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寫留言
成人教育的意涵及概念
課程時間:2021.10.05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高婕寧
學號:110409514
今天這堂課最有感觸的地方在要傾聽學習的需求,要有對人生渴望的想法及創造價值。覺得傾聽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傾聽才能真正知道我們對學習的需求是什麼!
還有三千萬及三億上的觀念,也讓我學到關於成人學習裡重要的部分不只是“學習”這麼簡單而已,而是得樂在學習,想用學習。三億中的行動意義讓我最能夠觸動我,因為光有想法創意沒有用,真的要身體力行才是最棒的!
2021/10/05成人教育心得
課程時間:2021.10.05 (二)
課程地點:A302
學系:終發碩一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授課教授:吳明烈 教授
學生姓名:吳翊銘
學號:109409515
內容:
雖然今天是第二天上課,但卻是第一天到學校上課,從疫情開始之後就已經好久沒有回到學校上課的感覺了,今天老師最一開始就提到了我們時時警惕自己的一段話” Learning → earning、Lifelong learning → Lifelong earning”,雖然對於新生來說是一段陌生的話語,但對於先前有上過明列教授課程的我們卻是一段刻印人心的名言,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成長 → 活到老學到老,想法影響做法、行為帶動作為,自古以來就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存在,只是到了20th過後才變得系統化的行為。
隨著課程的前進,老師提及了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等等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非正式學習的部分,因為在生活當中我們有許多的體驗與體悟,然而這個名詞就是說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然而既然知道學習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情,應該如何讓他人願意學習呢 ? “傾聽需求→看見需求→點燃熱情→創造價值” 以上四步驟可以轉變一個人,從”要他學”變成”他要學”,永續學習與發展人人有責。最後老師給大家看了老師自己錄製的影片,其中提及了緣分、寬容、圓融,尤其是老師在最後提及的”寬容不是縱容、圓融不是圓滑”當一段話語與生活結合時,尤其會特別印象深刻,謝謝老師今天對於生活的體悟與交流,獲益良多。
真正了解意涵與概念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內容:成人教育的意涵與概念
課程時間:2021.10.05(二)
課程地點:A302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 系:終發所 碩一
學生姓名:鍾玳玲
學生學號:110409502
終身學習三千萬-千萬要終身學習/千萬要樂在學習/千萬要享用學習
三意:想法有創意(發展力/競爭力)/行動要有意義(時間在哪裡成就在哪裡)/人生要有回憶
唯有投入才能深入,唯有深入才有突出
終身學習不是口號是一種精神意念,也應該可以成為信仰;生活中有很多可學習之處,在人事物有正確的想法觀念,可以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對自身都是極大的幫助。
老師的生命教育講座,讓人有許多啟發。
1)緣聚緣滅
同理心/愛心和他人結善緣(良緣),良好的姻緣(狹義),美好的緣分(廣義)
良緣-兩個對的人,在對的時間遇見
人我之間過去有所淵源,造就如今之緣,圓滿每個當下之緣,善緣自會常久遠 向上提升的重要力量
2)良緣之因緣和合來自於真摯的愛情 心接受之方為愛
真心與愛心生意盎然才是情
愛可以推己及人,小至情侶夫妻之愛,大至天地萬物之愛
3)寬容加圓融:
對人的寬容和圓融,選擇不同方法去讓結果不同。
寬容是善待他人與自己的修練;圓融是圓滿他人與自己的方式。寬容不是縱容;圓融不是圓滑。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第二章~第四章
課程時間:2021.10.02(六)
課程地點:線上(Google meet)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 系:終發所在職專班一年級
學生姓名:黃玉萍
學生學號:110436502
課後心得:
上課前,我本以為終身學習用「活到老,學到老」就已經概括其義,上課後才發現終身學習的範圍及內容和應用極其廣泛,小至個人的自我學習,大至國家政策的施行,都是它的範疇,這些都需要有目標、有系統、依序的設計學習。
印象最深刻的是……
1.課中老師提供一張德國政黨的廣告文宣照片,一名小男孩躺臥在藍天白雲綠叢之中,手裡拿著一本書,那樣的輕鬆自在,開心的笑著…,這就是老師所說的心流經驗「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樂在其中,感覺時光的飛逝」最佳寫照吧 !
2.終身學習如果著重〝學習〞,那隨著知識半衰期的時間越來越短,難免產生壓力,但是如果把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在其中體會學習的美好,則無處不可學,處處皆學問,是一種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的快樂學習了。
3.老師所分享的“五共的學習人生”,讓我們以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為實踐的內涵,這也與UNESCO在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所提「學會與人相處」不謀而合,在進入青銀共創的世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分享缺一不可,如果可以確實實踐五共,在我未來的每個階段,我想每一個足跡都會是一篇動人又幸福的生命樂章。
最後,碩專第一次線上課程,好充實啊!希望在這兩年的學習裡,我也可以好好”體悟”,看能否達到生活與學習的上乘境界…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時間:2021.10.02(六)
課程地點:線上課程
學系:終發碩專班一年級
授課教授:吳明烈老師
學生姓名:賴羿君
學生學號:110436509
課程心得:
終身學習意味著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間,進行學習的過程。大眾的人生經過至少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多年的教育洗禮,反思在你我心中「學習」這件事,是如何定義?
課堂的學習讓我對此有新的概念,終身學習不侷限在「活到老學到老」而以。
正規學習並非最主要的學習管道。在未來人生的漫漫時光長流裡,非正式學習將成為最重要的學習。因此隨時保持好奇心的人擁有學習心態的人生觀,自然能容納新的觀念、知識與技能。在愈加快速轉變的世代中,更需練習調整心態,開放心胸。(L>C)
教育的五大支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追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細想內涵其實與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概念相互輝映。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習得,也是串連個人與社會的媒介。
課堂間提問回答、小組共同討論,提出想法後,統整最終結果,這當中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
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名稱:終身學習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內容:第二章~第四章
課程時間:2021.10.02
課程地點:線上
學系:終發所在職專班一年級
學生姓名:劉翊真
學生學號:110436515
學習不是『過了就成』,是人生中持續精進的推動力。
吳老師提出悟的方法之一的『實踐反思』,真正的學習過程乃是需要在實踐之後,反思自己不足之處並精進之,再回到工作場域將所學應用出來,在實踐與反思中循環。
而選擇就讀本專班就是接受回流教育的一種,因為體認到目前工作或生活中有哪些需求與困境 (筆者目前從事高齡者的藝術教育工作),因而在正規學校教育結束 (藝術專業)、進入工作場域一段時間後 (藝術相關工作、高齡者的照護與教育),又回到學校體系來進修符合自己需求與喜好的領域 (將藝術與高齡者的需求結合)。
在本課程當中,拓展了我對終身學習的觀念,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有三:
終身學習重視個人的學習動機。以學習者為中心,了解學習者的需求,學習的時間、方式和管道。對於潛在學習者、低學習參與者,這個觀念尤其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追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發展,並提出第五支柱:學會改變,要順應並引導社會變遷。這與吳老師在課程一開始提出的L≥C相同,知識半衰期愈來愈短,若是學習速度跟不上社會變遷的速度,將會被時代淘汰。這同時也說明了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推動終身學習的願景:學習社會,乃是以全民為對象,並以消弭學習落差為目標。而學習落差,特別會因為數位落差而強化。因此,筆者認為,可從縮短數位落差,與擴展學習途徑等兩種管道著手。如吳老師在文章中提出,譬如德國的敘述咖啡館,吸引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生活週遭的真實世界。筆者聯想到真人圖書館,此概念近年來衍生成為不同生命領域之間的人們,以對談的方式取代閱讀,促進各種次文化之間的彼此了解、消除偏見。整個社會都是終身學習的場域。每個人都可以是終身學習者,也是學習提供者。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一單元:導論
課程時間:2021.09.28 (二)
課程地點:線上課程
學系名稱:110學年度終發碩一
授課教授:吳明烈教授
學生代號:110409508
學生姓名:張琇嵐
心得分享
新學期開始因疫情的關係,第一堂課以線上的方式進行。老師清楚講解了每節課的課程大綱,並用「五共」的學習概念做分享。
每位同學也分別進行了自我介紹,同學們來自各處,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透過大家的分享,對於課程也有了更多的期待,緊張感也降低了,希望能在這個令人感到充滿溫暖的系所好好地學習。雖然非相關科系畢業,但也期許自己能跟上大家的腳步,認識什麼是終身學習,學習如何終身學習,並實踐終身學習。
成人教育學第一單元導論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一單元 導論
課程時間:2021.09.28(二)
課程地點:線上遠距教學
學系名稱:終發所碩一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習心得:
老師分享以五共為實踐內涵(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來實現學習型人生,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寫照與印記。共學是一種團隊學習,共享是一種人生分享,共好是一種社會關懷的生命實踐,共樂是一種樂在學習的修練,共憶是建立人我之間共同記憶與共同回憶。
成功的人生是學習型人生,能將生活與學習融為一體,是持續不斷的學習透過分享以熱絡人際關係,透過良性互動促進自我實現,以快樂學習為動力,創造更佳的學習成效,回憶是重要資產,是生命修練的軌跡,以五共為實踐內涵來完成人生夢想。
在2018年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在《Cell Stem Cell》上該篇文章第一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aura Boldrini表示,「令人興奮的是,神經元在一生中都會產生。或許人類需要這些新的神經元來實現複雜的學習能力和對情緒的認知行為反應。」對於此項研究結果更肯定終身學習的無限可能與重要性,唯有不斷持續學習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知識社會不被淘汰。
最後,老師勉勵我們要認真努力、快樂學習、順利畢業。希望能與同學共同來享受五共的實踐樂趣與美好成果。
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名稱:成人教育學研究
課程標題:第一單元 導論
課程時間:2021.09.28(二)
課程地點:線上遠距教學
學系名稱:終發所碩一
授課老師:吳明烈教授
學生姓名:詹琪美
學生學號:110409506
學習心得:
老師分享以五共為實踐內涵(共學、共享、共好、共樂、共憶),來實現學習型人生,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寫照與印記。共學是一種團隊學習,共享是一種人生分享,共好是一種社會關懷的生命實踐,共樂是一種樂在學習的修練,共憶是建立人我之間共同記憶與共同回憶。
成功的人生是學習型人生,能將生活與學習融為一體,是持續不斷的學習透過分享以熱絡人際關係,透過良性互動促進自我實現,以快樂學習為動力,創造更佳的學習成效,回憶是重要資產,是生命修練的軌跡,以五共為實踐內涵來完成人生夢想。
在2018年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在《Cell Stem Cell》上該篇文章第一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aura Boldrini表示,「令人興奮的是,神經元在一生中都會產生。或許人類需要這些新的神經元來實現複雜的學習能力和對情緒的認知行為反應。」對於此項研究結果更肯定終身學習的無限可能與重要性,唯有不斷持續學習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知識社會不被淘汰。
最後,老師勉勵我們要認真努力、快樂學習、順利畢業。希望能與同學共同來享受五共的實踐樂趣與美好成果。