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12心得
課程時間:2025/5/7(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三單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 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報告者 : 凃季彤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初次接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全球推動終身學習的議題,起初感覺較為遙遠且理論性強。然而,透過學姐細心整理的資料與深入淺出的分享,我逐漸理解這項看似宏觀的國際倡議,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與生活息息相關,終身學習不僅是教育政策的延伸,更是對「人為何而學」這一根本命題的深刻回應。
報告中介紹了UNESCO致力於透過教育與文化促進世界和平的宗旨,讓我意識到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工具,更是促進理解、包容與和平的重要力量,UNESCO的三大教育任務(1)促進教育成為基本人權、(2)提升教育品質、(3)鼓勵實驗與政策對話,構成了其全球教育工作的基礎,致力於實現教育普及與持續優化。
在終身學習理念的發展脈絡中,最具啟發性的是《法爾報告書》與《狄洛爾報告書》兩份關鍵報告,《法爾報告書》首次提出「終身教育」與「學習社會」的概念,批判傳統教育體制的侷限,主張教育應回歸「學習」的本質,學習應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的不只是為了就業,更是促進個體的自我肯定、自主發展與適應不確定未來。這顛覆了我過往對學習僅限於校園或特定年齡階段的刻板印象。《狄洛爾報告書》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後來又在《開發寶藏》報告中補充「學會改變」成為第五支柱。這五大支柱強調學習是每個人內在的寶藏,不只在於知識與技能的累積,更涵蓋了社會互動、個人成長與面對變動環境的能力,這也正是明烈教授所提倡的學習觀核心。身處高度連結與急遽變化的世界,唯有全方位的學習,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實現理解、和平交流與共處。
聽完分享後,我也開始反思自己對學習的定義。過去我比較注重「學會求知」與「學會做事」,聚焦於應對學業或工作的知能提升;但「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這幾項提醒我,學習的核心不只是「能力」,更是「人本」學習如何理解他人、實現潛能,以及靈活應對人生的轉變與挑戰,這些才是終身學習真正長遠的價值。
此外,「學習社會」的觀點也令我深有感觸。學姐提到「學習應遍布生活中每一處,社會即是最好的教室」,這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正抱持「隨時隨地、向每個人學習」的態度。實際上,本學期的終身學習課程中,老師安排的移地教學活動就是一種體現「學習無所不在」的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只發生在課堂,更藏在與人互動、參與社區、觀察社會現象的每個時刻。
也許也因為這巧妙的安排,讓這個原本是第三單元的議題移到十一週才分享,經過之前各面向的終身學習都一一了解後,再回頭來讀這個單元,反而幫助了我能更加理解通透,終身學習不再是我過去所認為的抽象國際口號,而是一種具體可實踐、應當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UNESCO所推動的終身學習,是一種以人為本、促進和平與永續發展的全球願景,同時也是我個人可以參與與實踐的價值選擇。這個原本陌生的主題,轉化為充滿意義的學習歷程,也點燃了我想成為一位更完整、能與世界和諧共處的「學習者」的動力。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11心得
課程時間:2025/4/30(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五單元-歐盟終身學習脈絡與經驗評析
報告者 : 張郡方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歐盟終身學習脈絡與經驗評析」單元,學姐資料收集整理的脈絡很清晰,幫助我對終身學習的概念及其在歐洲的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重新省思了「學習」的本質與定位。原來,學習不只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而是一段橫跨整個人生的旅程。
學姐有說到,歐盟早在2001年便將終身學習納入教育政策核心,不僅聚焦於提升人力資本,更關注公民參與、社會整合與個人實現的全面發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個人學習帳戶」與「歐洲資格框架」(EQF),這些制度設計不只提供資源與工具,更是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EQF透過知識、技能與能力三個面向描述學習成果,而老師在課堂又補充了「C能力=K懂得為什麼+S知道怎麼做+A態度」不謀而合,指的也是說當一個人能明確看見自己學習的成果、被制度所承認,學習的意義也會變得更真實、更具價值。
反觀台灣,我們雖有社區大學、磨課師、職訓資源等多元學習場域,但學習成果的認證與累積機制仍待強化,若能借鏡歐盟的EQF、ECTS、Europass 等制度,發展具透明度與認可性的學習歷程整合工具,將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信心與行動力,也能讓「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成果更有實質應用價值,推動終身學習不能僅靠制度架構,更要回到「人」的層面,如何讓人感動、心動,願意投入並持續學習,正如老師補充所說的:「感動愈多,心動愈強。」當學習真正回應了個人生命的渴望與現實需要,終身學習便不再遙遠,而是與生活緊緊相連的日常實踐。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W13心得
課程時間:2025/5/14(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主題:社區學習的社區發展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連玉秀
學號:113409520
本週的課程也是移地教學,地點選在桃米社區的「桃米塾」。透過老師的帶領與在地空間的沉浸式體驗,我對「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有了更具體的理解。特別是在桃米這個充滿生命力與學習氣息的場域中,我看見了「學習」如何從一種個人行動,轉變為帶動整體社區改變的關鍵力量。
老闆首先談到「塾」的定義,再加上我當時在墻上看到了桃米塾、船山塾、咖啡塾這幾個詞,讓我不禁上網查詢其定義,得知它不只是聚會場所,更是學習與交流的平台。「塾」代表的是一種學習文化的存在,一種在地知識與生活經驗累積的場域。不同於學校體制中的教室,這些塾提供的是更生活化、更開放的學習空間。這讓我聯想到社區學習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知識,而是引發對生活的關注與實踐。
課程的一開始由老闆先介紹關於桃米塾的歷史,再來是示範給我們製作烏龍麵的步驟與過程,從打麵糰、揉麵糰、足踏、擀麵到切麵,都是一個新的看見與學習,尤其是老闆讓我們親子足踏,是個很有趣的體驗。除此之外,老闆娘也安排我們烘咖啡豆的活動,說明咖啡豆的處理方式,讓我們體驗了製作咖啡的過程,看見其中的變化,以及學習到從未接觸過的新事物。
老師也有提及社區的學習推動並不只是依賴學校,而是來自社區發展協會、關鍵人物及居民自身的參與與投入。老師指出雖然現在很多學校會去申請「社區共讀站」,但實際使用率卻不高,原因之一是一般民眾對學校的距離感,以及缺乏使用習慣。相對地,如果社區本身有一個開放的、人人可參與的學習空間,反而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
老師說:「整個社區應該是人人、事事、處處都在學習」,這句話有深深打動我,亦給了我一些啟發。在進一步說明推動社區學習時,老師提到要先盤點資源,而其中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人是具備知識、經驗與熱情的行動者,能將生活智慧轉化為共享的資產。這與報告中所提及的三種資源其中的「人力與無形資源運用」不謀而合—唯有善用人力、空間、技術與文化資源,社區才能真正推動有感的學習與永續的發展。
在討論社區發展的面向時,老師提到「地、產、人」三個要素,並結合「地方創生」的概念,指出一個有希望的社區不僅要環境優雅、適合移居,更要有產業活化與人才培育。我特別被「人才」這個要素吸引,因為老師說:「沒有對的人,就沒有對的發展。」這讓我反思社區學習的意義,其實就是在為社區培育更多「對的人」—能看見問題、願意投入、懂得連結與分享的人。
其中老師也提到「助燃者」與「自燃者」的差別。我認為政府提供的補助資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出願意自發學習與行動的人。如果一個社區只有外力推動,一旦資源中斷,行動也會停止,這樣的社區發展就是脆弱的。真正健康的社區,應該有自燃者存在,這些人能點燃周遭人的熱情,形成自下而上的改變動能。
在這次上課的過程中,其他核心觀點是「看見需求,點燃熱情」。老師指出,需求導向是推動學習與參與的出發點。如果居民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實際的需要,例如教育、文化、經濟、環境等層面的議題,就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學習與行動。這也與報告中提到的「參與與自主」、「社區關鍵組織與人物」的角色相互呼應。老師提到,每個社區都有其關鍵人物(key person),只要找到他們、連結他們,就能掌握資源與資訊,進而帶動更多參與。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是「三生有幸的學習」—生活、生命、生技。老師指出,一個社區的學習應該能夠提升生活品質、賦予生命意義,並帶動生技發展,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有溫度的學習系統。當學習變得與生活密不可分,我們就不再只是為了知識而學,而是為了活出更好的生活而學。
最後,老師以一句話作總結:「沒有社區學習的社區發展是麻木的;沒有社區發展的社區學習是空洞的。」這句話讓我思考許久。學習若不能帶動行動與改變,那只是空談;發展若缺乏學習與反思,那只是盲動。真正理想的社區,是能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持續學習。而這一切的根本,是「人與人的連結」,是一個有共同願景、有對的團隊、有學習心、開放心、感恩心的參與者。
透過這次在桃米塾移地教學,我更加理解了社區學習的深層意涵,也重新認識了「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任務,而是生活中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落的責任。我期許自己未來也能成為一位「自燃者」,以學習為起點,點燃自己,也點燃他人,在社區與社會中持續發光發熱。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組織學習研究心得2
課程時間:2025/4/12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葉貴卿
學 號:113436509
第五項修練(4/12)
本週是各組報告第五項修練,而系統思考,又貫穿全書,我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項修練,但在各組報告中,摘取了一些老師講評的金句,做為日後反思的提醒,以此做為心得記錄。
心智模式
1.心智模式有些人會有功能固著,思考僵化,習慣性防衛,盡量避免
2.避免習慣性僵化,要有成長性思維
3.校長要學習型領導~厚德載物、上善若水、(職位高影響越大)、終身學習的精神,高倡導莫忘高關懷
4、40歲之後,相由心生,得自己負責
5.順勢而為、進退有據。投資八字箴言,都是修練
6.天道酬勤,感恩之心,善用很多因緣,成功之後,回饋社會
. 9.第三人生大學,應該補助弱勢,24歲以上也要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雁行文化(aliment)
宗教也有共修,團隊學習,要有經驗又樂於分享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群正能量的人,就走得又快又遠。萃取高於自己智慧能量
對話可以增加智慧、閱讀增加知識
學習的夥伴,隨順因緣
相遇是緣起
相識是緣續
相知是緣醇
相守是緣存
源緣圓
逆增上緣,每個人都是貴人,慈悲沒有敵人
氣場能量場柔和舒服~證嚴法師
生命中有很多不同的團隊參與
每個人互相加乘
量子正糾纏
心想事成、吸引力法則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因緣合和
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
天道酬勤
感恩之心
系統思考
每個人的經驗關注的不一樣。不同的互相欣賞
最好的傳家寶~終身學習
知識管理
個人的知識管理 知識獲得 知識儲存
組織的知識管理 團隊知識 組織記憶
知識創新 跨域 跨界
知識分享
樂於分享的態度和價值觀
knowedge is power建置知識管理平台並管理平台
厚德載物是一生最好的風水
知識管理是一生最好的寶藏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第十三單元: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時間:2025.05.14(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林昭吟
學生學號: 113409507
今天我們來到桃米生態村的桃米塾,這裡是暨大觀餐系陳國明老師打造的有機書店。十多年前陳老師來到埔里教書,喜歡上這裡的環境,經村民推薦買下這棟年久失修的紅瓦平房。陳老師提到自己是個懷舊的人,天生喜歡舊東西,對老屋老物都有特殊的情感,他當時看到這棟傳統三合院非常喜歡,經過整修後,打造了複合式的創生藝文空間,提供大家來看書借書,還有咖啡烘豆與沖煮體驗、手打麵體驗。陳老師的理想與熱情讓我覺得很感動,我從小在市區長大,習慣便利的生活環境,喜歡新房子與新事物,來到這樣一個山村中老舊的平房,雖然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喜歡這樣的地方,但也慢慢學習體會其中的趣味與吸引人之處。
今天的主題是: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終身學習理論主張「學習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而社區學習便是這一理念具體實踐的最佳空間。社區中舉辦的學習型活動,如文化課程、社區大學等,都是終身學習在地化的實踐例證。社區學習不但可改善人際網絡,也能提升社會資本,促進社區安全與和諧,而這正是終身學習所強調的「學會共處」與「學會發展」。透過持續的學習與參與,居民能更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解決社區問題、推動共好,進而促進社區永續發展。社區學習課程常結合在地文化、產業與資源,如農村再生、文化導覽、社區創業等。這些都是終身學習應用於地方發展的具體表現。現代社會面臨高齡化、技術更迭快速等問題,社區學習也將成為高齡學習與在地照護的重要場域。
上完課開車回家的路上,聽到古典音樂台的廣播中,談到518國際博館日,台灣各地有很多免費參觀的地點,還有各種集點活動。我想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對這個節日感到陌生,像這樣的消息和活動,並未能讓民眾普遍都知道,令我感覺到宣傳與行銷的重要性。我覺得終身學習的領域,不管是觀念的推廣、或者是課程與活動,都需要宣傳與推動,才能受到民眾的重視,提升大眾對終身學習的認知與參與度,民眾看到親朋好友的學習成果,或是社會認可的學習楷模,會產生模仿動機與學習慾望。這種來自宣傳的正面激勵,有助於形成社區內部的學習風氣,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組織學習研究-第十週心得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時間:2025/04/29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十週心得:
透過同學的《知識管理》主題報告,我對終身學習的實踐與組織支持機制有了嶄新的理解與體悟。以往我們談論終身學習,往往聚焦於個人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資源的取得,但這份報告讓我看到,當組織從策略層面整合知識的創造、分享與轉化歷程時,終身學習不只是個人的選擇,更是整體環境中知識流動的系統工程。報告中提到的SECI模型(社會化、外顯化、組合化、內在化)對我來說尤其關鍵。它揭示了知識如何在隱性與顯性之間不斷轉換,並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激發創新。這也讓我意識到,學習的發生不僅限於課堂或書本,而是在與同儕討論、實地操作、經驗反思中不斷深化與重構。對澳門而言,若能在公共服務體系、社區組織甚至企業內部,推動這樣的知識轉換歷程,將能大大提升城市的整體學習力與創新能力。
相對澳門而言,在澳門的教育、社福與旅遊產業中,知識傳承與創新已是日常挑戰。例如不少社區機構面臨專業人員流動頻繁,若無良好的知識管理機制,就容易出現經驗斷層與服務質量波動。報告中提出的「知識地圖」與「實踐社群」概念,正可作為社區終身學習的制度基礎。若能透過建立在地知識資料庫與橫向互助社群,不但可促進組織內部的經驗延續,也能激發居民間的學習交流與公共參與。而知識管理所強調的五個創造條件:意圖、自主性、波動與混沌、冗餘、多樣性,也讓我聯想到一個真正學習型社會應具備的特質。以「自主性」為例,若學習僅僅是被動應付升學或職業需求,就無法激發真正的好奇與探索。但若城市能鼓勵公民發展個人學習計畫,並賦予他們參與公共議題與知識創造的空間,例如參與市政諮詢、社區規劃課程、跨齡共學小組等,就能打造一個具活力的學習生態。
當前澳門已有如「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等成人學習補助措施,但若僅以個人課程選修為導向,仍不足以支撐一個全方位的知識型城市。我們需要的是從制度上建立知識循環與共享的基礎架構,讓學習不僅止於「取得資訊」,而是能夠「創造知識」並將其內化為改變的力量。這也呼應報告中的結語:知識管理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文化與思維方式。
總體來說,知識管理與終身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兩股力量。前者提供制度與技術支撐,後者則是人與社群持續成長的動能來源。在澳門這座文化多元且正在轉型的城市中,若能將知識管理的精神深化到公部門、企業與社區的日常運作中,終身學習將不再只是理念,而會轉化為市民生活中的自然習慣。我期許自己也能在未來的職涯與生活中,扮演一個積極學習與知識分享的參與者,讓學習成為連結人群、創造未來的核心力量。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十二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5/14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十二週心得:
同學報告《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中清楚指出,終身學習並非只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也不應僅限於成人補教、職業訓練或證照考試,而是一種深植於社區生活、結合居民行動與公共參與的文化建構歷程。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澳門作為一個高度城市化社會,如何發展一種屬於自身的學習社會模式。
報告中強調「社區發展」是一種居民自發、自覺、自主行動的過程,並以社區學習作為主要推進手段。我特別認同其中的論點: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個人向上流動,而是為了促進社區凝聚力、解決在地問題與創造公共價值。在澳門這樣一個文化多元、社會結構緊密的小型城市中,終身學習若能與社區發展結合,將能有效促進居民的參與感、主人翁意識,進而提升社會的整體韌性。
相對澳門而言,澳門各地區的面積不大,但人口密度高、社區組成複雜,無論是氹仔的舊村落,或是筷子基、石排灣等新興住宅區,皆存在世代差異、文化融合、公共空間不足等挑戰。如果能在這些社區中建立「社區學習中心」,由居民共同參與規劃學習內容(如長者健康促進、家庭理財、環境保育、親職教育等),並結合學校、NGO與企業資源,不僅能回應居民的實際需求,也能將學習轉化為社區互助與協作的力量。報告中提到的「自覺→自發→自動」的學習歷程,尤其讓我深有感觸。在澳門現行的學習政策中,雖已有如「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等補助措施,但往往以「課程報名」為終點,缺乏讓學習內化為生活實踐的後續支持。而社區學習強調的不只是課程參與,更是一種促進居民主動發現問題、共同規劃行動、實踐改變的教育形式。唯有培養居民的問題意識與行動能力,終身學習才能從個人目標走向公共責任。
另外我認為澳門在建構學習型社區方面,仍需強化「中介組織」的角色。報告中指出,社區發展仰賴人力、資源、制度三者的協調整合。目前澳門的社區服務大多集中在社工服務與老人照顧,學習活動則多為興趣班與文康課程,缺乏整體性的規劃與政策導向。未來可考慮成立「社區培力中心」或「學習社區規劃小組」,將各類機構、學校與社團的能量整合起來,推動有目標、有影響力的社區學習計畫。更重要的是,終身學習應該注重跨世代與文化的連結。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織的城市,新住民、高齡長者與青少年之間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有明顯差異。若能透過社區學習,促進彼此理解與共同參與,將有助於提升社會包容力與文化延續性。例如舉辦「口述歷史」計畫、社區導覽、在地節慶共學活動等,都是具體而可行的作法。
在聆聽同學的報告後讓我明白,終身學習不是一種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建構於社區土壤中的集體實踐。社區是人與人之間最緊密互動的場域,也是社會發展最基礎的單元。若澳門能從社區出發,發展有機而多元的學習模式,那麼終身學習將不再只是政策口號,而會成為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深化公共參與、實現永續發展的核心策略。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第十一週心得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5/05/07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吳嘉蕙
學號:113409521
第十一週心得:
在聆聽同學關於的報告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後,我對「終身學習」這個概念有了更全面而深層的認識。報告中UNESCO長年推動以「學習是一生的寶藏」為核心理念的學習社會發展,讓我深感終身學習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選項,更是促進社會公平、文化共融與和平永續的重要策略。UNESCO歷年推動終身學習的發展可追溯至1972年《法爾報告書》,其後又由1996年《學習:內在的寶藏》報告(即狄洛爾報告)將終身學習升華為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並於2003年新增「學會改變」。這些教育原則提醒我,學習的意義不僅在於就業與生產,更應協助人類面對不確定性、培養自主性與建構和平社會。
對照澳門的情境,這些理念有著極強的參考價值。澳門作為一個中西交融的城市,一方面擁有豐厚的教育與文化資源,另一方面卻面臨產業單一、人口老化、教育分流明顯等挑戰。從UNESCO的理念出發,我們應重新思考終身學習如何在本地發揮系統性影響,讓學習不只是年輕階段的責任,而是貫穿每個年齡層的生活態度與社會責任。UNESCO所主導的「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GNLC)就提供了值得澳門參考的發展模式。截至2024年,已有356座城市加入,推動從社區到整座城市的學習文化建構。這讓我思考,澳門是否也能以“學習型城市”為發展方向?透過整合政府、學校、社區與企業力量,推動多元學習場域的設計,如長者大學、婦女學習據點、數位素養工作坊等,讓終身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外也一再強調「學習機會的公平與可及性」,這對澳門同樣重要。雖然澳門政府推行了「持續進修發展計劃」,提供學費補貼鼓勵成人學習,但制度仍以個別進修為主,缺乏跨機構銜接機制與多元學習成果的正式承認。參考UNESCO推動的學習成果導向制度與非正規學習認證,澳門可以考慮設立本地版的學習成果框架,讓市民的學習經歷無論來自職場、義工、或生活實踐,都能被社會正式認可與轉換。
報告中亦指出:「教育不是萬能,但教育能改變世界。」這句話讓我特別深思在當前數位轉型與社會分化的時代背景下,終身學習不僅是個人能力提升的手段,更是建構社會韌性、包容與民主的關鍵途徑。澳門未來如果要邁向多元產業、高質量生活與文化共融的願景,就必須從培養全民學習力與公共學習文化著手。
最後,UNESCO提出的終身學習節與國際成人學習週等文化運動,也提供了澳門可以推廣的具體實踐方式。透過年度性的全民學習活動,將終身學習「節慶化」,不僅可提升學習意識,更能擴大社會參與,讓學習成為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