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終發所碩二魏沂茹
2025-05-15, 週四 15:52
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主題: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
課程時間:2025/5/14(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沂茹
學號:112409517
在這次《社區學習與社區發展》的報告準備與分享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反思與調整」對於學習成長的重要性。特別感謝老師在報告後所給予的回饋,讓我認識到在內容呈現的清晰度、結構的邏輯性,以及與聽眾互動的設計上,仍有進步空間。這些具體而中肯的建議,成為我未來精進報告與溝通表達的重要養分。
本次課程特別安排在的傳統三合院中進行,是我第一次在戶外自然場域中進行簡報。三合院所營造的氛圍融合了傳統建築之美與地方文化的溫度,讓學習不再只是理論的傳授,而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參與經驗。課程期間,我參與了烘焙咖啡豆與手作烏龍麵的活動,這些看似簡單的手作過程,實則蘊含著地方產業發展、文化傳承與學習實踐的深層意涵。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國明老師在「桃米墊」的分享。他以自身在地創業的歷程,展現如何從社區資源出發,將生活、產業與教育緊密結合,開展屬於地方的創新模式。老師的故事讓我深刻理解到,所謂的「社區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的共創與行動的落實,也使我在報告內容的整理上能有更貼近實務的觀點與深度。
這次的簡報歷程,也讓我意識到,一份優質的報告不僅需內容詳實,更須具備觀點鮮明、結構有序與與聽眾連結的能力。我學會了如何根據老師的建議進行修正,包括強化邏輯脈絡、補充具體案例、提升報告的互動性,這不僅提升了我的報告技巧,也深化了我對學習過程中主動修正與持續進步的認識。
整體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報告的完成,更是一段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將課堂學習轉化為生活實踐的重要歷程。透過在地參與,我重新思考了「社區」與「學習」之間的關係,也看見終身學習如何在社區場域中發揮其真實力量。
我期許自己未來能持續參與類似的課程與社區實作行動,讓學習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的知識累積,而是實踐公民參與與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社區發展與終身學習的結合,是回應當代社會挑戰的有效策略,唯有強化居民素養、凝聚社區意識、建立自主機制,方能邁向共好、共榮與具韌性的永續社會。
而這次在桃米的學習經驗,讓我更加堅定:社區不是靜態的地理空間,而是一個充滿動能、學習與創造不斷發生的實踐場域。期待未來能持續在這樣的場域中學習、參與與貢獻。
終發所碩二魏沂茹
2025-05-15, 週四 15:5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的內涵、影響與貢獻
課程時間:2025/5/7(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碩二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魏沂茹
學號:112409517
報告後,我深感啟發,對終身學習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報告結構清晰,內容豐富,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歷史背景到終身學習的發展脈絡,都展現了對主題的深入研究與思考。
一開始,介紹了UNESCO的成立背景和使命,強調以教育和文化促進世界和平的核心信念。這引發了我的思考,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理解和文化交流的橋樑。UNESCO所提倡的「戰爭起源於人類的心中,和平也必須在人的心中建立」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強調了教育在和平建設中的重要性。
接下來,深入探討了終身學習的概念,引用《法爾報告書》和《狄洛爾報告書》,指出終身學習不僅是職業技能的獲得,更是個體自我實現的過程。這讓我認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僅限於就業,還應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許多時候,我學習的動機是出於對知識的渴望,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或工作。
報告中提到的國際成人教育會議(CONFINTEA),對於推動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也讓我印象深刻。這些會議不僅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強調了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透過這些會議,各國分享經驗與挑戰,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這種合作精神在當前全球面臨挑戰時尤為重要。
最後,報告提出了對未來的展望,強調數位時代對終身學習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學習的方式和途徑不斷變化。UNESCO提出的數位時代終身學習策略,旨在確保教育的公平性與包容性,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學習的機會。這讓我感受到未來學習的希望,數位技術的普及將為更多人打開學習的大門。
總的來說,這份報告不僅內容充實,思路清晰,還能引發讀者的深入思考。對於終身學習的多重視角詮釋,讓我明白學習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份報告激勵我在今後的學習中,持續探索、永不止步,希望能在學習的旅程中實踐終身學習的理念,成為一個更具適應性和創造力的學習者。
知識管理的實踐
課程時間:2025/4/29(二)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先修班)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課程主題: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張靜玫
學號:114409502
本週進行「第六項修練:知識管理」報告,老師以冰山在海面上下比喻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差異,引領我們思考如何學會吸收將外顯知識將之內化,再透過表達外顯的方法,進一步認識知識螺旋、創意及創新的區別,再到如何透過跨域跨界、交流研發與共同探討,讓人因為越分享越富有。
老師提到,知識分享是知識往外擴散堆疊的歷程,個人吸收透外顯知識進而內化,而內化知識透過表達外顯,在融合後創新、在打開心門吸收知識能以天地萬物為師則呼應「萬物皆備於我,反生則成」的妙處。透過不斷探索自我、覺悟覺察;以敏銳的心留心萬物的變化,終能發現自身光華。
老師提到所謂知識管理KM=(P+K)s,, KNOWLEDGE MANAGEMENT= (人(知識的運載者)PEOPLE+知識KNOWLEDGE)透過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SHARE用全體共享的檔案來工作,如此知識在有效儲存、創新、分享、運用終能發揮最大價值。
老師分享「觀自在」的概念,自己與自然、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對話與覺察;學會將舊經驗、舊知識綄合再生,才能真正讓知識活化、落實在應用層面。同時不斷滾動調整,才能持續進步,其後老師再以「業力、念力、能力」闡述知識與能量之間的關聯。使我們明白知識與實踐、分享有效連結,才能造福社會。
知識管理可以落實在五項修練的中運用與實踐,在活用知識,樂於分享的歷程中,我們一定能獲得豐碩的學習成效。
組織學習研究課後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2(六)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專班(113級)
課程名稱:組織學習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陳雨沛
學號:113436505
【內在覺醒的勇氣】
旅鼠的故事讓我深深的被觸動,「向來如此便對嗎?」這句話在我心中泛起漣漪。過去的我,習慣遵循他人安排的道路,只求不出錯,卻未曾真正探問內心的渴望。《第五項修練》中的「自我超越」提醒我,真正的成長始於釐清自己深層的願望,並持續學習與觀察現實,勇敢地走出舒適圈,追求內心真正嚮往的生活。或許現在的我還是沒有答案,但我了解到「願景不是幻想,它是來自內在深層的渴望;使命不是外在的目標,而是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所發出的獨特光芒。」
我也相信,「自我超越」是一段持續的旅程,需要不斷的學習與反思,透過觀察自己的行為與思維模式,我學會辨識哪些是有益的,哪些需要調整。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使我能更靈活地應對變化,持續成長,邁向更完整的自我。這些體悟不僅適用於個人的成長,也能應用於團隊與組織的發展。透過共同願景的建立、心智模式的轉化,以及持續的學習與反思,我們能共同創造一個更有活力與創造力的環境。
【團隊願景的體悟】
這次負責「共同願景」的報告,讓我重新思考了「願景」的真正意涵。以前我總以為願景只是組織高層訂下的遠大目標,但在準備的過程我理解到真正有力量的共同願景,來自於每個成員內心深處的渴望與認同,這份自發性的力量,正是推動組織成長的關鍵。再者,我了解到「共同願景」的建立,最重要的並不是說服別人,而是學會傾聽。課本內文中的案例與理論提醒我,真正的對話是開放心胸去理解彼此夢想,並在互動中找出重疊與共鳴,這樣的融合過程,不但需要耐心,更需要尊重和信任。未來在團隊合作中,我也期待能以這樣的心態與夥伴們一起前行。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9心得
課程時間:2025/4/23(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十五單元-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經驗
報告者 : 連玉秀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由玉秀分享的新學習文化(New Learning Culture)讓我更加了解學習與文化元素的概念。印象最深度的就是玉秀分享新學習文化代表著學習文化的發展與轉變,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樣貌。早在1987年,德國學者就已探討此議題,而歐盟在1990年代初期也較早關注,隨後各國學者陸續提出重要觀點,並在中後期展開實務發展。新學習文化的核心在於終身學習,強調學習發⽣在⽣命的各個階段,且處處均可能是學習的場所,這與傳統學習文化偏重特定階段和場所截然不同。
透過玉秀說明新學習文化與傳統學習文化的比較,提供了深刻的反思角度。傳統學習文化偏重正規教育、教師為中心,且學習成就僅在正規體系中獲得認可。然而,新學習文化則強調以學習者為導向,重視學生的參與權與決定權,並讓自我導向學習獲得充分發展。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更是學習主體性的根本轉移。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性被提升到與正規學習平等的地位,這點尤其值得深思。這意味著職場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社區的學習、甚至是網路上的自主學習(如MOOC、Podcast、YouTube) 都被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形式。
此外,數位學習的發展成為新學習文化不可或缺的趨勢。它跨越時空限制,擴大了學習的可近性。這不僅改變了學習途徑,也對學習內容和型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變遷快速的現代社會,新學習文化強調能力發展導向,例如德國和新加坡的經驗都突出這一點。這超越了傳統僅限於知識累積的目標,更注重知識的創新與應用能力。英國將新學習文化的發展視為一種文化革命或文化變革,這反映了這不僅是教育體制的調整,更是整個社會學習觀念與行為的深層轉變。這需要政府、教育機構、企業乃至全民的共同參與和合作網絡。
新學習文化是順應社會變遷、因應全民學習需求的文化運動,其重要要素包含學習者驅動學習、及時學習、團隊學習等,很感謝自己有這個勇氣再次的回到學校讀書才有這個機會打開視野,翻轉舊有觀念,走在終身學習的路上。新學習文化發展取向涵蓋了現代化、民主化、全球化、創新化、多元化。推展策略則包括政策制定、觀念改變、機構轉型、夥伴關係建立、網絡建構、模式創新以及數位科技應用等。實務應用範疇廣泛,從學校教育、企業訓練到社區社會教育及數位學習。各國經驗顯示,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政策的引導、明確的策略、終身學習為核心、重視品質提升、建立夥伴關係以及創新的推展理念,是推動新學習文化的共通做法,期許從自身家庭做起,建立一個更加彈性、多元、以人為本並能持續發展的學習環境。
反思到自己的家庭觀念,可能因為自已在韓商及陸商工作過,老公常年在大陸工作,常年國際志工服務的關係,常有機會接觸到大陸、柬國、越南、泰國、加拿大等各國的人,所以對於各國的文化特色及尊重個人差異化深感興趣,透過今天玉秀的分享給了我很多不同國家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多元的學習方式,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不足,也更燃起了對世界的好奇,尤其是現今的網路時代,有學不完的資源在無邊際的網路世界中等待著我們去挖掘。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8心得
課程時間:2025/4/16(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六單元-學習社會的理論、實踐與反思;第十單元-學習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與反思
報告者 : 吳嘉蕙、林芯妤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嘉蕙同學分享的「學習社會」概念,讓我重新思考「學習」不只是教育理論,更是一種對未來社會運作方式的想像。學習社會強調:學習不再侷限於校園或某些特權群體,而應成為每一個人、貫穿一生的生活方式。它打破學習的場域與年齡限制,將家庭、社區、網路與職場皆視為學習場域,學習的目的也不僅為了就業,更是為了「活得更好」,實現個人的內在成長與社會參與。這樣的理念與「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及「廣泛學習(Lifewide Learning)」緊密相連,是學習型社會的核心精神。
從1970年代的概念起點,到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四大學習支柱」: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成為完整的人(learning to be),再到近年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對接,學習社會的實踐已遍及全球。包括澳洲、澳門、香港等地都已發展出符合在地需求的學習型城市計畫,從社區學習、家庭識字、STEM教育、跨年級學習、社會創新營隊等,多元實踐「社區即教室、學習無所不在」的理念。
芯妤同學則補充了「學習型城市」的具體案例,進一步說明學習如何深入城市空間與地方特色。無論是韓國恩平區推動的「零碳教育」、象牙海岸的「綠色經濟行動」、還是台灣南投的「綠活城鎮」與新北市的「百家終身學習商舖」等案例,都展現出學習與城市發展、環境永續、社會連結的融合與互動。
然而,理想中的學習社會也帶來若干值得深思的問題。當「學習」成為全民共識甚至被制度化推動時,我們是否也陷入了「過度學習」的焦慮?在證照化、績效化與競爭邏輯的驅動下,學習是否正在從內在成長的歷程,轉化為一種被市場綁架的「競爭工具」?再者,數位落差、階級差異與時間貧窮等現象,是否會讓學習社會的資源分布反而加劇社會不平等?此外,那些看似「無用」、卻能滋養靈魂的學習,例如藝術、詩歌、哲學、歷史思辨等,在強調功利性的學習社會中,又是否會被邊緣化?
這些反思提醒我,學習社會不應成為一種形式化的「應該」,而是一種必須持續討論與檢視的「可能」。它不只是提供更多資源或課程,而是關乎我們如何看待知識、看待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它的核心應是喚起人對世界的好奇、對生活的責任,以及對他人的關懷與連結。
對我而言,實踐學習社會的第一步不是參與多少課程或計畫,而是養成一種學習型的生活態度:保持好奇心、勇於提問、敢於實驗,並願意在日常中連結所學,服務社區與促進他人福祉。同時,也要意識到學習資源的不均等與制度性的阻力,積極關心如何讓更多人能平等地享有學習的權利與機會。
最後,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習型城市或學習社會,不僅是政策或制度的建構,更需要公民素養的提升與文化氛圍的醞釀。唯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以學習為生活方式,邁向五共的學習型人生,彼此共學. • 共享. • 共好. • 共樂. • 共憶,才能真正實現一個更具韌性與包容力的未來社會。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7心得
課程時間:2025/4/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八單元-終身學習者的意涵、概念與培育策略
報告者 : 黃錦妹
課程地點 : 哲學之路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是個很特別的學習體驗,老師看似輕鬆的哲學之路路途安排,每一個休息的點都安排的十分貼切,錦妹的單元分享段落也規劃的十分到位,這樣的移地教學的方式,結合有天時、地利、人合,自然界的運行教導我們「生生不息」的道理,透過老師的引導,帶領我們活學了起來,讓我對終身學習如何納入我的生活中有了很大的感觸,終身學習不僅僅是傳統觀念裡「活到老、學到老」的個體行為,而是一個涉及更深層面的概念需要有目標、紀律與計劃,終身學習者應成為學習的實踐者,並持續參與各種學習類型。這讓我意識到,終身學習不只關乎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能力的展現,保持好奇心來探索新事物,將學習融入生活和應用於環境的能力,老師還特別提問如何由自己的家庭教育推動終身學習「為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讓我反思現在孩子已國高中了,對於「為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是不是有很多的不足?
錦妹在分享中有提及學校和整體社會在培育終身學習者時面臨的困境,像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定義不清、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師資培訓問題,以及我國在策略規劃和資源整合上的挑戰。這讓我反思到,雖然個人的主動性是關鍵,但外部環境和體制的支持同樣重要。因此,我更意識到終身學習的必要性,並且不只停留在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地具備終身學習所需的關鍵能力,學會如何學習、批判性思考、資訊素養等。帶領著孩子善用大自然、各類終身學習資源,處處都是學習場,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成為一個能夠自我導向並積極參與社會的學習者,老師在課程中說終身學習是三生有幸的學習,從生活品質、生命意義、生計發展等同步提升,也將會帶來三財(智慧財、知識財、社會財)。
本週的內容分享讓我深刻地反思了過去對於終身學習的單純理解。我曾認為終身學習只是「有空就學一點東西」,或是為了應付工作需求而參加培訓,這確實如文章所言,是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畫的狀態。我意識到終身學習是一種主動、自我導向、持續性的過程,它要求學習者不僅被動地接收知識,更要成為學習的實踐者,具備「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並能將所學應用於真實生活與環境,這對我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轉變。
過去我可能只關注了個人的「學什麼」,而忽略了「怎麼學」、「為什麼學」以及「在哪裡學」、「誰來支持學」這些同樣重要的面向。錦妹有分享到孔子、張忠謀、愛因斯坦提供了具體的學習典範。他們共同的特質在於強烈的好奇心、獨立思考與批判性、學思並重、從經驗中學習與不斷改進、以及將學習視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讓我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否足夠主動、批判和有紀律,是否能將學習與生活緊密連結。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W6心得
課程時間:2025/3/19(三)
學系名稱:暨大終發所碩一
單元名稱:第六單元-樂齡學習的發展
報告者 : 巫玫真
課程地點 : A302教室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巫玫真
學號:113409503
本週「樂齡學習的發展」是由我負責報告的,隨著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學習需求與生命潛能日益受到重視。在過去二學期的研究所課程中,讓我慢慢地認識了高齡教育以及樂齡學習的相關實務推動,尤其是這次主題報告的深入探索,透過課堂中的討論及老師的補充說明,讓我對「高齡教育政策與發展」有了更完整的認識,也激發了我對樂齡教育更深的熱情與責任感。
當我一步步查閱資料,整理政策演變的脈絡時,發現我國從早期以福利導向為主,逐漸轉向教育導向,並建立了《終身學習法》與《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等法規依據。這些制度的推動,不只是文字上的規劃,更是一份對於高齡者尊嚴與學習權的肯定。尤其是即將展開的「第三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2025–2028),以「永續高齡學習、優化後期人生」為願景,讓我深刻感受到政府正一步步編織一張支持長者學習與生活的安全網。
我特別受到「樂齡學習中心」推動成果的啟發。對於樂齡大學及今年最新的「第三人生大學」的發展更加的期待,不僅展現了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整合資源的政策決心,也讓更多長者有機會透過學習再度與社會連結、活出自信與價值。這樣的政策,背後其實有許多默默耕耘的推動者,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堅持努力,這份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在整合資料的過程中,我也更能理解推動高齡教育的複雜與挑戰。例如各部門之間(教育部、衛福部、社會局)權責分散,資源分配不均,加上缺乏專業證照制度,導致高齡教育現場常面臨人力不足、品質參差、社會認同感薄弱等困境。特別是,沒有正式的專業證照制度,讓許多熱愛這個領域的年輕人望而卻步,也讓從業者的專業認同難以建立,長遠來說會影響整體發展動能。
但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在第三期計畫中納入許多令人期待的新方向,包括:「年齡平權教育」、「退休準備課程」、「科技應用」、「世代融合」等策略,這些都顯示出政策不再只看老化問題,而是轉向看見「高齡的可能性」。這樣的轉變,是一種文化的更新,也是一種社會的成熟。
在這樣的學習與反思之後,我也開始思考,自己可以為高齡教育做些什麼?今年我將積極參與樂齡講師培訓與實習課程,並主動爭取進入社區據點、樂齡學習中心觀課與試講的機會,從實務中學習設計與帶領適合高齡學員的課程。未來我希望能結合自己在人力資源與成人教育的專長,設計出一系列結合職能延伸、身心促進與世代共融的高齡學習課程,協助長者在後期人生中找到成就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