知識原來是記的越少,記的越牢,老師的終身學經典語錄:「三千萬和三個意」,人人都想要三千萬和三個億,腦子裡都是想成錢幣的總數,好多錢好開心自然就印象深刻,後來得知名烈教授的「人生有三千萬」,「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受學習」,還有「三個意」原來是「想法要有創意、行動要有意義、人生要有回憶」這次上課賺到了三千萬和三意,讓我物超所值,上課越多賺得越多。謝謝教授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9/27 (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 (114 級)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林旻憲
學號:1144365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次的終生學習課程中,老師分享了許多深刻的觀念與智慧,讓我對學習與生活有了新的理解與啟發。
課程中提到的「心流經驗」讓我體會到,生命就像水流般,順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行,自然與自我融合,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同時,「Learning is Earning,學習就是收穫」這句話提醒我,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千萬」的概念──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用學習。這份「三千萬」不只是知識上的收穫,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提醒我學習是一輩子的功課,不僅要持續提升自己,更要以快樂的心境去享受,並將學習運用於生活與工作之中,讓學習真正成為一股推動人生的力量。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這幾句詩詞正好呼應了我近期的心境。由於工作上的壓力與挑戰,我常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作為內部講師是否能勝任。然而,上完這堂課,我開始明白,學習的價值不僅是提升專業能力,更是一種內心的力量,能在困境中給予自己信念。
同時,課堂內容也呼應了 OECD 對終身學習的強調──學習應該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持續進行的事,它不只能幫助我們專業成長、提升工作競爭力,也能讓我們更積極參與社會。這也讓我體會到,終身學習不只是自我要求,更是一種責任。透過持續學習,我可以替自己創造更多機會。
老師也提到「生命是一座無窮的寶藏」,只要願意不斷探索與挖掘,就能發現其中的價值。當工作中遇到競爭與不順時,我會提醒自己:沒有原石的阻礙,哪來美麗的浪花。唯有持續學習,才能在冰雪的路上,走向更寬廣的康莊大道。
這堂課帶給我的最大收穫,是更加堅定了「終生學習」的信念。無論未來環境如何變動,我都要保持學習的熱情,接受自己暫時的不足,努力改變能改變的,順勢而為,進退有據。因為唯有不斷學習,才能在生命的各個階段找到方向,活出更有力量的自己。
謝謝老師,教師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