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8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與反思
報告者 : 吳嘉蕙、林芯妤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嘉蕙同學分享的「學習社會」概念,讓我重新思考「學習」不只是教育理論,更是一種對未來社會運作方式的想像。學習社會強調:學習不再侷限於校園或某些特權群體,而應成為每一個人、貫穿一生的生活方式。它打破學習的場域與年齡限制,將家庭、社區、網路與職場皆視為學習場域,學習的目的也不僅為了就業,更是為了「活得更好」,實現個人的內在成長與社會參與。這樣的理念與「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及「廣泛學習(Lifewide Learning)」緊密相連,是學習型社會的核心精神。
從1970年代的概念起點,到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四大學習支柱」: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成為完整的人(learning to be),再到近年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對接,學習社會的實踐已遍及全球。包括澳洲、澳門、香港等地都已發展出符合在地需求的學習型城市計畫,從社區學習、家庭識字、STEM教育、跨年級學習、社會創新營隊等,多元實踐「社區即教室、學習無所不在」的理念。
芯妤同學則補充了「學習型城市」的具體案例,進一步說明學習如何深入城市空間與地方特色。無論是韓國恩平區推動的「零碳教育」、象牙海岸的「綠色經濟行動」、還是台灣南投的「綠活城鎮」與新北市的「百家終身學習商舖」等案例,都展現出學習與城市發展、環境永續、社會連結的融合與互動。
然而,理想中的學習社會也帶來若干值得深思的問題。當「學習」成為全民共識甚至被制度化推動時,我們是否也陷入了「過度學習」的焦慮?在證照化、績效化與競爭邏輯的驅動下,學習是否正在從內在成長的歷程,轉化為一種被市場綁架的「競爭工具」?再者,數位落差、階級差異與時間貧窮等現象,是否會讓學習社會的資源分布反而加劇社會不平等?此外,那些看似「無用」、卻能滋養靈魂的學習,例如藝術、詩歌、哲學、歷史思辨等,在強調功利性的學習社會中,又是否會被邊緣化?
這些反思提醒我,學習社會不應成為一種形式化的「應該」,而是一種必須持續討論與檢視的「可能」。它不只是提供更多資源或課程,而是關乎我們如何看待知識、看待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它的核心應是喚起人對世界的好奇、對生活的責任,以及對他人的關懷與連結。
對我而言,實踐學習社會的第一步不是參與多少課程或計畫,而是養成一種學習型的生活態度:保持好奇心、勇於提問、敢於實驗,並願意在日常中連結所學,服務社區與促進他人福祉。同時,也要意識到學習資源的不均等與制度性的阻力,積極關心如何讓更多人能平等地享有學習的權利與機會。
最後,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習型城市或學習社會,不僅是政策或制度的建構,更需要公民素養的提升與文化氛圍的醞釀。唯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以學習為生活方式,邁向五共的學習型人生,彼此共學. • 共享. • 共好. • 共樂. • 共憶,才能真正實現一個更具韌性與包容力的未來社會。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7心得
課程時間:2025/4/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八單元-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報告者 : 黃錦妹
課程地點 : 哲學之路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是個很特別的學習體驗,老師看似輕鬆的哲學之路路途安排,每一個休息的點都安排的十分貼切,錦妹的單元分享段落也規劃的十分到位,這樣的移地教學的方式,結合有天時、地利、人合,自然界的運行教導我們「生生不息」的道理,透過老師的引導,帶領我們活學了起來,讓我對終身學習如何納入我的生活中有了很大的感觸,終身學習不僅僅是傳統觀念裡「活到老、學到老」的個體行為,而是一個涉及更深層面的概念需要有目標、紀律與計劃,終身學習者應成為學習的實踐者,並持續參與各種學習類型。這讓我意識到,終身學習不只關乎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能力的展現,保持好奇心來探索新事物,將學習融入生活和應用於環境的能力,老師還特別提問如何由自己的家庭教育推動終身學習「為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讓我反思現在孩子已國高中了,對於「為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是不是有很多的不足?
錦妹在分享中有提及學校和整體社會在培育終身學習者時面臨的困境,像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定義不清、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師資培訓問題,以及我國在策略規劃和資源整合上的挑戰。這讓我反思到,雖然個人的主動性是關鍵,但外部環境和體制的支持同樣重要。因此,我更意識到終身學習的必要性,並且不只停留在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地具備終身學習所需的關鍵能力,學會如何學習、批判性思考、資訊素養等。帶領著孩子善用大自然、各類終身學習資源,處處都是學習場,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成為一個能夠自我導向並積極參與社會的學習者,老師在課程中說終身學習是三生有幸的學習,從生活品質、生命意義、生計發展等同步提升,也將會帶來三財(智慧財、知識財、社會財)。
本週的內容分享讓我深刻地反思了過去對於終身學習的單純理解。我曾認為終身學習只是「有空就學一點東西」,或是為了應付工作需求而參加培訓,這確實如文章所言,是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畫的狀態。我意識到終身學習是一種主動、自我導向、持續性的過程,它要求學習者不僅被動地接收知識,更要成為學習的實踐者,具備「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並能將所學應用於真實生活與環境,這對我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轉變。
過去我可能只關注了個人的「學什麼」,而忽略了「怎麼學」、「為什麼學」以及「在哪裡學」、「誰來支持學」這些同樣重要的面向。錦妹有分享到孔子、張忠謀、愛因斯坦提供了具體的學習典範。他們共同的特質在於強烈的好奇心、獨立思考與批判性、學思並重、從經驗中學習與不斷改進、以及將學習視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讓我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否足夠主動、批判和有紀律,是否能將學習與生活緊密連結。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6心得
課程時間:2025/3/1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六單元-樂齡學習的發展
報告者 : 巫玫真
課程地點 : A302教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樂齡學習的發展」是由我負責報告的,隨著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學習需求與生命潛能日益受到重視。在過去二學期的研究所課程中,讓我慢慢地認識了高齡教育以及樂齡學習的相關實務推動,尤其是這次主題報告的深入探索,透過課堂中的討論及老師的補充說明,讓我對「高齡教育政策與發展」有了更完整的認識,也激發了我對樂齡教育更深的熱情與責任感。
當我一步步查閱資料,整理政策演變的脈絡時,發現我國從早期以福利導向為主,逐漸轉向教育導向,並建立了《終身學習法》與《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等法規依據。這些制度的推動,不只是文字上的規劃,更是一份對於高齡者尊嚴與學習權的肯定。尤其是即將展開的「第三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2025–2028),以「永續高齡學習、優化後期人生」為願景,讓我深刻感受到政府正一步步編織一張支持長者學習與生活的安全網。
我特別受到「樂齡學習中心」推動成果的啟發。對於樂齡大學及今年最新的「第三人生大學」的發展更加的期待,不僅展現了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整合資源的政策決心,也讓更多長者有機會透過學習再度與社會連結、活出自信與價值。這樣的政策,背後其實有許多默默耕耘的推動者,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堅持努力,這份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在整合資料的過程中,我也更能理解推動高齡教育的複雜與挑戰。例如各部門之間(教育部、衛福部、社會局)權責分散,資源分配不均,加上缺乏專業證照制度,導致高齡教育現場常面臨人力不足、品質參差、社會認同感薄弱等困境。特別是,沒有正式的專業證照制度,讓許多熱愛這個領域的年輕人望而卻步,也讓從業者的專業認同難以建立,長遠來說會影響整體發展動能。
但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在第三期計畫中納入許多令人期待的新方向,包括:「年齡平權教育」、「退休準備課程」、「科技應用」、「世代融合」等策略,這些都顯示出政策不再只看老化問題,而是轉向看見「高齡的可能性」。這樣的轉變,是一種文化的更新,也是一種社會的成熟。
在這樣的學習與反思之後,我也開始思考,自己可以為高齡教育做些什麼?今年我將積極參與樂齡講師培訓與實習課程,並主動爭取進入社區據點、樂齡學習中心觀課與試講的機會,從實務中學習設計與帶領適合高齡學員的課程。未來我希望能結合自己在人力資源與成人教育的專長,設計出一系列結合職能延伸、身心促進與世代共融的高齡學習課程,協助長者在後期人生中找到成就與意義。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6心得
本週「樂齡學習的發展」是由我負責報告的,隨著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學習需求與生命潛能日益受到重視。在過去二學期的研究所課程中,讓我慢慢地認識了高齡教育以及樂齡學習的相關實務推動,尤其是這次主題報告的深入探索,透過課堂中的討論及老師的補充說明,讓我對「高齡教育政策與發展」有了更完整的認識,也激發了我對樂齡教育更深的熱情與責任感。
當我一步步查閱資料,整理政策演變的脈絡時,發現我國從早期以福利導向為主,逐漸轉向教育導向,並建立了《終身學習法》與《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等法規依據。這些制度的推動,不只是文字上的規劃,更是一份對於高齡者尊嚴與學習權的肯定。尤其是即將展開的「第三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2025–2028),以「永續高齡學習、優化後期人生」為願景,讓我深刻感受到政府正一步步編織一張支持長者學習與生活的安全網。
我特別受到「樂齡學習中心」推動成果的啟發。對於樂齡大學及今年最新的「第三人生大學」的發展更加的期待,不僅展現了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整合資源的政策決心,也讓更多長者有機會透過學習再度與社會連結、活出自信與價值。這樣的政策,背後其實有許多默默耕耘的推動者,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堅持努力,這份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在整合資料的過程中,我也更能理解推動高齡教育的複雜與挑戰。例如各部門之間(教育部、衛福部、社會局)權責分散,資源分配不均,加上缺乏專業證照制度,導致高齡教育現場常面臨人力不足、品質參差、社會認同感薄弱等困境。特別是,沒有正式的專業證照制度,讓許多熱愛這個領域的年輕人望而卻步,也讓從業者的專業認同難以建立,長遠來說會影響整體發展動能。
但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在第三期計畫中納入許多令人期待的新方向,包括:「年齡平權教育」、「退休準備課程」、「科技應用」、「世代融合」等策略,這些都顯示出政策不再只看老化問題,而是轉向看見「高齡的可能性」。這樣的轉變,是一種文化的更新,也是一種社會的成熟。
在這樣的學習與反思之後,我也開始思考,自己可以為高齡教育做些什麼?今年我將積極參與樂齡講師培訓與實習課程,並主動爭取進入社區據點、樂齡學習中心觀課與試講的機會,從實務中學習設計與帶領適合高齡學員的課程。未來我希望能結合自己在人力資源與成人教育的專長,設計出一系列結合職能延伸、身心促進與世代共融的高齡學習課程,協助長者在後期人生中找到成就與意義。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三單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時間:2025.05.07(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的課程主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從同學的報告中我了解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創立以來,即致力於透過教育、科學與文化的推展,促進全球和平與人類福祉。在教育領域,長期倡導「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理念,認為教育不應侷限於傳統的學校教育,而應貫穿個體整個人生週期。此一理念逐漸成為全球教育政策發展的核心方向,對各國的教育制度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今天的簡報中,我首先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法爾報告書」中提到的核心理念與主張的第一點: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獲得職業技能,更是在於促進個體「自我肯定」、「自我獨立」,成為真正的自己。我覺得終身學習的概念也就是奠基於這樣的基礎,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圖溫飽,而是一種生命歷程,也不侷限於何時何地,而是跨越時間空間的成長與自我實現。
UNESCO提出未來教育發展重要方向的五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我覺得自己比較需要努力的是學會共處這一項,我覺得自己有時會因為價值觀不同而不夠有包容力,也較不擅長團隊合作,我要學習接受不同背景、信仰或性格特質的人,並且要用欣賞的角度與人相處。
今天課程後面,老師要我們兩人一組,搜尋並閱讀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網站上的文章與同學分享,我和錦妹看到一篇文章「卡達多哈榮獲202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城市獎」,我們對於這個陌生的城市感到很好奇,google了一下,卡達Qutar是位於阿拉伯半島的一個小國,多哈Doha作為卡達的首都,專注於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將終身學習作為其增長的基石,透過進行全市範圍的調查和互動會議,多哈制定了反映社群多樣化需求的教育政策,以積極主動的方式調動資源,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聚集在一起,透過與公共和私營部門實體的戰略合作關係,不僅確保了終身學習專案的預算增長了15%,還建立了創新融資模式。在推行方式上,與當地教育機構合作建立社群學習平台,這些平台使成人教育專案入學人數增加25%,透過這些平台,多哈體現了終身學習如何成為公平和發展的驅動力。
藉由這次的上網搜尋,我認識了卡達這個蕞爾小國,這個國家的形狀和台灣有幾分相像,面積比台灣還小,因為蘊藏石油和天然氣而成為一個富有的國家。在網路上看到多哈這個城市的照片,令人驚嘆不已,各種摩登且造型特殊的建築,沙漠與海洋、傳統與現代,融合成一座非常具有特色的城市。老師常說學習無所不在,今天這樣一個機會,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一扇窗,見識到一個不同的世界。長知識了~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12心得
課程時間:2025/5/7(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本週課程的主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經過同學報告的內容及老師的補充,使我對UNESCO在全球終身學習推動上的角色與具體貢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課堂的一開始,同學從UNESCO的創立談起。UNESCO於1945年成立,總部設於法國巴黎,宗旨為「透過教育與文化維護世界和平」。這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它不只是個人能力的養成工具,更是一種社會建構、價值傳遞與和平實踐的方式。UNESCO以五大領域—教育、科學、文化、通訊與資訊、社會發展為核心,在全球發展中扮演積極而關鍵的推動者,其中「教育是不可剝奪的基本人權」這一理念,更是UNESCO一切倡議與行動的根本。
同學的報告內容聚焦於UNESCO歷年來的教育理念演進,特別是三大關鍵報告:《法爾報告書》(1972)、《學習:內在的寶藏》(又稱狄洛爾報告書,1996)、與《開發寶藏:願景與策略2002–2007》。我印象深刻的是《法爾報告書》提出教育的本質應回歸於個體的全面發展,而非工具性地為職場培育人才。報告強調學習社會的建構、學習者的主體性與社會整體教育責任的共同承擔,這些理念至今仍極具前瞻性。而在1996年,狄洛爾報告更進一步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後來更加入「學會改變」,呼應當代社會變遷所需的彈性與適應力。
除了理念建構,UNESCO也在政策與實務上積極推動具體行動。例如《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 EFA)行動框架中提出的六大目標,不僅涵蓋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教育,也強調性別平等與教育品質。這些目標後來亦與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接軌,展現出UNESCO長期以來的連貫性與全球領導力。另外,報告中也提及了SDGs中的第四項即是「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並提倡全民終身學習」,這不僅是教育界的核心議題,也和社會發展整體緊密連動。
在實踐層面,UNESCO亦推動如CONFINTEA(國際成人教育會議)與GNLC(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等行動方案,深化終身學習的全球倡議。特別是CONFINTEA自1949年以來每12年舉辦一次,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2022年的第七屆會議在摩洛哥舉行,提出《馬拉喀什行動框架》,再次強調包容、公平與永續發展下的成人學習角色。我認為這不僅展現UNESCO對教育議題的長期堅持,更說明了成人教育與社會發展間的密切關聯。
此外,同學也介紹了學習型城市的實踐案例,如韓國恩平區、愛爾蘭科克、摩洛哥本蓋里爾等。這些城市藉由舉辦學習節、成立學習中心、設計學習資源平台等方式,讓學習走入社區與生活。我特別喜歡「終身學習節」這樣的概念,它不僅讓教育轉化為日常的文化,也使學習不再是壓力,而是一種慶典與生活方式的展現。這種將學習與生活融合的做法,也正是「學習社會」的具體實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報告結束後,老師讓我們分組,實際上網查詢並閱讀UNESCO官網上的書籍、文獻或新聞等資料,我與組員找的是《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 Medium-Term Strategy 2022–2029》的書籍。我們小組所分享的這份書籍強調:推動終身學習需從建立願景、策略目標、操作模式、主題優先事項以及預期成果各方面,皆有具體的實施方式,它最主要是強調人人皆能終身學習的理念,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跨越人生、涵蓋所有人、且能回應時代挑戰的學習生態系統。我覺得這本書所提到的這些,非常完整且有具體的系統與架構,而非僅僅紙上談兵,是有考慮到長期以及未來的各個發展層面的。
綜觀本次課程內容,UNESCO不僅是終身學習理念的倡導者,更是實踐者與制度建構者。從報告提出、政策推動,到資源整合與實地案例,我看到一個國際組織如何在近80年間,持續以人本與和平為核心,將教育擴展到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這次課程讓我深深感受到,作為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領域的研究生,我們應更加積極連結國際視野,善用全球資源,並思考如何在在地實踐中體現終身學習的價值。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十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30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十週心得:
在聆聽同學關於的報告中〈歐盟終身學習發展脈絡與經驗分析〉後,我對終身學習的本質與制度設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歐盟的終身學習政策令人欽佩,不僅在理念上涵蓋了個人、社會與經濟三重層次的目標,也在制度層面落實了如歐洲資格架構(EQF)、學習成果導向、跨國學習承認等機制。這對澳門有重要的啟發。作為一個小規模開放經濟體,澳門長期受限於產業結構單一與技術人才不足,而這正是終身學習可以介入的關鍵突破口。當歐盟將終身學習視為提升人力素質、促進社會融合與創新能力的根基時,澳門也應正視學習不只是年輕人的責任,而是全體市民持續適應未來變遷的手段。
近年來,澳門已有所行動,例如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鼓勵市民參與各類課程與技能提升,政策初衷良好,但多數學習仍偏重證書與補助導向,缺乏統合性的規劃與跨界銜接機制。相較於歐盟強調的學習成果可轉換性與非正式學習的認證制度,澳門的制度仍處於初步階段。澳門若能參考歐盟的經驗,推動更有結構的「澳門學習資格架構」,並整合大學、職訓中心、民間機構與企業的資源,將有機會建立起屬於本地的學習地圖,讓不同年齡、背景、職業的人皆可在適當的節點重新投入學習,延伸其社會價值。
另外歐盟特別強調「學習型社會」不只是學習的機會提供,更是學習文化的建構。澳門作為一個中西文化交融、人口密集的城市,其實非常有潛力發展出生活化學習的樣貌。雖說澳門現今初步藉由博物館、歷史街區、藝文空間、社區大學等場域,推動在地文化導向的學習活動,期望讓學習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額外的負擔。呼應了「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的終身學習核心理念。
歐盟政策也點出一個關鍵:學習不應只是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系統的協作成果。澳門若能促進企業、高校、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共同參與學習生態系的建構,不僅能減輕政府單方面的壓力,也能讓學習更貼近實務與產業需求。澳門的酒店與會展產業發達,現今雖初步與酒店業和會展業建立合作課程,提升在職者的語言、數位與管理能力,但還需努力。而學校則可透過推動「學習型校園」,讓教師與行政人員本身成為終身學習的實踐者與示範者。終身學習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更有尊嚴、更有選擇權的生活方式。歐盟推動學習社會的最終目標,正是培養公民的自主性、社會參與與民主素養。對於澳門而言,在面對未來社會老齡化、青少年發展、科技轉型等挑戰時,終身學習將成為市民自我調適、相互支持、共創未來的關鍵力量。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九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23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九週心得:
在聆聽同學的關於《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經驗》的報告後,我對終身學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反思。報告中不僅描繪了全球學習文化轉型的歷程,更透過芬蘭、德國與韓國等國的具體案例,展示了如何將學習融入生活、產業與公共政策之中。終身學習的核心價值已不再侷限於職業技能訓練或學歷提升,而是轉向更深層的公民素養、自我實現與社會參與。
在澳門,教育資源集中在青少年階段,成人學習的系統性支持仍相對薄弱,這與芬蘭或韓國推動「學習型城市」的方向相比仍有一段距離。芬蘭透過社區學習與圖書館制度普及學習機會,而韓國則建構學習共同體,推動公民參與式學習,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澳門有著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具備中葡融合、旅遊都市與博彩經濟的多元性。我認為這正是一種「在地連結」與「文化創新」的寶貴條件。澳門為了透過將終身學習融入社區、非營利機構與本地產業,正在以博物館、導賞、在地手作工藝為平台開設課程,既可推廣文化保育,培養市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實現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的理念。同時在推動成人教育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也展開了一些努力,例如鼓勵市民參與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以及設立不同形式的職業訓練班。但相比韓國強調「學習社會的制度建構」或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澳門仍缺乏一套整合的學習策略架構,未能有效銜接學校教育、職場學習與社區教育。我特別認同報告中強調的「數位學習公平性」議題。在澳門不同年齡層與社經背景的市民對數位資源的掌握程度落差明顯。若要真正落實「知識財」、「智慧財」、「社會財」的共享,政府與教育機構必須更積極地提供數位素養課程與資源,特別是針對中高齡市民與弱勢社群,讓終身學習不再只是少數人的特權。
反思自身,我相信學習不該只是年輕人的任務,而應是每一個人面對生命的態度。如同報告所述:「終身學習不是為了適應社會,而是為了形塑社會」。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當一個社會能夠支持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持續學習與成長,那麼這個社會才真正具備了前瞻性與包容力。身為澳門居民,我希望未來的城市發展不只看見經濟數字的成長,更能看見人文素養、文化認同與學習活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