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發所碩一鄭安琇
2025-05-02, 週五 12:46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W8
課程時間:2025/4/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課程地點:哲學之路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鄭安琇
學 號:11409501(114先修生)
這週我們到哲學之路移地教學,還沒來之前一直都很好奇這邊到底是怎麼樣的一條路,為什麼會叫哲學之路,在出發之前我就有先上網查過資料,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被證實的說法,但有人聲稱是仿效日本京都的哲學之道;也有人說,走在這條遠離塵囂、樹蔭濃密的小路上,內心的澄靜足以讓你像個哲人一般,感受自我內心的對話,也感受路旁風景草木的對話。看到這邊就更令我好奇哲學之路這個地方的景色會多麼讓人沈浸,所以一直都很期待這堂課能夠在這邊學習。
我們一剛開始就在埔里高工集合出發,一路往地母廟的方向前進,搭配著舒爽的溫度及徐徐微風吹來的好天氣,雖然一整個路途上我不斷地被小黑蚊騷擾,但還是不影響我這趟小旅程的興致,跟著同學們一邊散步、一邊談天說地,而錦妹同學也會藉著空擋之餘進行主題教學,最讓我印相深刻的是老師在走路的過程中因為看到一片很大片的蜘蛛網而靈光一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為學習型蜘蛛也。」老師信手捻來的一句話讓大家笑翻,難怪這條小徑會命名為「哲學之路」,果然內心的澄靜足以讓你像個哲人一般,處處留心皆學問。
哲學之路的最後通往地母廟,我記得自己在三四年前曾經有跟家人一起來訪地母廟參觀,地母是主宰陰陽生育、大地山川的神,因為在人們心中倍感親切和崇高,所以被稱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而這也是地母廟名稱的由來。我最喜歡地母廟的建築設計,是採用青瓦、藍磚、朱簷的設計,色彩鮮明,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看著青瓦的設計,彷彿來到韓國般,不愧是被譽為「台版青瓦台」 的地方,真的很值得造訪。
最後,我們在地母廟的室外座位區討論課程及分享此行的心得,其實終身學習者就是自我學習者,我們除了要有終身學習的動機之外,還要能從中體驗到快樂,並且跟現實生活連結——「為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活成一束光,綻放生命的美好。
終發所碩二魏沂茹
2025-04-30, 週三 15:43
歐盟終生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課程主題:歐盟終生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課程時間:2025.04.30(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沂茹
學號:112409517
今天的課堂透過一份內容豐富的簡報,帶我深入了解歐盟在終身學習發展上的理念與實踐歷程。特別是簡報中對終身學習概念的精準定義、政策的發展脈絡,以及歐盟如何因應現代社會變遷進行制度創新,都讓我對這個議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歐盟將終身學習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而不只是某一階段的教育選項。透過 Erasmus+、個人學習帳戶(ILA)等機制,他們鼓勵個體主動參與學習、提升技能,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維,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不該只是應付學校考試,而是一種伴隨一生的能力累積。
在政策演變上,簡報也提到歐盟如何從成人教育起步,逐步發展出結合職業與學術、跨國學歷認證等制度,像是 ECTS 和 EQF,都非常具有前瞻性,也強化了歐盟勞動力的流動與競爭力。
另一個讓我感到新鮮的是「學習型城市」的概念。這不只是教育的推廣,更涉及城市治理、社區參與和文化建構,尤其是歐盟和 UNESCO 合作設立獎項,鼓勵城市將終身學習納入整體發展規劃,讓教育變得更貼近生活、更具實踐力。
簡報也沒有忽略挑戰,例如資源分配不均、文化差異與學習動機等問題,這讓我體會到推動理想政策的同時,也需要更多務實策略來照顧不同背景的學習者。
回到台灣的情境,簡報也讓我反思我們的終身學習制度,像社大、MOOCs、職訓課程雖然已經有一定基礎,但在學習成果的認證與與產業接軌方面還有進步空間。像歐盟推動的「技能護照」或數位學習轉換機制,都是我們未來可以參考的方向。
總結來說,今天的課讓我認識到終身學習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如何面對變遷、照顧公民發展的重要指標。我也思考到,作為學習者,我們應該更主動地尋找資源、自我提升,真正實踐「學習一輩子」的精神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4/30(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歐盟終生學習的發展脈絡與經驗評析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作為一名來自越南、正在學習教育的學生,我對「終身學習」這個概念一直懷有強烈的興趣與疑問:我們學習,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生活?教育是否只能發生在學校?
在比較歐盟與越南的終身學習政策後,我開始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會。
歐盟對終身學習的重視,不只是口號,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統。他們建立了如 Erasmus+ 的跨國學習機會,Europass 的學習歷程檔案,還有 EQF 歐洲資歷框架,幫助不同國家之間認可彼此的學習成果。不論是在學校、在職場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歐盟的政策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不斷學習、成長與被認可。
相比之下,越南的終身學習還在起步階段。我們有「學習型社會」的政策,有社區學習中心,也開始發展數位學習。但許多民眾仍把「學習」當作學生時期的事,學校以外的學習還沒有被普遍重視。非正式學習的成果難以被認可,很多人雖然有技術、有經驗,卻缺乏被社會看見的機會。
然而,這並不讓我感到失望,反而讓我更相信越南擁有潛力去改變。我們有勤奮學習的文化,也有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接觸線上課程、自學影片、參與工作坊……我認為,越南的終身學習之路才正要開始,我們可以從歐盟的經驗中學到如何制度化支持、如何建構認證機制、如何讓學習成為每個人的權利。
對我而言,終身學習不是政策口號,而是一種人生態度。我希望未來的越南,不只是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更有一種社會氛圍──讓每個人都敢學、想學、能學,不論他是誰、不論他在哪裡。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4/2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知識系統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在學習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知識絕不僅僅是資訊的累積,而是一種可以被觀察、被整理、被轉化並持續創造的智慧系統。正如老師所說,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可以從書本、文章、數據中獲得;另一種是內在的,是經過經驗、對話與反思後內化而來的深層理解。而每個人因根基不同,對知識的理解與展現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老師常提醒我們:「你要學會觀察——觀察,觀察,再觀察。」這句話讓我明白,知識的獲取不只是接收,而是需要經過主動觀察與思辨,才能真正產生意義。從個人知識管理到組織知識管理,過程中最核心的關鍵就是「知識共享機制」的建立。
最後,我深刻體會到:知識不只是要被獲取,更要懂得組織與儲存,進一步能夠分享與傳遞,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與創新。當知識真正被應用,它才會產生力量;當知識能夠被創造,它才能帶動改變。這就是我在知識管理課程中最大的啟發與收穫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經驗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阮薔薇
學號:113409522
在學習「新學習文化」的概念後,我深深體會到,所謂的學習,已經不再只是課堂上的教與學,而是一種貫穿生活、融入日常的文化力量。新學習文化不僅關乎「學了什麼」,更關乎「怎麼學、為何學、和誰一起學」,這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對學習的態度與習慣。
我開始意識到,學習不再只是老師安排、制度設計的單向過程,而是需要我主動驅動、即時反應的一種能力。無論是學習新技能、參與小組討論,還是面對數位資訊的判讀,新學習文化提醒我,要具備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並且與他人共同建構知識,實踐團隊學習與情境學習。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學習文化的發展並不是要全盤否定傳統的學習方式,而是要在尊重與延續中,找到適合當代社會與個體發展的學習方法。我理解到,真正的學習文化轉變,不是形式的革新,而是觀念的更新,是從「要我學」走向「我要學」,從「填鴨知識」走向「自我驅動」。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裡,能否擁有一種開放、彈性、永續的學習文化,將決定我們是否能在未來保持活力與創新。對我而言,擁抱新學習文化,不僅是一種知識上的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
課程時間:2025/0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 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美菁
學號:113436517
第三章 團隊學習
團隊學習就是整合團隊成員能力、創造集體知識並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強調其對於組織策略與應變能力的重要性。
提升團隊學習能力與績效的實踐方法:
1.練習與實驗
2.掌握有效的交談方式:
3.應對習慣性防衛:
提升團隊學習能力與績效的關鍵要素:
1.建立共同目標和願景:
2.開放和誠實溝通:
3.持續的學習和反思
4.領導者支持和鼓勵
5.相互尊重和信任
6.培養系統思考
7.汲取個人智慧的人力團隊智慧
8.重視團隊成員在其他團隊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9.掌握深度匯談
第四章 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將其他人以及組織一起考慮進來,將這些視為「一個整體」,並且去思考這些單位彼此之間互動的「動態關係」
動態思考特色:
1回饋:分別為增強式和調節式回饋
2時間調節:最著名的就是啤酒遊戲「今日的問題來自昨日的解」
系統思考的關鍵特徵:全局觀念/反饋循環/長期視角動態複雜性/反饋迴路/滯延效應
實踐系統思考之建議
建立學習型組織/強化跨部門協作/持續學習和反思/提供支持性的環境/學習型的領導
系統思考對個人的影響
1.提升長期規劃能力2.強化問題解決思維
系統思考對組織的影響
1.提升適應力和競爭力2.改善決策品質3.促進創新與學習文化
第五章 共同願景
共同願景是一種群體內部自發的、深具感召力的力量,而非單方面強加的目標,願景驅動「創造型學習」,讓組織不只是適應變化,而能主動塑造未來。
共同願景可孕育無限的創造力並有強大的驅動力和勇氣,鼓勵發展個人願景, 「自我超越」是共同願景的基礎。願景不應停留在文件.或官方說法,應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
願景會面臨到的挑戰特別是與傳統政策有衝突時,需要說服他人接受,而成功關鍵在於共享與傾聽,非強行行動;傾聽的做法需要長期對話和互動,願景的融合需要個人願景的自由表達與學習傾聽他人的夢想,開放心態用心對他人傾聽和長期對話找到能夠整合並超越個人願景的最佳方案。
擴展願景-奉獻.投入.遵從
第六章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的五大元素 1獲得2儲存3分享4創新5應用
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因素: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管理:知識的價值在於運用知識驅動的創新與競爭力
知識管理的重要性:1.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基礎2.提供全面學習與成長的結構3.幫助個人與團隊應對快速變遷4.促進知識的整合與創造5.不只是資訊管理,更強調知識的覺察與轉化6.鼓勵深度學習與集體智慧7.強化團隊合作與溝通8.共創願景,提升成員參與感9.團隊學習讓集體智慧超越個人能力10.培養系統思維能力11.解決複雜問題不再頭痛醫頭12.看見問題的根源與整體動態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_W10心得
課程時間:2025/4/23(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新學習文化的發展及各國經驗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黃錦妹
學號:113409513
文化是較隱性藏在生活當中的,加上學習元素,形成學習文化就包含了較難觀察到的學習態度、學習理念及學習習慣等,透過報告者玉秀的分享也了解到還有包含學習制度、學習途徑這類能夠實際觀察的的分項。其中學習環境和氛圍也很重要,想起老師曾提及的,學習不僅有制度的規劃、策略和能夠傳達理念的人等等,最重要的仍然是能夠從學習當中找到快樂,如果不能從中獲得愉悅,事情很難持續下去;老師再次提及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也是有關於對於學習的心態調整,「心情處理好 才能處理事情」,這樣隱形的表現也是影響學習文化的一環。現在的學校推動PBL的上課形式,以新學習文化的觀點看來,更能夠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並且透過這樣的上課方式,能夠讓學習者參與其中去實作,利用做中學,才能發現新的觀點和疑惑,而不是傳統的硬背知識,也結合了終生學習者的特質,擁有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回顧過去的學習經驗,透過自己去摸索、修正、內化之後外顯出來的知識才是最深刻的。現代大家總提起Podcast 是非正式學習的一種方式,我認為很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能夠選擇主題,並且在約半小時左右能不費吹灰之力讓知識聽進腦中,在生活中,父母還是喜歡聽廣播電台,我發現電台根據聆聽對象的性質,說明的內容也有不同,較常有現代詐騙技術或是新聞的報導,邀請警察分享,其實這樣的形式也是學習文化深藏生活中的展現!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學習型態也包含了線上,使得不同國家也能夠進行交流,制度更加彈性,讓學習文化能有更多不同的碰撞,當然不同國家依然擁有自己的學習文化,包含了特色。
組織學習研究_W11心得
在本次課堂中,內容涵蓋從資料、資訊、知識的轉換邏輯,到知識在組織中如何被理解、運用與創造的完整脈絡,對我理解知識在組織發展與個體學習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此次報告不僅呈現理論觀點,更輔以實務情境說明知識的類型、特性與轉化機制,使我得以重新思考知識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與意義。
課堂中首先釐清了知識的基本架構,從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到知識(Knowledge)之間的轉換,讓我意識到,知識並非單純的訊息堆疊,而是經由經驗、理解與反思所提煉出的智慧。這層次的轉變不僅顯示出知識具有更高的解釋與應用價值,也突顯出它在判斷與決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這一脈絡,也與我過去學習中常接觸的布魯納(Jerome Bruner)或皮亞傑(Jean Piaget)強調的學習建構觀有所呼應,皆指出學習不在於「接收」,而在於「轉化」與「建構」。
接著,報告進一步區分了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差異。外顯知識如手冊、政策、作業流程,容易書寫與儲存,便於傳遞與複製;而隱性知識則包括個人的經驗、直覺、信念與價值觀,往往不易以語言明確表述,但卻蘊藏著深層次的操作智慧與人際理解。過往我在實習機構中觀察到一些資深同仁,雖未曾留下書面記錄,但對於處理複雜行政程序或與民眾互動時展現出的靈活應對能力,正是一種深厚的隱性知識積累。這讓我體會到,組織若僅仰賴表面可見的顯性知識來管理人力與制度,將無法充分發揮整體智慧潛力。
本課亦詳細介紹了知識的不同類型,涵蓋事實性知識(Fact-based Knowledge)、理論性知識(Theoretical Knowledge)、實務性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與組織性知識(Organizational Knowledge)等。事實性知識如統計資料、歷史紀錄,提供穩固的基礎;理論性知識則助於理解與預測事務的運作原理;實務性知識偏向技術與實作方法;而組織性知識則關乎人際協作、文化默契與系統運作。對於目前正積極累積實務經驗的我而言,能夠理解知識的類型,有助於辨識自己所處職場或社群中各類知識的分佈與重視程度,也提醒我在未來職涯中應平衡發展不同層面的知識資本。
課堂介紹的知識轉換四模式(SECI模型)尤為印象深刻。此模型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與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提出,強調知識創造並非線性,而是一種螺旋循環,透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顯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與內在化(Internalization)四種方式,不斷交織、擴展。社會化重視透過共同參與、觀察與體驗將隱性知識傳遞他人;外顯化則使這些個人經驗轉譯為可溝通的形式;組合化使不同來源的知識進行整合與重組;內在化則讓顯性知識轉化為個人內在的操作智慧。
這一知識轉換過程讓我聯想到教育場域中「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透過引導學生實作與反思,使其逐步將外在知識內化為個人能力。例如,大學課堂中的小組報告活動,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外顯化),也透過互動討論(社會化)、架構報告內容(組合化)及上台報告(內在化),形成完整的知識轉換循環。這樣的學習經驗本身,也正是知識管理理論的實踐體現。
報告中提及知識創造的五項條件:意圖、自主性、波動與混沌、冗餘與多樣性,對我而言是一項新的啟發。這五個條件強調組織要創造新知,需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意圖)、允許成員自我決策(自主性)、容許不確定性與挑戰(波動與混沌)、鼓勵知識重疊與共享(冗餘),以及接納各種思維與觀點(多樣性)。回顧我曾參與過的社團經驗,發現這些條件若能齊備,確實能提升團隊的創意與學習動能。這也讓我反思,未來若身處組織之中,應如何創造有利知識流通與創新的環境。
最後強調知識管理策略的核心目標,係為了協助組織系統性地識別、獲取、分享、應用並評估知識資產,以提升整體績效與適應力。此一策略已廣泛應用於企業界、政府機關甚至教育機構,成為組織永續經營的重要支柱。在當代資訊爆炸、技術快速更迭的環境下,知識管理已不再只是技術性操作,未來在設計學習活動或參與組織專案時,應思考如何將知識有效收納、再現與傳承,並善用科技工具促進知識的流動。
這次課堂內容使我對知識的類型、轉化機制與管理策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與實務連結。特別是隱性知識的重要性與轉換困難,讓我思考在知識密集型組織中,應如何創造有利於經驗分享與信任建構的文化氛圍;而知識轉換模式與知識創造條件的介紹,則提供我一套具體的思考架構,有助於未來在教育或組織實踐中評估學習設計的有效性。此次課堂不僅深化了我對知識本質與知識管理的認識,也激發我對於未來如何成為一個更具學習力與知識創造力實踐者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