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惠琳
學號:113436520
課後感想:
書名:第五項修煉 (作者:彼得.聖吉)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es)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想修煉: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這次在準備分組報告「第五項修煉」的過程中,讓我對知識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透過整理資料,我認識到知識管理包含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種類型。在現代企業中,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量暴增,如何有效管理並持續創新知識,成為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同學們分享的旅鼠的故事,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自我超越」與「心智修煉」的重要性,透過創造型學習,能使組織朝著共同願景邁進。第五項修煉強調「系統思考」,強調每一項修煉環環相扣、相互影響,這樣的整合性思維能讓企業與個人的成長更加穩健。同時,第五項修煉也提醒我們,唯有透過團隊學習,凝聚共識,才能真正實現組織的共同願景,持續推動進步與創新。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4-27, 週日 23:36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9
課程時間:2025/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五項修練之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在準備這次的報告時,我將「第五項修練」這本書反反覆覆閱讀了很多次,因為在書上並沒有章節是明確在說明「系統思考」這個部分的,於是我就將所有相關內容全部讀過。
剛開始在閱讀時,只有一個感想:「到底是什麼意思!!!」當下的感受真的很像自己在閱讀英文,雖然知道每個文字的意思,但是將所有文字串連起來後,就完全讀不懂意思了。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還蠻吃力的,也許是翻譯書的寫作方式讓我還不太習慣、或也許只是自己第一次接觸到這一類型的書籍,而讓我感覺到不適應。針對書中提及的案例與討論的議題,很多都是在社會及工作上的經驗,也因為自己還沒有親身經歷過而難以理解,感覺自己在每個不同人生階段來閱讀這本書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課堂當中老師有提到「兩個因子以上構成系統,會交叉影響」所有事情都是互相連動、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從整體去理解各個部分,並試著去運用系統思考。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在反思與行動中的「不同意但盡心盡力」反思不代表大家對每件事都意見一致,目標是大家對事情有真正的理解和承諾,這也讓我聯想到之前在公司處理專案時的會議討論,即使各單位人員的對工作分配的想法不盡相同,但各組人員卻會盡心的朝目標邁進,我想這樣肯定是職場上最為理想的狀態吧!
最後一部分的案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外送平台的盛興,因為這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能讓人更容易去理解系統中各元素的關係,以及關係背後的運作規律,並建立全局觀,利用系統思考來釐清全貌、看清大局!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4-26, 週六 14:50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W7
課程時間:2025/4/1(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五項修煉之團隊學習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今日同學以一個小組情境活動的方式開啟課程:
「如果我們今日搭乘一架飛機墜落於無人島,有哪些東西是需要收集並幫助我們活下去的?」
於是小組便展開討論,我發現兩組之間的想法上有很大的差異,像昭吟姐那組就有想到能利用飛機上的所有物資,甚至是直接將失事的飛機當成避難點、收集一些休閒娛樂等物品,如撲克牌、桌遊等……
而我們這組傾向於搜集真正能幫助到我們活下去東西,像是GPS衛星定位、木柴、打火機、尖銳武器、食物等……還有士翔有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物品,是電影「浩劫重生」裡面的Wilson排球,探討這一物時,也讓我們發現教室裡的同學們是兩個世代的人,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士翔有提到當時這部電影非常火紅,很可惜的是Z世代以後的同學大多都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內容,於是我後續上網查詢了相關資訊,發現這顆排球給我們的省思是:「即使面臨孤絕之境,仍能想像與創造。人球之情,乃主角的自我救贖,深情交織出情感之網。」主角將Wilson排球擬人化,提供了與主角對話之可能,扮演朋友,同時也等如我們,默默觀看主角。排球此一死物,之所以令人動容,全因我們的移情。
回歸主題,藉由這個小組活動,想表達的重點是
1. 「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隊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
2. 是建立在「自我超越」與「共同願景」上
3. 依靠個人卓越與團隊的良好工作,了解彼此有互相補足的必要,並努力設法使更有效結合
小組活動中的溝通及討論,還有各種想法都沒有對錯之分的對話也使我們了解以下:
1. 深度匯談(Dialogue)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擬出心中的假設,進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提中不同看法,以發現新的看法
2. 深度匯談的目的是超過任何人的見解,沒有要贏得對話——揭露問題的不一致性
3. 深度匯談的技巧是反思與探詢,目標是為群體匯集更多的意義與想法
4. 討論(Discussion)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來回討論。
5. 討論是深度匯談不可少的搭配
課堂中後續提到了一個名詞「習慣性防衛」——是根深柢固的習性,用來保護自己或他人免於因為說出真正的想法而受害,而感受威脅——懼怕曝露出想法背後的思維。
而在這部分,同學分別以Nokia的手機及Sony的隨身聽為例,提出兩點原因
1. 封閉的組織文化:
員工不敢挑戰管理層的決策,導致創新意見無法有效傳遞、決策者無法從團隊學習,對市場趨勢做出即時反應。
2. 部門間缺乏協作:
軟體開發團隊與硬體設計團隊未能有效溝通,導致產品開發效率低落、對話與反思的缺失,高層未能透過「深度匯談」(Dialogue)來促進開放式溝通,反而形成「討論」 (Discussion),即以爭論取代學習。
最後提出了要如何解決習慣性防衛:
1. 削弱症狀解——頭痛於頭、腳痛於腳(問題的表象通常不是第一件要解決的事情)
2. 增強根本解——反思、探詢
「團隊學習」強調的是團隊成員之間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能力。這不只是每個人個別學習而已,而是整個團隊透過溝通、對話和共同反思,產生集體智慧,讓整個團隊的學習力超越單一個體的總和。我們能夠透過真誠的溝通,讓不同的觀點能夠被聆聽和融合,而不是只是辯論誰對誰錯,並且學會跳脫個人的預設立場,理解他人的觀點,建立共同的理解,最後透過彼此協作,創造出新的想法和解決方式。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十五單元: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經驗
課程時間:2025.04.23(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的移地教學來到日月作物—老欉紅玉專門店,這是一間位於魚池鄉的簡樸小店,感謝老闆娘為我們提供了飲品、麵包、甜點、很有特色的紅茶爆米花和水果,我覺得這裡的紅茶非常好喝,香醇不澀、自然回甘。
今天報告的同學準備了非常豐富的內容,詳盡的論述了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經驗。
*新學習文化的內涵包含了四方面:
一. 學習觀念的新改革:學習與工作休閒相結合、以能力發展為導向的學習。
二. 學習型態的新思維:兼顧正規、非正規、非正式學習,三者同受重視。
三. 學習制度的新突破:重視系統思考與彈性,符合個體的終身學習需求。
四. 學習策略的創新:以創新方式激勵學習的興趣,例如網路學習、對話學習。
在今天的簡報中,首先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句話:「變遷透過新學習文化,而新學習文化已在變遷中」。這兩句話道出了教育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雙向影響,現在社會快速變遷,「學習」不再是靜態的,也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流動且開放的過程。不論是在科技、產業、人際關係,甚至價值觀念上,都需要透過新的學習方式來理解、回應與適應。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學習的需求,人們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知識;學習不再是短暫的階段,而是終身的歷程。
報告同學舉例了德國、英國、芬蘭、新加坡以及印尼的例子,讓我們了解不同國家在新文化學習方面的發展及特色,這些國家對於終身學習的重視及執行方式,值得我們參考與效仿。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10心得
課程時間:2025/4/23(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新學習文化的發展及各國經驗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這週的課程是在「日月作物」進行的移地教學,主要是由我向大家分享和報告「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經驗」這個主題。
這份報告是我投注極大心力完成的成果,花了三天三夜進行資料蒐集、內容整合與簡報製作和調整。儘管如此,但收穫遠超預期,這樣的投入讓我不僅更熟悉「新學習文化」的核心概念,也對其與傳統學習文化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意識到,新學習文化並不是一種對舊有教育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有機的調整與改善,使之更貼近現代社會變遷的需求,進而提升學習的效能與價值。
在報告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一直在重複強調了新學習文化相較於傳統學習文化的轉變:從教師導向轉為學習者導向、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發展、從正規教育延伸到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這些都是在新學習文化當受重視的。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教育制度的調整上,更深植於文化態度的轉變。除此之外,老師在報告開始前說明「output」與「outcome」的差異,讓我聯想到:學習的輸出(output)可能是知識或技能,但學習的成果(outcome)應是人生成長與內在轉化。
在報告後半段,我有舉了不同國家對新學習文化的推展案例,例如德英兩國的新學習文化發展與策略、芬蘭強調「學習為嗜好」、新加坡透過「Skills Future」推動技能型終身學習、印尼推動「學習自由」與「就業前卡」政策,皆圍繞著「自我導向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核心理念。這些案例讓我更加確信,當今世界的學習趨勢,是朝向學習者本位與生活整合的方向邁進,學習不再被限制於特定時間或場域,而是存在於每一個生活情境中。
老師在報告開始前還有提到讓我產生深刻共鳴的一句話:「心情處理好,事情才能處理好」,這句話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把鑰匙,意思是一種非常關鍵的方法。從這句話中,我不斷地反省自己每次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是否有覺察自己心情狀態,先把自己的心情處理好,再來處理事情,或者是否有先調整當下的心態,以冷靜、不衝動的態度去處理事情,回想起以往的自己,再聽老師說這句話,實在有些感觸。
老師提到的佛教「六度」,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與智慧,這六種精神也可視為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心理素養。雖然這是宗教信仰的一種修行品德特質,但我認為跟終身學習的概念其實有很密切的關聯,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也都是不斷的一直覺察、探索、學習,增進自己,將自己的智慧共享給他人,一起達到共學、共好、共樂等狀態。
此外,老師提及「三淨肉」的觀念,也讓印象蠻深刻的,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在飲食偏好的部分,自己雖是佛教徒,但其實飲食上並沒有任何禁忌,不過自己卻較喜歡吃素。不知為何,當吃葷時會感覺到自己心境較亂,而吃素時較平靜。再來是「自助、人助、天助」的觀念,若與學習做連結,自助就像是自我導向學習的核心,人助猶如學習網絡與資源的支撐,而天助則是社會氛圍與文化的養成。
透過這次報告,我也體會到:當我們有機會去深入研究一個議題、彙整並詮釋它,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非常豐富的學習旅程。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未來是否也能成為一位「學習文化推動者」,讓學習不只是在課堂內發生,而能真正融入生活、職場甚至社區之中。
回顧這次課程,我不僅更理解了「新學習文化」的概念與全球趨勢,也重新認識了自己對學習的熱情與渴望。在日月作物這個寧靜又充滿氣氛的環境,我重新體會到學習的本質是一種「活著的方式」,它隨時隨地都能發生,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誠實地面對自己、面對世界。這堂課的報告與學習經驗不僅充實了我的知識,也讓我覺得學習,是一條持續不止的路,而我願意在接下來的生活與工作,實施終身學習的概念。
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楊睃詠
學號:113436516
上了吳老師的組織學習課後,我深刻體會到個人心靈穩定性的重要性。真正的學習並非僅限於知識的累積,更在於持續的自我觀察與覺察。例如在團隊合作中,若能放下自我立場,靜心聆聽,他人的觀點往往帶來新的啟發。
此外,第五項修練提醒我,面對複雜的系統問題時,若缺乏內在靜定力,容易陷入表面的解決方案,忽略了深層的結構性因素。因此,靜心、對話與共振場的營造,是未來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練。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學習社會是不限年齡、地區、職業等等,一生當中都擁有學習的能力和概念,並且是普遍而非特殊的行為,或許一直以來的教育制度以及受到世俗的影響,人會想追求成效,尤其是希望在短期內就能看到回饋,不過學習又是要長期或是經驗累積才能有連貫、串通的,例如小時候常常看見山水畫,我以前認為這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直到前往暨大的路上,在國道六號看見遠處山峰錯落,才得知原來山水畫是真實存在的風景!此外,這樣的經驗正是「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的展現,學習應是融入在生活中,而非侷限於為了學習,而去補習、考試及拿著成績單才能證明學習。報告當中也提及每個學校都有學習的計畫,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培養起學習的能力,進而推展到學習社會,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學伴制度,學生也能擔任導師的身分,這也是讓學生能實質看見自己的學習的成果,能夠理解內化並產出,同時也是回饋社會!
學習型城市包含在社會當中,從社會到城市到家庭最後到終身學習者,是一整個系統體系的建立。報告當中提及GNLC 的策略重點,回想起台灣目前的學習型城市發展,去年在車埕火車站參加南投縣學習型城市博覽會,我發現不少家庭在無形中參與到學習型城市的概念中,以及樂齡學習中心或是社區,及網路也越來越多能夠終身學習的管道,在終身學習的理念推「廣」後,期待未來的活動能夠朝著越來越「深」發展!
組織學習研究(4/15)
課程時間:2025/4/15(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系統思考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在學習系統思考的過程中,有四個層次:事件、趨勢、結構與心智模型。它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以為只是表面的問題,其實背後蘊含著更深層的系統結構與思維模式。這不僅是企業管理的工具,也能應用在我們日常的學習歷程中。
以我自己準備期末報告的經驗為例。當時我發現自己連續好幾天進度緩慢,效率低落,心情焦慮——這就是「事件層次」;進一步回顧,才發現這種情況不只發生一次,每當有重大報告或考試臨近,我就會出現拖延的傾向,這代表這是「趨勢層次」的反映。
再往下挖掘,我發現問題的根本其實在於整體的「結構層次」:每當我面對一項繁重的任務時,總會產生「太難了、不知道從哪開始」的感覺,進而不敢開始動筆。等到時間快到了,我只好在壓力下臨時趕工,品質自然無法達到預期,最後強化了我「我做不好」的信念,讓我下次面對類似任務時,更加抗拒啟動。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
而這背後的「心智模型」,其實是我對自己抱持著某種完美主義的信念——我總覺得如果不能一次就把報告寫好,就代表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正是這種看不見的信念,讓我不敢嘗試、不敢犯錯,進而影響了整體的學習狀態。
透過系統思考,我第一次真正看清楚問題的全貌,也學會了調整方式:我開始允許自己先寫草稿、不完美沒關係,重要的是「啟動行動」,並透過分段時間的方式逐步完成任務。結果不僅效率提升,內容品質也更好,最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學習重新建立了信心。
這次的體會讓我深深感受到,系統思考不只是分析工具,更是一種幫助我們走出盲點、跳脫惡性循環的思維方式。它提醒我,唯有看清整體,才能真正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