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18, 週二 17:43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4
課程時間:2025/3/1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生命的平衡,不管未來是否會帶給人們新希望,一但失去快樂全都是枉然」這是課堂結尾時老師送給我們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
當初會來到暨大研究所,就是因為我在前一份工作感受不到快樂,每天醒來都很排斥上班,以及永無止境的加班生活,使我就算假日也不會想出門走走,休息時間只會把自己關在租屋處補眠,讓當時的我身心都飽受煎熬,找不到工作的熱情,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留在公司。
當生活與工作無法達到生命的平衡,促使我每天都在崩潰邊緣,一直到最後我好像都在尋找那個能壓垮我最後的一根稻草,才肯放過自己並提出辭呈,展開另一個階段的自己。
「相遇是緣起、相似是延續、相知是緣純、相熟是緣存」聽明烈老師講課,總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共鳴。課程已來到第四週,我開始會將老師上課的內容與前一份工作所遇到的事情做連結。許多在課堂中提到的人生哲學,也使我開始會自我反思。現在回想起我的遭遇,會很感謝自己努力並堅持工作的那段時間,雖然痛苦,但也讓我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
生命的經驗不段累積,逼迫自己自我升級,也讓我有學習的動力,想藉由研究所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
來到終發所,這個擁有高頻能量的寶庫,透過與同學們的對話與交流讓我發自內心認為自己好幸運,能夠遇到正處不同人生階段的朋友們,且大家都對學習充滿高度熱情,更不吝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透過對話能讓人增加啟發,我確信這兩年的碩士生活必定是我生涯中重要的資產。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3-18, 週二 14:45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3
課程時間:2025/3/4(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堂課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後的小組討論時間,老師要我們針對校園可見之物去討論並創新發想出屬於我們的組織文化。就如同老師一直在課堂中強調的,與人對話是最好的學習,閱讀能增加知識,對話能增加啟發。而這句話也讓我在此次的小組討論中深深感受到它的價值。
我們這組所發想出來的文化為「克勞德文化」,諧音為Cloud,我們以天空上的雲為主題,當時在小組討論時間時,大家並沒有討論出文化的命名,是錦妹同學在課堂中突然靈機一動命名並傳訊息給組員,不僅讓組員會心一笑,也讓課堂上的同學讚譽有加。
開學至今已來到第三週,我很讚賞錦妹同學的創新思考與說話方式,不管是在課堂中的小組討論,還是私底下的對話,與她交流總能在她身上學習到創新思考的不同面向,也總是能為大家帶來歡笑,我很欣賞她。
以下分享我們組別所發想的「克勞德文化」,恨適合套用在現今快速變化的時代
我看見 不同形狀的雲在天空散步
我感受 沒有束縛且非常愜意與自在
我領悟 因為雲的形狀是隨機的、走向也是隨風飄流
我學習 創新與想像力需突破自我並保有彈性
課堂上老師也列出了幾種組織文化:
1. 煮蛙文化:溫水煮青蛙、不願注意逐漸產生的問題,不想去解決。
2. 螃蟹文化」:士氣低落,成員熱衷勾心鬥角、相互拆臺,導致彼此關係緊張而脆弱,人人自保只會人人自危。
3. 猴子文化:活在傳統的思維當中,守舊的思維無法跳出框架,唯有創新的思維才能向上發展,且需傳承好的文化與創新思維。
4. 老鷹文化:組織要建立適當的淘汰制度。
5. 土虱文化:針對組織問題會勇於提出,提升競爭力與發展力。
6. 雁行文化:加速實現共同夢想的文化、高度向心力、繁重工作輪流讓人做,建立責任分擔與工作分享的文化、互相鼓勵、關懷。
「雁行文化」為所有組織文化當中最理想的狀態,同事間有共同目標,且樂於共享資源,老師也提到「高倡導莫忘高關懷」,一個好的領導必須做好高度關懷,才能增加組織成員間的向心力,並以發心促進發展,以有限創造無限。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2/2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睃詠
學 號:113436516
在課堂上提到,組織學習不只是個人學習的累積,而是透過團隊合作,進一步擴展到整個組織。這句話讓我有所共鳴,也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個人學習固然重要,但若能與團隊成員共同學習、交流,將能夠形成更強大的學習文化,推動組織整體的發展。
透過這次課堂學習、春酒團拜與世界咖啡館的體驗,我更加確信,學習型組織的概念並非只存在於理論之中,而是可以落實於日常生活與實際運作中。當一個組織能夠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讓成員勇於提問、分享與實踐時,學習便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驅動組織持續進步的動力。
這次的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組織學習是一種持續進化的過程,而關鍵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在於如何將學習內化,並透過團隊合作將其轉化為組織成長的養分。
組織學習研究_W4心得
課程時間:2025.03.1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生學號: 113409513
「千萬買房,億萬買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如同小時候常提起的孟母三遷。於是我回顧從小到大生長環境的鄰居生活歷程,爺爺好像是第8個小孩,有非常多兄弟姐妹,親戚們都住在附近,近至鄰居,過一個馬路也有親戚,孩童時期不懂鄰居的概念,但街坊鄰居的感情算是緊密,見面打招呼,寒暄近期生活,後來家人和某一側的鄰居發生爭執,有了隔閡(心理上的)後,騎樓也豎起高牆(物理上的隔閡),於是我家騎樓兩側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阿嬤只會到沒有隔閡牆的鄰居家串門聊天,沒想到物理上的隔閡,真的因為看不見而減少很多互動,還好只是不相往來,沒有更糟糕(?)的後續了。說回過個馬路就到的親戚家,此位親戚獨居,某天他的鄰居跑來我們家,說平常他早上最晚9點會開鐵門(應該是聲音蠻大的),鄰居間就會打招呼(非特意確認對方生命安全),不過今天到中午他都沒有開鐵門出門,我家人拿著鑰匙去開門,「他躺在床上,摸到手的時候都涼了」家人原話,後來送去醫院直接進加護病房,萬幸目前還健在呦。好的鄰里關係可以給予對方固定的人際關係,家中有高齡者就不用到社區中心才能滿足人際需求,甚至到關鍵時候還能救你一命!
「找到意義,產生改變的力量」
「未來不是等待,是創造」
組織當中,想必也會像一個計畫一樣『滾動式調整』,產生改變/變革,我想未必是件壞事,但我聽到這個詞,似乎還是會下意識害怕一下,察覺到自己對於未知的恐懼,不知道改變後會是如何?會是好的嗎?
如同老師說的一樣問問自己的要問自己改變的意義是什麼?
「一切為改善而改變,而非為改變而改變」
若能找到動機,便有了前進的動力,和堅持的力量。
就像持續學習一樣,組織當中也需要不斷地反思、發現,「主動積極創造改變」。
組織學習研究w4
課程時間:2025.03.1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架構二:組織學習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貫中
學生學號: 113409516
心得:這周老師也分享了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其中提到緣分這一塊,其中提到了緣分這一塊,雖然老師提出的只有四階段、跟愛情的八階段有些微差異,但一般的緣分僅此,好像也是蠻合理的。跟一個人的相遇,一切緣起的開始,至於後面到相識、相醇再到相存,其中相醇是看個人造化了。能從認識到友人的階段,說容易很容易,但要到知己又是另一個層級的挑戰了,人若要能毫不掩飾的去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分享於對方,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於是否完全相信這個人,要能做到這點,就是從日常中與對方的點點滴滴去慢慢堆積而成的,不求一生中能夠遇到很多這種人,只要有一個就可以了,那我也很幸運的在此人生階段中就已經遇到了,雖說我們碰面的次數不多,但每次都能夠侃侃而談彼此的內心想法,並給與對方肯定,已經算是難能可貴的友情了。而此人也不是說,花了很多心思去促進成這樣子的關係,也不過是雙方都感受的到對方是不隱藏、不欺瞞、最真實的自己去講出自己的想法的,還是想說在這邊,自己是幸運的。而老師還有提到財富的部分,對於以前面對志工的不理解,可以感受出自己的不成熟,以及太過自我的活在這世界上,但在某次花了心思在當志工上,才開始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已經對方那充滿歡喜的感謝,突然就覺得好像挺不賴的,漸漸的對這想法就改觀了,人活著若只單純追求物質上的財富,那豈不是過於虛無飄渺嗎。說實在的,錢不過就只是紙罷了,不過是我們賦予了它的價值,但它實質上真的有意義嗎,我不知道,但內心的成長,我認為他是更具有意義的,可以感受到自己是真的在成長,人的一生或許不需要那麼多錢,但人的內心終究是渴望成長的。
第三週: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課程時間:3/11,2025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魏士翔
學號:113409504
心得:
第三週: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組織學習的來源可分為向過去學習與向未來學習,前者依循歷史經驗,從成功與失敗中汲取智慧;後者則強調創新與適應,透過前瞻思維迎接變革。在學習過程中,「隨順因緣」的態度尤為重要,因為環境與條件會影響組織的學習方式與成效。
在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上,必須進行系統性的變革。例如,塑造新的學習文化、融合東西方智慧、超越傳統的五項修煉,這些都是關鍵策略。此外,運用故事的力量來傳遞經驗,並關注生活資產與永續發展,使學習與人們關心的事物連結,更能發揮長遠影響力。
創新學習方式亦是提升組織學習力的重要手段,如「世界咖啡館」與「開放空間」等模式,鼓勵開放對話與跨界交流,營造更具啟發性的學習環境。此外,培育終身學習者至關重要,人才的發展可分為三個層次:原生材料、學習精煉後的專才,以及最終為組織帶來價值的關鍵人才。
在變革的成功要素上,關鍵在於人、制度、資源與時間的整合。變革不能僅靠理念推動,還需有適當的步驟與投入,確保變革能夠穩健落實。而面對趨勢,組織可以選擇漠視、坐視或重視,唯有積極擁抱趨勢,才能確保長遠發展。
萬物靜觀皆自得
課程時間:2025/3/1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組織學習的發展趨勢與變革策略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 號:11409502(114先修生)
這週上課,老師勉勵吾輩同學尋找事物本質的意義,且找尋活動的價值。多多親近大自然,在安靜中尋找事物的靈感、藉由閱讀增加知識、在對話中啟發智慧。讓我想到了宋代理學大家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詩句,也是展現了從容閒適靜心觀察四季遞嬗的景色變化,大自然真的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無聲中為人類展示萬物運行的智慧。如此,再回頭讀第五項修練一書,更能在書中找到作者想傳遞的理念。
每個人應該都有與生俱來的內在動機、自尊、尊嚴、學習的好奇心並且樂於學習。組織學習催生管理系統轉型,讓每個人回歸心靈層次,與自己對話、理解自身所為何來,且賦與工作價值與意義,有效促成信念的傳遞,讓人人在利他共好的理念中,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工作除了給予實質的抱酬外,更提供人們在反思中,澄清心靈。
老師提到每個人應能活得更有智慧,知所取捨,粹取正能量,並傳遞良善的訊息與意念,讓人人獲得祝福,學會分享,這樣能促成社會的改變,讓世界更美好。學習型組織沒有目的地或終點,是場持續的旅程,流水不腐,户樞不蠹,人和組織如果能保持學習狀態,將如同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願大家都能時時閱讀、學習,保持前進的動能,在分享中成就彼此。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四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3/1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四週心得:
這次課堂我們進行了移地教學,我們移步到Coffee Reflections OLD工作室進行授課,一邊喝着咖啡一邊聆聽老師和安琇同學的報告,還能夠聆聽到老板創業的生涯和心路歷程。安琇同學的報告提到夥伴關係是終身學習成功的關鍵,其發展歷程需經歷生命週期的五個階段:開始發展期、建立規範期、處理衝突期、成熟關係期與關係再造期。開始發展期著重於建立信任與共同願景,這是所有合作的基石。接着在建立規範期,夥伴間需協商制定明確的規則與行為準則,確保合作順利推進。處理衝突期則是合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戰。在這個階段,夥伴需本著信任與尊重,積極解決問題,避免衝突升級。當夥伴關係進入成熟期後,彼此已能適應並建立穩固的合作模式,進而促進夥伴關係的長期發展。最後的關係再造期則確保合作關係能隨著環境變化持續進化,並保持夥伴間的互惠互利。而六分原則中「分享資源」和「分工合作」強調夥伴間應該善用彼此的優勢,共享資源以提升學習成效。例如,學校與企業合作開設實習課程,使學生在理論學習之餘,也能在職場實踐中累積經驗。此外,「分庭抗禮」的原則提醒我們維持合作夥伴間的平等地位,尊重彼此的專業領域,避免權力失衡。在地連結方面,終身學習可以透過社區資源的共享來深化學習效果。以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為例,他們與地方學校合作開展文化傳承課程,讓居民透過參與地方文化活動,不僅增進自我認同,也強化社區凝聚力。而創新連結則著眼於跨領域合作,例如技嘉科技與多所大學聯手推動數位學習平台,讓學習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當地特色的體現則在於依據當地需求設計專屬的學習計劃。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開設的傳統工藝課程,不僅保留地方文化,也讓學習者掌握實用技能。這種因地制宜的學習模式,不僅符合刺蝟原則中對核心價值的堅持,也為學習者創造了更深厚的文化認同感。信任與規範是建立夥伴關係的基石。無論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抑或是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聯盟,唯有在信任的基礎上,訂立明確的規範與合作協議,才能確保各方在共享資源、分擔風險的過程中,持續推動共同願景。此外,品牌力則來自領導人的人格特質。成功的夥伴關係往往由具有遠見、包容與關懷力的領導者所推動,他們的整合力促使資源有效運用,並進一步鞏固聯盟的穩固性。透過六分原則,終身學習夥伴關係得以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並持續發展。當各方共享資源、攜手合作,不僅提升學習成效,也強化社會資本的累積。正如策略聯盟所強調的,唯有將個體與組織的力量匯聚,才能為終身學習開創更為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